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常識樑文道讀書筆記

文化人樑文道有着多重身份:大學講師、電視臺電臺節目主持人、電影創作人、劇評家、書評家、時事評論員等等。他是全方位的傳媒人,人稱“文化百足”和“文化教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常識樑文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常識樑文道讀書筆記

常識樑文道讀書筆記1

在翻看評論書籍或者瀏覽網頁時,我總是羨慕那些評論家,他們總是可以用華麗的詞語構造出一篇哲理深刻的文章,總有許多新的原理我不曾聽過,總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我未能想到。諸如現在火熱的羅玉鳳事件,可以挖掘到國人階級意識形態作祟;李宇春、曾軼可、劉著現象,是因爲社會分工導致人類進化趨同,此類種種,而我愚鈍,卻只能看到羅玉鳳背後的故意炒作,媒體的推波助瀾,只看到了李、曾、劉不過是社會中早就存在的人羣,被現代媒體的放大的緣故,好像專家們忘了中國戲曲裏面旦角大多是有男的扮演,有的演的比女的還像的這類傳統文化元素了。

“看不懂”這樣的評價,許多作者看來是一句褒獎的話,一來是他會認識是讀者文化素養不夠,二來他會覺得確實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會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決心,把“看不懂”作爲我寫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標,然而當我讀完樑文道的《常識》時,一種內心蠕動了許久不可名狀的感受突然立體而清晰的展現在我的眼前,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具有價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奧的東西呢?

樑文道的這本《常識》是他一段時期時事評論的集冊,書名是他效仿美國奠基文檔之一——托馬斯·潘恩的《常識》(Thomas Paine)。書中每一個社會熱點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但是與一些評論不同的是,他的觀點裏鮮有晦澀難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常識”。諸如他說“明明在點評志願者的救災行動,卻不滿足於民間集體動員的邏輯,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異的高度,然後再結穴於華夏愛文化的基因本質。”看到這兒,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開頭的牢騷了。

“常識”在今天不知爲何成了一種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學術道德是常識,各種學術造假卻屢禁不止;明明各行各業遵守自己的行業規範是常識,各種內幕卻曝光不盡;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識,各種“潛規則”“關係”不勝枚舉。文章也是一樣,需要深的則深,需要淺顯的則淺顯,一味地追求深奧,怕又是偏離常識了,正如古詩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詩句,也有李商隱難懂的詩篇才相得益彰。

寫不出深奧的東西,即使簡單的東西也難敢稱其爲有價值。因爲除非你能夠像魯迅一樣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筆;除非你像錢鍾書一樣的智慧;或者像現在的韓寒或是樑文道一樣的聰明;或者你是在媒體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許多的評論只是自己孤芳自賞的東西罷了。現在如此多的報紙,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語,誰又會在乎你寫的所謂的評論呢。正是沒有人在乎,激發了我不斷寫的勇氣,因爲沒有人會出來嘲笑你的簡單,嘲笑你“糞土之牆不可圬”,所以就寫下去吧。

常識樑文道讀書筆記2

中國有一句古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而,當這個世界被連成一體,當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局中時,是不是就意味着再沒有人能有一雙清明的眼睛?

很慶幸,當我讀完《常識》一書時,我可以肯定地說,並不是。至少,還有這樣一個人,即便身處世界大局中,依然可以犀利地看到一切的本質,他就是樑文道。

時評,顧名思義,是對於時代現象的評論,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生命短暫的報刊,好像過了這段時期,時評就顯得落後而毫無價值了。

真的是這樣麼?就拿《常識》中的一篇《城管死於抽象的市容概念》一文做例,在我們都對於全國各地城管的野蠻執法口誅筆伐時,樑文道卻用短短几百字犀利地點中了這一現象的根源—抽象的市容概念。說白了,就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碰擦,當我們一心一意打造現代化大都市,當我們的政府下大力整治那些所謂的“非法小販”時,理想主義矇蔽了他們的眼睛,讓他們不管不顧現實中市民的心態:如果有一個地方的商品能更便宜,我爲什麼不去買呢?事實上,我們的領導將人看成了那些城市規劃圖上冷冰冰的模型,他們遺忘了人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讓我們再想一想,這種理想主義真的只體現在這一個方面嗎?其實不然,小到那些隨口一說的承諾,大到某個領導的信誓旦旦的發展計劃,哪一個不是可笑的理想主義的產物?爲什麼中國每年的GDP增速讓全世界都羨慕不已卻至今無法摘去發展中國家的帽子?我們在高速的發展中越來越忽視現實的重要性,我們躺在理想主義的搖籃裏,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現在,你還認爲時評沒有長久的意義嗎?時評和那些文學名着一樣,都充滿了對於時代的反思。所不同的是,時評以更現實的角度,更貼近生活的現象,更凝練的文字來揭示和批駁當世的種種問題,也許時評中的事件是時效性的,但其中蘊涵的思想決不會過時。

當我們生活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你需要一本《常識》這樣的書來擦亮你渾濁的眼睛,沒埋沒的思想,讓你能身在局中卻仍舊清醒。

【拓展延伸】

樑文道經典語錄

1、“不如我們從頭來過”,這不知是多少夫妻、情人乃至於朋友都很想說也說過的話。然而,要把一切過去抹掉,從頭再來,又談何容易?若要從頭再來,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把自己徹底變成另一個人。不是變化你的生活習慣,也不是改變容貌聲線,而是把你曾經送到對方手中的那一半生命割除。

2、正是記憶,不是別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聯繫起來,使我歷經時間的變幻還能統一,而不分裂。

3、寬恕,是一種和時間的特殊關係,是一種決定讓不讓某件錯誤或罪行成爲過去的行動。

4、“玉女”是很純淨高潔的形象,當一塊斑駁的玉仍然以“玉”的形式存在,就是“欺騙”。

5、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你不能主動,你不能做任何事,你只能等他心血來潮問候幾句的時候平淡和緩地應答,你不該成爲逼迫的力量,你是一株等待季節性陣雨的沙漠植物。

6、人與人最終的關係歸結於“公”與“私”的關係,與有交往的人的關係就是“私人”關係(可以根據私祕程度擁有不同程度的私人資訊),對陌生的人就是“公共”關係(應該保持公共關係的距離,越過這個距離就有侵犯隱私的嫌疑)。

7、只有實際的行爲才配得上道德判斷,所以單戀,其實是超越善惡的愛戀。

8、怨恨是一種對他人不滿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是種潛藏心中隱忍未發的怒意,毒蛇般地折磨和扭曲了一個人的正常心智與價值觀。所以要隱忍不發,是因爲有這種情緒的人根本沒有發泄報復的.能力。

9、我們都盼望眼前的河流就是忘川,它永遠都不會是同一條河;而踏進去的人在出來的時刻,也就不再是同一個人了。

10、我總告誡年輕人,在你事業落敗的時候絕不能讀太多勵志書籍,讀勵志書有時候會把一個人讀傻的。因爲此後你會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你走的路一定正確,即便偶爾遇到失敗,也會視其爲一時的困惑,你堅信最終還是會贏的,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可怕的。

11、財富,美貌,甚至才華都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一個人身上無奈的限制與枷鎖。

12、所有的人際往來,莫非一種應答關係。有呼召遂有響應,送禮就期待回禮,寄了一封信之後就等着回信的到來。電話這種溝通技術使得應答俱在一瞬間完成,幾有共時的幻覺,因此電話通信的懸擱就更加叫人困擾了,也更加凸顯了主奴之間的優次地位。不回電話的必定就是主人。

13、一個人去崇拜一個偶像,其實是在利用這個偶像的一些形象,來告訴別人“我是什麼樣的人”。按照法國社會學大師布爾迪厄的說法,這代表了某種品味的選擇。品味就是人賴以區分自己,並且試圖在象徵性領域戰勝其他人的東西。

14、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爲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15、每一段感情的發生與結束,其實都是場記憶的戰爭。受過傷害的,必將在新一輪關係的最初就遲疑畏懼,甚或倉皇退縮,因爲他記得那麼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過去的人。他不只是在和新認識的朋友交往,他同時還在和自己的記憶協商、談判與作戰。對方可不知道,這樣的關係何等艱難,因爲與他角力的是一些過去的陌生人。

16、有人說:幸福的人都沉默。百思不得其解,問一友人,對方淡然自若地答:因爲幸福從不比較,若與人相比,只會覺得自己處境悲涼。

17、不斷向女性放大愛情,使得女性把人生看得太窄,甚至用愛情壓迫了女性,讓女性認爲人生的幸福必然與愛情相連。

18、要完全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認識他的恐懼。

19、等待情人的電話總是難熬,特別是當你留口訊,對方卻保持冷靜,愛理不理的時候,所有人際來往,莫非一種應答關係,不回電話的就是主人。

20、大多數人認爲,愛情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經歷過愛情,便如同一塊從沒有顏料在上面塗抹的畫布一般蒼白。

21、任何一本書被一個讀者拿起來的時候,他心底都有一種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慾望,就是我要改變自己,要提升自己,這是一個很偉大也很卑微的慾望。

22、懷疑是一種頑強的植物。當它被下在兩人之間的土地上,即便只是一顆種子,遲早也會抽芽長大,終於扭曲一切,排擠開所有本來健康的花朵,使之枯萎。

23、愛情乃時間唯一變幻不定本質永遠空洞的事物,所以它怎麼可能有真名任人捕捉呢?

24、當你想和一個人從頭來過,想要創造新的自我,卻又不可能割斷那不忍讓它儲存的記憶,就把它沉入水中吧。

25、在許多文化傳統裏面,水都與遺忘有關,也因此代表了潔淨與新生。喝過一碗孟婆湯,你就告別前生的記憶了;涉過忘川,就是一片彼岸新天地。領受水的浸洗,基督徒乃得赦免,迎取新生。

26、愛情,本是一種時間現象,情書就是他最好的表徵。既然時間的伸延狀態消失了,愛情還會存在嗎?

27、“性”在如玉般的真實、純潔、恆久的愛情中,是高尚的、常態的,如同春天花開一樣自然……反之,純肉體的“性”是低俗的、異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