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瓦爾登湖觀後感

觀後感1.8W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瓦爾登湖觀後感

瓦爾登湖觀後感1

瓦爾登湖,梭羅的湖。——題記

《瓦爾登湖》寫於美國的十九世紀。那時美國繼政治獨立之後,精神、文化從歐洲大陸的母體脫離而真正實現獨立,可那也是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大部分人過着沉默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絕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沒有什麼能阻止太陽升起。與此同時,瓦爾登湖也迎來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羅。

他純粹而自由。兩年又兩月的獨處生活,難道不會感到寂寞嗎?梭羅不會,因爲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摯友。用文字描繪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熱愛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載城市的喧囂,安裝原始的快樂——天作棋盤星爲子,地作琵琶路爲弦。獨處使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修煉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讀生活的智慧。

“我彷彿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以及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邁。當人們竭力鑄造着自己金錢的桎梏時,梭羅卻在竭力丟棄物質。他反叛大膽地提出,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這不是要讓我們粗茶淡飯、縮衣節食,而是試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告誡我們——簡化物質的慾望,重視精神的空乏,減少對同類溫暖的追求,騰出時間和精神來深入生命

這是他別具一格的“節儉”之道,“我寧可總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無窮的。”

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許多。終點即起點,四季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

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浮躁不安的時代。物質高速發展,慾望空前繁雜。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隸,一生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城牆。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無價值的浮躁,還靈魂一份澄澈。儘管無法像梭羅一般選擇隱居,也給自己更多時間迴歸自然吧,它是令人寧靜、安心的。

我不得不將梭羅比作一棵樹,我們可以從樹的全部意義上來理解這句話——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獨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樹般獨立自由,生長壯大,最終枝繁葉茂,純粹強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們應該成爲我們自己,成爲自己的梭羅。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彷彿自那遙遠的湖中引來了一泓清泉,它悄然匯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個小小的“神賜之滴”,它時刻讓我的心靈得到淘滌,讓心靈單純。

正如何懷宏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個視窗,就有多少種生活。”我閱讀得還很淺薄,我還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爾登湖觀後感2

朋友向我推薦《瓦爾登湖》這本書很久了,這回趁着假期,我終於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這本書,看到書名,便被它朦朧的意境所感染,腦海裏浮現出無數浪漫悽美的畫面。可是當我迫不及待地閱讀正文時,我大跌眼鏡,瞬間石化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主要敘述了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所以,一開始,我很難接受這本書的枯燥無味,硬着頭皮讀下去後,漸漸喜歡上了他所描繪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盧梭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瓦爾登湖畔,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他開啓了人生的新路程。

雖然生活清苦,孤獨,但是盧梭卻很快樂。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智慧,也開始學會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的我們,總是在意物質的享受和攀比,我們會過分在意自己的容顏是否傾國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鮮亮麗,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輝煌。但是瞭解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生活很簡單,我們不必過分強調外在的東西,而是要享受內心的歡愉。一個人如果內心不快樂,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會使他變得光彩照人。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內心的平靜,也開始學會給生活做減法,開始學會淡泊。書中,盧梭告訴我們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生活哲理,梭羅記錄了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透過這本書,願我們都能夠獲得快樂,享受快樂。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工作。

瓦爾登湖觀後感3

《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是一個月前讀的,開始讀的時候很不容易,完全不知道說的是什麼,但後來隨着看的深入,漸漸地有些眉目了,也就有了一些收穫。

這邊文章是作者梭羅於1845-1847在瓦爾登湖邊的小木屋居住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但文章寫的非常深刻,發人深省。

如今的生活,節奏快,生活繁忙,有時儘管生活富足,卻仍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然而梭羅住在湖畔,種地、焙制面包,雖然貧窮,但仍然生活得很快樂。雖然現在我們已經不容易模仿梭羅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生活得簡單一些,節奏慢一些,要學會欣賞生活,而不是一味忙忙碌碌地工作學習,卻拋棄了快樂。

梭羅生活在瓦爾登湖畔,做的是什麼?種豆、游泳,有時丈量一下湖的各種數據,他做的是順應自然。現在我們生活優越了,對自然的破壞卻日益增加,我們試圖破壞自然,改造自然,結果,酸雨、光化學煙霧等災害接踵而至,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健康生活。如果這世上能多一些梭羅,多一些瓦爾登湖,那麼,現在的環境絕對不是如此。這方面,我們真的應該向梭羅學習。

梭羅熱愛觀察,富於想象。他曾經觀察過兩種螞蟻的決鬥,看的津津有味,描繪得也繪聲繪色,並聯想到了一些勇敢的人。現在,有誰會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來看一看螞蟻的爭鬥,看一看周圍的自然呢?因此,我們都應該有一顆善於觀察的心,富於想象,善於尋找樂趣,增長見識。

可是,這本書的意義卻遠遠不止如此。梭羅追求真理,厭惡虛僞。他建議每個人要去做自己要做的,而不是做應該做的。我的理解是,不要因他人的語言或所謂的規矩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果堅信這樣做是對的,那就堅定不移地去做。梭羅本人就是如此。他不畏強權,堅決抗拒納稅,即使入了獄也是如此。他的朋友幫他交了稅,他仍不以爲然。這樣的精神,是值的我們敬佩的。同時,梭羅還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教導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這本書上的內容還不止於此。它值得我們去反覆地品味,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穫。

瓦爾登湖觀後感4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的驕傲,一百多年前,這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遠離塵囂,來到康科德鎮的瓦爾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裏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寂寞地生活與思考,然後寫下這部偉大的作品。

1845年,梭羅扛着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砍下高聳入雲的白松,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個地窖,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這間湖畔小屋。梭羅以這樣的方式暫別文明世界,在瓦爾登湖畔體驗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士生活。

“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並不宏偉。”

無論四時晨昏,春夏秋冬,瓦爾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淨的空氣自然很稀薄,而且給烏雲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卻充滿了光明和倒影,成爲一個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視。”

隱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山水間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麼淺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我願飲得更深,在天空打魚,天空的底層有着石子似的星星。”這些充滿哲學氣息的句子雋永清新。

他來到瓦爾登湖畔,聚精會神地種豆,有時候在小木屋前發呆,在湖畔靜坐,在森林裏慢慢行走,或者與林中偶爾遇見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異常茂盛地生長,當他坐在窗前時,看到鷹在林中空地盤旋,野鴿子在疾飛。一隻魚鷹在水面上捉出一個酒窩,便叼走了一尾魚。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採摘葡萄,滿載而歸,慢慢地,北風開始把湖水吹涼,冬天來到,月色之下可以聽到狐狸爬過積雪,野兔子經常跑來跑去。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要有多麼安詳,纔會將一棵棵雜草頑強地生長寫的出神入化,將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過程觀察的如此細緻生動。大概沒有誰,比他更能領會大自然給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饋贈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季節並沒有因他的來到與離開而有片刻停留,而羣峯間的皓月依然照臨澄淨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勝於一切語言,梭羅用兩年多的瓦爾登湖畔隱居生活,只爲證明一個真理——只有簡單而安寧的生活纔可以爲人們帶來生命內在的覺醒。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讀罷,現實世界的焦慮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靜的內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漣漪,對於生活的希望、熱愛與滿足如同平靜的湖面泛起的波紋,盪漾開去......

瓦爾登湖觀後感5

最近一週讀的最新的文獻對我來說太難了,我還得再消化消化,這周在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想寫一點東西,感受一下梭羅筆下的孤獨。

經常有人對我說:“我想,你住在那兒一定很孤獨,總想和人挨的近一些吧,特別是下雨下雪或者晚上的時候。”我總忍不住在想: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只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點,那邊的一顆星星多大?爲什麼我會感到寂寞?難道我們這個地球不在銀河系中嘛?到底人與人羣之間隔着什麼樣的距離。他纔會感到孤獨?我們也許無論怎麼奔跑也沒法讓兩顆心更貼進一些,我們最希望跟誰做鄰居呢?車站、郵局、酒吧、會議廳、學校、雜貨店,這些人羣擁擠的地方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喜歡……

在如今的時代,好像脫離羣體獨立思考已成了一種稀缺,週末休息,你會和我一樣待在住房一步不出嘛?那你會做些什麼呢?追劇、看書、刷抖音嗎?會不會在睡一覺起來後,發現手機資訊空空如也,沒有一個人找你,沒有一個人想起你,你會感到孤獨嗎?我想會吧,梭羅當時面臨的是我們這種孤獨的環境嗎?他爲什麼有這種寵辱不驚的心境呢?我想是大自然給他的財富,是知識給他的滿足。

一個人在思考或者工作的時候,總是孤獨的,孤獨跟一個人和同伴之間相隔多遠沒有關係,在劍橋學院裏,真正勤奮好學的學生,即使坐在最擁擠的教室裏,他也會像沙漠裏的雲遊僧人一樣孤獨。

我不比一朵毛蕊花或者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更加孤獨,也不比一片豆葉、一根酢漿草、一隻馬蠅,或者一隻大黃蜂更加寂寞。那密爾溪,或者一隻風向標上的鐵公雞,或者北極星,或者南風,與我相比,它們更加孤獨;那四月的雨,正月的融雪,或者新房子裏的第一隻蜘蛛,與我相比,它們更加寂寞。

在冬日的漫漫長夜,雪花狂舞,寒風在森林中嗚嗚的嚎叫着……

梭羅的孤獨比我們的美,孤獨並不是一個人呆在空蕩蕩的房子裏,也不是一個人去公園去自然界觀賞美景。真正的孤獨是你獨自一人眼睛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腦內裏所思考的,內心所感悟的,這份孤獨是美好的,是健康的,是梭羅不會像我們一樣感到迷茫的孤獨。

瓦爾登湖觀後感6

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到的:“從一個圓心向外能夠畫出多少半徑,就有多少種生活之道。”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圓心,不斷地向外輻射,畫出不同大小的圓,而正是這些不同的圓,講述着我們不同的故事,演繹着我們不同的生活,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

梭羅用自己的半徑畫出了一幅寧靜的瓦爾登湖圖,親身體驗自然、用心感受自然,這是他的生活之道。看過了城市的喧囂,來到自然的原野,風是甜的,腳步是輕的,花香會吹口哨,小鳥會譜琴曲,另一種生活,是另一番風景。所以,像梭羅一樣,嘗試着變化些半徑,可能我們也會讓心靈找到陽光,或者,一片不一樣的天空。

記得羅素曾說過:“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生活異彩紛呈,總有不同的菜品,飄逸出不同的香氣,不論是西紅柿煮牛腩,還是小龍蝦、蛋炒飯,什麼滋味,品嚐過的人會知道。

不禁想到摩西奶奶,七十六歲開始作畫,八十歲時舉辦畫展,晚年的她,嘗試了另一種生活,於是,她走出了一條鋪滿油彩、又充滿掌聲的新的道路,成爲世人眼中的奇蹟與神話。肯去嘗試,踏上另一場旅程,也許你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和欣喜,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而人生同樣永遠沒有固定的模式。

雀兒不是總在天上飛,於是它在土地上找到了麥穗;河水不是隻觸碰到空氣,所以它蜿蜒曲折奔流入了大海;星星不是隻拘泥夜空,於是它化作火焰成爲了人們心願的載體,肯去追求不一樣的生活,也必會有不一樣的姿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支畫筆,蘸着不同的色彩,畫出不同的圖畫。有的人用一生畫出一幅原野,有的人用一生畫出了彩虹和天空,還有的,畫出了農場與人們,但不論題材是什麼,他們,都畫出了自己的生活,畫出了自己的經歷與體驗,而那些不斷尋找新的顏色的人,他們畫出的圖畫會更加多姿多彩,他們的生活,會更加美麗絕倫。

生活是一種思想,連綿不斷的思考中,產生種種哲學,開闢條條道路,不論是琴棋書畫詩酒花,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好時光,都在生活裏,不同的體驗,多彩的人生,構成獨一無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