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

觀後感1.43W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爲幾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爲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_第1篇

交往,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燈塔;交往,如同無邊沙漠上的綠洲;交往,如同飢餓難忍時的食物……交往時十分重要的,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那天,我觀看了于丹教授的講座,感觸頗深。

講座是關於交往的,于丹教授對中小學生交往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在的中小學生愛把自己鎖在家裏,不願與別人交往,本是該快樂嬉戲的時候,卻很少見到他們玩耍的身影。中小學生中54%的人認爲交往不重要,他們更願意看電腦與電視。36%的人更願意與父母等長輩交往。只有10%的人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這充分的說明了現在的中小學生不懂的交往,不願意交往。當我看到這時,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我認爲,交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透過交往,我們能交到許許多多的新朋友。我們可以從朋友身上學到我們身上所沒有的優點,正所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把快樂與朋友分享,會得到兩分快樂。當我們煩惱的時候,把煩惱與朋友分擔,煩惱會減少一半。當我們需要朋友時,朋友也會給予我們:在我們成功的時候,朋友的一句真心的鼓勵,會告誡自己不要驕傲;在我們失敗的時候,朋友的一句安慰,讓我們不氣餒,給予我們溫暖與希望。愛因斯坦說過:世間最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這說明了交往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這使我忽然想起一個故事:一位科學家爲測試交往的重要性,找了學習相差不大的兩個中學生,同時轉到陌生的環境上課,其中一位性格很外向,很喜歡與人交往,而另一位則有一些內向,也沒有什麼朋友。當他們兩個轉入這個陌生的環境上課時,都十分的不習慣,成績也快速滑下。過了一個月後,令科學家所震驚的是:那個外向的學生在下課時身邊聚滿了人,和他有說有笑,他的成績也提高很快;而那個內向的學生下課時孤零零的坐在那裏,沒有一絲生機,他的成績也在繼續下滑。當科學家問那個外向的學生爲什麼成績上升的那麼快時,他笑了笑,說:“在我成績下滑時,我結交了許多好朋友,他們給我講解我不會的問題,還給予我許許多多的鼓勵,我的成績自然開始提高。”而問到另一個學生時,他含着淚,說:“沒有一個人願意和我玩耍,當我感到傷心難過與無助時,沒有人安慰我,我感到十分自卑……”透過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交往的重要性。

傑利密·泰勒說過:友誼是我人哀傷時的緩和劑,激情的舒解劑,是我們的壓力的流泄口,我們災難時的庇護所,是我們猶疑時的商議者,是我們腦子的清新劑,我們思想的散發口,也是我們沉思的鍛炬和改進。我們要學會交往,結識一些良友,會對我們的成長有很大幫助。因爲交往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_第2篇

于丹教授的講座,使我明白了許多,我怎樣去做一個“大寫的人”?怎樣做一個知恩、感恩的人?怎樣解決問題和做事?

看到爸爸那兩鬂的白髮,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我從前做的事太傷父母的心了,理解之後精神得以重生。

孝,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其實,不管是本分、傳統美德、還是義務都無所謂。難道沒有這些規定,我們就不愛自己的父母了嗎?不要把這當成一項工作,這是愛的行動,是本能的付出。現在,我們還小,在物質上不能給太多父母的需求,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用其它方式來孝敬父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對父母有禮貌,理解父母的心意,聽取父母的教誨,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同時自己也不要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當然,如果我們長大了,年老的父母也只是希望痑陪伴着他們,像兒時一樣,簇擁在父母的膝下,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雖然我們正值青春期,但是我們絕對不能以所謂的“逆反心理”爲藉口,去傷父母的心,我們沒有理由,因爲父母爲我們犧牲了青春,給了我們生命和太多的愛!

人生就是一本書,時間的手匆匆將它翻過,並不理會誰讀懂了,誰還在糊塗。如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養成“想到就做”的習慣之後,你會發現你隨時都有新的成績:問題隨手解決,事務即刻辦妥。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堅定自己必勝的信念。面對困難,要學會冷靜,沉着思考,要以寧靜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全局。然後,一步接一步,有系統地剖析它的形成原因,不利和有利兩方面的影響。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我想這也是我在今後成長過程中應該做切實努力的方向。

朝陽,向天穹的額頂升起;

光明,將大地的陰鬱驅盡;

生命,在光輝中誕生、延續;

在光明的世界裏尋求希望的蹤影。

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_第3篇

本週,陪兒子一塊觀看了于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收看期間心中也是一片感慨,即而發生共鳴,回頭看看兒子,他也是滿眼的溼潤,一臉的真誠感動。

看着已經高出自己許多的孩子,不僅想起了自己當年的身影,許多年以前,作爲父母的兒子,我不也是曾經時刻緊跟在父母身邊,盡情的享受着父母之愛。在人的一生中,父母之愛是最簡單的愛,是一種人性化的愛,但又是最深、最偉大的愛。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一直到你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但這還不算完,時常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模樣、聽到孩子的聲音,那種舔犢之情不禁讓人淚眼婆娑。

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年代,自己家的成份被劃成了富農,作爲富農家庭的成員是要享受與別人不一樣的“待遇”的。爺爺、奶奶及父親經常要挨批鬥,幹最苦最累的活。父親上學期間成績很好,卻不讓考好的學校,只好上了一所中專學校,但在上了一年後學校就因爲學生要上山下鄉而解散了。但父親的性格是堅韌的,沒有學上就回家種地,即而生下我們兄妹四人,作爲富農家的孩子,在別人眼裏總是沒出息的主,人們總在背後指指點點:這一輩的.人又完了。可父親卻總是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不會比別人差的。

別人家的孩子早早的輟學務農,我們家裏的人口多,但我們兄妹都在上學,這讓父母承受了太多苦痛與勞累,但他們從不報怨,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承擔了一切勞作,爲的是我們以後能有出息。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完成自己功課。

那種艱辛歲月的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得了的,但我們的成長過程卻是令人驕傲的,沒有打罵,沒有欺騙,也沒有斥責。有的只是父母無私的關愛。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有了家室,各有自己的事業,在老家農村的父母自然也是每天都把我們掛在嘴上,他們是幸福的,因爲在村裏只有他們的子女在城裏上班,是有“出息”的人,認爲自己的苦沒有白吃,自己的累沒有白受,孩子的成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當然他們的願望還不僅僅是這些,當他們的孫兒出生後,他們又把關愛延伸到了孫兒輩的人,像關心我們一樣成天在電話那邊“嘮叨”。

我時時被父母爲我們所付出的愛所感動,這種感動是發自內心的,是終身難忘的。

對於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的成長過程是快樂的,也希望他經過磨練而長大成人,所謂成人就是成爲人真正的人。希望你懷有一顆仁愛之心,能夠融於社會,愛護國家、關心他人,爲社會能夠做出貢獻而又受人尊敬的普通人,這就需要你首先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你需要感謝父母,因爲他們給了你生命,撫育你成長;還要感謝另外一羣人――老師,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你要感謝你的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競爭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你要感謝太陽,它讓你獲得溫暖;你要感謝大地,它讓你有生存空間;你要感謝江河,它讓你擁有生命的源泉。

學會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更是一種藝術。感恩是樂觀的。

教育一個孩子感恩應該從孝道開始,一個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有能力愛周圍的人,纔會真正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纔會胸藏天下。一個連自已父母都不懂得感恩的人又怎麼能去愛天下蒼生呢?每個人的生命,因爲有愛的包圍,纔會有希望,因爲有愛的縈繞,纔有了溫暖,因爲有愛的牽絆,纔有活着的動力。作爲家長,我會將人間的至誠之愛給予孩子,希望他在快樂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在學習中去感悟生命真正的意義、明白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