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學會提問》讀後感(精選18篇)

《學會提問》讀後感

《學會提問》讀後感(精選1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會提問》讀後感(精選18篇),歡迎大家分享。

《學會提問》讀後感1

很多人都說:我知道做個慎思明辨的人是很好的,會問很多恰到好處的問題也很棒,可我就是不知道該問哪些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提問。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那麼《學會提問》這本書,就是一個學習批判性思維的入門經典書籍,作者是【美】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

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資訊網絡時代,不是能否獲得資訊,而是資訊太多太多並難以分辨。如何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保持清醒,應該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學習批判性思維,不僅可以用於工作,也可以運用於生活,提升我們的生存能力和個人影響力。

通讀全文的結構可以發現,找出提出觀點的一方的結論和理由,相對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找出理由背後的或許帶有欺騙性的價值觀是比較難的,所以書中的價值觀假設部分是本書的重點核心章節。

在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對這一“價值觀假設”章節還沒有太深刻的體會,當我回頭做思維導圖的時候,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太多了啊。每個人在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我們律師在爲當事人做辯論的時候,法官在論證一個判決結論的時候……都有一個潛在的價值觀或者立場,並進行着價值觀之間的取捨或者平衡。

我個人認爲,也許法官在作出判決的時候,依據法律的基礎上,作出取捨或平衡尤其重要。那麼我們律師能做的,就是識別法官這種傾向性的價值觀假設,並用批判性的思維或者提問進一步說服法官採納我方的觀點。讀到此處的時候,突然覺得這部分是本書對我的最大啓發。

從論證的理由中,識別出寫作者的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接下來就可以分析,這個價值觀本身是不是能夠讓這個理由真正站的住腳。作者由此總結了十幾個常見的假設中的謬誤,使得寫作者的理由有可能被一攻而破。

理由中常見的謬誤有:追求完美方案謬誤、人身攻擊謬誤、敘述謬誤、滑坡謬誤、訴諸公衆謬誤、訴諸可疑權威謬誤、訴諸情感謬誤(政治辯論、法庭)、稻草人謬誤、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等等。這些謬誤的闡述也能讓讀者精神一振,並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作爲律師回想一下,很多謬誤在法庭上也經常會出現,比如人身攻擊謬誤,情緒激動的對抗雙方可能偏離了論證本身而把焦點轉移到論辯對手身上。比如在某次合同糾紛庭審中,被告爲了抗辯一個擔保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稱“原告道德敗壞是個無賴,這份協議是在被告的辦公室,原告脅迫被告簽訂的,所以協議無效”,首先原告的道德如何跟協議是否有效沒有關聯,是屬於人身攻擊;其次是否爲脅迫的情形被告也沒有任何證據支援,所以被告的這種抗辯是沒有效果的。有時候法庭上會出現訴諸情感謬誤,這種謬誤是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衆的注意力,讓他們忽略相關的理由和證據。訴諸同情就是一種在法庭上經常被適用的訴諸情感謬誤,也許在一些婚姻、繼承、工傷糾紛案件中,弱勢羣體一方的眼淚抵得上控辯雙方的脣槍舌戰。

所以在論證中,我們要經常提問:“立論者有沒有透過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來欺騙我們?”,就有可能發現這類謬誤,從而不會被輕易的說服。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是我一無所知。批判性思維並非要成爲一個喜歡“擡槓”的人或者“毒舌”的人,而是充滿好奇、謙恭有禮、虛心學習、尊重嚴密的論證並自主決斷,逐步練習淘金式思維而非人云亦云。

總之,開卷有益,書中有句話特別喜歡:文字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鋒利,長相砥礪,會生髮出更加深思熟慮的論證。共勉之。

《學會提問》讀後感2

《學會提問》這本書是我黨校四本必讀書目第一本讀的書,其實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一是因爲閱讀速度慢,二是因爲看了書後不知道作何評價,特別是一些理論性的東西,但是讀了《學會提問》這本書後對我啓發很大。

該書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們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維的模式,或者更準確來說,這本書教人如何針對現有的事情或已經形成的結論,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真相。例如我們讀書要帶着批判性的觀點去讀書,建立批判性思維方式後,我們能發現讀書的樂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問題時應對問題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維方式必須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批判性思維是敢於質疑的創造性思維,是在主動思維中對已知或結論等積極辨析判斷,並能有根據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質疑的斷定,在評判中形成主觀結論的較爲全面的思維,它需要我們有大量的基礎知識作爲支撐、大量的事實和各種不同的可能性爲依據。

批判性思考的人往往會對問題報以懷疑、審視的態度,他們會推敲這個問題背後所有的可能性,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只留下最有用的東西,其過程相當繁瑣。生活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批判性思維方式能幫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難道不是嗎?

《學會提問》讀後感3

在四本必讀書目中,《學會提問》是最薄的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本拆開封面開始閱讀的書目。沒有按照指定的閱讀書目順序,純粹只有兩個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爲我的閱讀速度太慢,總習慣一字一句的閱讀,爲了減輕閱讀壓力,早點完成一本閱讀書目的任,;另一個原因便是被《學會提問》這個書名所吸引,看到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應該是一本講述如何問問題的書,而怎麼去提問一直是我想學習和提升的內容。

但是當閱讀之後,我發現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實講的是:革命批評精神。善於對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學會善於向各方面提出問題,即學會去提問。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內容充斥網絡和生活,直擊我們的眼球,以至於我們很難準確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價值的資訊。而《學會提問》不止教會我們學會提問,更教會我們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爲我們提供了一準思維工具,讓我們可以在大量參差不齊的資訊中不至於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於被錯誤的資訊所蠱惑,篩選出自己想要的內容。

在工作中,會碰到很多問題,如何解決它們?提問便是第一步。提問題比回答問題更能啓發人的智慧。提問題帶動我們去思考,而我們思考都有明確的目標,提問的目的就是爲了使我們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確,瞭解到那些我們沒有真正全面透徹加以瞭解的論證,這樣就可以兼百家之長而不至於迷失方向。也就是說,我們的智慧被啓發,思想被開拓。在面對對現有觀點感情上的依戀時,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對待,而不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立場,使自己處於無休止的內部心理鬥爭的內耗之中。

問問題,也需要講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問題千種萬類,打交道的對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問題,不僅不利於思考,還會使得交流變得無趣而索然無味。封閉性的問題讓對話人機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這樣的交流是無法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的。當我們問的問題引起批判性思考時便是達到了不錯的效果,因爲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社交活動,所以當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和結論不斷質疑時,我們還得考慮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只要與我們交流的人對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價值觀和我們心照不宣,那麼我們提的問題就會被當成新的證據而受到歡迎——大家面對的是共同的問題,一起結伴尋找最佳解答。

問問題,也需要講究思維。一定不能捨棄了批判性思維,因爲我們是在尋找更合適的解釋,而不是必須完全接受另一種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不能丟失的品質。所謂批判性的聆聽和閱讀,即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其具體內容我覺得也是有必要與大家分享一下的:

①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

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③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我們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要想判斷一件事是否爲真實,需要我們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提煉有用資訊,逐漸形成對事物自己的看法。《學會提問》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金庫——批判性思維,讓我受益匪淺,希望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夠始終帶着這一思維來思考、不草率、不盲從,形成屬於自己的真正獨立性思考。

《學會提問》讀後感4

最近利用在外學習期間見縫插針的碎片時間,快速看完了這本《學會提問》,培養理性、縝密的思維習慣,比較適合學工科出身的我。

本書案例豐富、層層深入,介紹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維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問題,因爲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

在這個網絡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誰都可以發表博客、微博、微信公衆號文章、以及各種不明出處、或者所謂專家寫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種網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數據,權威結論、圖文並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於什麼樣的個人經歷和價值標準?論證的過程效力如何?推理過程有無謬論?調查的樣本是否合理?有沒有數據欺騙?真的需要我們擦亮雙眼。

這本書會非常系統性地提供給你超強邏輯性的批判思維,教你辨別。這本書同樣適用於愛寫作的你,特別是學術寫作,研究報告,教你如何從實驗中得出合理可信數據,寫出條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結論。寫到最後發現自己像在給本書打廣告了,確實這本書會讓你聰明很多。回憶起我看過的文章,很多結論我很是質疑,甚至知道是謬論,但是說不上來怎麼不對,看了本書你會豁然開朗。

這本書適合學術研究、公衆言論、專業論文領域,所以不要把這種批判性思維用在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上,人是感情動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無需時刻保持理性生活。

《學會提問》讀後感5

最近讀到一本實用性書籍,書名是《學會提問》,這本書不僅僅講授瞭如何提出好問題,更多的是告訴讀者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指導大家透過提問去理解他人的觀點及論述,同時講解了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主要方法。

爲什麼需要批判性的思維?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資訊包圍。資訊是資訊的承載方式,而資訊的撰寫者常常並未做到光明磊落,時常是真假參半,例如作爲資訊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爲了得出正確結論,事實上要做的應該是,傾聽不同領域意見的同時,對資訊進行分門別類和評估,權衡利弊做出取捨,用他們的意見構建對自己有意義的答案。在選擇取捨中,理解了他人的觀點並仔細思考權衡,最終才能選擇個人意義上的最優解。

書中用“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之間的類比,加深了我對批判性思維內涵的理解。海綿式思維指的是類似於海綿吸收水分一樣,儘可能多地吸收外部資訊。而淘金式思維則是帶着問題去接收資訊,這種思維就需要去主動參與,不斷質疑並作出取捨。

例如讀一本書,海綿式思維頂多是選擇性獲得資訊,通常只會在閱讀句子時思考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什麼,在標註重點時思考這個段落的關鍵在哪裏,而後歸納總結並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維則是主動思考並與資訊提供者互動,比如提出問題,爲什麼作者提出了這個觀點;質疑推理,作者的推導過程是否合乎邏輯;評估材料,思考這些論據可信度有多少,這樣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讓我們主動發現最有意義的論點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書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時必須注意到三個問題,一是每個人的想法及決定都有自己的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習慣等個人印記;二是在接受觀點時情感捲入的危險就在於,很難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個成功且積極的學習者,對任何觀點都保持開放性,並願意改變自己過去的成見。

這三個問題讓我聯想到在日常信訪工作中與羣衆溝通交流時的場景,而批判性的思維在實際信訪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與信訪羣衆面對面時,可以採取“望、聞、問、切”等方法來增進了解,觀察外貌和情緒、傾聽問題及訴求、詢問重點和細節,提出措施及辦法。深入溝通嘗試獲取信訪羣衆經歷、習慣、價值觀等個人印記,從大量口語化的內容中篩選出信訪問題的關鍵部分,摒棄固有習慣,抑制情感介入來清晰思考羣衆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質疑和批判並透過調查辦理結果作出最優的判斷。

這本書告訴我批判性思維是我們武裝大腦的利器,學會了批判性思維,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讓我明白尋找結論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結論的思考過程。

《學會提問》讀後感6

讀書的過程,除了愉悅,也是思緒的梳理,這記錄亦是心靈沉澱的過程。連續十天時間,每天按相似的模板進行分析,畫思維導圖。在第十天,突然反思尋找:發散的思維呢?有效的提問呢?原來不知不覺中僵化的思維潛藏在每日的打卡中了。如何破開這種僵化?從而提出有效的關鍵性問題,並拓展開思維?

整體回顧下這本書的幾個論點,在腦中構想下它的框架,這樣就可以得到發散性思維?

不,這只是在腦中對這本書的概念有個大概的感覺,而這個感覺可以帶給我什麼呢?可以讓我再看到具體的實例,案例,能夠觸發對其概念的理解?

前些天在筆記中,思考並將好幾個謬誤的概念寫出,在生活中,卻一時聯想不出,爲什麼呢?是因爲我只知概念,卻沒有聯繫實際,如何聯繫實際?多進行這樣幾次的訓練,那麼遇到同等類似的情景與案例,就會觸發這種概念按鈕。

很多時候在生活中,喜歡用類比進行論述或論證,它在用具有相同特質或屬性的事物,讓人能夠去理解我們想表達的概念或論點,事實上類比都是錯誤的假設,意思是它其實沒有百分百的能夠嚴謹定義我們所想要類比的概念或論點,但是爲了方便我們去理解所想表述的論點或概念的含義,進行恰當地類比是非常必要的。在寫文的時候會讓文章更加通俗好懂,讓讀者更能夠理解,也更能縮小彼此的知識詛咒。

在進行論證的時候,有沒有替代的原因,辨別論證中數據的欺騙性,同時觀察有沒有重要資訊在論證中被省略了,最後在各種假設中得出合理的結論,這樣的論述在邏輯中顯得格外重要,在生活中雖然我們沒有細細的去研讀規則,但細細分析後發現其實很多都時符合其規則的。而其中並不符合的,發生謬誤的,也是我們需要進行仔細辨析並竭力避免。

前些天在思考稻草人謬誤的時候,仔細看了它的含義: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在列舉生活中的例子的時候,我卻產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空白,後想到了曾看過的這樣一句話:“你今天都沒有和我說話,是不是你不愛我了?”我想你會很容易理解這樣的例子。因爲生活中,小說中經常發生,而這和稻草人謬誤的含義很吻合。

知道這些謬誤有什麼好處呢?在生活中知道這些謬誤,讓我們對話語的構成和表達的含義會更能理解,並且從中得到可以修正的途徑和方法。這樣,我們自己表達的時候也會更嚴謹,在反駁別人的時候也會更有說服力。除了說服別人,讓自己在生活中面對謬誤,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觸發實質的論點。理清思緒,更好的思考與對話。

《學會提問》讀後感7

時間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怎樣使用。

記得在打暑假工的時候,我們幾個人從老家一個人一個行李箱一個包,終於在一個城市之後我們我們停下了我們的腳步。我們找了一家電子廠,並且面試體檢都透過了,在這個地方呆了差不多一個星期,該買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買好了,這無疑又給我們增加了行李負擔。但是面試完的下午,我們去開始體驗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後一個個的都在蠢蠢欲動的想要離開了,開始抱怨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確定我們又要開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現在我才發現那時候我好像沒有目標,根本沒有主見,完完全全是跟着別人的意見來走。

轉眼即逝,我已經是一位大學生了,聽人們都說大學時光都是美好的,什麼大學基本上都不用上課,這就好比小時候我們羨慕比自己大點的人或者是說羨慕成年的人,他們想幹嘛就幹嘛。現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時候羨慕的年紀,卻沒有成爲小時候羨慕的人。我的中學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過的,從而導致了我現在沒有自主管理、沒有主見、沒有時間觀念。

我已經是個大學生了,也是要爲自己做點什麼了,最起碼讓自己不會很閒,不會像中學那樣一天到晚無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會朝着這方面去發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後可以掌控。現在是有老師壓着我,但是我希望大學三年後,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進入大學生活已經二個月了,我已經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時間了。這兩個月來也是改變了一些我以前的壞習慣,我希望可以在大學裏學到更多的技能,因爲我們出了這個校園就要接觸“社會”這個現實了,我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出了校園進了社會男女都一樣,社會不會因爲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況男人的壓力還要大一點,我只希望三年不會像我中學那樣渾渾噩噩的度過。

《學會提問》讀後感8

我認爲學會提問這本書是批判性思維的聖經,仔細研讀可防止被別人忽悠,進而在不斷質疑不斷探索中發現事物背後的真相。

學會提問這本書,感覺有很多的問題,他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並解答,在書中有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方式:像海綿,照單全收,比如有多少水就吸多少水。淘金式思維方式:像淘金,不斷質疑,不斷篩選;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所呈現出來的事態也不同,練就批判性思維首要的就是提出好問題。淘金式思維方式更能幫助我們思考實質性問題,批判性思維既是淘金式思維方式。而批判性思維又分爲兩種,強勢的批判性思維和弱勢的批判性思維。弱勢性批判思維和強勢性批判思維區分在目的上,弱勢批判性思維是爲了捍衛自己;強勢批判性思維則是爲了接近真理,求得真相,這兩種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也正因爲是這樣,所以他們的過程與結果也完全不同。

在前面我也有講到學會提問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就是不斷地在提問,然後在提問的時候又會進行講解,而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上述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有兩個顯著的優點,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其實仔細想一想的確如此。在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的時候,有衆多的資訊匯入在你的腦海中,而這獲取的資訊將會爲你進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而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它並不需要我們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的輕鬆而又快捷,尤其當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條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更顯成效。雖然這種思維方式比較被動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但是它會爲你提供一個富有成效的起點,但是他卻擁有一個極嚴重、及致命的缺點:它對於各種紛至沓來的資訊和觀點做不出取捨,它不能提供任何辦法,所以說如果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方式,他就會對自己最新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比如一道題的解法,老師的解法可能會與教科書的解法不一樣。爲什麼教科書的解法是這樣的呢?爲什麼不跟老師的解法一樣呢?我相信老師的,教科書錯了,這就是海綿式思維,固定的思維方式。作者就提出一定要帶着一定的態度去讀書,即帶着問題去讀書,要學會質疑,爲什麼不呢?

作者緊接着就向我們介紹了淘金式思維,相對而言,淘金式思維比海綿式思維更積極,更活潑,更主動。淘金是思維淘金的過程,爲積極主動的讀者和聽衆提供了一種可效仿的模式。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會做出一個評價。在一場互動的對話中披沙揀金,需要你不斷的提問並思考問題的答案,這是作者說的話。而我認爲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他們兩種思維方式其實可以互補的。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而淘金式思維則注重過程。當兩者相結合的時候,就會碰出不一樣的火花。

學會提問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提出問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對我來說在思維上要有一定的改變。海綿式思維顯然更省力,相對而言,淘金式思維更費力,但我們所要選擇的,就是淘金式思維,作者也詳細的做出了說明。它們的好處明顯的做出了對比,根據作者所提出的',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並引用淘金式思維。更要把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兩者相結合起來使用,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在我當前這種狀況下來說受益最好的!

《學會提問》讀後感9

在讀《學會提問》之前,以爲可以透過這本書快速掌握怎麼提問,然而經過一週的精讀,最初的想法過於天真,雖然還不具備高水平的提問技巧,但是對批判性思維有了系統的認知。

問題

問題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給出一定的答案。透過提出關鍵問題,可以讓你從被動的資訊接受者轉變爲平等的互動者。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提高個人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從此不再盲信盲從。

比如,臨近全運會,天津各區在維護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廠必須停工導致有些小工廠只能晚上偷偷開工。因此近期時常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期待全運會;爲能在天津開展全運會而榮幸;大額財政支出,只爲面子工程;生意沒法做。

面對種種觀點,如果不具備批判性思維,只是純粹的接納,照單全收,甚至再把別人的觀點未加思索分享給其他人。長久下去,大腦中有大量資訊,看起來博學多才,其實只是又“淺”又“薄”,淪爲別人思想的奴隸。而有的人,透過批判性思維,堅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尋找真相。

兩種思維方式

剛纔提到的對於別人的觀點照單全收,即“海綿式思維”;

而我們提倡的則是“淘金式思維”:不僅動用記憶力,還要動用推理分析能力,質疑接收到的資訊,篩選最有價值的資訊,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和知識開展積極的互動。

批判性思維的強勢與弱勢

難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維爲幌子,利用對手的邏輯漏洞來凸顯自己的正確,抵制反駁甚至狡辯耍賴來捍衛自己的觀點,這便是“弱勢批判性思維”(偏封閉)。

強勢批判性思維(偏開放)目的是爲了接近真理,尋找真相,爲此,質疑包括自己的觀點在內的各種主張,有種海納百川,兼聽則明的大氣感(偏開放)。

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說,一有問題就立即提出來,這並非好習慣。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在對的時間進行有效地提問。那麼我們要提什麼問題呢,爲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維的問題體系,也是書中各個章節名稱: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理由是什麼?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證據的效果如何?

有沒有其他替代原因?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有什麼重要資訊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關鍵是什麼時間,怎樣有效提出以上問題?

《學會提問》讀後感10

翻開書,我的習慣是看完目錄和序言後先對自己進行提問,這一類思維提升的書更是如此,往往我的問題由如下環節構成:

1、我希望從這本書裏學到什麼技能和思維方式?

2、我在這個方面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和心得?是否可以進行提煉?還有哪些經驗需要作者的點撥?

3、我在這個方面有哪些失敗的經驗和做法?我曾嘗試過哪些技巧來克服但是並沒有作用?

4、假設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想要對幾種不同的人羣介紹這本書,我會使用什麼角度?(無答案)

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在這一類的書本面前,不僅收穫頗豐,而且速度也明顯越來越快。因爲在閱讀之前先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彙總和梳理,那麼在閱讀過程中,會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關點,甚至作者思維不同點會如同跳入眼簾一般,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然而這個閱讀習慣在這一次的看書中,卻起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作用——轉變我的讀書時的思維立場。

因爲跟隨着我的老師做過的思維的鍛鍊做的.比較多。在很早期的時候,便已經形成了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發生的事情進行重審,模擬場景思考,從而鍛鍊批判性的意識習慣。所以初讀的時候,好像是把老師教授的觀點和方法,重新模擬和熟練了一次,當然還有一些雙向的查漏補缺。讓我對這一類的方法有了更系統和細緻思考。但是這並不是我讀此書的初衷。

人的思維方式大多數情況下已經定型,很難透過一兩本書的閱讀,來提升自己思維的敏銳度,提升自己閱讀的質量。而反覆的錘鍊與其在隨書閱讀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對日常的反思和模擬,纔是真正思維鍛鍊的地方,也纔是真正能讓我們有興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個書外音,來自於一個自問:這本書我想要得到什麼?書中給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寫作者。

當視角發生轉變,我不再是需要進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說服聽衆的寫作者的時候,便發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過這個有意思,不是來源於避免謬誤,而是來源於——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謬誤?

身爲老師,一個普通的老師,我們日常要面對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銳的專家,而是模棱兩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與寫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謬誤”,反而更加能夠清晰的傳達我們的指向性,表述我們的結論。

比如我饒有興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謬誤”和“不恰當地訴諸公衆意見”。在和家長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學日誌中,我經常無意識地在巧妙使用這兩招。我會以我從初中到小學的教學經驗,以及家長們對公衆心理的模糊定位,來對我的目標指向進行強化。在寫字中,會經常說到字如其人,會說到寫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會強調到低年級練字的習慣至少會一直影響到中考,而中考字跡影響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謬誤和訴諸公衆意見謬誤,讓家長非常輕易地接受了我對書寫的嚴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謬誤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導說話談判的書會經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問,如光環效應等等。

所以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與反饋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這些“謬誤”和引導,來使得他人更加輕鬆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論點?

第二個書外音,也是對書本內容的補充。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書中給了很多思維體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請對書本內容本身警惕並保持批判!他希望我們能夠看到的,雖然也有生活場景的描述,偏向於文字意義上的提問,爲什麼不能擴展到事物意義上的提問呢?

不僅是在對話和交流中。其實對場景和事情發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應該貫穿於我們生活中。

比如這樣一個事故中,你能夠轉換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對此事的心裏,以及換不同的情景、人物,會發生的故事變化嗎?這是我常做的思維體操。

例:大學女生小林去超市購物,沒注意的情況下放了一個文胸在購物筐沒有結賬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攔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終以10倍的罰款逃離現場。

短短一個小的故事片段,可以進行訓練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嘗試一下。事情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方面的因素,當其中某一兩個因素變動,那麼一切的結果會變得迥然不同。

第三個書外音,其實是一種態度。強勢,意味着開放性與整體性。這算是意外的收穫,因爲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規劃,以及去年的反思。與過往每一年都不一樣的是,今年的新年規劃不再是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構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會想到的東西,比如今年要去潛水和滑翔,要去森林裏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17攝影集之類。一開始的變化,來源於暑假裏的一次生死之別。陷入巨大沉痛的我,從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漸地變成明確自己不想浪費每一天,因爲想到要帶着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夠本。

什麼是活夠本?不是要不斷的成就,而是要不斷的成長。

於是開始梳理我從大學至今的點滴變化,從心態到知識到行動,於是悚然意識到:呆在舒適區的輕鬆愉悅是老去的標誌,而保持激情與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長的開端。

教小學的我也經常觀察孩子們,什麼樣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無疑問,不是等着他人來教導的孩子,而是主動探索和發現,保持着開放與積極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話,《全職獵人》的主角小杰應該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當你的世界發生改變,你纔會自然地發生變化。這個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環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環境。

所以,開放是一種強勢,一種不斷保持生命力的強勢。

就如同此書反覆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開放之外,還需要提到整體性思維。

相比和對方說話的結論是什麼,你更容易記住和對方說話的感覺。

同樣,在看到此書的時候,也會注意將文段作爲整體層層拆分的過程,上一次讓我有這樣感覺的時候,是讀叔本華,即便是哲學隨筆《人生的智慧》,他的邏輯也渾然天成,一氣呵成,簡直讓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個書外音的思考:作爲引導者,我要如何讓對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結論?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聯,不論是結論還是自我管理,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整體性思維和調整。

最簡單的來說,想要提升專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從保持合理膳食和適當運動開始,而《深度工作》一書,更是將專注力比喻爲大腦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專注的時間段保持訓練,在閒暇的時間段則用碎片來打斷專注的肌肉能力!

我們對一個東西的關注,需要一種整體性。一方面是時空的橫向與縱向的整體,另一方面是對於每個節點的觀察與反思。人的心理特徵便是如此。

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會是單一結構的因素促成,而是層層遞進互相交織的一張網。從一個方向使力,必然不如從多個節點處作用。

《學會提問》讀後感11

本書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批判性思維讀物。透過閱讀,我收穫良多,重新開始思索問題,在一個被氾濫資訊包圍的時代,我們會主動或者被動地遇到各種各樣的資訊,大到涉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面對這些資訊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懶惰地全盤接受,還是提出關鍵問題,讓大家探討?

首先,我平時也有這個問題,常常會不加思考的接受別人的觀點,通常是比我資深或更專業的人的觀點,大多數時候確實沒有經過分析。

日後需要注意:

1.或許他的論點是片面的,或已過時的,我沒有分析,簡單接受,時間長了會影響我的思維習慣。

2.如果對觀點進行批判後再接受,更能將談話深入下去,能夠產生更多話題和火花。

其次,我認爲本書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維其實是培養一種思維邏輯和表達能力。

第一點:思維邏輯的要點,首先提出問題要環環相扣,也就是討論問題時的每個提問應該和上一個提問有關聯,更深入,而不能跳躍,跳躍會導致討論無法深入。

第二點:提取關鍵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沒那麼快想清楚,可以問他:我對這個很好奇。這樣可以引導對象繼續就這個問題說下去,同時,給我自己思考的時間。

第三點:提問的時候多帶上對方剛纔表達過的關鍵詞,這樣一個是讓問題和回答始終不離核心。還有就是讓對方感覺我能夠聽懂他說的話,更願意談下去。

最後,於我來說,透過品讀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個擁有資深教歷和提問經驗的教授所上的一課。內心有的是觸動,思想有的是提升,提問技巧有的是積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學與問,正如那句俗語:小疑者小進,大疑者大進。學與問就像開啟知識海洋的鑰匙,讓我們盡情地翱翔於知識的海洋!

《學會提問》讀後感12

還是在教師節的時候,爲了給老師們淘書,我無意間看見了這樣一個書名《學會提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想,到底作者會從哪些方面圍繞“提問”這個話題來大做文章呢?細讀此書,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活潑的風格,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並配有非常生動的實例,來引導我們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圍繞“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理由是什麼”“哪些詞句有歧義”等十二個要點,一步一步地指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邊讀邊想,當今社會發達的傳媒使人們每天都處於海量資訊包圍中,而無法辨別真僞。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律師、記者、評論家,依賴的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電視上說”、“報紙上說”、“網上說”,而唯獨沒有“我認爲”。我們在被動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擁而來的大量資訊。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勢,久而久之,我們就不知道判斷,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我們的孩子,幼兒時期,喜歡問這問那,爲什麼年齡越大,提問就越少了呢?我們每次培訓活動,專家精彩的長篇大論後,總有互動環節,給大家提問的機會,可爲什麼總是在這一剎那,大家都低下了頭呢?我想,做爲老師,孩子愛提問的天性,我們不僅要激發,而且要保護;做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學會提問,才能更好的來激發和保護孩子的提問。

閱罷此書,我想,雖然不能立即學會做出一個最聰明的判斷,至少能學會不做出一個最愚蠢的判斷。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尋求更好的結論,尋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決定”和大家分享!

《學會提問》讀後感13

從小學到研究生,一直充當着學生的角色,習慣了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除了做作業遇到難題會向老師提出疑問,其餘時間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個話題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十幾年的學生生活,讓我們習慣了全盤接受書本或權威人士的觀點,而很少客觀獨立地去評判某個觀點。

正如美國的尼爾·布朗《學會提問》一書中所言,一直以來,爲了應付考試我們更多運用的是海綿式的思維去吸收書本上的知識,把所有的知識點一股腦地全部裝進腦袋裏。對於閱讀教科書,海綿式的思維效果確實很好。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提升,我們不能再像閱讀教科書一樣,純粹地運用海綿式思維去閱讀學習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資訊。21世紀,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透過各種媒介接收到龐大的資訊,特別是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種資訊鋪天蓋地迎面襲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學會用淘金式的思維去分析,透過自己的思維加工轉化爲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

淘金式的思維,其實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互動性的閱讀方式。採用批判性的思維,需要懂得質疑作者爲何要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需要時時刻刻與自己所閱讀的材料互動,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批判性思維,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願望。如何激發出我們的批判性思維?這就需要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論題和結論,瞭解文章的總體框架,從而爲後續閱讀掃清障礙。然後,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論據是什麼。接下來,思考文章中的表達是否客觀、理性,有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是否存在歧義。之後,搞清楚作者的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分析文中的推理有無謬誤,以及證據的效力如何,有無替代原因,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有無重要的資訊被省略,根據已有的資訊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按照以上的思路進行閱讀,逐條提出自己的問題並進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漸訓練於加強對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在閱讀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學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怎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會提問》將給你一份滿意的答案。

《學會提問》讀後感14

當我初讀《學會提問》時,我就意識到,我可能是發現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的答案,他們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維。而這應該主要歸罪於我們的傳統教育。

從古到今,我們的教育就一直禁錮着人們的思想。從古代的三綱五常到現代社會的服務服從,無不是靠學校教育一點一滴進行滲透的。“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這樣的道德觀念始終束縛着人們的思想,以至於滲透到了中國人的基因裏,縱觀當今社會,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各行各業的工作計劃和總結都必須要有這樣的內容“我一定服從領導,聽從安排…”;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現在的中考,從寒窗苦讀到題海戰術,我們的學生一直就是在機械地重複練習和記憶,從來沒有也沒有時間去質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質疑。

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雛形和基礎,而批判性思維是質疑的進階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Thinking在英語中指的是那種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於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7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爲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80年代成爲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就認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維”概念,新近的表述爲:批判性思維是“爲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

批判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樣需要批判性思維。批判的選擇,批判的接受,否則,你會對這個社會無所適從。當今社會發達的傳媒使人們每天都處於海量資訊包圍中,而無法辨別真僞。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律師、記者、評論家,依賴的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電視上說”、“報紙上說”、“網上說”,而唯獨沒有“我認爲”。我們在被動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擁而來的大量資訊。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勢,久而久之,我們就不知道判斷,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如何擁有這項技能呢?這種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只有部分大學開設了這一門課程,作爲中學的一名基礎科學的老師,我們也應該着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當然首先自己要學會如何去進行批判。

細讀此書,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活潑的風格,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並配有非常生動的實例,來引導我們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圍繞“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理由是什麼”“哪些詞句有歧義”“什麼是價值觀衝突,什麼是價值觀假設”“什麼是描述性假設”“推理中存在謬誤嗎”“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哪些重要資訊被遺漏了”“什麼結論可能是合理的”等十一個要點,一步一步地指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邊讀邊想,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受益匪淺。作爲學生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便可以更加科學、理性地分析家長、老師、專家、領導的語言、思想和行爲,避免上當受騙甚至可以解決盲從的問題,使公民逐漸走向誠信、民主,社會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學校透過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會讓學生掌握一種更好的學習方法,當他們將來對某個事件產生疑問後,知道如何去尋找理由、蒐集證據,如何利用互聯網或者查閱資料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如何透過探究實驗驗證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不再盲目、機械地學習,爲知識所累。

讀完此書,我在扉頁上寫下這樣的文字:“這是一本影響你思維方式的書,它不可能影響你的一生,但足以影響你的後半生。”

《學會提問》讀後感15

巴西教育學者弗萊雷有句名言: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

我國自古留傳的教育箴言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述,比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教育,是互動,是交流,是思維的碰撞,是思想撞擊的火花,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叩問。

關於提問,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一部動畫片,日本的動畫片《一休哥》,裏面生動了記述了提問回答的場面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將軍、新一衛門、橘梗店老闆以及他的女兒等等,他們稀奇古怪的提問,以及一休的機智回答,讓我們不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更是在那個時候得到了智慧的昇華。這就是“提問”的魅力。有兩位古人,他們也是提問的典範。一位是在古希臘的智者、聖人蘇格拉底。他的“產婆術”,就是提問的藝術,更是提問的完美典範。在他的教育下,有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古代中國,在那個戰亂紛飛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們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老先生,帶着他的學生們,帶着他的學說,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輾轉,闡述他的夢想,提問、回答,是那個時候最經典的學習方式。老先生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讓人驚歎於老人家的智慧和直覺。

提問,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至是未來,都不會過時,因爲,提問回答,是提問者和被提問者,心靈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是學習的反思,是知識沉澱後的精華。

讓教師學會提問,對我們的教學,是十分有幫助和裨益的。結合自己的工作來說,我認爲教師學會提問帶來的好處如下:

第一,讓我們的教育教學更有針對性,目標性更加明顯。提問,不僅可以解決學科的基本問題,也可以很好的解決學科的延展。第二,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困惑之處,以便更好地解決個別學生的個人學習困惑。第三,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融入到“提問”或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隊伍中去,讓提問回答良性的執行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爲了提問而提問,要做好提問的環境、提問的準備、學生的準備、學生對這種提問的教學方式的認可程度等。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問是一種學習方式,這需要學習主體的認可和認同,並認真的配合起來,纔會發揮“提問”作用和意義。

《學會提問》讀後感16

這本書曾經在kindle 上讀過,不過只是粗淺過了一遍,又或許一遍都未完成?

大概吧,時間過的有點久,讀的時候不夠認真,印象太淺。

之所以重新撿起來,是前一段時間在京東上買一本新出的專業書時,需要湊單免運費,正巧看見了這本書,因爲之前剩下的一點印象,以及評價還不錯,就順手放了進去。

作爲一本批判性思維入門書來講,除了偶爾蹩腳的翻譯,非常不錯。

足夠淺顯的同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論題、結論、歧義、假設、推理、論據、因果、數據、資訊完備、多元來具體講述何謂批判性思維。

以前和別人討論問題時,不管是現實中還是在網絡中,總會覺得雙方不匹配,各說各話。又或自己寫論述性東西時,總覺不夠盡興,僅憑一時情緒。時間一過,重新讀來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也曾零零碎碎知道些推理謬誤的名詞,但對於如何完整合理的思考一個問題,沒有系統思考過,只是隱隱約約覺得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夠。

這些隱隱約約的地方基本在這本書中形成體系,被總結出來。若說讀完如同醍醐灌頂,那便是在誇大其詞。但讀完之後,能夠使自己腦中模糊的思考模式逐漸具體、清晰,從這方面來看,這本書着實不錯。

本書最實用也最用心的一點,個人認爲是在每章後面的三篇實操訓練。這些訓練題與我自己日常接觸的一些訊息行文類似,且對於每章的重點針對性極強。雖然有部分因爲篇幅問題,沒有上下文語境,顯得比較生硬,不過作爲訓練,還是不錯的材料。

自己在生活中談話寫文時得儘量注意。

總的來說,這本書評分四顆星,以後還可以偶爾拿出來翻翻。

《學會提問》讀後感17

最近科技界處於長跑中的憩息階段,很多廠商的新機都因爲供應鏈問題拖後了,學會提問讀後感。雖然爆料不斷,但真正的新機也還就那麼幾款。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其實也沒什麼可值得推送的,包括今後也是,可能推送的文章,就真的只是文章了,但我還是會精簡內容,也小標題的方式向大家呈現,感謝厚愛。

《學會提問》不是一般的書。

其實我是最不愛看書的一類人,因爲我的閱讀速度太慢(當然,我意識到自己“閱讀速度慢”是因爲最近在看另一本書《如何高效閱讀》,等我讀完了應該會再寫一篇類似的讀後感)。要自己完全看完一本書,大概需要花費30小時以上,所以很多書包括身邊借來的書在我面前基本上看了一兩頁就不看了,但這本書我卻一口氣看完了。因爲:他是我買的。

當然,我也不是突然心血來潮就去買它了。因爲我的一個精神領袖:羅老師,在很多場合都公開誇過這本書,終於我按捺不住了......

從翻開它的第一頁,直到讀完它以後,給我的感覺都是非常不一般的。坦率的講我甚至之前以爲【名書】講的都是一些故事,類似於:三國演義、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等等,但其實還有一些類似於純粹方法策略的工具書籍,那《學會提問》便是這麼一本書。

學會提問?我會提問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惡意就是:講的是如何問問題嗎?那我基本上不需要了。我以極度片面的思維方式揣測作者定書名的意圖。我讀完後明白它其實講的是:革命批評精神。善於對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本身講的是:學會善於向各方面提出問題,即學會去提問。

(革命批評精神:對事物有相對全面的認識,看見他的好與壞,對其進行批判認識,革命地應用)

我發現看完它的最大不同是,我甚至現在對於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話都會常常不自覺的去否定。但我卻也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不去【說出來】。因爲我還不想被很多人厭惡。

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

1.意識到證據效力的強弱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由哪些所謂的:專家、大師、老師、當事人證詞、典型案例或者極爲專業的人員說出來的話,切記要批評認識,不要奉爲《聖經》,甚至可以當面否定。

即便對於自身的直覺、甚至個人經歷和經驗總結,都不要輕易去認定。這一個環節很可能深深的誤導自己。

2.瞭解22中謬誤:

光環效應謬誤

亂扣帽子謬誤

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

稻草人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

滑坡謬誤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偷換概念謬誤

訴諸公衆謬誤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

訴諸感情謬誤

事後歸因謬誤

基本歸因謬誤

轉移話題謬誤

循環論證謬誤

一廂情願謬誤

以偏概全謬誤

強求確定性謬誤

錯誤類比謬誤

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

因果混淆謬誤

忽略常見原因謬誤

當然,你明白,這些都打上,基本上半本書都上去了。反正你知道常見的謬誤有22種就行了。

我說出這22中謬誤還是想說明生活中謬誤其實非常常見,比如【迷信】,就是奉從【事後歸因謬誤】,因爲迷信的效力都是發生在事後的。真正想了解這些謬誤的同學,推薦也來閱讀一下這本書《學會提問》。

我的收穫

那我從這本說所傳達的【學會去提問】思想中發現了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極度【可疑】和應該去【批判】的。比如上課是老師所講的話:

“法律應該以道德爲基礎”

現在這句話甚至在百度上面都被認爲是正確的。但百度說正確,他就一定正確嗎?好,即便現在百度和我的大學教授都認爲這句話是正確的,可我還是這些【證詞】的效力不足,還是要提出問題:道德常常是矛盾中的取捨,比如“忠與孝”、“愛與義”、“理與情”等等,但法律應該常常在矛盾中取捨嗎?顯然這樣很不科學。

當然,我想你一定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可你要明白,我強調的內容並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是想證明我看了這本書後在思想上的一些變化。

果然,還是冰心奶奶說得對: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學會提問》讀後感18

《學會提問》一書讀後讓我耳目一新,讓我們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別人的觀點和結論,而不是一味的全盤接受。我頓時發現,原來平時我閱讀文章,都是全盤接受作者觀點的,我習慣去努力地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習慣去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覺不自覺地會把作者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

而批判性思維讓你掌握主動權,讓你帶着問題去讀書,讓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作者的對話交流中來,以懷疑的態度去分析作者觀點的真僞。批判性思維是讓人理性評判作者的觀點,然後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採取哪些行動?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思維方式,如果學會了使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那就會擁有良好的鑑別力,就會去僞存真,在資訊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我們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維去處理日常工作,對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斷提問,找出問題背後的真實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你會發現哪些資訊是無用的,哪些資訊是有干擾的?別人的說法有沒有存在邏輯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推理是否正確?只有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梳理、彙總各方面的資訊,才能在浩如煙海的資訊海洋中解脫出來,開拓視野,理性思考,科學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