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

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1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書籍在閃爍,它們猶如懸掛在天空的小星星。雖然渺小,卻擋不住那耀眼的光芒,吸引着無數人灼熱而又堅定的目光。有這麼一本書,內容涉及多個方面,想象力豐富,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它被世人銘記,而它的作者卻無人知曉。但我相信,他的靈魂與這部作品在一起,永垂不朽。這部作品猶如青松,屹立在文學界的頂峯,它的名字是——《山海經》。

《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故事寫了夸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手杖化爲桃林的神話故事。故事中的誇夫是一位英勇無的人物,他向太陽挑戰,與太陽競逐,口渴了,一口氣喝乾了黃河、渭水,還不能解渴,又“北飲大澤”還沒有趕到,就已經渴死在半路上。但是,他的精神無疑是不會消失的,他遺棄的木杖,競神奇的化爲了一片能供行人乘涼,果實能解人飢渴的桃林。故事充滿了浪漫雄奇的英雄主義色彩。這個故事流傳之遠,對後世影響很大,夸父追日的故事已成爲一種英勇頑強、不屈奮鬥的精神。激勵着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

精衛是炎帝的女兒,因炎帝太忙的太忙,所以獨自乘船來到太陽邊,不想卻被溺死。精衛死後化作一隻鳥,對着大海說,“我要把你填平,不會再讓你殘害無辜的生命”。大海輕蔑的看着精衛,而精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和他丈夫兒子填着海。時間一久,大海開始縮小。最後把大海被填平了,精衛填海的故事正印證了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我被夸父無畏的英雄氣概所震撼,也爲精衛那堅持不懈的精神讚歎。我敬佩后羿,因爲天下原本有十個太陽,后羿看到天熱的天氣,民不聊生,便舉起弓箭,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留下一個太陽爲民造福。

讀一本好書,不僅僅是讀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儘自己所能去參透作者藏在這本書背後的那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或許有一天你放下這本書,閉上眼細細品味時,你就會發現,書中所說的道理,所體現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2

今天翻完了《山海經》陳成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因爲《山海經》成書久遠,且不是一個人寫作,因此現在市場上流傳很多版本。我看這本書的初衷只是好奇,想了解書裏講了什麼,因此不用糾結到底看哪個版本、誰整理翻譯、哪個字是否錯誤。

書中的人物個個都是妖魔鬼怪,有着神奇的力量。混沌是管理中央天界的天帝,他有4只翅膀和6條腿,給人一看就是可怕的感覺。後來由鳳凰管理,它脾氣非常暴躁,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一年四季是由燕子、伯勞、燕雀、金雞來管理。巴國的巴蛇十分兇猛,一口能吞下一頭大象,真讓人驚歎不已!燭龍神一直住在鐘山腳下。它心底善良,樂於助人,長年不吃東西,不呼吸。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貪得無厭,自不量力,不要去貪玩,要認真完成任何事情。

我相信古代的孩子看了這本書,可能會有一種冒險的衝動。我長大了要帶這本《山海經》到處旅遊,去親眼看看那些奇聞異見。我最喜歡封面設計,畫出了《山海經》世界應有的氣氛,古老而又新奇。

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3

《山海經》一度被譽爲天下奇書之首,包含的內容涉及地理、天文、歷史、神話、動植物、礦藏、醫藥、宗教等,所涵蓋內容與《易經》相比,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前後呼應。不免讓人聯想,所謂的神話神物,當初是否真實存在過,不然怎麼能有如此清晰的歷史層次和變遷史。若是如此,便更是讓人感嘆,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滅絕的`何止是恐龍一族啊。

陶淵明曾在《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中寫道: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想必曾經的山海經還曾有配圖,只是可惜如今早已失傳,令人惋惜萬分。那滿眼的奇花異草,猛獸珍禽,一部《山海經》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綱目》和《括地誌》。

如今,很多的古裝奇幻類劇情都會或多或少引入《山海經》的成分,比如《羋月傳》中的開明獸,《少年四大名捕》中的朝歌山,《秦時明月》中的男主角天明等,皆爲《山海經》中的典故。

一部《山海經》,讀出中華歷史萬物之大美,幸哉。

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4

魯迅的很多作品都會有一種深刻的感受“累”,是一種從身體到靈魂深處的累。挑挑揀揀只有那幾篇讀是會稍微輕鬆些。《阿長與山海經》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在文中先寫阿長的名字,然後才把生活中的點滴鋪陳開來。阿長囉嗦的管教,阿長可怕的大字型睡姿,阿長麻煩的禮節,阿長關於長毛的恐怖故事,阿長製造的隱鼠事件及阿長送的《三海經》。作者這一片一段的記憶將阿長的形象生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時也讓讀者在其敘述中感受到這個粗枝大葉的女人對小魯迅細膩的愛。

如果不曾在中學課本中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但看其雜文犀利的筆鋒,對世間醜惡深刻地揭露,很難想象這位文壇中的勇士,擁有如此溫暖的'內心世界。

魯迅是人不是神,此時才驚覺這一事實。別人看他的作品都會累,更何況作者本人。他能看透這世間的一切醜惡,相對對生活中的美好有着更爲強烈渴望。小魯迅與阿長的恩怨在魯迅的記憶中應是這濁世中的一縷清香,能除去內心深處的無奈及疲憊。阿長對魯迅看似粗淺實則深厚的愛在魯迅的記憶中逐漸沉澱最後釀成了《阿長與三海經》。

在經過坎坷的半生後回望記憶中哪個粗枝大葉長媽媽時,魯迅說:“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的靈魂!”這位在文壇頂端的偉人發出了內心對其平凡保姆深厚的情感。

著名書籍《山海經》的讀書筆記5

讀罷《山海經》,我不由想到《莊子逍遙遊》中的幾個字,《山海經》者,“志怪者也”。《山海經》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呢?古今之說法,不一而足。

書名“山海經”,但它絕不是一部經典,這個“經”應該是“經歷”的意思,所謂“山海經”者,實爲所“經歷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錄學家將其列爲地理類,自然是無可厚非的。這一說法,雖不科學,卻也有依據。看《山海經》時,我便發現《西山經》《北山經》中的山川遠遠多於《南山經》《東山經》中的,這便是我國地勢西高冬低的最好體現。但是《山海經》所述之事物,實爲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歷愈久,人們便開始產生疑問,不把它當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發現它與小說頗爲相似。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山海經》,說它“蓋古之巫書”。這一論斷十分精闢,爲後世所稱道。我觀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經》之末,都有祀神的記述,其用途十分明瞭。現在的學者認爲《山海經》是儲存中國神話材料最多的一部古書。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巫以記神事”,神事者,神話之別稱也。與之相對的就是“史”,史以記人事。因此,我認爲《山海經》就是一部記錄上古神事的“史”書。

《山海經》分爲《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畢沅在他的《山海經新校正》中註釋過。《山海經》的立名,是劉向,劉秀(歆)父子校書(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纔開始有的。而它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到漢代初期這個漫長時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經》應是劉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馬遷《史記大宛傳》中卻提到了《山海經》,故畢沅稱之“其名久也”。這裏存在一個小小的誤解。司馬遷《史記》的原文是這樣的:“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可是在東漢王充《論衡談天篇》中引的這段話,卻少了一個“海”字,緊接着又說:“史公之言,《山經》,《禹紀》,虛妄之言,凡事難知。”所以《史記》中《山海經》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後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應是《山經》所記的奇禽異獸,怪蛇怪魚,還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樹木等。而《海經》則主要記述的是異域的國度和民族,並非什麼“怪物”。

中國古代神話雜亂無章,不成體系,不像古希臘神話那般條理清楚。《山海經》便體現了這一特點。看《山海經》時,總覺得神話故事只是點綴,一筆帶過,僅僅是記述的附帶品。古時的先民更關心的似乎是奇珍異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國古代神話的功力性明顯要強於西方神話,這實在是與中國遠古先民所居住的環境相關的。黃河流域的文明發源得實爲不易,與其他的文明古國根本無法同日而語。古巴比倫有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埃及尼羅河的汛情可以爲人們帶來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恆河兩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黃河流域的土地貧瘠自是不說,連年的洪水也威脅着先民。中國的先民總是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者艱苦卓絕的鬥爭,自然在敘述神事時更多地體現的是抗爭和功用的意識。

我們總驚歎古希臘,古羅馬的繪畫,建築,戲劇,史詩是如何如何的有藝術性,自愧不如的東方民族卻總爲着極其功利性的目的在進行着所謂的藝術活動。我們也有出色的建築——都江堰,可是我們從來不覺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藝術固然偉大,這卻不是我們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臘藝術興盛的時候——公元前四五百年,中國正處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麼會有閒情逸致去搞“無用”的藝術呢?而百家齊鳴只不過是各國君主霸業的派生物罷了。因此,我們常在教課本上見到這樣的話:“這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正因爲災害連年,戰亂頻繁,所以《山海經》中的神話纔不可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只看一遍《山海經》,與沒看無異。這是一本內容龐雜,包羅萬象的奇書,從中可以讀出那個時代的精神。有機會的話,我想爲它做個詳細的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