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27篇)

讀後感1.2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2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27篇)

論語讀後感1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彷彿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不免會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擁有了一雙隱形的撥開迷霧的大手,總能引領我衝出一切迷霧,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種種言行,雖簡短卻總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話語直扣人心,闡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說,《論語》是一本十分乏味無趣的書籍,既無小說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風華韻律,不知從何讀起。我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之後再深入地閱讀,細細品讀每字每句,就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這本書中,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學習到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溫習?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一個字——心。

個人都會有私心,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心走,會不會爲了一點私心而去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顆一顆地流下,滴在了純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跡,似乎在證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上了兩條輔助線,就輕輕鬆鬆地把難題給解出來了。之後,我裝出來一副解難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在低頭苦思的樣子,暗想:待會兒有人問我會不會的時候我就直接說不懂吧,這樣就我一個人會解這題,老師一定會誇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那道難題。不能告訴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說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說不會吧。我剛要說出口,可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說不出口。一擡頭,就對上了她那充滿真誠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了。她平時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也會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說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悅了,還看到了她眼裏的歡喜。之後,又有陸續幾名同學來詢問,我也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是快樂。朋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最好的一課。

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讚美《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點滴,每一頁紙,每一個字總能直抒我的內心。“凡事應跟隨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書中上得最好的一課;“隨心”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論語讀後感2

學校爲了促進教師的學習成長,在假期裏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併爲每位教師贈送了《論語》和《是什麼使教師進步》兩本書,使我們在學習中得到收益。

孔夫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爲“聖人”。

《論語》是聖人的經典著作。《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非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爲我們增加營養。

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爲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化成爲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爲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爲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讀後感3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愛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但是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夠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後感4

我小的時候沒有讀過《論語》,只是在課本中背過幾個句子。最熟悉的自然是《學而》篇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然而也就技止此耳!

真正開始讀《論語》是和兒子一起學習的時候。在讓兒子背完《三字經》後,我覺得應該讓這個小子背些更加進階的東西,於是買了一本《論語》讓他背。而自己居然也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讀完才發現原來《論語》涵蓋的範圍比我想象得更廣。雖然其中某些觀點我不是完全贊同,但確實有很多深刻的道理,並且還很實用,很接地氣。並不是僅僅讓兒童有口無心地念着打瞌睡用的。

如果說裏面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哪個部分,那就莫過是《以德報德》篇了。“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做一個好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怎麼才能成爲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個例子告訴我,就是要對別人好,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那麼如果別人對你不咋的呢?當然還是要對人好。否則怎麼會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呢?我國古來的聖賢和當代的英雄楷模莫不如此。

然而,我發現這樣做很困難。在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才明白原來人是五花八門的。好人固然多,壞人也不少。對好人好,沒有問題。可是對壞人呢?當然也不是真正的壞人,只是好貪些便宜,或多或少侵害了你的利益卻以爲理所當然的那類人。難道我還要對這樣的人好嗎?難道真的要象基督一樣,別人打了你左臉,你還要將你的右臉送過去嗎?就像中國俗話說的:只許你不仁,不能我不義。我明白我做不到。於是,我的內心很糾結,心頭也很迷惑,但是,並沒有人來給我答疑解惑。

結婚以後,一次在和太太聊天的時候講到如何與人相處。太太說:“很簡單啊!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忙和太太打聽出處,卻原來是孔夫子的名言。

這正是《以德報德》篇的內容,說的是:一個人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還是對別人很好,以德來報怨,您覺得怎麼樣?我是不是很高尚?”孔子說:“你以德來報怨,那我問你,那些對你好的人,你怎麼來報答別人呢?如果不管別人對你是好,還是不好,你一律對別人好,那讓那些對你好的人情何以堪呢?倒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別人對你不好,你該怎樣就怎樣。別人對好你也對別人好。豈不恩怨分明,輕鬆瀟灑呢?”

我當時只恨自己讀書太少,怎麼沒有早點讀到這麼精闢的人生道理。另外,我也覺得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的德育過於簡單和抽象,不切實際,而且沒有很好地與中國的傳統相結合,所以才弄得象我們這樣讀書少的人常常存了疑惑在心間,糾結於道德困境中。

中國的經典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學習。這些沉澱了幾千年的思想無一不讓我們在讀到的時候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正如民間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言非繆也!

這句話體現出了孔子認可的道德的原則,也就是互惠原則。我們知道,人不能獨立生活在世界上,作爲社會動物,必然需要互相依靠,互相幫助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而人又是自私的。爲了解決這對矛盾,道德出現了。道德就是人們之間的互惠機制,保證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你有恩於我,我也要有恩於你,這樣我們才能長久地合作下去。現實也一再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經常說,要互利共贏,要雙贏。只有這樣纔是良性循環,才能把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

如果合作的雙方只有一方有好處,這種合作是進行不下去的。但是在我們的世界裏,也確實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這樣的人如果不讓他們碰壁,豈不會變本加厲,把這個世界搞得烏煙瘴氣?對這些人如果你總是以德報怨,我知道結果一定不會好。就像養虎爲患、慣子不孝的道理一樣。這種不好的結果不僅是對你,對對方也是這樣。因爲這個社會基本執行的法則就是這樣。你透過這樣的方式將對方培養成一個不懂得道德秩序的人,一旦離開你庇護,這些人也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所以,你覺得是在愛他,其實是在害他。正如一隻奶牛可以擠奶給人喝,但要喝奶的人總要給牛一把青草吃吧。如果牛自己連青草也不要,別人要多少奶,就擠多少奶,我不知道這頭奶牛可以活多久,可以擠多少奶。而那個人是否有能力去擠另一頭奶牛的奶。

也許你會寄希望於這個人在你的感召下幡然醒悟,從此改過自新,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只會得寸進尺,直到將你弄得無德可報,也把自己逼向絕路。中國有太多的故事說一個好人的行爲最後是如何感動了一個無賴,讓他成爲好人。但從道德的互惠機制來看,這邏輯有些不通。不說這事情的成功率有多高,最後好人賠了夫人又折兵,獲利的只是那些厚顏無恥的小人。即使偶爾能夠成功,成本也太高,完全不值得。有這樣的資源,爲什麼不去惠及更多的人呢?

中華民族從來是都是提倡溫良恭儉讓的,只談奉獻,不談索取,這已經成了我們傳統道德的一部分。從古至今,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楷模。而要做這樣一個好人,一個純粹的好人,就意味着自我犧牲。而自我犧牲得越多,就越好。到了最後自然比的不是誰更好,而是在比誰更慘了。這樣的道德對於我們,對於這個社會到底有什麼益處?或者只是因爲我們這個社會中自私自利的人太多,不得不樹立一些道德楷模來頂禮膜拜,作爲迷霧中可望不可及的燈塔,讓芸芸衆生有努力的人生方向,雖然這方向完全不切實際。所以私底下大多數人都不是這麼做的,因爲這做不到。只是這樣的道德困境會讓很多人迷惑,從而對道德原則加以懷疑,滑向另一個極端。

所以,我們應該重讀一下老夫子的話,讓他的思想啓迪我們智慧,去除掉我們心中的迷惑,從而更加清楚道德的必要性。蒂洛認爲:堅守道德原則,能使人們儘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滿創造性和富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道德的目的。道德並不是我們認爲的高大上的東西,是完人才能具有的品質,這些都是對道德的曲解,而且對人類也沒有什麼好處。還是向老夫子那樣腳踏實地,接地氣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吧。

最後,想到到了梁山上的好漢,大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快意恩仇,豈不痛快!

論語讀後感5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爲舉止,看看有什麼做得不對的.。《論語》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啓迪。

在《論語》這部書裏,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種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會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讀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度很差,經常說着說着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後,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爲什麼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爲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學題錯了,不是因爲不會做,只是因爲草稿太潦草,數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後,不管什麼事,我都要一絲不苟。

以後,我還要經常溫習《論語》,按裏面傳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別人友好相處。

論語讀後感6

最初接觸論語是中學的《論語十則》,當時只是死記硬背,瞭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着古代學者搖頭晃腦讀書樣子,很是有趣。藉着這次全校的機關培訓,今天再讀來與以前相比卻是另一番思考。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一萬多字的作品,把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剛讀起來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都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簡短的語句體現出了儒家思想的精華;簡短的語句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簡短的語句談論了教育教學、人生滄桑百態、君子、孝道等對後世影響巨大。

作爲教師,首先關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學的觀點。孔子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他認爲作爲一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才能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來教導學生。當代學生的性格獨立,差異很大,我們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上,孔子提倡教學相長。《論語》中記載着孔子及其衆弟子的對話,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評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他從未對孔子提出疑問,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他有幫助的人。孔子還敢於承認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的啓發,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勇氣可嘉,精神可佩。而現實生活中,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實之不易。

在學習方面,《論語》對我們啓發也很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他的境界之高。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虛心向別人學習,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我們要取長補短,廣結良師益友。

孔子講究孝道,孝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們卻在褪色,經常會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卻無人盡孝。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已納入法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多關心父母,多瞭解父母的需求,多對父母盡孝。

《論語》作爲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100多次談到君子,他強調的是一種人格的自我修養。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懷天下,而且能經常反思自己。作爲君子應該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作爲君子應該先去做然後再說要有言行的標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當今有些人每當有牽扯到個人利益時,經常互相漠視,甚至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稱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爲什麼當今全世界那麼多的孔子學院,可見孔子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影響。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大師語中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別人,爲成爲一個坦坦蕩蕩的真君子而努力奮鬥。

論語讀後感7

我喜愛這個世界上每一本有益的書籍,我同樣也領悟到,任何一本書,只有反覆的讀,啃淨了,吃透了,纔算真正的取到其精髓。“吃”《論語》,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從想吃,到咀嚼,再回味,馨香書氣,沁人心脾,實在幸福。

合上書,彷彿都可以聞到它溢出來的芹香,我陶醉在《論語》的一字一句之間。

初讀《論語》時,恰好五六年級的樣子,那時覺得《論語》只是白紙黑字的古文,着實無趣。再讀《論語》時,已是初一,才覺得《論語》這本著作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雖然只是白紙黑字,隻言片語,卻勾勒出一個個美好畫面:“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雲年初壯志凌雲的氣宇不凡;“仁者不狀,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字字寸金的描摹出風度翩翩的君子氣概;“仁者愛人。”這簡潔而又精練的四個字,無時無刻不呼喚着人間真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概括出爲人處事的技巧以及老師們孜孜不倦的拳拳心語。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言語,使我的心靈頓時乾淨明澈,《論語》同時也將我引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我明白了,要如何讓對待生活。

若在生活中,吃透《論語》,那《論語》就會使人心曠神怡,《侍坐》裏就敘述到: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呼舞霧,詠而歸。“是呀!能夠和同伴邊跳舞,一邊唱歌,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回家去,纔是一個人最幸福、最單純的理想啊!這種理想不同於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這種平凡的理想卻能充分體現出我們對省會的熱愛和嚮往。《論語》使我明白權利、地位都只是一瞬間的繁華,只有那悠閒的,愜意的過好每一天,纔是真正的生活。

《論語》讓我更加完善了自己過好每一天的態度與方法,使我的心靈被滋潤的芳香馥郁。

在學習中,《論語》是我指路的照明燈。升入初二後的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概念、定義的理解。這使我學的迷迷糊糊,各種教輔書上的學習方式更使我眼花繚亂。後來,我重新拾起了初中課本,仔細回味《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人生格言。格言中提倡的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規範了我的學習理念,使我受益非淺。

品位《論語》,如同在苦澀的薄荷中嚼出絲絲清甜,這些先苦後甜讓我明白了做事一定不能違背順序,要腳踏實地的向前走,否則就會失敗。

《論語》的點點滴滴,雖然是由多個平凡的詞組成的字字句句,卻造就了許多人不平凡的一生。我相信,它們也會在我們的生命裏開出一朵朵更燦爛而絢麗的花。

論語讀後感8

這個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論語》,帶着疑惑和新奇,細嚼慢嚥地品嚐起書味。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論語》中,曾子講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讀到這兒,我不禁停頓下來,腦子如相冊一般開始翻着頁……小組成員遞着作文草稿給我,懇求道:“組長組長!幫我改改作文唄。”我咬着筆頭,看着手裏的奧數題,絞盡腦汁也做不出來,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煩地應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說完我用筆尖敲了幾下桌面,便不再理會。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難題只解了沒幾道,作文也是沒有修改,午休的時間就結束了。上課鈴響起時,我收回作業,把作文草稿歸還給她,準備上課。她激動地問道:“透過了嗎?”“過了吧。”我看也沒看她。作文上交批改過後,她的作文要重寫,我心裏“咯噔”一下,低下了頭……

課餘時間,女生們一堆一堆地圍在某一個人的'課桌旁,不知談論着什麼。可我們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這幾天穿得可真花裏胡哨!”一個人指着遠處的女孩小聲說道。“就是就是,一點兒也不好看啊。”另一個人起鬨到。

當那個女孩走過來時,大家卻還是笑臉相迎,我看着這幅局面,心裏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至整本書讀完,這句話仍扣我心絃,我們應也像曾子學習了——“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讀後感9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爲什麼這樣說呢?這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論語》中蘊藏的大智慧啊!

《論語》到底寫的是什麼呢?裏面篇章很多,有關學習的學而篇,有關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時我們經常掛於嘴邊的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書。這些語句隨便找個同學都會說上一兩句,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論語》裏面的精彩語句數不勝數,但我最喜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見到賢人聖者就想想自己有沒有他的成就,見到沒有賢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這個樣子。我一直將這句孔子說的名言刻在心裏,半點不敢忘記,因此養成了爭強好勝,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別人一樣水平的性格。

《論語》不僅能發人深省,還能使人改變人生觀點。讓頑皮不愛學習的人變得發憤圖強,努力學習;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險狡詐的人變得誠實憨厚……從這個角度出發,這難道還算不上是一本好書嗎?

《論語》書中記錄的有勤學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讀書不求甚解的人,陳正之就是那個勤學之人的代表。他每天以勤補拙,勤學苦練從不間斷,人家讀一遍書,他就翻倍,甚至更多,並在學習中尋找樂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由“陳傻子”變成陳才子,成爲漢代一位很有造詣的博學之士。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學而不厭”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勤練書畫,特別是在練“捺”方面,廢寢忘食。他的妻子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啊,再也忍不住就給他送飯,在送飯的過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沒想到就這個細節竟寫出了世間少有的一個“捺”,這是一個巧合嗎?正因爲米芾那勤學苦練,終於成爲當時享有盛譽的“宋四家”之一。而曾子則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顧妻子反對,言出必行,說給兒子殺豬就殺,絕不向孩子撒謊,成爲後人誠信的楷模。《論語》中有些語句的意思確實難以理解,但“讀書死,讀死書,死讀書”這句話總該明白吧。《論語》中也有這種人,誰呢?就是伯樂的兒子。伯樂的兒子不動腦筋,不思上進,手拿着伯樂寫的相馬經去尋找千里馬,結果錯把一隻癩蛤蟆當做千里馬,這種只知讀書,卻不知思考的人,到頭來只會一無所獲,鬧出笑話……

《論語》,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爲有關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個個小故事裏隱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語言清新自然,構造新穎活潑,翻開書本,其中的人物歷歷在目、躍然紙上。

現在你明白爲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吧!

論語讀後感10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每每讀到《論語》中的這句話,總會生髮些許感慨。是啊,在這浮躁的時代,人們總是知易行難。臨睡前腦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卻連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說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卻在實施時,由於自己的懶惰和好逸惡勞使計劃往往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還使別人對自己的信譽產生懷疑。

聞一多先生說“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他似乎並沒有“說”,但他卻刻苦研學,不屈不撓,實現真理,不顧一切,做出了輝煌的成就。回顧往昔,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像聞一多先生一樣做了再說,做了不說呢?大禹治水,我們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卻不知他三次在家門前駐足的嘆息與淚水。絕世智者臥龍諸葛爲興復漢室,一生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而死,只爲報三顧茅廬之恩和踐行對先帝劉備的許諾。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宏志“爲中華崛起而讀書”。他的努力和不斷奮鬥,使他沒有辜負這句話,他所創建的豐功偉業,使中國人民敬仰,也贏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明的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亦是對社會和國家的信譽的保障。爲人民服務不僅僅是社會的口號,如今醫療保障,城鄉建設,脫貧攻堅戰略等民生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改善,是社會對其承諾的踐行。國家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不斷髮展進步,使中華民族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多邊貿易,對外開放,現代絲綢之路亦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

吾輩若欲成芳華,必須無問東西,走遍風雨兼程。與其對別人侃侃而談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斬破眼前的黑色長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夢在汗水的澆灌下熠熠生輝。只有無問東西砥礪前行,夢想之花纔會燦然開放。

論語讀後感11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又這麼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於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爲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瞭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麼學習,我知道了該怎麼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當中闡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爲核心的自然是“仁愛”思想,縱觀全書,一萬五千餘字的《論語》,“仁”這一個字就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仁愛是儒家哲學裏的基石,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

何謂仁,簡單二字—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去關懷別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愛的使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當面臨抉擇時,個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殺身成仁纔是真正的使命。這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精神,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那些面臨國破家亡,興衰榮辱的士大夫所應當奉行的準則。然而,身處在當下的較爲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謂的仁已無需是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豪言壯舉,而是僅僅在生活中多去關心別人,用一種善意的心態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如何爲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是一部偉大的思想總集,它記錄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資料。

《論語》一書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也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書中從各個角度來論述仁義道德,內容豐富,舉凡思想修養、行爲舉止、風俗禮儀、國家治理,可以說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透過閱讀《論語》一書,讓我初步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

《論語》流傳兩千多年而經久不衰的事實向後人證實了它擁有着獨特的藝術魅力。相信大家透過閱讀這本書後,也一定會爲它的魅力所折服。

論語讀後感14

我今天讀《論語》的第九章——子罕與第十章——鄉覺,讓我最喜歡的一則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一句話的意思是這個消逝的時光啊!像河水一樣,日日夜夜不停的,非常的流去。

讀了這一句話,我的感悟十分深刻,是啊,光明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如水般的時間已過去了十年多了,我也步入了中學的大門了,我們的時間會如急流、瀑布一般的快,這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時間。古代讀書人五灣筆下的《次北固山下》上寫道”海日生夜,江春入舊年“,不錯的舊的一年好似還沒去,而新的一年卻已將要將舊年給推去了。

這真是一名至理名言啊,它寫得是多麼的正確,我們以後應該要更加的去珍惜時間,不讓它白白的流去,更應該以這一句話爲自己的座右銘,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惜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以上的就是我對這一則《論語》的全部感受。

論語讀後感15

學習好需要養成三個好習慣——不懂就要問;勤奮;其次就是有一個能使自己努力,有帶動性的座右銘。

座右銘非常關鍵!一個好的座右銘可使人一生受益非淺,可使人終身奮發向上,我非常喜歡我的座右銘——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習而時常溫習,不也快樂麼?孔子說的多好呀,不足十個字的反問句,卻詳細的說了要如何學習。

實際上我的座右銘出自的書——《論語》裏面還有很多的名言,這本書的字裏行間都教育人們如何爲人處事,影響了千萬人。舉一個事實: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地方就是孔子的故鄉。

讓我們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銘上,它對我的影響非常大!自從我讀了《論語》,知道了這句話,使用它當我的座右銘後,我就把這句話牢記在心,從而養成了良好的複習習慣,因此今年我的成績有所提高。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論語》中找一句自己喜歡的話當你的座右銘。只要你用心去讀,座右銘就會發出“神奇的力量”。

論語讀後感16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論語》讀後感100字。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爲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爲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執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讀後感《《論語》讀後感100字》。

論語讀後感17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爲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纔會認爲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爲什麼《論語》要這麼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着點着頭表示讚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爲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爲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爲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論語讀後感18

論語寫的是孔子說過的一些話,是由孔子弟子的再傳弟子的再傳弟子寫成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個大人物,他是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分爲奉道,尊禮,崇仁,重孝,尚德······其中孔子把“仁”作爲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心。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看到賢人,就要和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以免自己與他有相同的毛病。”我喜歡這一句話是有原因的。

我們現在的人都是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分外眼紅;看到比自己差一點的人,就嘲笑別人沒有自己好,可以說是“冷嘲熱諷”。我們不能像我們班的某某某同學一樣,看到自己沒考到100分,就說要把考100分的那個同學給宰了;自己考到100分,就沾沾自喜。

我們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只有這樣,我們纔能有所提高和進步。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你們也來看看這本“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書吧!說不定你還能比我收穫更大呢!祝願你能在《論語》裏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座右銘。

論語讀後感19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爲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爲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爲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爲: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爲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裏才能平衡,事業纔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20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後感21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後感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說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溫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繫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23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爲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爲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後感24

書,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

自小就執著於看書的我讀的書已經不計其數,書使我受益匪淺,每一本書都讓我印象深刻,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屬《論語》了。

《論語》作爲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駭、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有二十篇,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是爲政篇中的“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要聽各種意見,把覺得懷疑的地方避開,謹慎說出多餘的,才能少犯錯誤,日後纔不會後悔。在生活中也不要誇誇其談,應該三思而後行。

《論語》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讓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爲人處事。《論語》總是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讓我明白失敗的緣由,重新找回自信,並且走向成功之路。

《論語》這本書帶我走進知識的殿堂,讓我懂得了對美的追求,讓我成爲一個有思想的人。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學習是最重要的,但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其次也需要正確的方法,當然還需要持之以恆的動力。不僅僅包括學習這方面,《論語》中還講到孝道、道德……

讀《論語》使我受益無窮。今後我會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千年經典,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讓我與經典繼續相約吧!

論語讀後感25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爲聖人,就是因爲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爲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爲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爲,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爲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爲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扞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爲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爲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爲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爲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爲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爲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爲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爲。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人不光爲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後感26

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認爲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來認識他。

這學期讀了《論語》,我發現,孔子給弟子教學時,常常會在很自然的氣氛下,誘導學生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孔子從不以聖人、仁者自居,卻能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安貧樂道,儘量做好自己本分內的事情,並且能隨時勉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修養境界。

眼看時局紛亂,孔子有心出仕濟助世人,但他卻絕不肯違背道義和原則,絕不委屈求官。雖然屢屢受到只求潔身自好的隱者嘲諷,他毅然不消極,仍抱持積極進取的精神態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態度謙恭而溫和,言行平實而得宜,待人親切而有情,對物也取之有節。也正是孔子的這些優秀品質,使他深得弟子們的推崇和敬仰。從中讓我看出來孔子的梗概,讓我獲得很大啓示,也豐富修養了我的身心。

孔子讓我懂得,在日常做學問的時候,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要有踏實的求學精神,要有善於向一切人學習的謙虛品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讓我懂得要有勤奮學習的精神,學習上要經常溫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思考和學習同樣重要,讓我懂得做學問要有求實的品格,要善於反思和總結,更應該有謙虛的態度,並且要講究方法和技巧,這對我的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啓發意義。

讀了《論語》這本經典著作,讓我對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論語》,不僅對封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對我們中學生,乃至對我們整個社會和人類文明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和指導力。

以後,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搜尋更多關於孔子的知識,我會努力學習孔子的優秀品質,我會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學識。

論語讀後感27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我的感悟:

這段話,是文與質交織結合的意義;是君子的品格所在;同時,也是孔子——這位偉大思想家對於品行和行爲的極大影響所在。

我覺得,外在的文采和內在的思想,一個是禮樂之儀,落落大方,行爲得體;一個是仁義之師,心中坦蕩,心有對向。二者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一個“心”字,過分追求內心的滿足,丟了禮節,只會令人不安,失去了相互間的信任感;過分拘於禮數,裝腔作勢,實則空心一顆,披着一層虛僞麪皮,令人生惡。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心”和無“心”的人也會經常存在。有心者助人爲樂,愛打抱不平,卻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他人;無心者表面平靜,對旁人盡是迎合、恭維,暗地裏卻處處機關算計……我們無法判斷一個人的文與質的多少,但我們,一定不要變成上面所說的那樣。

我很害怕變成那樣。文與質,外表與內含,絕不像魚或熊掌,不可兼得。因爲這是兩個相互依存的詞語,而不是不同的等量事物。等量事物分輕重,文質的世界卻害怕偏執。只有當文與質平衡的時候,你才做到“然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