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大國憲制》讀書筆記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國憲制》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大國憲制》讀書筆記

《大國憲制》讀書筆記1

工作之後,接觸面變廣,目光不再侷限於某一特定狹隘領域,或者相信掌握一種技藝便可以一勞永逸。開始思考羣體性的現象,開始關注某一種羣體在社會所發生的作用以及其所產生的力量對社會的影響,後來偶然間看了一篇秦朝商鞅變法相關的文章,透過變法,秦朝的軍隊戰鬥力迅猛提升,開始對法治感興趣,近代以來,各國的法律的主導均是憲法。爲了瞭解這一領域,便在網上找到原北大法學院院長蘇力所著《大國憲制》。

作者主要想體現的是歷史上中國的憲制的固有理性和正當性。關注制度是實在的,但也關注其中的大小道理,因此也是規範的;在事實與規範之間,其實又是兩者的整合。

對於現代以來的中國來說,如果失去具體針對性,不關注具體時空中的難題,僅抽象討論法律制度,自然就說不出什麼道理,就一定枯燥乏味,說不出歷史中國法律制度的正當性和必要性。

有了人的活動就算有了“文明”。但不會自然的產生政治共同體,構成國家,即便文明古老,山水相連,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屬於同一種族或族羣,分享了共同或相近的文化,所有這些因素或單獨或共同,都未必足以構成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共同體。

時間、地理因素均被文中的例子所否定,爲了論證中國的發生和構成的原因,作者否定了前兩者,開始研究“人和”,即中國憲制,或歷史演化視角中的這個政治經濟文化共同體的衍生和構成。這個共同體的`長期存活足以證明這些基本制度有令人無法拒絕和不能低估的強大正當性。

備註:正當性,按照實質價值或某些道德考慮,法律決定是正當的或者正確的。法律乃是透過運用一些普遍承認的法學方法,來達到決定與實質價值的一致性。

《大國憲制》讀書筆記2

《大國憲制》探討小農經濟的歷史中國是如何構建起一個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如何應對那些國家構成的基本問題。

正文主要分爲“齊家”與“治國平天下”兩部分。“齊家”分析在農耕村落的基本制度,男性間父慈子孝而長幼有序,男女間授受不親而夫爲妻綱。散落的農耕村落可能共同面臨水災、戰爭等問題,因而有必要集中各村落的力量成立更大的組織解決這些困難。

“治國平天下”討論爲了應對中國的內憂外患,軍事上國家設常備軍且在“文治”中重視軍、政、財、人事等分權,行政區劃上採郡縣制並對邊陲羈縻與改土歸流,統一度量衡,經濟上強調政府主導,文化上統一文字並建立官話系統促進政治文化共同體的形成,政治精英層層選拔而強調實踐理性,皇帝作爲國家的象徵並作爲最終決策者。最終,普通百姓作爲村落共同體的自覺成員和國家的自在成員享有不錯的社會福利並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

此書一貫強調任何憲制問題都應當是特定時空中特定人羣的特定問題,而真正有意義的制度分析也應是特定條件下的利弊衡量之功利分析。

功利分析非常現實。如凱恩斯所言,長期來看,我們都完了。既然都完了,就只有在侷限的當下做切合實際的選擇,別去追求那些超越的本質的價值。天地不仁,洪水氾濫;他人不善,鐵馬好戰。爲了應對天災人禍,必須要構建一個有強大戰鬥力和組織能力的國家,在生存競爭中獲勝。於此,憲制自然與軍事制度和官僚制緊密相關,經濟文化等制度則作爲輔助。

功利分析相當抽象。長期來看,我肯定是完了,我們似乎不是。什麼是我們?人民羣衆自然地被篩選、臣服、墮落,又自在地享受着社區和國家的福利。他們的“我們”可能是家庭,子孫延續,香火相傳。政治文化精英,在這片土地上沸騰着他們的血液,構建財政體系,磨鍊牧羊技藝,擔重任而行遠道。他們的“我們”可能是中華文明,文化傳承,理想接力。家庭和中華文明到底好在哪裏並不清楚,而透過融入其中,我彷彿透過融入我們走向了不確定的長期。分析不易,弄清什麼是功利更是困難。

蘇力老師廣泛運用古今中外的材料,堅持功利主義的分析視角,論據詳實而論證冷酷,而讀者在字裏行間又可感受到其激情浪漫的風格。

引用此書第200頁第1段:“不能只從理論上做功能分析,還應考察中國從正反兩面提供的驚心動魄的歷史經驗。因爲曾有不止一個人稱,長城純粹是個神話。因爲從其第一天建設,在軍事上,長城就毫無用處。我必須打其臉。”簡直可以想象蘇力老師寫這段的心理活動哈哈哈。

第六章關於度量衡的分析深刻而精巧,似乎也比較浪漫。從物物交換早於貨幣發明和秦國先統一度量衡再統一貨幣的歷史,結合度量衡統一對於實物稅徵收、俸祿制實踐、統一貨幣和量化治理的促進,此章強調度量衡統一對於國家構成的重要意義。

在第一節,作者就分析道,度量衡標準是一種強權爲真的專斷。其實度量衡本身不存在真僞的問題,不論有沒有強權,一尺都只有一米的三分之一。所以度量衡的統一隻是話語權的統一,即便不統一,度量衡仍存在,那麼其是否統一對於實物稅、俸祿制、貨幣統一和量化治理有多大影響也就不甚明瞭。當然,度量衡的統一可能透過人民統一的生活語言進一步維護國家的統一,同時有利於節省單位轉換等交易成本,也會一定程度促進國家構成。

第三,蘇力老師常用社會性、政治學等學科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問題,此書中他借用合同法的概念來分析父慈子孝的規則,這一分析富有啓發性。

針對歷史中國的司法行政實踐多有懲罰子不孝卻未見懲處父不慈的現象,作者用雙務合同來解釋父慈子孝這種互惠性利他關係。因爲該合同履行期限長達數十年,而父慈履行在前,子孝履行在後,則若父不慈則子可行使“先履行抗辯權”而不孝,故父親有較強的自我執行動力。而在父慈後,子缺乏盡孝的自我執行動力,所以需要外界更多的干預。

分析很巧妙,而這裏更關注此類雙務合同。書中還提到其他似可類似分析的關係,如夫妻中男子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安全而女子生養其共同後代,以及村落中依據相互稱謂而確定的彼此間的權利義務。

合同法以意思自治爲基礎,而上述“合同”顯然不是意思自治的產物,更像是“天降合同”,其實際作用是在子女幼小時督促父慈而在父母年邁時要求子孝。父親不能主動拒絕年邁時子孝而不慈,子女也不能主動拒絕幼小時父慈而不孝,這確乎剝奪了人們的自由,卻似乎對各方有利。而因爲此合同訂立的時間精力等成本過高(且合同方能力有限),所以難以自然完成。於此,這種拒絕自主的制度存在有一定道理。如果再考慮到制度的競爭,人們天性的發展變化,也許可能說這是被大自然篩選的結果。

最後,關於什麼是大國的問題,我猜想在此書的語境下,大國相對於小國,類似於政治文化精英相對於草民,前者有選擇、有影響力。至於當前中國的憲制,期待有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