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菜根譚》讀書筆記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菜根譚》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菜根譚》讀書筆記1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工作是爲了生存,讀書是爲了進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空閒的時候透過讀前人的書而思考而總結而進步,六月份讀了明代洪應明著寫的《菜根譚》一書。

《菜根譚》是一本以文言文的形式所編著的書。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該書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

讀到“憑意興作爲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讓我知道了做事不要任憑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着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纔會少走彎路。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爲感性的熱情是乾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恆心和毅力

書中一句“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燥急之念。”它的意思是隱伏的久的鳥飛的一定高,盛開得早的花朵必然謝得也早,知道這個道理就可以免去失勢的憂慮,可以消除燥急求功的念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

兼濟天下,做人本來就應該如此,厚積才能博發,就像青蛙一樣,每一次成功的跳躍都是先把身軀沉下去,任何有心之人於事,都必須先充實自己,成功與不成功,不必在乎於結果,而關鍵在於自己的準備充足與否,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執着於結果不如把過程的每一項工作都做好做完美。

博大精深的《菜根譚》還需要我們繼續去讀它瞭解他細細的品她,在工作之餘拿來細細品味一番,清醒一下被工作忙得暈頭轉向的頭腦,澆灌一下那久已乾涸的心田,尋找修生養性的途徑、待人處事的準則,學會高瞻遠矚,學會達觀人生,將書中精華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菜根譚》讀書筆記2

《菜根譚》原是明代洪應明的一本語錄體作品,在中華文化圈內廣泛流傳。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處事等方面提出的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本書融匯了儒家自強不息、佛家寬忍宏大和道家超脫玄妙的思想,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歡。恰逢學校領導佈置老師每月摘錄兩篇讀書筆記,我就捧起此書細細品讀了一番並摘錄了期間的12篇,感覺收穫頗多,讀後心胸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我想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給你一把鑰匙讓你開啓煩惱之門。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爲一個懂事理、懂大義的人,我說的決不誇張哦。那就聽我細細道來。

一個受了教育有知識有頭腦的人,不可以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韌的毅力。因爲無論是自己有建樹,還是以天下爲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擔子,挑上這副擔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韌的毅力,是不行的。孔子的弟子曾參曾說:“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此爲高遠篇的精髓。

睿智篇講到:“我雖然幫助或救助過別人,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裏,但是假如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恩應常記於心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不可不忘掉。”

達觀篇給我們的啓迪是:“一個心地善良而樂觀的人,常把萬事萬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間的事也就毫無缺陷;一個天性忠厚、寬大爲懷的人,心裏總處在平衡狀態,也就不去理會人事傾軋和人間的邪惡了。”

端正篇又教會我們:別人的錯誤和過失應該多加寬恕,可是自己有過失和錯誤卻不可以寬恕;自己受到屈辱時應該儘量忍受,可是別人受到屈辱就要設法幫他消解。

還有成就篇、奉獻篇、自我篇、歡暢篇等,每一篇章都是那麼引人入勝。

讓我深有感悟的一句話是“議事論事 明曉利害”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評論事情的時候應處在旁觀者的身份,才能追究事情的真僞始末和是非曲直,擔負事情的時候應以當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忘掉個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一些讓自己不解的事情或者覺得不公平或者覺得不妥當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考慮和判斷,而不能總從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去考慮。只有換位思考才能讓自己體會到別人的難處,以至於自己不會多想或者錯想。

現在的書籍、雜誌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勵志文章也是到處都是可我還是喜歡《菜根譚》它樸實且厚重,句句富有哲理名言,是古人在實踐中的寶貴積累和總結,段段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對於從古到今的生活、工作都有借鑑和參考意義。

《菜根譚》對於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她是我身邊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好的東西要讓大家分享亦推薦給大家。大家有空不妨跟我一起讀讀《菜根譚》,那感覺不亞於跟聖人交流。

《菜根譚》讀書筆記3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者可謂層層遞進,君子當如此。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決心和毅力去前進,故世間出現了省身格言,其短者寥寥幾字,長者也不過三五十字,卻往往能直擊人心。因此,似乎世上每個人都會有一句自己的人生格言。正像明人陳繼儒的《菜根譚》也是透過短短話語來體悟自身的修養處世之道,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是極爲貼合的。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是《菜根譚》開篇修身篇的第一句,全書我也最喜歡這一句。話語簡單,思想鮮明,它沒有直接告訴了你成功要怎麼做,但給你指明瞭一個大方向,這個方向便是你應去努力奮鬥的方向。中國有句俗話:“真金不怕火來煉”,只有自己的內核強大才不會懼怕任何事。什麼叫精金美玉,精金美玉是古人眼中最寶貴,最具有價值的物品,一個人的人品是要多麼的高尚,才能配被稱爲精金美玉的人品。這是天生的嗎?不是,這是從烈火火煅來的,這是透過重重磨礪得來的,是別人崇慕卻無法奪去的。同樣,下半句揭露了成大事者要該怎麼做,是“大行不顧細謹”還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作者給的答案是須向薄冰上履過。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在作者眼中可能就是笑話,當然兩者都有對錯。但在自身的修煉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總是好的。千萬不能無所在乎,要知道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終身檢飭,難蓋一事之愆。

通讀《菜根譚》是無用之功,須細細評讀才能體悟人生道理。人生百態,亂如漫天星河變幻莫測,人在紅塵中走一遭,總是想過得瀟灑快活些,這就需要我們修煉自身,懂得該做什麼,該如何去做,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這本書,可能就會給你提供一些爲人處世的好建議和經驗,爲人處世自是要圓滑但不是沒有準則。這本書便是講那修身、入世、處世,人生短短,一定要活得瀟灑快活而不是寸步難行,內心苦悶。

願大家在“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爲真”後,依舊自然灑脫。你走過千山萬水,歸來時仍是青衣少年。(孫高星)

《菜根譚》讀書筆記4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於一爐的書籍——《菜根譚》,猶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着我的心靈。《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衝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夠用鼻來品味,果香能夠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於一身,別具慧眼,將自我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商界鉅子們喜歡讀《菜根譚》,因爲他們認爲《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爲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爲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修身養德、爲人處世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讓自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還能夠這樣處理的。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爲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看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大多是滋無味,可嚼之則會甘之如飴,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幸福感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日本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這本書中寫道:“人的心靈由大腦裏的腦幹、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組成。其中有一種神經,當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會使人快感。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堅持喜悅的心境,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夠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能夠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於聽取不一樣人的意見,並改變自我,要堅持“爲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我的言行。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我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

我們作爲教師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師愛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能一個嚴於律已的教師纔會讓學生信服,否則再多的說教只會令人生厭。所以,我們應當常常反思自我:我的教育到底給予了學生多少的歡樂、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爲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十分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我意氣用事,也不要帶着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纔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爲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爲感性的熱情是乾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恆心和毅力。想成爲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職責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我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澱後的精華!

《菜根譚》讀書筆記5

已經很久沒有翻閱類似於《菜根譚》這樣的著作了。初讀此書,腦中不禁想起了高中語文課中的《論語》,雖不可與之相媲美,但《菜根譚》同樣以篇篇簡短的語言,爲我們呈現了應該怎樣修身養性,如何爲人處世,語淡味長,嘆乃奇書經典之作!

翻開前言,大至瞭解《菜根譚》濃縮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將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融合爲一體。讀一遍下來,竟無初想時的枯燥無味。因借到的書是圖文版,在原文的基礎上,圖文版的《菜根譚》不僅加註了譯文,還透過歷史上的經典事例讓讀者瞭解其深遠意旨,文章中的那些插畫也使得文圖意趣暗合,相得益彰。這些都讓文章讀起來更明白易懂,久久回味起來,書中智慧之光照亮迷茫的心,精闢之語也讓人頓悟不少。

當今社會的浮躁之氣無處不在,在大學生中更是常見。或許是因爲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或許是因爲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就因爲這無處不在的浮躁之氣,現在很多人都難得靜下心來去品閱書中的世界,更少有人能寫出傳頌天下的文章了。記得舒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過,現在的大多數人特別是大學生寫出來的文字都是蒼白無力的。

《菜根譚》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寫出了很多簡而易懂的道理,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爲人處世,還教會了我們該如何去致力學業。“人生百年,不可虛度”,人的一生,轉瞬即逝,大學四年,光陰有限,“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這四年,不能白白虛度,抓住青春的尾巴,去充實自己的人生。

慢慢品讀下來,《菜根譚》呈現給我們太多爲人處世的道理:如“退後一步,清淡一分”,當今是個競爭的世界,物慾橫流、爾虞我詐並不誇張,若懂得進退自如,那麼你也能在以逸待勞中逢凶化吉;如“身放閒處,心安靜中”,競爭很殘酷,現實很殘忍。

由此可見,競爭實在是“慘不忍睹”,平均88比1的競爭力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有那多人去爭一碗所謂的“鐵飯碗”,可是又有多少人“空手而歸”。這個比高考更加“悲壯”的競爭,是得要有多寬的心態去面對其中的得失,又得怎樣去衡量這種現象的利弊。心閒自然閒,心亂自然亂,在世事沉浮之中,主要是在於你有寧靜致遠的心境,它可以讓你不爲利慾所動,不至於沉迷萬物,讓你獨具慧眼,冷眼觀世,同趨真境。那考上與考不上都只是結果,更重要的是讓過去成爲過去,背起行囊繼續向前走,得意與失意盡在你的行動之中。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人世間的冷暖炎涼瞬息就會發生變化。今年三月,日本發生了大地震和海嘯。我很清楚的記得那些日子上網時日本的這些災難消息充滿了幾乎所有網頁的版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竟然有些所謂的“憤青”標榜着“愛國之心”,在幸災樂禍的“慶祝”日本人歷此劫難,這讓我也吃驚不已。即使他們過去侵略過我們,不尊重我們的歷史,但在天災面前,我們應該尊重生命,而不是在這個時候去標榜自己的愛國之心。《菜根譚》中說“心曠,則萬衆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就像劉春說過的那樣“他侵略過你,你要仇恨,他跟你老磕磕碰碰,你可能反感,他雞地屁地被你趕超,你可以顯擺。但是,在天災面前,你必須同情,作爲人。而透過防災抗災救災,透過建築國民和政府所折射的文明程度,你只能慚愧,作爲鄰居。拜託,別再二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心胸寬闊,不只是在於不斤斤計較,而是能拿的起放的下。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日本也派過救援隊,社會民衆也曾募捐物資給汶川災區的人民。而且,在此次的大地震中,日本全國危機處理機制的效率,民衆對災難發生的態度,冷靜有序,疏導有方,政府沒太多的行政命令指引,但各個救急系統執行、訊息傳遞的有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知足則仙,善用則生”告訴我們當“知足常樂”;“心閒日長,意廣天寬”告訴我們心即宇宙,自由行走,就有機閒之所在?古人說“書中自由黃金屋”,細細品嚐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精髓,如《菜根譚》,能讓我們的內心得到淨化,得到昇華,在未來的生活裏它更像是一盞指明燈,爲我們前行的路照亮了方向。

《菜根譚》讀書筆記6

《菜根譚》中有句名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展雲舒。”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遇事要淡泊話往往說出來容易,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很少,但有一位大師卻做到了,他就是齊白石。

不論是譽還是罵,都能做到聽之任之,這屬於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如此一來,便逃出了自我的約束,走出了自我封閉,於是,拳腳大展,專心於自我的事業,不爲名所擾,更不爲利所煩。這種不求名利之心,喚起了精神上的覺醒,反而會成就一番大事。

對於他人對自我的讚譽,能夠淡然視之的人固然有,但應對他人對自我的謾罵,又有幾人能夠“一笑而過”呢

所以,人活在世上,要學會用一顆簡單淡薄之心入世,不要總活在他人的議論之下,不管是應對着他人的稱讚,還是別人的誹謗,不必大費口舌與他人爭執。古話說的好“清者自清,濁着自濁”,所以清濁自有定數,只求問心無愧便可。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的,可是心理專家還是給出了我們兩點提議和方法,具體如下:

別把自我看的太重

有的時候,在特定的某個環境中,我們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太把自我當回事。應對他人的讚美之詞時,必須要堅持清醒,自我真正的水平僅有自我明白,8能把他人的話全部信以爲真,這樣只會迷失自我。有時候假如把自我看的太重,就是容易以自我爲中心,心理再也難以裝下他人,也就更容不得他人對自我只言片語的負面議論之詞,暴露自身的狹隘心胸。

事過心隨空

無論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還是處在人生的低谷,我們要時刻堅持一種低調的態度。遇事不大肆張揚,遇悲事不盲目急躁,並且不要時刻放在心上,事過心隨空。如果只是陶醉於自我取得的一點小成就上,只一心期待得到別人的了誇讚,很容易盲目自大,不思進取。所以,要想做到寵辱不驚,首先要學會低調爲人處事,這樣能夠有助於到達“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境界。

最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做到這一切,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事過心隨空”如果能夠做到這點,那麼就沒什麼煩惱呢。努力的去改變吧!

《菜根譚》讀書筆記7

最早知道《菜根譚》,應該是前段時間在採訪于丹的一段文字中看到的。記者問她,如何獲得快樂的心態。于丹就應了《菜根譚》中的一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這句話對我觸動特別大,於是決定好好研讀下《菜根譚》,把其中的我比較受用的段落記錄下來,權當是讀書筆記吧。

《菜根譚》的確是好,但怎麼個好法,我還真說不出個一二三,不過我覺得有一本專門解讀《菜根譚》的書中的序言倒是有一個很好的解釋。“菜之爲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書所說世味乃出世味,皆爲培根之論……夫菜根,棄物也,如此書,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此書中還強調:“此書唯靜心沉玩者,乃能和旨。”

下面與大家分享書中的一些精彩句子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存,不可使人易知。

退即是進,與就是得

處世讓一步爲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驕矜無功,懺悔消罪

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遠害全身,韜光養德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天道忌贏,業不求滿

事事要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攻勿太嚴,教勿太高

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山林情趣,治世胸懷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菜根譚》讀書筆記8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沖刷、洗禮下,留下了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一顆。有人評價此書:“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夠用鼻來品味,果香能夠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初看此書,覺得可是如此,都是些常見常聽的勸告,但細看之後,就讓我越看越着迷,這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略,就如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處。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是自古以來多少前人成功與失敗所得到的結論,就如秦始皇的統一無疑是因他能夠進忠言,最終使得他成爲第一個開創中央集權國家的人,從而得到了千古一帝的名號。而楚懷王客死異鄉的收場也終因其不能聽進忠言,無視屈原的忠言,最終落得客死秦國的悲慘境地。秦始皇與楚懷王相比能夠說是成與敗的比較,無疑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句名言的最好詮釋。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這是在勸戒我們做人要謙虛,不要自以爲是,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不會輕易顯露自我的才智,一旦鋒芒過露,只會招人嫉妒,因爲樹大招風。楊修就是最好例子,他自以爲聰明,三四次猜出曹操的心事,卻又到處宣揚,最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你說楊修聰明嗎他確實聰明,可是又爲何會死呢這便是他愚蠢的一面,因爲他猜透了曹操的心事,卻猜不透曹操的爲人性格。曹操內心裏怎樣想,大臣們幾乎都明白,但就是自以爲聰明的楊修不明白,只因他不懂得才大招妒這個道理。所以,“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人生準則。

我喜歡《菜根譚》,因爲它是一本歷世閱人的書。充滿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

《菜根譚》讀書筆記9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歲月的車輪,無休止地擺動着,日月經天,江河行動,牽動着世紀輪迴,孕育出世界的生生不休。滿滿的歷史,曲折委婉。跌跌宕宕的人類歷程凝聚成一股泛着滄桑的厚重,沉甸於歲月的長河。在時光潮水的撞擊下,迸射了一個個光彩四射又神態迥異的人性世界。深情演繹着古今中外一幅幅波濤壯闊的畫面。

一捧上《菜根譚的智慧》,我便愛不釋手,書中作者以獨特創新的題材與人生緊密相聯繫,道盡了爲人處事的態度,原汁原味,樸素濃郁。無怪乎自己在每閱讀完一篇後總能收穫一種十分微妙的情感體驗——對人生的追求,對智慧的嚮往。一個個故事醞釀着一罈罈美酒,美酒中又融入了種種人生的滋味。

情緒 人生

人,生存的過程應該是自己與自己不斷挑戰的過程,是我們從母體分娩出來的那一刻開始,自己就應該不再屬於別人而屬於自己了,肩負起自己培養自己,解救自己,爲自己作丈的責任,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那便是人生的智慧。

古人云:“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則羣魔退聽;馭橫者,先驅其氣,心平則外橫不侵。”遇到大事,人往往會有緊張衝動的情緒,俗話說:凡夫臨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只有戰勝心魔不輕易隨外界環境影響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曾聽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去拜訪好友恆寂禪師,正值酷暑,白居易走到禪師處所時已經汗流浹背,一擡頭便發現禪師冥然兀坐,端坐於蒲團之上,面容平靜毫無不舒之意。白居易非常驚訝,好奇地問禪師:“禪房如此炎熱,爲何不換個清涼處所?”禪師答道:“天氣很熱嗎?”白居易於是有所悟,當機賦詩一首:

人生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爲人心靜身即涼。

老子有云:自制則強。是的,競爭的社會裏更需要我們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懂得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對於他人是給予一份公道,對於自己則是一種智慧,它可以成爲我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

成功 人生

有人曾問我,怎樣的人生是成功的?聽罷,滿心迷惑,無法回答,翻卷沉思,我在書中有了一份答案——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切莫放手。這纔是人生的成功。

楚漢相爭之初,劉邦戰敗,但他並沒有一蹶不振,他不畏失敗,不但仍保持稱霸天下的志向,更以堅忍不拔的精神毅氣,克服了種種困難,最後問鼎天下。

失敗乃兵家常事。對人生而言,成功和失敗又何嘗不是如柴米油鹽一樣,成功不見得就是輝煌燦爛,失敗也不能算是曲終事結。失敗之後仍然能夠不丟信心,不亂方寸,穩步向前,纔是真智慧。

愛迪生經歷了一千次失敗,挫折不但沒有打垮他,反而讓他的人生更加豐富充實。他1000次的失敗實驗何嘗不是他1000次的成功體驗。

磨礪 人生

生活中,我們都有過痛苦的人生體驗,《菜根譚的智慧》這本書中也有着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讓我且走且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中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佳作在作者痛苦中寫就,靈魂在痛苦中涅槃,這些痛苦在歷史的夜空中閃耀着熠熠之光,璀璨奪目。

是啊,人生的痛苦不能只是負面效應,它還可以分解爲自省,可以轉化爲自強,可以昇華爲創造。痛苦是昨天的遺產,今天的起點。痛苦的價值還在於你對待它的態度。痛苦也是一種智慧,在痛苦中拼搏必將是奮鬥中人生的飛躍。

深深記得北宋學者汪信民的哲語: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味苦,苦中帶着泥土的澤香;菜根味純,純得與君子的本色一樣地道,厚實;菜根味澀,是艱辛與奮鬥的人生。能咬菜根的人,是那些能夠承受艱難困苦執着前行的人。我想這樣咬菜根的智慧,是人生的成功學。

讀《菜根譚的智慧》如聽一位智者的諄諄之言,如與一位諍友傾心相對。心中的陰霾慢慢退去,留下的是那些沉甸甸的帶着暖意的警策,世界上本沒有無根的樹木,無源的山泉,有源有流那便是人生的智慧。

《菜根譚》讀書筆記10

我讀《菜根譚》,是從“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繫;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這句話開始的。書中彙集修身養性、爲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以精練明雋、雅俗共採的文字道出了富含哲理的寶訓。

“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果香可以用鼻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當你沉浸於融道德與哲理於一體的字句中時,就似和風細雨滌盪着你的心靈。“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水滴石穿,鐵杵成針”等至今仍是我們處事勵志的格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立功建業,事事要從實處着腳,若稍計功效,便落欲塵”,《菜根譚》告誡世人: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磨練意志,砥礪情操,處處腳踏實地,不能急於求成,是每一個建功立業者成功的必由之路。

時尚的東西往往只能曇花一現,而恆久不變的,是那些簡潔樸實的格言警句。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是無限的,卻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數,要活得充實,就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和道德觀。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態;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這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所在。無論每個人在做學問或爲人處世中,都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保持“爲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纔能有所進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做好一切。做什麼事都不能欺上瞞下、混水摸魚,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日子被永無止境的忙碌所填塞,彷彿稍微停下腳步,就會落後別人一大段路,我們究竟爲何辛苦爲何忙?爲了改善生活、爲了獲取成就……相信每個人都自有其答案。但是否想過,當我們一味疾步前行時,是不是已經錯過了欣賞沿途景緻的機會。如何平衡和緩減那些壓力呢?幸福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人心有真境,非絲竹而自恬愉,不煙茗而自清芬。須念淨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遊衍其中,只有透過刻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纔可能獲得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現代人常會埋怨,物慾愈高愈覺得空虛。其實生活可以很簡單,靜下心來讀讀書,力求達到“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的至高境界。只要懷有寧靜淡泊的胸襟,就能獲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緻,亦能擺脫物慾的困擾。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衝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在這個知識與資訊驟增的網絡時代,足不出戶就可知道外面世界的變化,工作的節拍也在加快,因而要不斷地爲自己充電。我欣賞“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那句格言。作爲張家港口岸的檢驗檢疫人員,我們常年把守在國門第一線,作爲國門守衛者,我們以“忠於職守,勇於負責,嚴格把關,保國安民”的工作熱忱,以“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緊迫感,立足各自的工作崗位,全力打造“檢港同行”服務品牌,從而更好地服務企業,爲張家港地方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菜根譚》讀書筆記11

今天,當我們還在爲慾望而掙扎,爲慾望而勾心鬥角,爲慾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爲慾望而拋棄自己純真的信念,爲慾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悟出來了

還是在今天,當我們還在煩悶於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面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爲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裏,在那個慾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裏,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裏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爲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裏,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着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爲“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裏,恰恰相反,到處充斥着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啓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給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鬆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麼,能放下一張牀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裏闡述了爲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爲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非常值得一讀,我確信讀過之後一定會爲你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年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如果我們不夠偉大,至少我們應該是善良的。

《菜根譚》讀書筆記12

夜深人寂,於無聲處,孑然於點點思緒。懶坐一縷昏黃的燈光下,輕捧起一份沉澱的的古老智慧,。靜靜地讀着《菜根譚》,以一顆樸實的心靈,來品味那一絲難言的青澀與甘苦。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於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我眼中的《菜根譚》,是一部難得的人生奧祕和爲人處世的書籍。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間的大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但更令人驚歎的是作者那天馬行空般的思辨以及深邃精妙的處世哲學。

處世之道,先在於爲人,後顯於行事。《菜根譚》以簡練明雋,兼採雅俗的文字,如雲端之飛鳥,似清溪之流水,讓我們在陶醉於其間之時,留以人無限的遐想和一次次的心靈上的洗滌。

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菜根譚》用最賦予生命的言語,向芸芸衆生闡釋了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萬千智慧。

修身,乃人之始也。書中有言: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爲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爲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生命的底限與高度,在於生,在於立。唯有生存,萬物方可擁有成長的機遇與挑戰。唯有直立,萬物才能頂天立地,尊嚴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善待

周圍的事物,善待生活中的你我,以一顆質樸的善心去看待世間的一草一木,去享受人與人之間純美的情感,一個人才能樹立起敢爲天下擔當的氣概,去承擔天下爲公的責任。

養性,人之昇華也。“晝閒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這更是一種嶄新的境界。“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生活並不缺少喧囂浮華,我們所缺少的,是漫漫紅塵中,那一份心靈的淡定與堅持。現代社會,處處瀰漫着物質財富的慾望和地位名望的渴求。忙碌的我們,停下匆匆的腳步吧!平靜喧譁的靈魂,回首曾經的過去;放下沉重的負擔,重新定位未來的道路。在利慾薰心的社會中要想在心中獨留一份清新,糊塗中則必須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獨守一份寧靜,甘受一份寂寞,卻是新的人生啓程。

正確地對待世間萬物,自古是人們的最高追求。“天地景物,如山間之空翠,水上之漣漪,潭中之雲影,草際之煙光,月下之花容,風中之柳態。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人性靈。真天地間一妙境也。”天地之間最妙之境,非榮華富貴,非高官厚祿,亦非夢想成真。自然萬物之所美,入之以眼,感之以膚,悟之以心。此刻的美麗,定然不是最美的。但是如果我們保持一顆感悟的心,一顆真誠的心,一顆享受美的心,我們就能在大千世界中領略到無盡的美,享受更迷人的美。

《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爲真切的感悟。遨遊其中,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不單單的是一種覺悟,心頭

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裏行間,藏着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在他那沉甸甸又帶着暖意的警策下,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

今夜,再坐燈旁,用心來品味那一份人生的表白。

《菜根譚》讀書筆記13

很久之前就曾聽朋友提起《菜根譚》一書,朋友對此書極爲推崇,將其譽爲修身之書、智慧之書,我也曾想在閒暇之餘仔細閱讀一番,無奈世俗繁忙,一直抽不出時間閱讀品鑑。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之所以以"菜根爲名",原因衆說紛紜,其中大部分人認爲這則源於宋代學者的一句古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作者藉此書表現了甘於清貧的淡然態度和平凡超脫的生活理想,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在生活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奔波忙碌的同時,根本無暇停下來省視內心。就像我,每日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挫折,遇到各種困惑和心結,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陰影和傷痕。在教女兒學習閱讀的同時,《菜根譚》中的每一段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彷彿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每日讀上幾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開啟心門,讓這些警世、醒世的語錄包圍浸潤着我的內心,改變着我的心態,改變着我的生活,改變着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貧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膏粱,布袍暖於狐貉,編民不讓王公"這段語錄對當今社會追逐富貴,互相攀比的思想有着非常強的教育意義。過去,我也一直迷失在物質的慾望中,不斷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結果自己的心永不滿足,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總是奢望一些能力外的東西,日子過得浮躁而虛華。現在,我知道了,物質的追逐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華的物質條件,然而我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我有穩定可靠的工作,我的生活雖然平凡,然而我的精神應該是快樂的,是富足的。知足常樂,這是人追求快樂的一種心態,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菜根譚》讀書筆記14

《菜根譚》不啻爲一本教導古之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爲準則,薈萃儒、道、釋三者思想爲警句格言,以期達到垂範之效。由此書可窺見我國傳統教育中樹人立人歷來重道德教化之一斑。這種教化無疑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識。但同時這種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並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響中國人甚深的三教思想,雖然在時間的長河裏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但卻仍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儒家主張“內聖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勸世人行中庸之道、持憂患意識;道家主張無爲、不爭;釋家勸誡人們慈悲,懺罪,明心見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總那麼一些不和諧音,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現實的境況中,究竟是要“捨生取義”?還是“明哲保身”?這是個問題。可見人們在同時吸收三教之長的時候,並非那麼圓融無礙,往往會出現一些混亂,就像一個人吃得太多太雜,總會有些消化不良。傳統思想雖精深,亦駁雜,歷來的文人士大夫雖然同是受傳統熏習,行狀卻大有不同,由此可見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經過再次擇撿的。君子們能在幾千年思想的光輝中有所取捨,圓融無礙的找到自己的道,實屬不易。

其次、在這些教化君子的隻字片語中,處處顯露着“君子”這種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權勢者、曲謹練達者、肥甘喪節者、驕矜者、我見害心聰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聖賢書唯教導君子不可同流合污,自墮清白。而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僅是以自食因果了結。比如: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文章開宗明義,君子應當“棲守道德”,即使“寂寞一時”,也是值得堅守的。由此可見道標是爲君子而設立的。君子會“寂寞一時”,顯然世人並非個個君子,相反還有很多“依阿權勢者”,以至於使君子“寂寞一時”。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視最高標準,強調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關注底線,不太注重對惡的強制約束。

單從這本書看來,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可是君子的敵人,至少是反面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聖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着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的。除了理性主義,我們應當樹立更加務實的傳統,應當關注地面上的事情,關照大多數的人性,用法律樹立一道底線。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鮮恥者,即使沒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於太過下作。

《菜根譚》讀書筆記15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洗禮中,留下了一段段珍貴無比的精品文字,《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一本。《菜根譚》作爲一本社會各個階層都可讀愛讀的書,被奉爲修身養性的人生教材,有人評價此書:“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初看此書,就讓我越看越着迷,這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略,就如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處。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裏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爲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讀書筆記大全《《菜根譚》讀書筆記1500字》。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裏,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着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爲“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裏,恰恰相反,到處充斥着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啓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給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鬆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麼,能放下一張牀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裏闡述了爲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爲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我喜歡《菜根譚》,因爲它是一本歷世閱人的書。充滿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

標籤:菜根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