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2.0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1

我認爲學會提問這本書是批判性思維的聖經,仔細研讀可防止被別人忽悠,進而在不斷質疑不斷探索中發現事物背後的真相。

學會提問這本書,感覺有很多的問題,他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並解答,在書中有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方式:像海綿,照單全收,比如有多少水就吸多少水。淘金式思維方式:像淘金,不斷質疑,不斷篩選;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所呈現出來的事態也不同,練就批判性思維首要的就是提出好問題。淘金式思維方式更能幫助我們思考實質性問題,批判性思維既是淘金式思維方式。而批判性思維又分爲兩種,強勢的批判性思維和弱勢的批判性思維。弱勢性批判思維和強勢性批判思維區分在目的上,弱勢批判性思維是爲了捍衛自己;強勢批判性思維則是爲了接近真理,求得真相,這兩種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也正因爲是這樣,所以他們的過程與結果也完全不同。

在前面我也有講到學會提問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就是不斷地在提問,然後在提問的時候又會進行講解,而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上述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有兩個顯著的優點,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其實仔細想一想的確如此。在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的時候,有衆多的資訊匯入在你的腦海中,而這獲取的資訊將會爲你進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而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它並不需要我們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的輕鬆而又快捷,尤其當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條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更顯成效。雖然這種思維方式比較被動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但是它會爲你提供一個富有成效的起點,但是他卻擁有一個極嚴重、及致命的缺點:它對於各種紛至沓來的資訊和觀點做不出取捨,它不能提供任何辦法,所以說如果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方式,他就會對自己最新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比如一道題的解法,老師的解法可能會與教科書的解法不一樣。爲什麼教科書的解法是這樣的呢?爲什麼不跟老師的解法一樣呢?我相信老師的,教科書錯了,這就是海綿式思維,固定的思維方式。作者就提出一定要帶着一定的態度去讀書,即帶着問題去讀書,要學會質疑,爲什麼不呢?

作者緊接着就向我們介紹了淘金式思維,相對而言,淘金式思維比海綿式思維更積極,更活潑,更主動。淘金是思維淘金的過程,爲積極主動的讀者和聽衆提供了一種可效仿的模式。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會做出一個評價。在一場互動的對話中披沙揀金,需要你不斷的提問並思考問題的答案,這是作者說的話。而我認爲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他們兩種思維方式其實可以互補的。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而淘金式思維則注重過程。當兩者相結合的時候,就會碰出不一樣的火花。

學會提問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提出問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對我來說在思維上要有一定的改變。海綿式思維顯然更省力,相對而言,淘金式思維更費力,但我們所要選擇的,就是淘金式思維,作者也詳細的做出了說明。它們的好處明顯的做出了對比,根據作者所提出的,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並引用淘金式思維。更要把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兩者相結合起來使用,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在我當前這種狀況下來說受益最好的!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2

在四本必讀書目中,《學會提問》是最薄的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本拆開封面開始閱讀的書目。沒有按照指定的閱讀書目順序,純粹只有兩個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爲我的閱讀速度太慢,總習慣一字一句的閱讀,爲了減輕閱讀壓力,早點完成一本閱讀書目的任,;另一個原因便是被《學會提問》這個書名所吸引,看到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應該是一本講述如何問問題的書,而怎麼去提問一直是我想學習和提升的內容。

但是當閱讀之後,我發現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實講的是:革命批評精神。善於對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學會善於向各方面提出問題,即學會去提問。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內容充斥網絡和生活,直擊我們的眼球,以至於我們很難準確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價值的資訊。而《學會提問》不止教會我們學會提問,更教會我們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爲我們提供了一準思維工具,讓我們可以在大量參差不齊的資訊中不至於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於被錯誤的資訊所蠱惑,篩選出自己想要的內容。

在工作中,會碰到很多問題,如何解決它們?提問便是第一步。提問題比回答問題更能啓發人的智慧。提問題帶動我們去思考,而我們思考都有明確的目標,提問的目的就是爲了使我們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確,瞭解到那些我們沒有真正全面透徹加以瞭解的論證,這樣就可以兼百家之長而不至於迷失方向。也就是說,我們的智慧被啓發,思想被開拓。在面對對現有觀點感情上的依戀時,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對待,而不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立場,使自己處於無休止的內部心理鬥爭的內耗之中。

問問題,也需要講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問題千種萬類,打交道的對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問題,不僅不利於思考,還會使得交流變得無趣而索然無味。封閉性的問題讓對話人機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這樣的交流是無法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的。當我們問的問題引起批判性思考時便是達到了不錯的效果,因爲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社交活動,所以當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和結論不斷質疑時,我們還得考慮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只要與我們交流的人對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價值觀和我們心照不宣,那麼我們提的問題就會被當成新的證據而受到歡迎——大家面對的是共同的問題,一起結伴尋找最佳解答。

問問題,也需要講究思維。一定不能捨棄了批判性思維,因爲我們是在尋找更合適的解釋,而不是必須完全接受另一種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不能丟失的品質。所謂批判性的聆聽和閱讀,即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其具體內容我覺得也是有必要與大家分享一下的:①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③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我們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要想判斷一件事是否爲真實,需要我們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提煉有用資訊,逐漸形成對事物自己的看法。《學會提問》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金庫——批判性思維,讓我受益匪淺,希望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夠始終帶着這一思維來思考、不草率、不盲從,形成屬於自己的真正獨立性思考。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3

時間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怎樣使用。

記得在打暑假工的時候,我們幾個人從老家一個人一個行李箱一個包,終於在一個城市之後我們我們停下了我們的腳步。我們找了一家電子廠,並且面試體檢都透過了,在這個地方呆了差不多一個星期,該買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買好了,這無疑又給我們增加了行李負擔。但是面試完的下午,我們去開始體驗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後一個個的都在蠢蠢欲動的想要離開了,開始抱怨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確定我們又要開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現在我才發現那時候我好像沒有目標,根本沒有主見,完完全全是跟着別人的意見來走。

轉眼即逝,我已經是一位大學生了,聽人們都說大學時光都是美好的,什麼大學基本上都不用上課,這就好比小時候我們羨慕比自己大點的人或者是說羨慕成年的人,他們想幹嘛就幹嘛。現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時候羨慕的年紀,卻沒有成爲小時候羨慕的人。我的中學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過的,從而導致了我現在沒有自主管理、沒有主見、沒有時間觀念。

我已經是個大學生了,也是要爲自己做點什麼了,最起碼讓自己不會很閒,不會像中學那樣一天到晚無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會朝着這方面去發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後可以掌控。現在是有老師壓着我,但是我希望大學三年後,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進入大學生活已經二個月了,我已經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時間了。這兩個月來也是改變了一些我以前的壞習慣,我希望可以在大學裏學到更多的技能,因爲我們出了這個校園就要接觸“社會”這個現實了,我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出了校園進了社會男女都一樣,社會不會因爲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況男人的壓力還要大一點,我只希望三年不會像我中學那樣渾渾噩噩的度過。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4

最近讀到一本實用性書籍,書名是《學會提問》,這本書不僅僅講授瞭如何提出好問題,更多的是告訴讀者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指導大家透過提問去理解他人的觀點及論述,同時講解了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主要方法。

爲什麼需要批判性的思維?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資訊包圍。資訊是資訊的承載方式,而資訊的撰寫者常常並未做到光明磊落,時常是真假參半,例如作爲資訊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爲了得出正確結論,事實上要做的應該是,傾聽不同領域意見的同時,對資訊進行分門別類和評估,權衡利弊做出取捨,用他們的意見構建對自己有意義的答案。在選擇取捨中,理解了他人的觀點並仔細思考權衡,最終才能選擇個人意義上的最優解。

書中用“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之間的類比,加深了我對批判性思維內涵的理解。海綿式思維指的是類似於海綿吸收水分一樣,儘可能多地吸收外部資訊。而淘金式思維則是帶着問題去接收資訊,這種思維就需要去主動參與,不斷質疑並作出取捨。

例如讀一本書,海綿式思維頂多是選擇性獲得資訊,通常只會在閱讀句子時思考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什麼,在標註重點時思考這個段落的關鍵在哪裏,而後歸納總結並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維則是主動思考並與資訊提供者互動,比如提出問題,爲什麼作者提出了這個觀點;質疑推理,作者的推導過程是否合乎邏輯;評估材料,思考這些論據可信度有多少,這樣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讓我們主動發現最有意義的論點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書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時必須注意到三個問題,一是每個人的想法及決定都有自己的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習慣等個人印記;二是在接受觀點時情感捲入的危險就在於,很難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個成功且積極的學習者,對任何觀點都保持開放性,並願意改變自己過去的成見。

這三個問題讓我聯想到在日常信訪工作中與羣衆溝通交流時的場景,而批判性的思維在實際信訪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與信訪羣衆面對面時,可以採取“望、聞、問、切”等方法來增進了解,觀察外貌和情緒、傾聽問題及訴求、詢問重點和細節,提出措施及辦法。深入溝通嘗試獲取信訪羣衆經歷、習慣、價值觀等個人印記,從大量口語化的內容中篩選出信訪問題的關鍵部分,摒棄固有習慣,抑制情感介入來清晰思考羣衆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質疑和批判並透過調查辦理結果作出最優的判斷。

這本書告訴我批判性思維是我們武裝大腦的利器,學會了批判性思維,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讓我明白尋找結論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結論的思考過程。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5

讀書的過程,除了愉悅,也是思緒的梳理,這記錄亦是心靈沉澱的過程。連續十天時間,每天按相似的模板進行分析,畫思維導圖。在第十天,突然反思尋找:發散的思維呢?有效的提問呢?原來不知不覺中僵化的思維潛藏在每日的`打卡中了。如何破開這種僵化?從而提出有效的關鍵性問題,並拓展開思維?

整體回顧下這本書的幾個論點,在腦中構想下它的框架,這樣就可以得到發散性思維?

不,這只是在腦中對這本書的概念有個大概的感覺,而這個感覺可以帶給我什麼呢?可以讓我再看到具體的實例,案例,能夠觸發對其概念的理解?

前些天在筆記中,思考並將好幾個謬誤的概念寫出,在生活中,卻一時聯想不出,爲什麼呢?是因爲我只知概念,卻沒有聯繫實際,如何聯繫實際?多進行這樣幾次的訓練,那麼遇到同等類似的情景與案例,就會觸發這種概念按鈕。

很多時候在生活中,喜歡用類比進行論述或論證,它在用具有相同特質或屬性的事物,讓人能夠去理解我們想表達的概念或論點,事實上類比都是錯誤的假設,意思是它其實沒有百分百的能夠嚴謹定義我們所想要類比的概念或論點,但是爲了方便我們去理解所想表述的論點或概念的含義,進行恰當地類比是非常必要的。在寫文的時候會讓文章更加通俗好懂,讓讀者更能夠理解,也更能縮小彼此的知識詛咒。

在進行論證的時候,有沒有替代的原因,辨別論證中數據的欺騙性,同時觀察有沒有重要資訊在論證中被省略了,最後在各種假設中得出合理的結論,這樣的論述在邏輯中顯得格外重要,在生活中雖然我們沒有細細的去研讀規則,但細細分析後發現其實很多都時符合其規則的。而其中並不符合的,發生謬誤的,也是我們需要進行仔細辨析並竭力避免。

前些天在思考稻草人謬誤的時候,仔細看了它的含義: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在列舉生活中的例子的時候,我卻產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空白,後想到了曾看過的這樣一句話:“你今天都沒有和我說話,是不是你不愛我了?”我想你會很容易理解這樣的例子。因爲生活中,小說中經常發生,而這和稻草人謬誤的含義很吻合。

知道這些謬誤有什麼好處呢?在生活中知道這些謬誤,讓我們對話語的構成和表達的含義會更能理解,並且從中得到可以修正的途徑和方法。這樣,我們自己表達的時候也會更嚴謹,在反駁別人的時候也會更有說服力。除了說服別人,讓自己在生活中面對謬誤,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觸發實質的論點。理清思緒,更好的思考與對話。

《學會提問》初中讀後感6

最近利用在外學習期間見縫插針的碎片時間,快速看完了這本《學會提問》,培養理性、縝密的思維習慣,比較適合學工科出身的我。

本書案例豐富、層層深入,介紹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維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問題,因爲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

在這個網絡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誰都可以發表博客、微博、微信公衆號文章、以及各種不明出處、或者所謂專家寫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種網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數據,權威結論、圖文並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於什麼樣的個人經歷和價值標準?論證的過程效力如何?推理過程有無謬論?調查的樣本是否合理?有沒有數據欺騙?真的需要我們擦亮雙眼。

這本書會非常系統性地提供給你超強邏輯性的批判思維,教你辨別。這本書同樣適用於愛寫作的你,特別是學術寫作,研究報告,教你如何從實驗中得出合理可信數據,寫出條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結論。寫到最後發現自己像在給本書打廣告了,確實這本書會讓你聰明很多。回憶起我看過的文章,很多結論我很是質疑,甚至知道是謬論,但是說不上來怎麼不對,看了本書你會豁然開朗。

這本書適合學術研究、公衆言論、專業論文領域,所以不要把這種批判性思維用在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上,人是感情動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無需時刻保持理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