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大國的興衰》是一部廣泛論述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歷史的鉅著。作者反思世界各大國興亡盛衰、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後盾。下面給大家分享《大國的興衰》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篇1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視野和思維都寬闊了許多。雖然這並不意味着這本書的思路有多麼開闊——作者自己也坦言說只是從某一個主線去論述國際政治的問題,但是我覺得對於一個非國際政治學專業的人來說,閱讀這本書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和無容置喙的受益。這本書帶給了我們思考國際政治問題的專業眼光,以及鞭辟入裏的分析方法,我認爲這些知識是我們在這本書之外很少能夠系統性地獲取的。因此,我願意把最熱烈的讚美之詞獻給這本書以及它的作者,爲其給我所帶來的更爲寬闊的視野和思維而深深致敬。

我感覺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學科發展越來越深入的今天,每個知識分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基於自己所學專業的某種偏執。就我而言,作爲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我曾經毫不動搖地堅信加里·貝克爾博士的“經濟學帝國主義”,用一種經濟學有色眼鏡去觀察世界的每一種外在現象和內在規律。然而,當我讀完這本著作的時候,我驀然發現解釋世界的角度和理論遠遠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那麼狹隘和單一,其立論的方法和依據也遠不是我之前不以爲然的鬆散和薄弱。當學科的融合成爲一種時代潮流,思維的定勢已是知識創新的“反動警察”,我覺得這種跨學科閱讀所帶來的思維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換,真的是一種進步和享受。

至少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對以下四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收穫。在大國戰爭,特別是大國聯盟戰爭中,對最後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家聯盟的經濟能力和信用評價,前者決定了從本國資源中能夠轉化爲軍事力量的數目,後者決定了從他國資源中能夠轉化爲軍事力量的數目。此外,國家地緣和國民素質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兩者概括了經濟因素所不能涵蓋的、但是對最終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東西。由此及彼,我領悟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放棄“以階級鬥爭爲綱”,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偉大轉變的意義所在。

意識形態的不同,意味着國家的發展路徑不同。然而,“不同”並不等於“對立”,這是前蘇聯領導人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在冷戰思維和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意識形態成了禁錮創新和生產力的銅牆鐵壁。正是對“指令性經濟”的偏執,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和蘇聯的死氣沉沉;同樣,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所發生的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是基於其對“自由放任經濟”的絕對信仰。所不同的是,後者進行了自我調整和修復;而在前者,籠罩在自東歐大平原到東西伯利亞山地上空的意識形態之雲,在鐵幕之後強調着兩種經濟形態的對立性,從而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敵我化的國內階級鬥爭。這導致了前蘇聯的訇然倒地,同時也以鮮活的實例,驗證了1978年秋《光明日報》上的那個舉世矚目的標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思想上的解放,釋放了創新精神,激發了生產力。“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歷史的軌跡也暗含了這一點。

在這本書中,作者多次強調了現代國家平衡“大炮、黃油和投資”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在一個國家有限的經濟資源中,應該如何合理地在這三者之間進行分配?這是一個非常考驗政治智慧和外交頭腦的問題。大炮對應着國防開支,黃油對應着消費,剩下的一部分則是投資。國防開支減少,對應着國民生活水平(黃油)和長期經濟發展(投資)的提升,但是當前的國家安全則成爲問題。消費減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資源用於國家安全建設(大炮)和長期經濟發展(投資),但是國民生活水平的惡化及隨之而來的穩定問題則不容忽視。投資減少,那麼當前的國民生活水平(黃油)和國家安全(大炮)都可以顯著提高,然而從長期來講,消費支出和國防開支都會受到削弱。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這更像是一個短期國家安全和長期國家安全之間的權衡取捨。在這裏,理想主義的經濟學也許就會失去了解釋能力,因爲只有在良好的國際環境中,發展經濟纔是最重要的目標;而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中,領導人所應該考慮的問題就不再那麼單一了。爲什麼“伊朗花大筆的錢提煉濃縮鈾,而不是提煉石油”,爲什麼“21世紀初我國面臨着難得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等等。

作者在書中強調了歷史人物的貢獻,例如哈布斯堡帝國的聯姻背景,沙俄大軍的憲兵作用,梅特涅、莫洛托夫等明星外交家的縱橫捭闔。正如鐵血宰相卑斯麥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所有國家都在“時間的長河”中航行,它們“不能創造或控制時間”,但卻“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經驗駕駛航船前進”。這樣的認識並沒有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而滑入歷史唯心主義,因爲作者在論述大國力量對比的文字中始終強調了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相反,它讓我們認識到了人才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並在某種程度上激勵了我們對於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新見解。人們一直在談論着這樣的話題:假如歷史上沒有拿破崙、是否一定會有另外一個領軍人物去扮演同樣的角色?儘管歷史車輪的前進方向是昭然確定的,但過程和格局也許會有所不同。用更通俗的話來說:遊戲規則不會改變,但遊戲對手是不斷變化的。由此聯想到,“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性,“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重要性。更進一步,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因爲如下幾點而至關重要:所培養的人才能影響歷史的軌跡和進程;所傳播的理念能統一人類的思想和行爲。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篇2

讀《大國的興衰》,一覽500多年世界風雲,大國興衰。我總想起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差不多也是500年。舊有的秩序打破了,新的秩序需要重新建立,於是羣雄並起,征討不已,歐洲終於把戰火染遍世界,兩次世界大戰讓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如今中東地區還是戰火不斷。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俄國、日本、美國都稱霸一時。

戰爭向來都是利益衝突最露骨的表現。爲了土地、爲了資源、爲了貿易、爲了人口,披着宗教的、民族的、自由的旗號進行着你死我活的爭鬥。只要利益存在,爭鬥就不可避免,過去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有時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在戰鬥,而是國家聯盟之間的爭鬥。

在《大國興衰》中作者特別指出:在大規模的,持久的大國(並且通常是聯盟)間的戰爭中,在交戰雙方都平等地投入全力爭取勝利的情況下,經濟和技術起着重要的作用。當然他在書中也一再強調了地理環境、外交關係、軍官素養勇氣、後勤技術保障、經濟生產力轉化軍事效能等方面的作用。

《大國興衰》沒有過多強調領袖在大國塑造中的作用,但也注意到強人們如何更好地順應時代潮流,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時代的問題。如果我們翻閱《東周列國志》,看到更多的是英雄人物的風采,而《大國的興衰》看到的是戰爭背後的經濟和創新力量,也許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確實是人民創造的。看過《東周列國志》,可能會萌生建功立業,征戰沙場的鬥志,看過《大國的興衰》,才能明白個人命運和國家捆綁在一起,民強則國興,國強則民富。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篇3

《大國的興衰》這是一部廣泛論述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歷史的宏偉鉅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國興之盛衰,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後盾。大國的興起,起於經濟和科技發達,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擴張,大國興衰,衷於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渡侵略擴張並造成經濟和科技相對衰退落後。

保羅·肯尼迪認爲一個大國的成就,既不在於與過去比較獲得多大進步,也不在於其當前擁有的財富和力量,而是取決於鄰國的橫向比較和其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地位。這個觀點與孟子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有相似之處,都強調競爭的重要性。在《歐洲的奇蹟》一章中,這個觀點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爲什麼近代歐洲可以脫穎而出?正是由於歐洲各國長期存在的競爭關係,如軍備競賽,殖民地爭奪。一個國家興起了,另外一個緊緊跟上,幾乎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這使得歐洲國家們得以保持前進。反觀《明朝的中國》一章,中國閉關自守,自認爲是大國強國不需要發展,內部抑制商業的競爭性,在安穩的天朝舊夢中漸漸衰敗。因此,競爭是復興的源泉,閉守則是衰敗的土壤。中華民族的復興,競爭是必要的。

中國的復興,競爭對手很多,鄰近的日俄,印度,世界範圍的歐美。簡單地從經濟競爭而言,其中每一個經濟體都是對世界經濟起舉足輕重作用的。如西諺所講"與高手過招的時候,弱者也會變成高手"。更何況,我們不是弱者。因此,中國的大企業應該做的不是守着國內市場,依靠排擠競爭的壟斷來牟利,而是走出去,與外國企業進行競爭。同時,也應該改變國內市場由某些大型國企壟斷的局面,扶持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如今中國經濟朝着市場化的方向不斷深化,對於競爭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

從經濟方面來講,無論是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還是保羅·肯尼迪的"經濟與戰略之間的相互作用",都看到了經濟對一個國家興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國的興衰》中《財政革命》一章爲例,講述了西歐的荷蘭,英國,法國的"銀子優先"政策。以經濟實力爲支柱,進行軍事擴張與商業貿易,最後先後成爲強國。而對於當代中國經濟的描述,主要集中於《中國的平衡術》一章,比較詳細地講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經濟,對於窮了一百年,而現在正處於復興階段的中國而言,太重要了。中國經濟主動融入世界,成爲全球經濟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一來可以利用經濟收入,完善基建,增強國防。甚至支撐起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二來可以在經濟上與世界各國聯繫在一起。

大國的興起,軍事一直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正如保羅·肯尼迪所說,"任何一個大國的勝利,或者另一個大國的崩潰,往往都是軍隊進行長期戰鬥的結果"。英國有三次英荷戰爭、七年英法戰爭。美國有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有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日本有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軍事手段是獲得資源比較直接的方式。退一步來講,即使沒有對外戰爭,但積極的防禦力量還是必須的。引用《大國復興》的一句臺詞,"中華民族是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但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又何來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國海軍的索馬里護航,就是典型的軍事保障經濟。反觀近代中國,經歷兩次中英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多場戰爭的失利,逐步衰落。落後的軍事實力連國家都保護不了,更不用說爲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了。

國家的強盛,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業務。我們必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爲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們大家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認準一個目標,這種巨大的正能量,就會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利益,冬天更感太陽的溫暖。我們每個人都更希望國家的強大。我們共同生活在這一片熱土上,所以我們應該也必須,爲了國家,爲了民族,爲了我們自己,努力工作。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篇4

書的封面上還有一行字,寫着:“1500-2000年的經濟變革與軍事衝突”,就衝着這句話,也必須想要看看。連續看的這幾本書,從時間軸來看,就算是有始有終了。

上冊只寫到了1918年,讀起來有點費勁,實在是沒有動力讀下去,等到什麼時候有興趣,再說下冊的事情吧。

全書基本講的是歐洲的事情,之前從來沒有讀過歐洲歷史,加上書中的各種人名、地名、戰役名稱讀起來有點拗口,所以閱讀的感覺不太好。不是那種吸引着我一直讀下去的感覺,而是邊讀,邊還要問自己:“這寫的是什麼?”,然後就是,讀完了啥也沒記住。現在我問自己:“學到了什麼?”,我好像一時答不上來,還得仔細想想。

大概幾個方面:

大概瞭解了這段時間歐洲各國的戰爭史。

大國興衰更替。

人口和人才對於一國社會地位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國軍事與經濟的相關性。

理解維持一國的關鍵,以及官商的順位關係。

工業革命興起在戰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工業而非服務業在關鍵時刻起到的作用。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各國間的聯盟形成相對勢力。

歐洲註定不能像別的大陸板塊一樣形成相對的統一。

壟斷避免了競爭,也失去了競爭變革的機會。

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如“荷蘭”,“新加坡”。

這算是一本敘事類的書籍,一直在沿着時間軸敘述歐洲大陸板塊內各國的戰爭和工業發展,但是敘述得又不那麼生動,因爲時間軸很長,國家很多,寫得簡略而生硬。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好?那估計就是可以透過一本書簡單瞭解歐洲各國這段時期的戰爭史和工業發展史,沒錯,就如標題這樣,也是很有價值。

閱讀的時候放慢一點,作爲入門級的初步瞭解,還是不錯的。如果說對這段歷史有很深的興趣,需要挖掘更多的東西學習,那得好多本這麼厚的書才行。

簡單摘抄幾句話:

歐洲能在經濟、軍事方面雄居世界之首,亦得益於16世紀歐洲內部的權利鬥爭。

對於一個交戰的國家來說,擁有現金和可靠的信貸是絕對必要的。

最初由路易十四,後來又由拿破崙統治的法國,比歷史上任何國家都更接近於控制整個歐洲。

在這種花費巨大和耗竭資源的戰爭中,各方迫切需要的,是“錢,錢,更多的錢”。

“那些不前進的國家就會倒退,而倒退的國家就會滅亡。”

就工業實力而言,美國和德國已經走到了前面。昔日的“世界工廠”現在只能名列第三位,這不是因爲它沒有發展,而是因爲其他列強發展得更快。

實際上,美國纔是整個歐洲大陸真正的競爭對手,它發展得如此之快,已接近或趕上整個歐洲的水平。根據這種推算,假如增長率繼續上升並能夠避免一場世界戰爭的話,到2025年,它很可能成爲最強的經濟大國而壓倒歐洲。然而,由於老牌大國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經濟損失和經濟失調,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一推算的時間提前了6年,到1919年美國的經濟實力就已壓倒了歐洲。

由於書中有大量的戰爭實例,如果對戰爭感興趣,可以在書中找到一些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隨着戰爭的持續進行,過程中可參與的因素也會隨時發生變化,若某些制約因素得不到解決,則會導致一方在戰爭中失利。(一些因素包括:地理、人口、領導層、組織效率、錢、生產力、盟友等。)

關於工業化的分析,書中大量提到了煤炭、鋼鐵的產量和消耗量佔比,這大概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工業化產能,可以作爲產業結構方面的分析。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篇5

簡介:1500年以來世界主導力量的影響力,從區域性到全球性,從單領域到多領域,構成了世界歷史的縮影。

在《大國的興衰》書中,保羅·肯尼迪回顧了五百年以來世界主要大國的興衰更迭,這些大國和他們的國家行爲構成了全球化時代以來決定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動力;並且分析了促成這些權力與力量中心得以翻雲覆雨所依賴的發展因素與生存模式,以及偉業所不能擺脫的日落西山爲人所替的命運之因。在這個歷程中,新興大國的聚合力隨着越來越緊密發展的世界歷史,更加順利的替代前任,並且更加成功的左右着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來如此。

這種聚合力表現在大國在不斷地優化權力、國家以及世界結構(現代化軍隊、代議制政府、中央銀行、殖民體系……),不斷地擴充自身的影響力,這也是一個大國的標配。簡單來說,這種影響力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五百年來首屈一指的大國,是從地區性的大國到全球性大國的轉化。透過新航路開闢而興起的暴發戶西、葡兩國,他們的影響力從來就沒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說明當時的.大國影響力還是區域性的。更加明顯的表現是德國和法國,二者在全球性方面與英國有天壤之差,但他們都是數百年來有着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國,雖然德法更執着於歐洲大陸的霸權,是天生的陸權國家,這也表明了單就影響力而言他們只能算地區性的大國。英國顯然是全球性大國的代表,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紀中葉後基本爲美蘇所瓜分。美蘇的影響力,毫不客氣地說,覆蓋了這個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個角落,影響力大的驚人,這是地區性大國所做不到的。

大國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它處於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他對一個地區的影響是從單一或者說少領域擴展到多領域的過程。地理髮現以來的世界大國,最初透過殖民體系和世界市場從軍事領域或者說單純的征服掠奪影響世界,繼而不再依賴這一野蠻行爲,採用相對文明的貿易和政治和關稅來影響世界,大英帝國加速了這一深化過程,他在語言、文化、政體等方面影響了幾乎全世界。二十世紀以來江河日下的英國,由於他本身不再文明領域內領先世界,所以漸漸被美蘇所取代,兩個超級大國詮釋了什麼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影響力,大到決定世界戰爭和人類存亡、小到遊戲一樣的干涉一國內政,更換一國政權。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學術等諸多領域深刻地決定了許多現代國家的基因。

從英、法、德等國家主導世界到美蘇主導世界,當中一個直觀的表現是,後二者在國土、人口和資源上更有優勢。在全球國家和民族主義氾濫的時代裏,前三位所擁有的殖民優勢已然損失殆盡,故而同處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美蘇的本土優勢把他們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中國目前在經濟、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硬性指標上優勢明顯(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邁向一個世界性大國的路,真正的崛起是要在文化、人類優良思想成果、學術和科研等層面在世界上有較大的分量,質言之,話語權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國的國家崛起還面臨着另一個重大的挑戰,國家發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裏不被西方所接受,並且一直受制於國際上的遏制。客觀的說當下中國難以對美國霸權形成有力的挑戰,但美國卻擔心的是中國的潛力和未來。

上一次的世界權力權柄的交接,是在兩個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良好的政府與民間友誼的國家間進行。但中國遠未達到挑戰世界領導權的程度。一個一百零幾年前還存在着絕對君主制,六十多年還沒有統一、三十多年前還十分封閉、至今國家發展尚不均衡的國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遙遠,換言之中國的當下的重心應當是發展而不是自矜和着急於超越。

大國主導歷史風雲,這是肯尼迪書中所展現的,也是歷史的畫卷。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篇6

冬日洋洋,坐在草木依然蔥鬱的陽臺上,讀書是一種心曠神怡的享受。1988年《大國的興衰》在中國初版時,仰仗她的大名,粗略地遊覽過,近來清閒,再讀此書xx年的再版本,結合這二三十年世界的巨大變遷,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有些心得體會

這是一部廣泛論述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歷史的宏偉鉅著。結合我們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唐、清二朝是多麼的強盛,疆土是多麼遼闊,幾乎是世界的中心。由於內部戰爭閉關自守,經濟和科技的落後,慢慢喪失這種大國優勢。落後就要捱打,曾幾何時,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侵略者的樂園,更有近代日本的入侵,祖國山河,受到慘無人道的踐踏和欺侮,慘痛的經歷和教訓,讓我們的民族,懂得了什麼是恥辱。

讀這本書,我得承認,這本書的名字給我帶來的思考和她的內容更多。成長在中國,很容易被“大國的興衰”這樣的題目所吸引。因爲我們正處於偉大的變革和深刻的焦慮之中。我們國家處在向現代化國家邁進的最後階段,我們仍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要克服中國在世界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艱苦卓越的努力。特要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重而道遠。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篇7

作者保羅肯尼迪綜合經濟的、軍事的、國際關係史的等多重視角,對1500年-2000年五個世紀中國際舞臺上的主角進行了廣泛的剖析。在這個宏大的舞臺上,大國之間或明爭或暗奪,一個個都試圖在整個世界,至少是某一個地區操控局勢、充當霸主。但遺憾的是,至今爲止,還未曾有一個大國能夠永久地維持霸權地位。是的,就目前來看,美國已然主宰世界一個世紀(即使在美蘇兩級共同分享世界領導權時,以後人的眼光來看美國無疑也是佔有多方面的優勢的),但考慮到美國所受到的其他力量中心的劇烈衝擊以及美國在這一時期的相對衰落過程,沒人能夠底氣十足地說它將永保霸權地位。歷史的辯證法頗爲悲劇地見證了一個個大國興起又衰落,周而復始。而這一切是不是有一天會終結,大國將不復存在,人類將走向大同,徹底脫離世界無政府狀態,沒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

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顯示的那樣,保羅肯尼迪着重從經濟基礎這個層面來破譯大國興衰的密碼。在兩個國家的對抗中,最後的勝利者往往是長期穩定佔有經濟優勢的那一方,包括農業的發展、工業基礎、技術革新的速度等等。一戰、二戰兩次世界性大戰中,德國都是發起戰爭的那一方,兩次的失敗均是因爲德國一方的經濟實力無法和對方聯盟相抗衡。在戰爭的開端,德國佔有精心謀劃、軍事指揮得當、戰鬥人員素質高於對手、社會和國家積累了一定財富、戰前和戰爭期間不惜一切發展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優勢,但隨着戰爭時間的拉長、戰線鋪的越來越廣,德國及其盟國劣於對手的經濟實力導致戰爭越發難以承受,最終不免失敗的命運。副標題中另一部分是軍事衝突,作者沒有辜負所取的標題,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和分析歷史上對國際關係產生重要影響的戰爭。大國既是靠戰爭雄起,最終也是因戰爭而衰落,這是歷史的悖論。歷史上的很多大國,經濟發展到一定地步,就開始有軍事擴張的野心,如果實力足夠、擴張成功,就會有更多的軍事上的投資來穩固自己的霸權,但國防的過度增長早晚會超出國家經濟運轉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衰敗。以作者的觀點來看,在每一個大國自身“大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軍事只是手段,而經濟因素纔是一切的起因和終結。

不容否認,經濟的走勢對一國——不論它是大國還是小國——的現實和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從經濟的視角來解釋國家的發展與衰落也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容易理解。在經濟因素中,作者分外重視科技對一國發展的巨大作用。一個現存的大國,很可能因爲在科學技術上落後於新興的大國,導致在經濟上被超越。就這一點來說,20世紀英國的衰落可以算作一個例子。作爲一個老牌的工業國家,輕視新技術的革新,但老本兒總有吃完的那一天,而那也即是它陷入難以避免的失敗的深淵之時。

然而,我個人一般比較反對將歷史做簡單化的處理。個人作爲一個個體,做出一項決定腦中都必定經過了無數複雜的思維過程,一個國家就更是如此了。因爲在很多情況下,國家不一定是一個理性的行爲體,國家的決策包含了政府各部門的競爭、院外集團的遊說、主要領導人或團體的個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利益牽扯。經濟原因可以解釋一些問題,但並不能解釋一切問題。美國有今天的強大,其經濟和軍事後盾所發揮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同樣不能不提的是美國文化、政治制度對世界其他地區民衆的巨大吸引力。在評估一個國家實力的時候,尤其是當今,“軟實力”絕對是不容忽視的,有時甚至比傳統“硬實力”作用更爲明顯的一種力量。由於美國在“軟實力”上具有的優勢,每年都可以吸引大批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科學家赴美工作,他們給美國帶來的財富是難以估量的。即使單從這一點說,很多學者預言的美國的衰落也將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美國至今依然對全世界的優秀人才極具誘惑力,他們的思想和技術不斷給美國注入新鮮血液。

中國在舞臺上的地位,從開篇到結尾始終都在肯尼迪的關注之中。古老的中國,在經歷了千年的受人矚目的世界領先的繁華,又遭遇了殖民的近一個世紀的恥辱之後,現在正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是舉世矚目的,相比之下其軍事力量和大國身份並不匹配,雖然比較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但也並不出風頭。這樣的事實符合中國人一貫傾向於中庸之道的政治文化,也算是遵循了前輩領導人“韜光養晦”“不出頭”的建議。除去在菲律賓等事關主權的事件上政府過於“不出頭”了一些讓民族不滿,但這樣緩和型的“大戰略”很適合中國去走:一來這和國家的文化傳統相合;二來過早地參與到與現存世界主導國家爭奪的鬥爭中來對於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國來說十分不利,對國防加大投資會嚴重干擾中國原本就脆弱的經濟基礎(農業相對落後、過分依賴外貿,國內市場開發不足,消費不旺);第三,縱觀世界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凡是以勝利爲目的來奪取勝利的,往往失敗的也快,而那些致力於建設國家內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民衆生活水平提高的國家,反而能在一段時間的積累過後在國際關係中佔有比較有利的地位,中國也可以以此爲鑑先將國內的事情作爲主線,再去關注外部事務。

至於將來的世界,是中國接過美國的接力棒還是二者共同主宰世界,沒必要做過多的分析和語言。從現在的情勢來看,多極的局面將長期存在。如何完善自我,而不是怎樣儘快主導世界,纔是中國最應加以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