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6篇)

讀後感1.3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範文1500字(通用6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00字1

本學期,我們的王校長給大家推薦了好幾本著名的教育專著,推薦我們要抽空學習學習。《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就是其中的一本,端午節放假期間,我認真讀了這本書。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推薦”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愛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推薦。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都認爲時刻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刻就過去了,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讀書。他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刻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刻來準備的!”在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就應總是抱怨時刻太少、事情太多。而就應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刻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刻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爲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推薦也對我幫忙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個性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個性愛開小差,於是在老師他們的評語中都有這樣一句:“期望你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就應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聯,他們個性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持續不了多長時刻,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推薦呢?在那裏,他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用心途徑,這就是要構成、確立並且持續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但是有必須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明白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繫,使他不感到個性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持續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資料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着重要的好處。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正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是一本好書,好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常讀常新。我想,當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時,我還能夠再讀一讀這本書,必須會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00字2

六年前,我在準備教師招聘考試時,從教育教學理論中初識了蘇霍姆林斯基及其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當時教輔書中對其地位和成就的介紹只有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教之後,我便買下了這本書,由於各種原因,我只是粗枝大葉的瀏覽,並沒有進行深讀。今年寒假之餘,利用零碎的時間,我再次從書架中拿出了這本書,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這部作品。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他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該書中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有一百條,因此而命名。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許多理論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以下兩點讓我最爲記憶猶新。

一、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比特羅夫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老師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爲她修好電視機後,尼娜比特羅夫娜感到非常的難受,他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爲無可救藥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蘊藏着天才……與此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活着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爲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很多領域的其中之一。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即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這一事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爲每一位教師的共識。

二、多讀書。

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和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列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很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寫聽課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如果一位老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交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爲20:1,3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

對於學生來說,也應該把閱讀放在重要的位置。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玩沒了的補課,而是靠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爲閱讀能交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那麼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閱讀,便成爲培養思維的一種方法。

一本好書,猶如美酒,猶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曠神怡。《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真的是一本好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00字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其中怎樣發展兒童的思維和智力、培養記憶力給我印象深刻,書中提到背誦一直是學生的一個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對記憶力的考驗也就越大。於是在年幼的時候,對孩子的記憶力進行有效的訓練就成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書中談到剛開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力獲取的知識越多,於是對邏輯的認識也就越多,越深,從而他的記憶也就越是牢固。一旦腦海中已經擁有了這樣的知識體系,那麼新的知識加進來就變的容易許多。如何對兒童進行思維訓練呢?首先要考慮的是任務的複雜和困難程度,再針對於此進行細緻又耐心的訓練。停留在事物表面現象的訓練是毫無意義的。這種訓練需要兒童考驗發現事物之間關係的驚喜。也就是記憶本身要跟它的情感需求聯繫到一起,他們再背誦的時候,還要有喜悅的收穫,那麼記憶對他們來說就會容易很多。否則,乾巴巴的死記硬背是毫無意義的。

作者在長期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對兒童記憶力的培養也是在早期的效果會更好,爲什麼有的孩子在低幼的學習情況沒有問題,隨着年齡的增長,會出現更多的學習問題的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記憶力的問題。因爲小學之後的學習,能夠透過死記硬背的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少。那麼在小學時段如果進行過專門的思維和記憶力的訓練,那麼到了中學,個人的學習優勢就會很明顯。

記憶在女兒三歲左右的時候,曾經帶她去過一個早教機構,是專門訓練孩子記憶力的,他們利用的方法,就是透過故事和場景的連結,讓一些看似毫無關係的內容之間產生一些關聯。老師的手中拿着幾個卡片,然後透過出示卡片的順序來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反覆三次之後,然後就讓孩子複述老師手中的卡片內容和順序。只見這個三歲的孩子,很快就透過回憶故事連結到卡片中的內容,最後能夠基本把老師手中的卡片內容複述出來。看到這樣發生在眼前的場景,不由的驚歎:原來我們人類的大腦記憶力是如此之強大的。

其次透過大量的閱讀來反覆在情景中出現的詞彙,一旦理解了就能夠跟當時的故事情節連結,再忘記就更難了。在現在二年級的語文課後題中已經涉及到思維訓練,根據給出的課文提示詞語複述故事內容或根據詞語講故事。

記憶力是孩子非常寶貴的財富,是特別需要小心呵護的,這裏面主要就是講解了關於死記硬背的害處。在兒童還處於低幼的時候,適當的採用一些方法來讓他們背誦內容,也許還是可以操作的。幼童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可能本身就有些困難,同時他們幼稚的思維也可以直接去背誦現成的。只不過隨着兒童的年齡和思維的發展,他們就能再用這種方法教育了,首先這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就不能再那樣的直接,不觸發思考的背誦,最終就是把孩子的大腦放置在很僵化的地方,長此以往我們的兒童就會變得過於書生氣質,而不會變通。“書呆子”就是形容這樣一類人。知識簡單的背誦並不能內化爲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由於大腦記憶的不穩定性,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話,今後忘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對於沒有精確要求的課外閱讀書籍,是不會有背誦的要求的。反而會在讀過之後留下很多東西在潛意識裏面,一旦腦海中留下更多這些記憶,再面對需要我們記憶的教材,就會容易許多。這時候已經不是死記硬背了,它已經建立了一個知識庫,再加入新的內容去理解,會輕鬆很多。不需要背誦的無意識的.內容,與我們有意識需要記憶的內容,這中間的比例是需要作爲老師自己把握和拿捏的,我們對於點燃孩子的激情,讓他們主動積極的去翻閱老師推薦的書目,主動的願意再去讀幾遍,這是最具有煽動性的。

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才能夠更長久,也更容易深入到內心的深入。觀察中也確實發現,成人與孩子的記憶力差距很巨大的。尤其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越是無法透過單純的死記硬背來解決記憶的目的,因爲那樣幾乎就是無效的浪費。而女兒在幼兒園年齡段的時候,就可以毫無障礙的在聽讀數遍百之後就順利的背誦三字經了。如何巧妙的利用好他們年少時這一段最好的時光,讓他們多記憶一些美好的內容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00字4

鄭傑校長,最大的成功就是善於用筆思考。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最大體會。捧着這本書,看着他的一條條建議,心想,鄭傑校長是個很真誠的人,書的內容也就是他的辦學思想。這本書的影響,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認爲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閱讀過程中自動的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老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臺上、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說教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

一、讀“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爲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爲人的唯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爲此而苦惱。這是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泄”,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說、電影等作爲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保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爲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導人的問題,思考我們爲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而且我們要不斷探索,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作者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我要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二、讀“順乎人性是最美”

在這條建議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平民化的今天,不應再將教師的職業神聖化,也更應告訴所有人:每一個教師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對於我們來說,首先應擺正自己的位置:“當老師,首先是當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證明自己像個老師。其實你無須證明,你就是老師。如果你真實,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學問,那麼就盡情地在學生面前表現你自己吧。當你表現自己的時候,在學生心中,儘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瀟灑,但是你最美。”

這使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一個老師能把他自身的優秀品質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學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捫心自問,我留給了學生什麼?我又爲學生做了什麼?在讀了作者的另一條建議“爲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後,我深受啓發。

三、讀“爲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有感

作爲校長,作者不僅爲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爲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我應該爲我的學生童年時代的幸福服務。我想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於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爲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啓迪,也讓我深思,我想這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帶給了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爲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00字5

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感受頗深,啓發非淺。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爲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啓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纔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啓發性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啓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讀後感《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教師的語言修煉是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麼樣表述的更生動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處.我想,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要研究和雕琢的,有人說,身爲教師不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無異於學音樂卻不知道貝多芬。說來慚愧,雖然早就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著作有渴讀的慾望,但卻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瑣事,對閱讀此書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細讀,才恍悟蘇霍姆林斯基能成爲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大師的原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00字6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第二條就提出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的問題。是的,沒有時間啊,白天要上班,上課、批作業、寫計劃、找學生談話、開會……像個陀螺一樣,整天不停地轉啊轉啊。晚上回到家裏,上有老,下有小,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回家還要批作文,備課、做課件……似乎所有的時間都安排滿了。所以,常常聽有些老師說到人到中年要鍛鍊身體時感慨萬千:"沒有時間啊!";說到擠時間讀書,更是慨嘆:"哪有時間啊!"

蘇霍姆林斯基說:"怎樣解決這個時間問題呢?這個問題也像學生的智力發展問題一樣,使涉及整個學校生活的綜合性問題之一。"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一個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在上公開課的時候讓所有的聽課者都入迷了,之後,以爲聽課者詢問這位上課的歷史老師花了多長的時間來備這堂課。那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開啓了一個視窗,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十五分鐘,對於人的一輩子來說,何其短暫!但是,備一堂課,耗費一輩子的精神與智慧,又是多麼漫長!"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厚積薄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細讀這一條建議,其實說的是教師教育技巧和教師讀書的問題。"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與其空發感嘆,不如付諸行動。不是說"時間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嗎?"合理、統籌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就能擠出時間來。現在寒假,當然空一些,所以,時間的安排上,就能寬裕得多。鍛鍊和讀書的時間一定要安排出來。每天30分鐘的鍛鍊,每天20分鐘的讀書。這個春節,感覺自己過得還是蠻充實的。年前,利用時間召集了相關人員對下學期的工作進行了思考和討論,小年夜,抽出時間完成了下學期分管工作初步設想的書面稿。每天用散步、撞牆、轉腰的方式鍛鍊30分鐘,利用泡腳的時間讀20分鐘的書,這期間正好順便給臉部做個面膜。可謂是一箭三雕哦,鍛鍊、學習、美容三不誤。都說,這個世界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我想是非常有道理的。鍛鍊身體,讓你遠離病痛,看起來健康紅潤;堅持讀書,豐潤你的精神氣質,看起來有一種內涵美;做個美容,讓你的肌膚白皙細嫩,讓皺紋來得再遲一些,讓色斑一天天淡出你的面孔……

一直以來,感覺自己是個喜歡讀書的人。文學作品,教育鉅著,時尚雜誌,總喜歡一卷在手的那種書卷氣。古人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即使到了遲暮之年,秉燭而行,也比昧行要好得多啊。更何況自己離老還有很大的距離。於是,告訴自己:學習,永遠不晚!

每晚睡覺前,讓自己的思想沐浴一下陽光,洗滌一天以來的疲憊煩憂。許是心靈的河牀乾涸太久太久,太需要滋潤和沉浸。我在枯燥的理論裏,卻找到思想的泉眼。我在別人的故事裏,看到了自己靈魂的淚光。閱讀的陽光,靜靜地照着我生命的伸展。我彷彿進入了當初朱熹在一鑑方塘邊讀書時那"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境界。"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有一眼清泉在我心裏汩汩地冒出甘冽的泉水。我感覺自己在靜靜地成長。我感覺自己的生命之花在黑夜終綻放!讀書的感覺,真好!

一個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才能真正爲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愛是我的左翼,書是我的右翼,終有一天,羽翼豐滿,我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