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

觀後感6.97K

雖說《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瘋狂喜劇,但導演和編劇卻用了幽默諷刺的手法來探討各種社會問題。下面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一: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印度寶萊塢電影。

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間的大學故事

蘭徹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大學生,公然頂撞院長,並質疑他的教學方法,用智慧打破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

蘭徹的特立獨行引起模範學生——綽號“消音器”的查爾圖的不滿,他們約定十年後再一決高下。

十年之後,事業有然而畢業時蘭徹卻選擇了不告而別。成的“消音器”歸來,要兌現當年的諾言,他找來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尋找蘭徹的旅程,一路上,他們回憶起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也發掘出蘭徹不爲人知的祕密……

旅途漸次展開,他們也在屢屢回憶着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而蘭徹那離奇的身世和經歷也將一點一點被揭露開來。結果總是出乎意料的,在一個碩大的學校裏,在笑眯眯的蘭徹面前,那個“成功人士”也不得不低下了自己高傲的腦袋。而當年和蘭徹一墜愛河的姑娘最終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蘭徹,真名叫馮查·旺度,他是印度一個富人家的已故園丁的孩子,從小學習很好,六年級可以做出十年級的題,這個富人約定讓小傭人用自己兒子的名字“蘭徹”去讀書,富人出錢,條件是冒名頂替拿到畢業證書後,小傭人就得消失。

蘭徹去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做了個簡易的導電裝置,捉弄學長,讓大家瞠目結舌,與衆不同的蘭徹始終靈活學習,不拘小節,不會死記硬背、像完成任務般學習,雖然老師、院長不喜歡他,但他的成績始終排第一。他非常懼怕吻,怕鼻子被撞到,最後與皮婭重逢時親吻才發現不會碰到鼻子。

皮婭,電影中唯一的女主角,與大部分電影一樣,與蘭徹的相識有點“不打不相識”的意味。最初是在她姐姐的婚禮上偶然認識蘭徹——拿薄荷醬倒在未婚夫蘇哈斯的皮鞋上,告訴她這個未婚夫會毀了你的人生。與蘭徹的感情也在一次的鬥嘴中升溫。最終在拉杜的說服下,面對自己的真心,逃婚和蘭徹在一起。

法罕,也是三人幫之一,從小理想做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但迫於家裏壓力而上工程學校,一直是蘭徹的忠實死黨。爲了拉朱,一起和蘭徹去院長辦公室偷卷子。最終放棄面試的機會和父親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父親的認可,成爲著名動物攝影師安德烈·伊斯特凡的助理,後來也成了著名的動物攝影師。最後還和拉加爲蘭徹搶走新娘(皮婭)。

拉加,是蘭徹的兄弟之一。想當工程師,但是沒自信,迷信神佛。家裏很窮,父親原來是郵局郵遞員,現癱瘓在家;母親退休了,經常嘮叨;還有她的姐姐卡摩因家裏無法負擔一輛車的陪嫁而變成剩女。後來因爲在院長家門口小便被勒令退學而決定自殺,摔斷了16根肋骨和兩條腿,從此開始思考人生。並在蘭徹的鼓勵下脫離了植物人的狀態,康復了。最終在畢業前面試成功,致使院長刮掉鬍子,後來成爲一名大工程師。

維魯,ICE(帝國工程學院)的校長,但他辦的學校幾乎是壓力鍋——考不過試就不可能有工作,考試名次不好就不可能有未來。全校的學生叫他“病毒(維魯(Viru)音近病毒(virus))”。他很不喜歡蘭徹,覺得蘭徹是在整他。每年給大一說的內容都必定會有“超越別人”這個內容,連在學校打雜的少年“公釐”都背下來了。

查爾圖,應該算是電影故事開端的一個導火索,是電影裏的.一個反派角色,他學習很用功,做事情也很刻苦,每天背書18個小時。爲了增強記憶力,他藥丸不離手,吃完藥丸沒到兩秒就會放奇臭無比的屁,還經常說是拉杜放的,因而被三傻戲稱爲“臭屁王”、“消聲器”;他爲了自己考個好成績,而故意在考試前用那些性感雜誌讓其他人不能專心複習。是一個也不是太壞,挺搞笑的一個人,被認爲反面而有點悲情的角色。一個現代社會青年的悲劇投影。成爲了諾克基大公司的副總裁。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二:

我向來對字幕組同志們的無私奉獻充滿謝意,但當我看到《三傻大鬧寶萊塢》這個神似山寨的譯名時,我真想埋怨你們一句,你們的失誤很可能讓許多人錯過這部好作品。我愛這部電影,因爲它讓我哭,讓我笑,更引起我的深思。

但事實上,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勵志性甚至於不亞於《阿甘正傳》,電影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劇情也不錯,非常喜歡裏面的對白,當然這得歸功於這部電影有個非常好的編劇。

近年來印度電影發展挺好,《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舉囊括了奧斯卡多個獎項,更是成爲最佳影片,而在我看來,《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點都不亞於《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同樣是勵志電影,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這個影片闡述的理念,其實是非常明確的,它抨擊印度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學習只爲單純找到問題的答案,而從來不去想這個問題能夠給大家帶來什麼,就像裏面的蘭徹一樣,當他提出了兩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給大家時,竟然沒有人去懷疑這個問題就直接去找答案,大家不會爲了即將獲得的新知識而感到興奮,只爲了尋找單純性的答案而去白白浪費精力,從來不會去進行主動性的思考,任何一個人都顯得是那麼地沒有主見,懼怕權威,毫無主觀能力可言。蘭徹想的每個問題,做的每件事,都在突破常規的思考,都在打破傳統的束縛,他覺得不對那就是不對,只要他說出自己爲什麼是對的就可以了,哪怕對方是學校的教授也好還是院長也好。

兩個小時的片長,無半點拖沓的就把故事輕鬆講完了,不刻意討觀衆開心,也沒有做作的煽情,卻會發自內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帶淚,導演完全把我拉進了電影一般。電影的道理很簡單,我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是現實中又有誰能做到呢?其中,青春,熱舞。要不是印度人演的我還以爲是好萊塢大片。

可能一開始大家都覺得蘭徹這傢伙可能本來就跟常人不一樣,也許他就是個天才。但事實上是這樣嗎,我只想用主人公蘭徹的話來解答:“知道我爲什麼第一名嗎?因爲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傑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爲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後果多可怕?”

對於劇中三人組之間的友情,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渴望的,那是一種真實:“在人類行爲學課上我們曾學過,朋友失敗時,你難過。朋友成功時,你更難過”;是一種默契:“笨蛋……別撒謊了”;是一種良師益友:“因爲你是懦夫,害怕未來,看看這個,戒指比手指頭還多。爲開始戴,爲姐姐嫁妝戴,爲工作戴……你這麼害怕明天,怎麼能過好今天?又怎麼能專注於學業?兩怪兄弟,一個害怕,一個虛僞……”;是一種永遠不忘:“但他總說,有兩個傻瓜會來找我的”。

可以說,它打動了一大批中國年青學生,尤其是感動了已經步入社會的80後和正在象牙塔煎熬的90後。追求故事的真實感是導演的制勝法寶。對於絕大部分渡過大學時代的人而言,上大學報專業只是爲了考慮四年之後的就業,究竟到底喜歡與否就看個人性格取向,最終四年之後能否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希望能有喬伊的堅持,“今天我不請求上帝給我這份工作,只爲這生命而感激”,“你保留你的職位,而我堅持保留我的態度”。

劇中的“大道理”裏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以後遇到事情,我想我會不介意學學神聖智者蘭徹達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聲告訴自己“一切順利”——因爲有時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的安慰來使它變得堅強!

能傳遞到相信“美好”這樣資訊,便是一部好的電影。我也確實感受到了美好:激情的歌舞,執着的追求,沒有的理想、美麗的人格、貧窮的加堅韌的毅力,自由的心。

所有的一切,可以用影片最後一句話來總結“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爲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