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及感悟

《我與地壇》文中的景物描寫也是一大特色,動靜結合,虛實相間。作者或捕捉靜態的景物寫“古殿檐頭剝蝕的琉璃”“門壁上淡褪的硃紅”,用以表現地壇滄桑的歷史;或描摹動態的景物,寫“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來表現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奮鬥的快樂;寫“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暫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創造出生命……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及感悟

我在這個暑假拜讀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該作品被譽爲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爲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記得有人說過:要想了解一部作品,必須要了解作者本身。所以在讀完這一部經典作之後,我也瞭解了一下史先生的人生經歷,從而對這作品有了更深一部的體會。

史先生在21歲的時候,雙腿便癱瘓了,接着又患了嚴重的腎病。這對於正值年壯的小夥子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史先生就是在這種苦難的折磨下逐步成長爲一位著名的現代文學家。這也印證了一句話:苦難鑄就天才。但這種天才畢竟是少數……

該作品大致可分爲三部分,分別是對母親、地壇和對人生的思考。而我也將分別談談對這三部分的感受。

一、 對母親的後悔

俗話說的好: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當史先生雙腿癱瘓後,我相信,她的母親一定十分悲愴,一定會痛罵老天爺爲什麼要拿去孩子的雙腿而不拿自己。但,雙腿失去已成事實,面對處於崩潰邊緣的孩子,身爲母親的她還能怨天尤人嗎?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把悲傷埋葬起來,爲孩子撐起一片天!

從史先生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史媽媽是一個十分理智的人。她知道孩子心理苦悶,但不會過度地關心,她會給孩子留下尊嚴和空出一片思考的空間。她的這一番舉措,也是幫助他孩子成爲作家的重要條件之一。

“人,都是等到東西失去後纔會後悔。”當史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便一直躲藏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當史媽媽離世後,就埋怨老天爺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也許正如史先生所說的: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但我認爲:她看是時候放開保護孩子的雙手了,便要求上帝召自己回去。母親,是一個艱辛而偉大的工作。從母親知道孩子存在的那一刻開始,肩上便有了一輩子不可推卸的重擔。是一輩子不可推卸的重擔啊!在我們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來說,當然無法理解。

總而言之,趁我們的父母仍然健在,我們要竭力地去孝順他們。這話從小學開始,講了不下於一萬遍,但還是有說的價值。希望史先生對母親的懊悔不會重現在我們的身上。

二、 精神家園

題目爲《我與地壇》,可見地壇在史先生心目中的位置。

在這座廢棄的古園裏,史先生的苦悶得到了釋放,精神得到了振作,這是他“逃避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逃避”,雖然是一個貶義詞,但在我看來,那是拋棄世俗目光從而達到一個更高境界的'做法!

在這古園裏,有把每一個坎坷都映照得燦爛的落日,有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的雨燕,有活潑亂跳的小孩子在冬天留下的腳印,有鎮靜站立着的古柏,有經歷過暴風雨的洗禮後殘留下的草木土氣味,有落葉飄下播散出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有每天堅持逆時針繞園子的老夫婦,有熱愛唱歌卻怕羞而不敢跟史先生結識的小夥子,有腰間常掛一個酒瓶的老頭,有單等一種過去很多而現在非常罕見的鳥的捕鳥的漢子,有盼望以長跑成績來獲得真正解放卻始終沒成功的史先生的朋友……地壇裏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可愛、那麼的美好。

我也有一個類似於這樣的精神家園,但還不完善。這精神家園,便是我的家!你們或許會取笑我,但我的家,我的家人,家裏的一切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如此的親切,如此的真實。“不管發生了什麼事,總有一個家在等你。”

三、人生的問題

莎士比亞說過:“活着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

而在《我與地壇》中,史先生爲這個問題提供了其中的一個答案:”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便決定活下去試試。”“活下去,好像僅僅是因爲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腿反正是完了,一切彷彿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

史先生的殘缺,令我想起了劉偉——2010年中國達人秀冠軍。他10歲便失去了雙臂,年紀比史先生還小。他有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着!”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啊……而史先生卻是長篇大論……但也不能輕易否決史先生,畢竟劉偉是21世紀80年代的青少,或許劉偉是在史先生作品的鼓勵下才走出了困境呢!

史先生還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幹嘛要寫作?”他的第一個回答是:“讓別人羨慕我母親。”第二個回答是:“寫作是爲了活着。”我現在是一位學生,如果我去問另外一個學生:“你爲什麼要讀書?”我想百分之七十多會說“家人要我讀.”這個回答跟史先生的第一個回答差不多吧!雖儘管史先生的回答更有深度,但都是爲了別人。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多則可能說:“爲我自己!”

總之,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在於用心靈品味人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