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通用7篇)

讀後感3.3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通用7篇)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1

雖說是再讀,但這已遠遠不只是第二次讀這本書了,每一次的重溫都如開啓新的通向作者思想的大門,感覺離那個時代和那羣人越來越近了。

偏見是海,傲慢是船,這船永遠也靠不了岸,因爲這海就是他的家;這海雖有驚濤駭浪,但卻始終如一的載着她的船,縱使想要懲罰也只不過掀起個看似可怕的浪,使船又有了與她搏鬥的機會,永遠也不會厭倦,在這海和舟的故事裏蘊涵着太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因爲有了這些才使我們對於這樣平凡的景緻有了欣賞的價值。

奧斯丁在鄉間三四家人家的背景下,娓娓的訴說了婚姻的規則,有時太過現實讓人覺得愛情與婚姻是世上最可笑的事。書的開頭那句舉世聞名的“真理”便說明了婚姻純粹是個經濟問題、生存問題。沒有財產沒有受過教育的婦女這輩子唯一的願望就是嫁一個有錢人,否則是沒有出路的,這對於班納特一家來說也同樣適用。

書中有很多婚姻關係:吉英與彬格萊,伊麗莎白與達西,韋翰與麗迪雅,柯林斯和夏綠蒂。所有的婚姻都或多或少的有經濟原因。彬格萊先生年進四、五千鎊,達西先生年進一萬鎊,這些都是造成班納特太太脆弱神經的原因。柯林斯和夏綠蒂以最高的速度完成這種標準化的婚姻讓人也爲他們感到難堪。採取純粹的赤裸裸的交易方式是那樣的倉促又不合乎規則,至少得有個從相識到談婚論嫁的機械過程吧,可這就是除去表面的資產階級婚姻的實質,只是太赤裸裸讓人難以接受罷了。韋翰與麗迪雅的婚姻就瀟灑多了,完全出於衝動,私奔了,但最終依然得靠達西的錢來擺平。

再說說主人公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他們依然擺脫不了金錢、地位的圍城,這使得達西產生傲慢的態度,使得伊麗莎白對他一度十分厭惡,偏見油然而升,誤會正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越積越深。但有個問題:在那個社會這樣不平等的婚姻又是怎樣促成的呢?我想這應該與金錢無關吧,這完全是禮儀的問題了,也就是傲慢與偏見的問題了。

故事從一開始達西傲慢的拒絕邀請伊麗莎白跳舞,並認定她有那些不體面的親戚,使伊麗莎白對他產生偏見,到後來又因爲拆散她姐姐的婚姻和韋翰的事都使伊麗莎白心中怨恨加深。但最終的化解也正是因爲達西意識到了自己的居高臨下而徹底改觀而成功的,舉止和禮儀使伊麗莎白看到了一個新的達西,當然還有他爲她所做的一切都使她不由自主的愛上了這個門不當戶不對的人。他們兩個人就像是海和船一樣的不能分離,相互依存,少了任何的一方另一方都無法繼續,他們的愛情就如同波瀾不驚的海面下蘊涵着無限的生機。

奧斯丁是個偉大的藝術家,她的那些家長裏短的事卻揭露了當時時代的思想,還有她那描寫刻畫人物的本事也確實了得。有些人物雖然只是陪襯的,扁平的,如班納特太太、柯林斯牧師,只有個基本特徵,但卻恰倒好處,像伊麗莎白和達西便是完全立體的描寫,性格隨着故事的發展而發展,是動態的。無論是扁平人物還是立體人物,都呼之欲出,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伊麗莎白爽朗、俏皮的笑聲,班納特太太那喋喋不休的抱怨和柯林斯牧師滔滔不絕的廢話……這也是一部諷刺的喜劇,小說中的人物無所謂好壞,只是都可以用來做揭示現實的嘲諷的對象,我覺得這是奧斯丁的高明之處亦是她文學的精髓部分。

那麼這樣一部具有觀察的深度和才氣橫溢的諷刺,並且凝練成具有喜劇光芒的傑作,怎麼能夠只讀一兩遍就收手呢?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2

一望無際的田野,翠綠鬱蔥的樹林,蟲鳴鳥叫,牛羊成羣的牧場,愉快的歡笑聲渲染着紅橙交織的夕陽,使頭頂上這片天際更顯生動有趣,活潑靈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長在這片土地的人們也有着她們獨特唯美的愛情故事。

傲慢的達西,在舞會上覺得沒幾個人配得上和他跳舞,自視甚高,認爲女主伊麗莎白的家庭社會層次低,缺乏教養,尤其是伊麗莎白的母親貝內特夫人的市儈與三個妹妹過早的參與社交和攀權附貴,更是讓達西覺得兩人的身份地位千差萬別。存在偏見的伊麗莎白,從舞會上認爲達西的傲慢無禮到聽信了韋翰的一面之詞,再到達西對姐姐婚事的干預,女主的情感也是不斷深入。譏諷的話語是偏見的表現,斷然拒絕達西的求婚是對他厭惡的加深。

接踵而至的懸念,密密織就的喜劇性衝突,輕快幽默的語言,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讀者往下探索情節發展。然而就在這傲慢與偏見之中,兩人重新認識了對方的性格,品行,原諒理解了對方的不足,清楚了事情的真相,達西去掉了自己的傲慢,變得彬彬有禮,隨和可親,伊麗莎白消除了對他的偏見,最後也收穫了愛情的蜜果。

達西與伊麗莎白的婚姻發展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婚姻背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規則值得一番深思。禮貌,涵養,信守諾言,自律自省,理解原諒,友情等等,極具教育意義和指導價值是人與人之間的以禮相待,不管身份高低貴賤;是有修養有內涵的做人,保持自己的尊嚴,不喜形於色;是一諾千金,信守對親人,朋友,愛人的諾言;是能反躬自省,審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審視缺點;是理解原諒他人,誤會都是來源於不客觀不全面的瞭解,看問題應該更加客觀全面分析。

《傲慢與偏見》折射出當時亦是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豔羨並追求物質的富裕是可以接受的,但爲物質利益不顧其他人是遭人唾棄的。在物質和權利的擁有者面前阿諛奉承,丟棄尊嚴是會被人恥笑的。真誠的感情和理解尊重纔是人們更爲重要的需要。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一本世界名著,書名叫做《傲慢與偏見》,故事主要講述的是19世紀初的時候,英國鄉鎮的文化觀念和風俗人情,讀過之後給我帶來了很多啓發,金錢和物慾橫流的社會價值觀,會導致人們盲目的追求一些事物,但這些並不是值得和可取的。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4

《傲慢與偏見》原名《初次印象》,初次見面,賓利和簡一見鍾情,伊利莎白和達西······

簡·奧斯汀用風趣幽默機智的語言刻畫出不同的人物,在對比中我看到了主題。

”家財萬貫而又尚未婚配的男人一定需要一位賢內助,這是一條世界上盡人皆知的真理。“而貝內特太太正是這條”真理“的忠實擁護者。正如貝內特先生認識到的那樣,她只知道嘮叨、逛商店、給女兒找婆家,而且愚蠢、沒修養。我還感到她有點拜金,當然不止是她,整個社會都是那樣。因此,當賓利先生搬來時,除了財產,鄰居們對他一無所知,但還是馬上把他當做他們哪個女兒未來的丈夫。這相當可笑啊。故事開始時,貝內特太太極其討厭達西的傲慢,我認爲她不拜金,可是結尾達西提親,她根本不需要女兒解釋達西的人品,馬上同意,分明是”向錢看“。

貝內特先生的學識、修養顯然超過他的妻子,對待問題不是金錢至上。他的遠親柯林斯先生是個愚蠢、虛僞、諂媚的人,儘管有點錢、、把女兒嫁給他也能減小自己死後女兒的損失,但是他不同意把伊麗莎白嫁給他。結尾達西提親時,他首先考慮的不是達西的年收入,而是他的人品,而是女兒嫁給他會不會幸福。他是一個理智的人。

那麼爲什麼他會娶一個如此愚蠢的太太呢?初次印象,只看到她的美貌沒看到她的愚蠢。因爲只憑初次印象,貝內特先生一生與愚蠢的太太相伴,只能以嘲弄妻子爲樂。如果他當初能多瞭解一下,也不會這樣了。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只憑初次印象做事。

伊麗莎白和達西也真是一波三折。初次見面,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印象不好,她認爲他是個傲慢無禮的人,達西也不認爲她迷人。初次印象使兩人多走了好多彎路。加上威克漢姆對達西的造謠,伊麗莎白對他有很深的偏見。當達西終於拋掉對她的社會地位的考慮,向她求婚時,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伊麗莎白不拜金,所以她能拒絕富有的達西,但是她只憑初次印象還是誤會了達西。正如父親所說,伊麗莎白是聰慧的,看過達西的信後,她立刻意識到自己被初次印象矇蔽了,感到非常愧疚。她對達西的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此聰慧的人也會因爲初次印象看錯人,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因此我們不僅要慎重看待初次印象,更要及時調整對他人的看法,要理智看人,全面看人,不能片面地以貌取人以財取人。

伊麗莎白的朋友盧卡斯小姐也是一個聰慧的人,可是她卻選擇了愚蠢的柯林斯先生。與其說她嫁人,不如說她嫁給了一種生活。她從來沒有把男人或婚姻看得那麼重要,但她一直打算結婚。她認爲雖然婚姻並非總能帶來幸福,但一個沒有多少收入說過良好教育的女人要想給自己安個家,這也算是唯一體面的方法。我爲她感到悲哀,她真的不能自食其力嗎?一定要和一個愚蠢的人相伴一生嗎?

結婚時考慮金錢、地位、聲譽是個普遍現象,威克漢姆一直在”考慮“。其實所有人都在考慮。像達西和賓利那樣能最終放開包袱接受愛人的一無所有的很少,因爲別人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即使有經濟能力,也沒有勇氣這樣做。就初次印象的好壞來說,威克漢姆是很討人喜歡的,但時間證明了一切,暴露了他的所有缺點。用時間來考驗一個人無疑是很有效的。

不管是傲慢還是偏見,都不是用初次印象看出的,看清一個人、一件事,需要用時間,用真心。有句古話說得好,不能以貌取人。我們還不能以財取人、以話取人。花時間看待一個人,全面、客觀地看待一個人,不要輕易被初次印象所騙。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5

伴着蟬鳴,不經意的一瞥,桌角那本已閱讀完畢的《傲慢與偏見》再次讓我平靜的心湖激盪起層層波瀾。

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固然是幸福美滿的,細細品味,他們在愛情上又付諸了多少勇氣。如果達西在第一次求婚遭到失敗後從此不敢對伊麗莎白表達自己的心意,如果伊麗莎白在遭到凱瑟琳姨媽的百般羞辱後失去信心,如果達西不敢違背“傳統真理”:門第懸殊,身份差異,真不知最後結局又會生出怎樣的變故。

擁有一顆勇敢的心是每個人證明自己並不懦弱的最直白的表現。這也是每一位追夢者無論如何都必須具備的品質,那種爲了夢而不顧一切去拼搏、爭取的人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如果在看似遙不可及的冰山面前屈服了,倒下了,那麼就只能在悲憤無奈之中度過一生;如果在漫漫征途中疲憊了,睏倦了,熾熱的心衰竭了,自始至終便只能望洋興嘆。

夢,就像曇花一現般。它就如一條游魚躍出碧綠色的水面,又忽地沉入水底;又彷彿一滴水珠滴落,濺起晶瑩的珠子,便迅速融入到汪洋中去了。一綻放它最美麗的'英姿便迅速凋零,對於那些赤手空拳,一臉茫然的人它像泥鰍一樣抓也抓不住。而面對勇敢的,不屈的人,夢在他們眼中就像閃爍着絢麗光澤的藍錐礦,他們會在追夢之路上披荊斬棘,帶着滿腔的執着擁夢入懷。

透過那層薄薄的霜,放眼望去,大千世界,多少人憑着永不放棄的追夢之心在史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岳飛滿懷壯志,一篇《滿江紅》洋洋灑灑“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貝多芬三十歲便聽力衰退,但他扼住命運的咽喉,九部交響曲震驚世界,崇高的夢想與打不垮的勇敢意志,成就了可歌可泣的人生。

勇敢,看似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兩個字分量卻如此之重,如果堅定了一個夢想,上天卻想盡辦法阻撓你,鞭打,饑荒……儘管軀殼被折磨,那顆熾熱的心卻依然熊熊燃燒,不離不棄,那雙堅定的雙眸依舊尋覓任何夢的蹤跡,那隻飽經滄桑而結滿老繭的手依然死死攀住斷崖絕壁,只因那株夢的奇幻草在雲崖頂端閃耀。當想放棄時,想想伊麗莎白和達西,想想名人們的英雄事蹟。

有夢纔有追尋,有勇氣纔有成功,追夢少年手執勇氣之鞭一路馳騁。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6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爲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初一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爲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描寫了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爲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爲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爲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爲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爲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爲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爲,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

人,總是先入爲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再加上騙子韋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爲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使得伊麗莎白完全相信了韋翰的花言巧語,可能於伊麗莎白的年紀有很大的關聯,即使她是家中最居理智的女兒,畢竟年輕,對於一個人是好是壞,還只是看淺表的。最主要的可能是麗萃太過於在乎她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她非常不希望在別人眼裏看來她是一個無知而虛榮,又沒有教養的女人,可她也只是一個處在那種時代的而不甘於做一個配件的女人而已,她希望

的伴侶能在心靈上與之共鳴,對於這個人的品格的要求超過了財富的要求,這一點是值得讚賞的,畢竟是在有一個愛錢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的。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母親,她還是感到了自卑,纔會在面對韋翰的謊言時,盲目的相信那個"高高在上"的達西是個卑鄙的人,從而使自己在他面前時的自卑心得到解脫。不過幸運的是伊麗莎白沒有被這些真正的矇住雙眼。

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教養、還是愛情、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鬥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覆的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脫、自由的必然結果。擾擾塵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難見。然而沒有愛情不要勉強人結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鬆向喜之心,不苟且、貪圖一時之利慾,追求兩心之和諧、相應,運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靈上的缺點,終得如願以償。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中所潛藏的弱點或毛病,要和別人能夠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的缺點,並磨去他,其次是瞭解別人的內心,最後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到社會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進一步激發出你內心深處的感動,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去替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服務,畢竟我門是萬物之長,如果人們不再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麼還有誰要去完成這個任務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給除去,換上一個全新的自我,爲嶄新的未來打拚吧!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爲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說實話,我並不認爲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爲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纔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爲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爲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爲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爲這思想上的一致,纔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爲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傲慢與偏見》的讀後感7

有一次到英國旅遊,在一個小城鎮停留,我和朋友們偶然間看見簡奧斯汀的博物館,帶着對作者的憧憬,我們決定進去領略一下她的故居和歷史。而有意思的是它的頂樓是一個喝下午茶的地方,走進去一看這裏的人比樓下博物館的人可多了許多倍,狹小的空間卻坐滿了來品嚐下午茶的人們,這裏的顧客大多是熱愛簡奧斯汀的文字。女服務員們穿的非常“古代”,她們穿着帶有簡奧斯汀時代的女僕裝,對我們說讓我們等一會兒。本來繁複的旅遊計劃,因爲看見這個溫馨的古代式下午茶而讓我們放棄了所有的計劃,決定在這裏享受明媚的午後時光。過了一小會兒,我們坐在白色的桌子旁,點了豐富的三層套餐。在等待食物期間,我看見這裏每一個桌子旁都有一幅畫和一本書的主題,非常契合這裏的氛圍和裝修風格,似乎回到了那個十八世紀末的夏天。

我一直非常喜歡簡奧斯汀的文字,時不時的會反覆讀她的小說,我幻想着裏面的女主角坐在這裏與她的家人和好友們閒話家常,同享輕鬆愜意的時刻,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美好的畫面。這裏的餐具非常講究,茶具、茶壺、過濾網、三層點心架、餅乾夾、糖罐、奶盅瓶全都晶瑩剔透。在這裏,我們一直呆到晚飯時刻才起身離開,早已記不得吃了什麼,卻一直記得當時的心境,還有溫暖的環境。當天晚上我就捧着在簡奧斯汀故居買的原版《傲慢與偏見》重溫起來。

這是我第一次讀原版的《傲慢與偏見》,一直以爲十八世紀末的英文用詞晦澀難懂,卻欣喜的發現這是一本多麼有趣的小說,簡奧斯汀對文字所傾注的情感,對生活細緻入微的描述,讓我彷彿走進了那個活潑風趣的田園村莊,與紳士共舞,與友人騎射。

其實,“一曲關於愛情、財產和婚姻的詠歎調”這句話是我在學校圖書館推薦書目的介紹上看到的,在此借用作爲題目。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過着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她從未進過正規學校,但對生活具有敏感的觀察力的她卻寫出6部小說,被譽爲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與偏見》寫的是班奈特一家五個女兒的故事。班奈特太太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把五個女兒都體面的嫁出去。大女兒簡美麗善良,但性格內向,與新搬來的鄰居賓利先生相戀,卻不敢表達自己感情,差點讓她錯失了一段好姻緣。二女兒伊麗莎白聰明、有教養,但對賓利先生的好朋友達西先生有偏見,認爲他很傲慢。三女兒瑪麗古板木訥,沉迷於閱讀陳腐的書籍。四女兒吉蒂和小女兒莉迪亞性格外向豪放,不懂禮儀。

全書描寫了四段婚姻:伊麗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爲了財產,爲了以後能有優渥安定的生活,不成爲家人的負擔,嫁給了伊麗莎白的表兄科林斯先生。沒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使夫婦兩人過着貌合神離的生活。班奈特家的小女兒莉迪亞只爲一時的頭腦發熱,相信愛情,就跟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騙子威克爾先生私奔,讓家族蒙羞。後來,在達西先生的資助下,威克爾先生還是娶了莉迪亞,但婚後兩人還是過着無所事事的生活。至於男女主角,本來,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存在着偏見,而達西先生則對鄉村裏的人表現傲慢。但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後,兩個人終於互相瞭解,締結美好的姻緣。而姐姐簡與賓利先生在經歷了一連串風波後,算是好事多磨,大團圓結局。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經說簡·奧斯汀的小說缺乏激情。的確,《傲慢與偏見》沒有寫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它描寫的只是鄉村裏幾戶鄉紳家庭的故事。但卻能從這幾戶人家的平淡生活中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對愛情、財產和婚姻的不同看法。

不可否認,簡奧斯汀筆下的女人無疑都是豐滿的,她們有的熱情,有的保守,有的自私,有的良善,她將女人的千百種面貌反應出來,在那個相對守舊的年代,卻又遙相呼應現代的繁華鬧市。很多電影、電視劇都將《傲慢與偏見》翻拍成現代版的“達西與伊麗莎白”,因爲這樣的愛情同樣生活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人物也好似我們的朋友一般親切,簡奧斯汀讓這些幾百年前的人物紮根於我們心中。

很多讀者在讀到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愛情故事時,都是很憧憬的,輾轉、浪漫、激情無疑讓許多年輕讀者對愛情充滿了嚮往。伊麗莎白的果敢、聰明、善良,對規矩的不妥協,對財富的蔑視,都成爲了簡奧斯汀筆下女主人公最美麗的瞬間:溫柔堅定,聰明豁達,即便是承受終身寂寞的代價亦從未妥協。她透徹的瞭解一切失望和瑕疵,卻寬容的理解了它們,她是那麼值得珍惜的好姑娘,就像簡奧斯丁;而夏洛蒂,涼薄清醒,果斷的把握時機,選擇一場不需要愛情的婚姻;那麼簡,柔弱善良,被動矜持,眼睜睜的看愛情消失也沒有挽留的勇氣。還有許多女性在簡奧斯汀筆下流淌,她們都是那麼的活潑生動,呼之欲出。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鄉村生活是多麼的恣意,卻又小心謹慎,簡奧斯汀完整地還原了那個時代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卻又理想化的給愛情上足了砝碼。

簡奧斯汀的女生依然活在我們周圍,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女性的可愛動人,以及田園鄉村背景下僞善刻薄與浪漫情懷的和諧共存。

《傲慢與偏見》,一段曲折但結局美滿的愛情,衝斥着每個觀衆的心靈。相信愛情的力量能指引人改正自我,也相信拒絕不了成長的我們會漸漸改變,不斷地擴寬我們狹隘的心房,成爲一個穩重成熟的人。對於如今思想開放的我們,這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我確實應該努力去挖掘自己,在表現更真實的自己的同時,也要梳理好自己的頭腦,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嘗試思考事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