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3篇)

讀後感1.9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教育學生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爲我們教師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所說: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兒童的家長和教育者所接觸的,乃是自然界裏所有的東西中最精細、最敏感、最纖弱的一樣東西——即兒童的腦。如果兒童感到學習困難,如果別人都能夠接受的東西他卻不能接受,那就說明,他在童年時期沒有從周圍的人那裏獲得對於他的發展來說應當獲得的東西。

明白了一些兒童學習困難的根源,怎麼辦呢?作爲教師,天天和兒童的大腦接觸,就必須深入地瞭解:

要了解孩子的表面情況,瞭解孩子的氣質特點,人格發展特點,心理狀態等等。好動的,文靜的.;孩子是做事持久,還是做事虎頭蛇尾的;考慮問題是全面還是丟三拉四;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意志品質,家庭情況等等。這是改變兒童學習困難要做的第一步。

第二步:客觀地評價兒童的能力:對孩子的每門功課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弄清困難所在,給孩子的各種能力作一評價。對發育遲滯、特殊學習技能發育障礙、行爲問題和其他心境障礙所致學習困難區分清楚。

第三步:開展特殊教育:對於各類孩子,可以採取特殊的教學方法:如因材施教,興趣教學,以勤補拙等方法,使其跟上其他兒童的學習速度。第四步: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及培養:大多數學習困難兒童都表現出學習動機不明確,因而在調動孩子學習主動性的同時,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良好的適應能力,使這些小孩意志堅強,能夠不斷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具有樂於學習,善於學習,有恆心,有耐心,有毅力的學習精神。第五步: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爲老師,不要只重視具體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要讓兒童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而是讓孩子學會聯想、對比、融會貫通地學知識,會動腦筋,勤動腦筋。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注意品質,使其能夠專心學習,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及廣泛的興趣和好奇心。第六步和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改善他們的學習困難,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學習氣氛,特別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不斷地鼓勵孩子,創造民主型的教育模式,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

在學習上很困難的一個學生將來成爲什麼樣的人,成爲學者、工程師、哲學思想家、工人或者農民,他都首先要成爲共產主義社會的公民,他有權利享受人生的幸福 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爲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爲他個人的財富。 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這些建議,爲我們指出了在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法,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的問題,要經常自省、自勵。“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只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着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建議,談談自己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爲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爲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爲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爲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中有一個故事我現在仍然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向我啓開了一個視窗,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終於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們的心靈。也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纔可能一版再版,並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每次開啟蘇霍姆林斯基,每次細讀蘇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總會爲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今天,我們四年級組一起閱讀並討論了第30條“談談直觀性問題”。透過閱讀,我們知道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着促進注意力的發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觀手段,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又要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烏申斯基曾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所以直觀性是兒童的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直觀地展現景象、現象、人物、歷史並不罕見,並透過這些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年級組老師陷入思考,繼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度到抽象,直觀手段在課的哪一階段上將不再是需要的,那時學生已經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直觀手段上。”這句話強調了直觀性也是要有選擇地使用的,講究一個時機,它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纔是需要的。

我們的語文姓“語”,學習的對象是語言,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我們該考慮直觀性什麼時候介入,怎樣介入對語言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拿多媒體輔助手段來說,這確實對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多媒體這個配角當成了主角,把直觀展示代替了語言探究,這就是我們教師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用直觀性剝奪了學生語言探究、語言實踐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自豪纔對》時,製作了精美的電子白板課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風捲來,黃沙漫天飛舞的錄像,場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現了駱駝的腳掌、睫毛、駝峯,花了大量的時間探討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生物知識得到了拓展,而語文能力未見有明顯發展。筆者不禁疑惑,這究竟是一節科學課、生物課,還是一節語文課?

我們對上述案例討論後找到了對策,那就是我們還是要立足文字,在直觀展示的時候更注意課件的內在美。課前,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文字,設計有利於學生語言發展的教學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確課件的使用是爲了使已有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而採用,而不是爲了追求轟動效應才加進去。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排除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把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放在第一位,真正爲課堂教學服務。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與眼前的景象疊加,然後轉變爲更爲個性化的語言從學生的嘴裏流淌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蘇老的一句話作爲自勉“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選對方法,用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