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讀後感2.3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1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範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於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爲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並列爭雄,向天下發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說“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

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後出治秦之策,後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後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再製定自己的策略,然後再確定崗位。

這是篩選優秀人才的好辦法,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度;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境,讓未來的優秀骨幹更加了解基層。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裏,來到這窮鄉僻壤已經自感降尊紆貴,內心期盼着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並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的士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的士子們給秦國散佈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2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敗國,成爲一統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麼,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後,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

從秦孝公贏渠樑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期間經歷六王七次權利的移交,不同時期採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捨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爲閼於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說道:閼於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看到這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着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爲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揮聯繫羣衆的優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法治中去。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3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於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於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造力的。大秦帝國,有着與後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纔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後人所忽視的,在後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纔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爲,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造奇蹟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透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衆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爲現實,所有的這一切,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4

終於看完孫皓暉老師所著的《大秦帝國》小說,全書共分爲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描述了在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在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

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各種原因,秦帝國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於陝西三原的孫皓暉,從文明史的高度,來肯定秦帝國價值。作品扉頁的題記是: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和夢想。在《大秦帝國》自序中,作者以敢爲天下先的藝術勇氣和人文學者的歷史眼光,充滿激情地說:“大秦帝國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我對大秦帝國有着一種神聖的崇拜”。這是《大秦帝國》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創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原生文明”、“強勢生存”以及秦文明對2000多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影響,時時可見前人所不敢發之言。對於如今美帝對我國的打壓,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有着現實的參考意義。

作者孫皓暉老師,一個老秦人的後代,用16年時間,以雄健的筆力,將老秦人的輝煌,老秦人的無奈,老秦人的奮鬥,寫進了這部500多萬字的《大秦帝國》之中,值得一讀。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5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麼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我覺得讀書貴在指導生活。閱讀大秦帝國於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爲人爲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後最深徹的感悟之一。縱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讓我們更加重視對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礪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誠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於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穫會更多吧。

寒假將至,我也會把此書讀給女兒聽。我希望女兒可以感受到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於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6

花了一百五十個小時看完這本,收穫和感想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戰國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瞭解和認知。本書開篇主線故事由秦、魏“少樑之戰【公元前362年】”始,至秦、項羽“鉅鹿之戰【公元前207年】”止,用了500萬字講述了這150多年的主要事蹟。個人感覺其歷史真實性遠遠比《史記》可靠,文中多處用數據對比,指出《史記》中記載的可疑性。

“少樑之戰”獻公亡,孝公即位,衛鞅入秦,變法改革,可以說本書的最精彩之處就在這裏,看到商鞅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看到商鞅那種“極心無二慮,大公不顧私”,完全成了“鞅粉”。商鞅變法前,秦國從建國至孝公即位近300年與諸侯國幾乎隔絕,以至於諸侯國曆來都講秦國視爲戎狄之邦,不屑與其來往,更有後來的“六國會盟”要瓜分秦國。

商鞅的變法打破了這種格局,使秦國迅速強大,並躋身於戰國七雄。再後來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就是羋月傳中的嬴駟,羋月的老公,不得已車裂了商鞅,我看到這裏不痛快了好幾天,我一同事看到這決定不看了[捂臉][捂臉],可想而知是多氣人……商鞅死後,秦國幾乎每朝均有厲害人物出現,惠文王時期的丞相張儀【縱橫家】,上將軍司馬錯;惠文王死,秦武王即位(在位五年),洛陽舉鼎而死;武王死,其弟昭王即位,在位五十六年,丞相魏冉、范雎,上將軍白起,比較著名的故事:和氏璧、澠池會盟和長平大戰;昭襄王死,孝文王(在位一年)、莊襄王(在位三年,呂不韋從趙國救出的質子),任蔡澤【計然家,主經濟發展】爲相;後秦王政即位,丞相呂不韋、李斯,其間出現一大批軍事人才,如蒙驁、王翦、蒙恬、王賁、李信、章邯等等。再後來六國分別在不同的情況下相繼被秦國攻佔:術治亡韓、亂政亡趙、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齊。至此,秦王政一統華夏,廢諸侯分封制、推郡縣制(“焚書坑儒”就是這時候的事,儒家學派在戰國一直沒人用,還喜歡嗶嗶,說到底在那個時期真的可以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來形容。當時秦剛統一六國,各方均不穩定,六國復辟勢力蠢蠢欲動,時而生事,嬴政和李斯想快速推行郡縣制,一加強中央集權,這時候的儒家坐不住了,到處遊說,非要恢復諸侯分封制……不管當時儒家有沒有參與六國復辟,現在想想恢復諸侯分封制也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所以始皇帝就挖了坑埋了他們儒家百十號人吧,小嘍嘍居多,大魚早跑了),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稱始皇帝;始皇帝死,二世胡亥即位,被趙高殺;後子嬰即位(46天),劉邦入咸陽,子嬰降劉邦......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7

在兩千多年以前,是哪個國度結束了戰國時期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哪個帝王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偉任,是秦帝國,是秦始皇。

在小時候我還不懂事的時候,我曾經覺得大秦是天下間最邪惡的國度,而始皇帝則是最可惡的君王。但上了高中後,我漸漸的覺得沒那麼簡單,我想象不到秦朝做錯了什麼事,竟要引起天下之人圍攻。後來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大秦帝國,我才瞭解到,人的主觀映像對於歷史的誤解是有多麼可怕。

在戰國之初,秦國被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都認爲是蠻夷之國,不懂禮儀邦交之國,其地位比起楚國還要差很多。直到孝公繼位,發出求賢令,從此秦國舉國上下開始尊敬人才,而後商鞅入秦,力圖變法改變了秦國落後的局面。從此秦國一改往日落後局面,一局成爲天下第一戰國。引來了諸多山東士子入秦。如張儀,蔡澤,李冰等。再者,武將也有許多屬於外來的如蒙恬一家等。

在長平之戰後,天下戰國都落入了低谷,各國都在尋求變法之道,竟皆在模仿秦國的變法之道,單從這上面講就不能說明秦朝暴政了。而且大學士旬況當時也指出說“變法必學秦”,此等話語在史記裏依然可循,難道有錯嗎?

始皇帝橫空出世後,以自己的雄才大略,一統天下,在他上位後幾乎是以一己之力,鎮壓嫪毐,放逐呂不韋,試問有哪個少年在自己十幾歲時做到這種事,數千年來也只有一個康熙,僅僅如此。而始皇帝更被李贄稱爲“千古一帝”。我認爲,始皇帝被稱爲有史以來最爲的偉大皇帝一點也不爲過。可能有許多人說秦始皇是暴君,實行的是暴政,但試問如果單單只是暴君,是要如何一統天下,不是應該先窩裏反,先被人幹掉嗎,前世的夏桀,商紂都是這樣的。倘若山東六國自己的政治和政策當真如此的清明,光明磊落,又豈會如此輕易的被秦一統天下。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暴秦,苛政,這是可笑之極,倘若秦這是如此,爲何又會被荀子大師格外推崇呢?在《強國篇》中,旬況大師做出了最高的評價“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說秦軍殘暴,更是可笑,秦軍有屠過城嗎,沒有。好像只有一直被人們推崇爲無上英雄的項羽幹過,十分可笑啊!當代人人的'審美竟低得連垃圾都不如,竟然推崇一個以殺人爲樂的人爲英雄,貶低一個完成天下大一統的偉大帝王。真的是我族良知安在哉,是非安在哉!

六國被滅的原因現在大多數推崇的都是杜牧提出的“忘六國者,六國也”。杜牧先生說的很簡單,六國爲何別滅,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爲什麼變法沒有那麼徹底?爲什麼不能有如秦國一樣變法如此成功。我想是因爲缺乏一個鐵腕的手段。當初商鞅變法的時候,孝公是鼎力支援的,甚至連王公貴族也殺了很大一部分,震驚了天下,連當時隱居多年的老墨子都驚了出來。但是不得不說,如果沒有這次,可能秦國會有如山東六國一樣腐敗,中國的戰國時期可能還要再國很久很久才能結束。

魏國的李悝變法,雖然成功但並不徹底,只是改變了軍制,而內部的吏治卻沒有多大改變。楚國的吳起變法,因爲吳起的死去而破產,楚國恢復了舊制。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因爲,不可抗力的外力因素,韓肅侯申不害戰死,從而結束。燕國的樂毅,劇辛變法也因爲燕昭王的死去而結束。齊國的齊威王整治肅吏也因爲治標不治本而失敗,六國中最成功的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然成功,但卻也只是因爲軍力增強,但內部的政治問題卻沒有多大改善。

惟有秦國的商鞅變法和歷代明君才真正做到了守法護法。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卻依舊支援商君法,拔出了老貴族,真正達到了一個巔峯。

現在想想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完全是笑話而言。感覺完全是針對山東六國的,因爲秦國內部極少人是透過血緣關係得到高官爵位的,秦國的大部分人才都來自山東遺棄的人才,如商鞅,張儀,呂不韋等,惟有白起纔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

我只是想簡簡單單的真正的去看待一個正確的歷史,而不是去抹黑他,這是我從《大秦帝國》裏取得的最大收穫,用一個正確的眼光看待歷史,而不是追隨潮流,聽從權威者的話語。

讀的不僅是歷史,學的是一種態度。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8

幸得老師推薦,我才能接觸到《大秦帝國》,瞭解大秦帝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些歷史似乎真的被人們所忽略,我們熟知的“暴秦”給我們評判秦帝國帶上了有色眼鏡。僅序言中的寥寥幾句,便已勾起我對這部小說濃厚的興趣,使我廢寢忘食地品讀這部小說,這纔有了這讀後之感。

我的閱讀能力薄弱,耗費了大半個寒假也只是欣賞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着實慚愧,但我從中獲得的收穫很多。小說情節環環相扣,以動盪的戰國爲背景,真實人物與虛構人物共存,這樣的小說情節安排,讓我不忍將其分割成一個個小故事來品味,它們是一個整體,由它們拼湊出大秦帝國的輝煌。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隱隱從中看到的《三國演義》的影子,它們都是歷史小說,真實的故事加上作者畫龍點睛般的藝術加工,使人讀後文學、歷史雙豐收。相較於《三國演義》,《大秦帝國》以現代文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詞的煩惱,使我們品讀起來遊刃有餘、回味無窮。

小說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統治的數十年的時世變遷爲主線,給我們剖析了秦由弱變強的涅磐重生的緣起緣由。小說情節大致分爲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國聯盟滅秦,秦國陷入覆滅危機;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變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於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黃泉。故事中不乏人間真情,兩段愛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說富有情感;小說中也包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鄒忌與徐公比美、田榫與晏舛、孫臏圍魏救趙等。小說確實帶給了我一個非常生動立體的秦國,這與從《資治通鑑》裏讀到的秦國不近相同,可以說是別樣的享受。

從自身而言,讀了這小說,我開始對自己將來要選擇怎樣的道路,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說中,商鞅與申不害的對道路的選擇;孫臏與龐涓對做人的選擇都讓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與申不害在選擇道路時,認真思考了自身才學的特點,分析了各國的需要,以此確定了自己出仕的國家;孫臏繼承先賢孫子的遺訓,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欲找尋一個過招施展自己的才華,龐涓爲人孤傲,熱衷功名,想要出將入相,成爲曠世名將,在他達成目的的道路中,變得心狠手辣,這兩對宿敵的對決在小說中亦是一大看點。在這個年紀,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離成年僅有一步之遙,很快就要自己擔當了,如何規劃人生,如何爲人處事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了!

從大方面說,古人說“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確實,每個國家的興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衰的歷史規律,這條規律伴隨着一個個帝國王朝的出現與消亡,未曾改變,對今日的社會,這仍然是一條不可動搖的黃金定律,民衆並不是統治者下的勞役,而是凌駕於統治者之上的一個社會主體!一個國家,統治者迷失,這個國家還沒亡;民衆迷失了,則這個國家就名存實亡了。小說中韓昭侯的例子鐵一般印證了這一點,魏國大兵壓境,新鄭舉國捍衛國家尊嚴,民衆護城熱情高漲,唯獨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膽怯與絕望中……國民撐起一片天,中國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熔鑄在每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的血液中,想想沒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將何去何從?中國現在正處於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舉國上下有着共同的中國夢,夢想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回顧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外敵入侵,內亂不斷,豈不與當年秦孝公早期的秦國如出一轍?國恥昭昭,秦孝公尋大才以求改革,這與新中國成立後的改革又有幾分相似。故秦國當年的發展可以爲今天提供一個指導,我十分敬佩當年毛主席拍案決定研製兩彈一星與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前者給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後者以前無古人的創新思維,給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描繪了藍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看得更遠,接下前人的歷史火炬,繼續朝着我們的中國夢前進,是我這一輩所有有志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如今,中國經濟的脆弱引起了我無限的擔憂,房價的過快增長,物價過高,使得現在的錢越來越不是錢,金錢購買力的下降速度超過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總而言之,現在的中國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每一箇中國人的努力!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9

這部書的作者叫孫皓暉,爲了創作這部書,隱居海南歷時十六年,只爲向我們展現真正的大秦歷史,希望國人重新認識被誤解的“暴秦”,整部書五百萬言,可惜只讀了六部中的一部,不能立體的將整部書的框架勾勒出來,對於整部書的概括,權且借用一下作者本人的吧。

《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曆史小說。洋洋五百萬言,將戰國羣雄並起的歷史蒼勁的鋪展開來,描繪了近兩百年的戰國風雲與帝國生滅。

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戰國時代,而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羣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縱”、范雎“遠交近攻”、白起長平大戰、呂不韋攝政、李斯蒙恬護法等大事件,最後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使命。秦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這部鴻篇鉅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了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者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一、內容歸納

戰國初期,秦國羸弱,魏國、楚國、趙國爲強國;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繼勇爭紛。此時,六國會盟圖謀分秦,秦國新君嬴渠樑靈前繼位,秦國內憂外患。秦孝公嬴渠樑血書國恥碑、發求賢令,誓要收復河西之地,在戰國羣雄中佔一席之地。名士衛鞅在魏國求仕不利,受秦國百里氏高人賞識,引匯入秦,在六國求賢士子中脫穎而出,三說孝公,作秦國變法大綱《治秦九論》,分《田論》、《賦稅論》、《農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後孝公、商鞅君臣二人開始了舉國變法,其間經歷墨家弟子誤解新變法、舊世族暗中作亂、太子嬴駟誤殺白氏族人等危及變法的困難,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舉國上下大行新法,秦國新軍練成、國富民強,百姓勇於公戰,平民爭立軍功,秦國從此由弱變強。

孝公不足五十歲就因常年累月爲國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國及舊世族壓迫,商鞅被舊世族車裂而死。太子嬴駟因爲受舊世族陷害觸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國鄉野二十餘年,磨礪了極其堅韌與冷靜的性格,並在此期間觀察到秦國新法存在的隱形問題,被召回後,起用新人、堅持新法、掃清舊世族,謀劃秦國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讀史可以使人智慧,書中有許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餘諸家的思想內容,包括齊國稷下學宮、秦國招賢館、魏國安邑洞香春等學士們展開學術論戰的地點,各種思想穿插在小說當中,在特定的環境下,許多思想觀點可以更容易理解,這部書涉及到我們曾經所學過的很多課文,比如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田忌賽馬、秦孝公商鞅變法,在一個立體的環境中將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聯繫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個人物都描繪得很細緻。從國君到尋常百姓,可以從中讀出老秦人的粗獷豪放,被書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個老秦人所震撼,那種對國家的忠誠,對夢想的堅持與奮鬥,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更是令人熱血沸騰。這部書告訴我們,秦國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經歷了千辛萬苦統一了六國,統一了華夏,爲後世、爲我們開創了這樣的偉業。

秦孝公憤書國恥碑、毅然入墨家展開論戰,商鞅爲秦國強大夜以繼日研習變法之道、爲平亂慷慨赴死,書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彷彿使人身臨其境,加之與其餘諸國君王的務虛不務實的對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國君臣爲國家的奉獻。雖然僅讀了一部,仍然能夠引發讀者對於政治較深刻的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要付出血的代價。

《大秦帝國》是部大格局的歷史小說,這部書中讓我幾度落淚,書中情節生動的描繪以及文字展現出來的穿透力之強,寥寥千字不能盡數表達。

《大秦帝國》優秀讀後感10

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歷史,喜歡看歷史故事連環畫,聽長輩講解成語和典故時說的一些歷史小故事,慢慢的我知道了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的來歷,知道了秦始皇帝的統一六國,知道了項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那時的我幼稚的認爲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是一個壞國家,因爲老是在故事中聽到秦國像虎狼一樣殘暴的去攻打別的國家,找別的國家的麻煩。

在高中的時候學的《詩經》節選裏有一篇《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此爲秦人軍歌,裏面的詩句讓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的我耳目一新,秦國人民尚武拼搏團結勇敢奮戰的畫面深深的刻在了腦海了,靜夜思之久久不忘,夢裏常有浩浩之氣、金戈之音。從那時起對"虎狼之秦"的舊有的、主觀的、片面的印象纔有了改觀,從此對有關秦國的文章很感興趣,語文教材裏有賈誼的《過秦論》,課外讀本里有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的《六國論》,其中的一些精彩選段至今仍然可以熟練背誦下來。後來看了《史記》對那段時光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一鱗半爪的層面不成體系,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超市的書架上遇到了《大秦帝國》這部書,自此愛不釋手。

在高考前那段特別的時光裏看完了《大秦帝國》這部書的第一遍第一個五百萬字。書中秦孝公和商鞅君臣相知,在秦國窮弱、強敵環伺、時刻有被山東六國瓜分的危急時刻依然頂住各種壓力戰勝各種困難在秦國拉開了求強圖存史稱"商鞅變法"的改革大幕,爲春秋戰國五百年戰亂之後的統一點亮了那點星星之火。這激勵着我在高考巨大壓力、學習時間緊張、河南學子升學競爭慘烈的情況下仍然要戰勝各種困難,做到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就像最終由秦國平定六國統一天下一樣,我也順利考上了我心儀已久的鄭州大學。所後來每當我遇到困難挫折不知所措時,都會想起這部書,想起秦孝公,想起商君,這纔有了本科時的二刷和碩士時的三刷,高壓狀態之下,無聊迷茫之時,三個階段看了三遍,遍遍感悟不同,各有啓迪。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出生於陝西三原,非但有着"老秦人"的情懷,有着這片帝國故土後裔的驕傲,更深切感受到深度發掘秦帝國曆史精神,重現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對於當今時代的精神價值。用孫皓暉的話說,秦帝國是中國走向全面法制社會的歷史鏡子。全書共分爲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洋洋灑灑五百萬言字。講述了在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羣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徹底變革、崇尚法制、統一政令,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在秦始皇帝手中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其後陳勝與吳廣大起義爆發,六國舊貴族趁勢而起,形成天下反秦的燎原之勢,"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整個關中成爲八百里廢墟,大秦帝國驟然灰飛煙滅。這部鴻篇鉅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着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着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在一次採訪中作者孫皓暉先生表示,中國文明史上有兩點在很長時間內被大衆誤讀。首先是秦帝國,秦帝國爲中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功勞最大,但從西周到現在,秦國一直被很多人認爲是"暴秦"、"暴政",秦始皇作爲"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第二個重大的誤讀是對儒家的評價,從春秋到戰國時代,中國的思想體系一直表現出多元化的發展,這種多元化的思想體系一直延續到秦帝國時代,可是隨着時代的變遷,逐漸形成了獨尊儒術的狀態。《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表示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糾正被誤讀的這兩點,讓客觀事實全面而正面地呈現在大衆面前,激起讀者對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的重新思索,對"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的重新審視,對中國文明正源和秦帝國千秋功罪的重新評說。這是作者對於《大秦帝國》的創作初衷,也是我特別喜歡此書的原因,因爲我曾經也有過這種對秦帝國的誤讀誤解。

戰國時代的精神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韓非子的話"多事之時,大爭之世",一句是晏子的話"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秦帝國時代是一個以衝突與競爭爲主流的時代,創新者存,保守者亡,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法高潮,催生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不斷變革,使得中國文明的涓涓細流全面匯聚、重新融合、強力鍛造而開創出波瀾壯闊的文明正源,使中國文明達到了此後兩千年無法企及的高峯。《大秦帝國》的可貴,根本點便在於作者對戰國精神把握得非常準確,有着旗幟鮮明的歷史觀。此歷史精神貫穿全書,形成了《大秦帝國》激情澎湃昂揚向上的作品風格。作者的智慧、胸襟、才華、見識在此體現的非常充分。而滲透作品的濃郁厚重的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戰國特有的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更在於作品對中國文明正源的新視角和對秦帝國千秋功罪的新評說。

現在我們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自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新喚醒重視"戰國精神"很有必要,因爲我們所處的地球村也是一個"大爭之世".如果說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的"虎狼之國",那麼《大秦帝國》就表現了這種虎狼精神、大爭精神、變革精神,我們民族曾經擁有的虎虎霸氣和改天換地的創造力。在《大秦帝國》書中,這便是戰國,這便是那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變革、大興亡的時代,除了浩浩長風、堂堂戰陣,還有百家諸子、陽謀縱橫、商鞅峻法、王者心胸、君臣相知、國士報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還有秦孝公、商鞅、孫臏、龐涓、蘇秦、張儀、趙武靈王、屈原、白起、戰國四公子、趙高李斯、蒙恬王翦、扶蘇胡亥、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帝這些耀眼璀璨劃過史冊的活生生的人物。相信我,當你翻開第一頁,你也一定會像我一樣被他們所吸引所折服,陶醉書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