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菜根譚讀書筆記(通用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菜根譚讀書筆記(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菜根譚讀書筆記1

我讀《菜根譚》,是從“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繫;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這句話開始的。書中彙集修身養性、爲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以精練明雋、雅俗共採的文字道出了富含哲理的寶訓。

“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果香可以用鼻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當你沉浸於融道德與哲理於一體的字句中時,就似和風細雨滌盪着你的心靈。“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水滴石穿,鐵杵成針”等至今仍是我們處事勵志的格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立功建業,事事要從實處着腳,若稍計功效,便落欲塵”,《菜根譚》告誡世人: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磨練意志,砥礪情操,處處腳踏實地,不能急於求成,是每一個建功立業者成功的必由之路。

時尚的東西往往只能曇花一現,而恆久不變的,是那些簡潔樸實的格言警句。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是無限的,卻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數,要活得充實,就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和道德觀。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態;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這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所在。無論每個人在做學問或爲人處世中,都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保持“爲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纔能有所進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做好一切。做什麼事都不能欺上瞞下、混水摸魚,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日子被永無止境的忙碌所填塞,彷彿稍微停下腳步,就會落後別人一大段路,我們究竟爲何辛苦爲何忙?爲了改善生活、爲了獲取成就……相信每個人都自有其答案。但是否想過,當我們一味疾步前行時,是不是已經錯過了欣賞沿途景緻的機會。如何平衡和緩減那些壓力呢?幸福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人心有真境,非絲竹而自恬愉,不煙茗而自清芬。須念

菜根譚讀書筆記2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者可謂層層遞進,君子當如此。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決心和毅力去前進,故世間出現了省身格言,其短者寥寥幾字,長者也不過三五十字,卻往往能直擊人心。因此,似乎世上每個人都會有一句自己的人生格言。正像明人陳繼儒的《菜根譚》也是透過短短話語來體悟自身的修養處世之道,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是極爲貼合的。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是《菜根譚》開篇修身篇的第一句,全書我也最喜歡這一句。話語簡單,思想鮮明,它沒有直接告訴了你成功要怎麼做,但給你指明瞭一個大方向,這個方向便是你應去努力奮鬥的方向。中國有句俗話:“真金不怕火來煉”,只有自己的內核強大才不會懼怕任何事。什麼叫精金美玉,精金美玉是古人眼中最寶貴,最具有價值的物品,一個人的人品是要多麼的高尚,才能配被稱爲精金美玉的人品。這是天生的嗎?不是,這是從烈火火煅來的,這是透過重重磨礪得來的,是別人崇慕卻無法奪去的。同樣,下半句揭露了成大事者要該怎麼做,是“大行不顧細謹”還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作者給的答案是須向薄冰上履過。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在作者眼中可能就是笑話,當然兩者都有對錯。但在自身的修煉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總是好的。千萬不能無所在乎,要知道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終身檢飭,難蓋一事之愆。

通讀《菜根譚》是無用之功,須細細評讀才能體悟人生道理。人生百態,亂如漫天星河變幻莫測,人在紅塵中走一遭,總是想過得瀟灑快活些,這就需要我們修煉自身,懂得該做什麼,該如何去做,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這本書,可能就會給你提供一些爲人處世的好建議和經驗,爲人處世自是要圓滑但不是沒有準則。這本書便是講那修身、入世、處世,人生短短,一定要活得瀟灑快活而不是寸步難行,內心苦悶。

願大家在“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爲真”後,依舊自然灑脫。你走過千山萬水,歸來時仍是青衣少年。(孫高星)

菜根譚讀書筆記3

《菜根譚》不啻爲一本教導古之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爲準則,薈萃儒、道、釋三者思想爲警句格言,以期達到垂範之效。由此書可窺見我國傳統教育中樹人立人歷來重道德教化之一斑。這種教化無疑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識。但同時這種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並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響中國人甚深的三教思想,雖然在時間的長河裏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但卻仍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儒家主張“內聖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勸世人行中庸之道、持憂患意識;道家主張無爲、不爭;釋家勸誡人們慈悲,懺罪,明心見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總那麼一些不和諧音,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現實的境況中,究竟是要“捨生取義”?還是“明哲保身”?這是個問題。可見人們在同時吸收三教之長的時候,並非那麼圓融無礙,往往會出現一些混亂,就像一個人吃得太多太雜,總會有些消化不良。傳統思想雖精深,亦駁雜,歷來的文人士大夫雖然同是受傳統熏習,行狀卻大有不同,由此可見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經過再次擇撿的。君子們能在幾千年思想的光輝中有所取捨,圓融無礙的找到自己的道,實屬不易。

其次、在這些教化君子的隻字片語中,處處顯露着“君子”這種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權勢者、曲謹練達者、肥甘喪節者、驕矜者、我見害心聰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聖賢書唯教導君子不可同流合污,自墮清白。而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僅是以自食因果了結。比如: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文章開宗明義,君子應當“棲守道德”,即使“寂寞一時”,也是值得堅守的。由此可見道標是爲君子而設立的。君子會“寂寞一時”,顯然世人並非個個君子,相反還有很多“依阿權勢者”,以至於使君子“寂寞一時”。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視最高標準,強調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關注底線,不太注重對惡的強制約束。

單從這本書看來,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可是君子的敵人,至少是反面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聖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着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的。除了理性主義,我們應當樹立更加務實的傳統,應當關注地面上的事情,關照大多數的'人性,用法律樹立一道底線。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鮮恥者,即使沒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於太過下作。

菜根譚讀書筆記4

今天,當我們還在爲慾望而掙扎,爲慾望而勾心鬥角,爲慾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爲慾望而拋棄自己純真的信念,爲慾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悟出來了還是在今天,當我們還在煩悶於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面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爲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裏,在那個慾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裏,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裏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爲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裏,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着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爲"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裏,恰恰相反,到處充斥着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啓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給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鬆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麼,能放下一張牀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裏闡述了爲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爲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非常值得一讀,我確信讀過之後一定會爲你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年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如果我們不夠偉大,至少我們應該是善良的。

菜根譚讀書筆記5

自古以來,擁有財富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大小,甚至是家庭地位大小的標誌之一。“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寫出了世態炎涼與人生無奈。

在戰國時代,縱橫家蘇秦對此就深有感慨。他曾學縱橫之術,前往秦國遊說秦王,書十上而秦王不用。最終窮困潦倒,耗盡資產而歸家。看到蘇秦回到家了,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這都是因爲蘇秦在外多年,一事無成,沒有求得任何功名而遭家人冷落鄙視。

所幸蘇秦大受刺激,發憤讀書,甚至夜半瞌睡時,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腳,以保持清醒。終於他學有所成,遊說山東六國獲得成功,權傾天下。再次回到家時,父母遠遠地迎接他,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以示恭敬,嫂子向他跪拜表示謝罪。

家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他人呢?名人經歷如此,普通人更不會例外。

做爲平民百姓,如果能夠有很高的收入,自然會有相應的地位,那其實是一件幸運之事。大部分人,能夠生存下來已實屬不易,還談何地位呢?手中無錢,自然會感覺低人一等。

一個人如果真的這樣想,那麼這輩子他就真的地位低下,經常受人白眼。

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呢?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因爲人本身就是觀念動物,自己的行動完全受於自己的思想觀念支配。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會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意思是:老百姓如果願意儘自己的能力,廣積恩德,廣施恩惠,那麼即使他沒有公卿相國的名位,也會受到世人的景仰;那些有高官厚祿的士大夫如果一味地爭奪權勢、貪戀名聲,那麼就算他擁有公卿爵位,也仍然像乞丐一樣可悲。

如果誰能理解這段話,並真正這樣想,這樣做,註定會成爲了不起的人。人窮志不可短,如果自身沒有什麼錢財,內心世界又一片荒蕪,就會覺得自己沒有用處,處處比不上他人。

所以要想改變現狀,可以這段話爲參考,改變內心,修正行爲,不以錢財多少論英雄,唯以施德行善爲目標。

這樣你的價值觀就不再是金錢至上,即使遭遇仍和以前一樣,但會有了自信與從容,然後透過一點點的努力,改變現狀,最終達到想要的目標。

菜根譚讀書筆記6

初讀《菜根譚》,第一感覺是字數不多,簡練扼要,內含爲人處世、修身養性之真悟,讀起來猶如口嚼菜根,初試無味,然經嚼不爛,且歷久彌香。只可惜人生經歷不夠,未得其中精髓之處,偶爾翻閱幾頁,竟也讀出幾番滋味。

全書分爲修身、應酬、評議、閒適四個篇幅,遂逐個筆記,以期找出心靈的平靜,以及致學的動力。

修身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經一事而長一智,謹小慎微則大事可期。

忙處事爲,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裏密操持,非心自息。——靜時常存修身之念,動時方能即興而爲,動靜相宜之法也。

爲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無慾或名利自來。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爲欲根。——灑脫的活,隨性的做。

應酬篇

士君子涉世,於人不可輕爲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爲人所窺;於物不可重爲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爲物所制。---不爲外人、外物所牽扯,是涉世第一步。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以誠待人。

與人者,與其易疏於終,不若難親於始;御事者,與其巧持於後,不若守拙於前。——做人先疏而後親,做事寧拙而不巧。

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人之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凡事留有餘地,則進可改進,退可補救,完全之法。

評議篇

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慼慼。——寵辱不驚是大智慧。

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查。蓋伺查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小事要糊塗,守拙即是大聰明。

衆人以順境爲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衆人以拂意爲憂,而君子憂從快意處起。蓋衆人憂樂以情,而君子憂樂以理也。——遇折不撓。

閒適篇

世事如棋局,不着得纔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大巧不工,重劍無鋒,做事要大處精明,小處糊塗。大破大立的人生,可以看見人生的全貌。

處世讓一步爲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任何時候,先把自己擺到後頭。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一句話切入人性本質,人情上的循序漸進要注意。

儉,美德也,過則爲慳吝,爲鄙吝,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爲足恭,爲曲禮,多出機心。——任何事情要做到適度,讓別人和自己都好受,這就是好的處世方式。

四篇之中,僅摘得些許文章稍加感悟。

總結爲以下兩點

處世方面要外圓內方,張弛有度;

爲人方面要寬厚本然,淡泊寧靜。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處理與自身的關係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然而爲人處世的修爲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長年累月的積累和探索。書本僅有理論,提高還需實踐。爭取慢慢將這一門學問做好,將這一篇文章寫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