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說明文

關於如何藉助形象思維教好說明文

說明文3.27W

相信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尤其是說明文,說明文是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以傳授科學知識爲根本任務,介紹事物,闡明事理,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文章體裁。如何寫說明文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如何藉助形象思維教好說明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如何藉助形象思維教好說明文

就語文教學而言,初中學生對那些形象性較強的敘事類文體感興趣,而對說明類文體(說明文)缺乏興趣。隨着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說明文的應用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讓學生較好地掌握閱讀和寫說明文,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顯得十分重要。

分析說明類文體的特點,我認爲,說明文並不只是抽象的解說事物,像其他敘事類文體一樣,有抽象,也有情感。就是說也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我們同樣可以藉助形象思維的方法來進行說明文的教學。

如何藉助形象思維的方法來教好說明文呢?

一、抓住關鍵詞語,啓發想象,從解說事物的準確性詞語中使學生領會被解說的事物及其特色。

本來,形象思維的第一個特點是“神與物遊”,而被解說事物的特徵大都被體現在一些關鍵的詞語上。如果我們讓學生在閱讀說明文時,能很好地把握這些關鍵詞語,那麼抽象的解說同樣可以“活”起來,學生就有可能“神與物遊”。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有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兩句話。教學時,我先要學生圖示這一物象,並要求依課文申述理由(在這個圖示過程中,可以進行有意誤導,在詞語的解說中,可以進行斟換或刪除的比較)。結果,大家都明確一邊畫兩個小拱是由“各”字決定的;小拱不能畫在大拱的兩端或其他位置,是由“肩”字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講解說明文的特點之一,就是用詞的準確性。“各”字準確地說明了小拱的數量,“兩肩”不僅準確地說明了小拱的位置,而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語言更加形象生動,把這座橋樑的石拱形狀,形象而具體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若換一個字,就很難收到如此的效果。這樣,學生對趙州橋不但造型美觀,而且結構堅固(小拱減輕了橋身的重量,在河水暴漲的時候,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的特點就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深深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力量。此課中還有許多詞語,如“大約”、“幾乎”、“左右”、“有些”、“全部”“在當時”、 “最”等等,我把這些詞都拿出來,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它們換上另一個詞,句子意思會不會有變化?是不是不夠準確了?從而使學生懂得說話寫文章用詞造句都要經過認真的推敲,周密的思考,才能準確地反映客觀實際。學生在體會說明文用詞造句的準確性、周密性中,思維也會漸漸變得周密起來。

 二、利用文學因素,用再造想象的規律來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體會說明方法的生動性。

所謂再造想象是指根據對於某種事物的描述,在頭腦中再造出這一事物的新形象的過程,即在腦子裏“放電影”。在教學中,藉助於再造想象,使學生頭腦中重現出教材中所說明、描繪的事物,培養、豐富和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深刻地領會教材內容,牢固地掌握知識,並轉化爲技能。

初中課本說明文中不乏形象描述的部分。教學中,只要注意引導“觀文”、“覽物”,帶入那些以描寫作爲說明手段所創造的情境,體驗一定的情感,就會由於美的感受而引起興趣。樑衡的《晉祠》是一篇“發現美,表現美”的優秀說明文。作者把準確說明與生動描寫相結合,充分表現了古晉明珠——晉祠的自然美與社會美“渾然一體”的突出特徵。講說時,我注意抓住那些以動寫靜的動詞,引導賞析,帶入情景,讓每個學生頭腦中放映出晉祠。文中寫山,用了一個“擁”字,表現其巍巍的氣勢之美。山擁抱着祠,“一百多座殿堂樓閣和亭臺軒榭”的祠,多麼壯偉;祠,偎依着山,高大、幽深,景色氣候宜人,一年四季魅力無窮的山,何等怡適。文中寫樹,用了“蔭護”一詞,表現其蒼勁的'風骨之美。樹,以自己“挑着”的青枝,“如蓋”的綠葉,“蔭護”着古老的祠,好大的力量;祠,正由於隱身於“託天”、“拔地”的古木蔭中,才顯得格外的幽靜而典雅,這又是多麼的美好。文中寫水,用了一個“飄”字,表現其柔靜之美。晉祠的水多、清、靜、柔。作者把水與祠和其他景物連在一起寫。水在祠中“穿”、“繞”,祠在水上“飄”着,水面有波,是微微的波;水“帶”在流,是靜靜地流……水中有景,是數以萬計的亭臺樓閣的倒映之景。可以想象,在那景色如畫,“飄帶”如“織”的水邊遊覽,移情於物,該是一種何等美妙的享受啊!由於生動的動態描寫,本是靜止的歷史文物“三絕”,也處處給人以動勢感,動則生勢,勢則感人。千百年來,山因祠而名,祠以山而存;蒼勁的樹,柔靜的水,都成了古祠不可分割的部分。這美麗的自然風景,璀璨的古代文物就是如此動人的“渾然融爲一體”!教學此文,由於我引導學生“觀文”如同“覽物”,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物,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練習寫說明文時,也初步學會運用生動的說明方法。

教學中,藉助課文字身的文學因素,將學生引入描述意境,不僅能促進對被說明事物的理解,而且能學到形象生動的說明方法。

三、分析具體形象,揭示本質,把握說明文的主脈。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從具體形象入手,經過抽象、概括,才能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教學說明文,自然應該本着這個原則,透過各個局部形象的具體的分析,抽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例如教學《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時,我先具體分析它的位置(在天安門右前方)、外觀(面積寬、體積大、輪廓巍峨、色調淡雅)、內景(裝飾富麗堂皇,立面層次繁多),先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畫面。然後透過抽象概括,得出“雄偉”的印象。分析課文中“大禮堂頂上藏着比北京新擴建的長安街路面還要寬的十二榀鋼架”這句話時,我引導學生藉助形象思維來理解,北京是祖國的首都,長安街是北京的一條主要街道,它的路面會有多寬?可能比我們婁底新城的街道路面要寬些吧。而大禮堂頂部的鋼屋架卻比長安街路面還要寬。這時候,學生的頭腦中馬上就會放出“電影”,形成鮮明的畫面,即使沒有到過長安街的學生也可以間接地想出大禮堂的寬度,並由此抽象出大會堂“雄偉”的本質特徵。課文用“七十六米”、“六十米”、“三十三米”、“八萬六千立方米”分別說明了萬人大禮堂的寬度、深度、中部高度和體積。我引導學生把萬人大禮堂和教室比一比(公佈了教室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的數據),透過比較想象,學生就會深深感知到,課文運用這些具體數字,不正表明了大會堂的雄偉嗎?這樣從形象思維入手,抽象出人民大會堂結構整體所形成的雄偉的風格特點,而這也正是這篇說明文的主脈,對學生理解文章的邏輯性也是不無裨益的。

四、依據邏輯結論,展開幻想,深化說明的主題。

透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揭示了被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之後,說明文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因爲說明文的教學目的不僅要提高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和讀寫說明文的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以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國石拱橋》一課,作者對蘆溝橋的橋面裝飾作了生動的描繪,“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姿萬態,惟妙惟肖”。對石獅子的這種神態逼真、活靈活現的刻畫,顯示了橋的高度藝術價值,增添了說明的文采,給人以美的享受。這種帶解說性的生動、形象的描繪語段,無須多做分析,只要張口誦讀,閉目神思,細細品味,便可以想象到作者觀橋時的那種喜悅之情,體會到作者作此文時那種對祖國古代燦爛文化和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的讚頌之情。同時,學生對我國勞動人民、科學家、科學事業的熱愛景仰之情就會涌上心頭,增強民族自豪感,立志爲振興祖國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