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讀後感2.5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很喜歡聽李鎮西老師講的課,也聽說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非常感人所以便買來閱讀。讀上這本書,我就有一種被磁石吸引的感覺,書中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讓我明白了當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的心,也讓我明白了應怎樣去愛這些孩子。

“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班裏的每個孩子都會引起他的興趣,如孩子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孩子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孩子們的快樂和痛苦有哪些,他都瞭如指掌,如: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高考落榜寧瑋情緒波動很大。他總是能及時地發現孩子們哪裏需要他的幫助和指點,他把學生當成朋友,學生也把它當成朋友。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認爲教育不應違背兒童的天性。當然,“不是違背”並非一味遷就,而是把童趣引導到正當的途徑和允許的範圍內發揮,這將會使學生的心和教師貼得更緊。

如果教師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養一點“兒童的天性”,那麼,簡直可以使師生之間的心靈融爲一體。”他堅持每天利用午休,給學生讀《紅巖》《愛的教育》《鳳凰琴》……,學生筆記本上寫上小詩,李老師正是因爲有這樣一顆童心,使他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撥動着他的心絃。他常說:“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的愛更能體現他愛孩子的心。他說:“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萬同,一個典型的“後進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複雜,和社會上的一些混混有過一段流浪的生活。

針對像萬同這樣的頑童,李老師不是向他們“灌輸”,而是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並且讓全班學生幫他找優點,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還專門印製“報喜單”,如果某位“後進學生”覺得自己在某一週犯錯誤的次數減少了甚至沒有犯錯誤,就可以主動來領一張“報喜單”,拿回去向爸爸媽媽報喜。李老師還經常與“後進學生”談心,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後進學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督。

萬同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時好時壞的反覆,更是考驗老師的耐心。李老師把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在他的教育手記中寫了將近五十頁,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對怎樣轉化後進生的思索。也許以後我再也不敢對學生說“朽木不可雕也”了。

“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爲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溫暖和諧。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感覺我認真地上了一節思想教育課,它不僅使我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怎樣去轉化那些“後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永遠帶着一顆愛心和童心,真誠的去愛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們感受師愛的雨露,讓孩子在我們愛的滋潤下茁壯地成長!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讀完李鎮西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爲什麼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寫的一本書出版十多年來依然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強烈的影響?我個人認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形式上看這本書不是純理論的說教,而是用心所寫。

理論性的書籍要麼讓人難以理解,要麼枯燥乏味,讓很多讀者望而卻步。而這本《愛心與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於解釋說明有點理論的嫌疑之外,其餘幾乎全是實例的敘述和真情的流露。從本書的副標題《—素質教育探索手記》可以看得出來。它的內容源於實踐,而他的表述和總結又高於實踐,感覺是娓娓道來,又讓讀者領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見,這本書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也就不足爲奇了。

第二、從感覺上來說它是與教育教學的零距離的接觸。

內容幾乎都是源於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師自己的親身體會,有學生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爲,所思所想,還有李老師同遠方一羣中學生的通信,字裏行間流淌着真情,以至於很多地方讓人感動甚至落淚,讓讀者被那種濃濃的情包圍着。

第三從內容上看,這本書幾乎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

“愛心和童心”是關於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故事;“與頑童打交道”介紹了李老師在後進生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績;“鍛造卓越人格”是關於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回答心靈的呼喚”是他對青春期教育的嘗試;“沉重的思考”介紹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生死兩地書”,生動地敘述了他和遠方一羣中學生多年來的通信;“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則是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

內容全面而詳實,讓讀者透過閱讀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從李老師的愛心和真情裏學到了教育的智慧,爲廣大教育工作者指點了迷津,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能夠讀到這樣的一本好書確實不容易,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它,那樣也不枉李老師的嘔心瀝血之作了。在我看來,每個讀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

第一、要用心讀透這本書。

李老師爲什麼能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爲什麼會取得了那麼多的成績?就是因爲它對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當然,愛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礎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他堅持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總結,長期以來,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經。

第二、帶着思考和感悟見行動。

學然後知不足,我們讀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細研讀,認真體會,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把其中的一些“真經”採取適當的方式不同程度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就可能少走不少彎路,一定會促進和加快自身的專業成長。

第三、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適合這個學生但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只有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勤思考,多總結和反思,纔會讓自己的所學、所悟恰當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纔會讓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學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從李老師身上,我讀到了大寫的愛,他對每個孩子都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對於教育,他投入了無限的深情,只要我們也像他那樣,我們周圍就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學困生了,學生們也會因我們而驕傲和幸福的!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對話,給讀者洗滌一次心靈;也像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讓自己的思想豁然開朗;又像吃過營養品,讓自己有使不完的勁。因此,我們要養成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習慣,並且學以致用,讓自己的羽翼不斷豐滿起來,生活更加充實、豐富多彩,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斷斷續續讀完李鎮西《愛心與教育》。雖然不如書中所說的某些讀者“流着眼淚讀完這本書的”,也絕不會在電話中“泣不成聲”地向他“訴說自己的感想”,甚至對這本由我們副校長“極力推薦”的名著還有小小失望,不過充塞在這本書每一個角落的“愛心”,確實讓我感動。

貫穿全書的,是一個“愛”字:“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

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

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爲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溫暖與和諧。以前我認爲,有兩類人是不能辦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

急功近利者勢必追求短期效果,無視教育規律;商人重利輕義,把教育作爲賺錢工具。現在我覺得,有兩類人是不適於呆在教育戰線的,一是把教育當成飯碗的人,一是不具備愛心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我也很愛學生,尤其愛那些眼睛清純透亮的學生,那些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有獨立思考能力、善於溝通合作的學生。可我對學生的愛還沒有達到他那樣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向學生“還債”的程度。李鎮西在書中,反覆強調他的學生請他吃什麼東西,或在畢業多年後給他寫信、寄賀卡、打電話,等等等等。

所有這些對一個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安慰,也是教師價值的體現,更是教師非常在乎的東西。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愛,真的不求回報嗎?”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師、戀人們在發表愛的宣言時,都會強調:“我愛你,我不期望從你那得到什麼!”事實上,當子女忤逆,當學生忘本,當情人反目時,凡正常人都會有悔不當初的感覺,對對方都有許多怨恨,對人生也會生出許多悲觀、痛楚的幽怨。

因此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衆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

李鎮西在對頑童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有他獨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寫班主任計劃或總結時,都會提到“抓兩頭,促中間”,都是大而空,沒有多少可資借鑑之處。我以前也會這樣寫,可在具體的做法上與李鎮西相比卻有天壤之別。他的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鬥”、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賽、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學習。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關注學生自尊,特別害怕傷害到學生“弱小”的心靈。我也曾經想過要採用集體評議的方法去促進某些學生,可又擔心負面影響更大。剛開學的時候,我看到某些班級大張旗鼓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評比,並在教室前面大肆張貼,很反感這種做法。

一段時間後,一想到期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綜合評比,我又擔心沒有操作依據,便學着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嘗試了一段時間。實際上這種“加分”、“扣分”辦法並沒有多大實效,我也不太重視這些評分,實際上學生的道德品質是不可量化的,學生犯錯誤也是可以諒解的,要不要學校幹什麼,要老師幹什麼?由此看來,我還沒有“開創”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訓時,黃甫全教授就對行動研究和敘事研究做了淋漓盡致的批判。他認爲:教育敘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實性和客觀性無法檢驗和保證。由於“隱私”的存在,會導致“掩飾說謊”現象;爲了杜撰“美麗故事”,有的“研究者”會“僞造數據”,並對“事件加工”,造成“數據失真”。

教育敘事“缺乏普遍的解釋力和推廣性”,“個體行爲,難以羣體化”。讀李鎮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樣的感覺。由於地區、年齡差異、個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鎮西里講到的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優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難操作。這是個“浮躁”的社會,人們看到的永遠是那些成功者的“經驗”。比如周弘,在培養失聰的女兒周婷婷成材上,確實非常成功。可他進而要把他的教女經驗上升爲“賞識教育”,未免有點牽強。

不知是“賞識教育”推廣者們過分的宣傳還是家長們的過分狂熱,“賞識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熱潮。教育是個複雜的東西,並不僅僅是靠“豎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

如果“豎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話,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們社會已經夠浮躁的了,我們的孩子已經夠脆弱的了,我們並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加重社會的浮躁,我們更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當然,教育絕少不了賞識。在一片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參加工作後,該怎麼面對社會的.陰暗?該怎樣應對人生的打擊和各種苦難?

不過很明顯,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需要更多的磨練,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理性思維,更多的積極探索……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寒假期間,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彷彿跟隨李鎮西老師從入職那一刻重新來過,去感受一個個難忘的師生故事、體會那一份份真摯的師生之情。敬佩李老師對教育的追求與探索、欣賞李老師對學生的關懷與投入,反思自己,唯有汗顏!

李老師初爲人師,也是空有遠大理想,但沒有更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但面對這種現狀他卻能夠一邊實踐、一邊大量的閱讀教育專著,使自己在專業之路上迅速的成長起來,這種對事業的敬畏,對知識的渴求是讓我敬佩的地方。

李老師在教學之路上不斷前進,但他始終不忘初心,一心撲在教育教學上。他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親切的稱他爲“老李”“鎮西將軍”。無論是在校就讀的學生,還是早已畢業的學生,學生永遠記掛着李老師,李老師也永遠牽掛着這些學生。一次活動、一份禮物,一篇日記——時間讓這份師生情更加深厚綿長,這是讓我羨慕的地方。

面對繁雜忙亂的工作,李老師能夠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把對工作的一些所得、所思及時的記錄在案,分享給大家。這種良好的習慣,讓他能夠帶給我們那麼多的精彩著作,李老師這種勤耕不綴的精神,讓我爲之讚歎。

縱觀全文內容,裏面有生動的教育故事、有感人的書信、有精彩的活動、有寶貴的經驗、有難忘的課堂、還有感謝李老師的人、也有李老師要感謝的人。學生的一封書信,一份禮物,李老師會收藏至今;別人對李老師的一份關懷,一次幫助,李老師會銘記於心,李老師的這份真摯的待人之心讓我倍感可貴。

一本書會很快讀完,但李老師的教育精神卻讓我永遠也學不完!看李老師的書,去學習李老師的閃光之處,生活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幾年前就有幸買到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只粗粗地過了一遍,讓它在書櫃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這本書,細細捧讀,書中所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還是深深地感動了我,更爲李鎮西老師那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這樣,在陶醉中、感嘆中,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踏上三尺講壇六年有多,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纔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真正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是膚淺;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在三大方面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愛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師,三是他的對教育的反思。

(一)愛心“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如李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

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

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爲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溫暖與和諧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就如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說的“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也非常贊同李老師說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

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因此,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衆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讀完書後,我深感: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需要更多的磨練,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理性思維,更多的積極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師“李鎮西是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對李鎮西的評價。讀罷此書,我感覺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滌,掩卷深思,李鎮西老師演繹的對教育和學生的摯愛背後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撐,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着自己的教育思想。

所以,我覺得我們學李鎮西,最重要的是學他“做有思想的教師”。不能否認現在確實涌現出一批像李老師這樣有思想的教師羣體,但數量極少。大多數教師仍然扮演着“教書匠”的角色:重複着別人說過的話,複製着別人寫過的教案,模仿着別人上過的課。李老師說:“當教師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說自己的話。”這句簡短的話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的反思。要形成較爲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須經過認真學習,多讀教育理論專著,多向名家和大師學習,多參加一些沙龍類的討論,多進行自我反思總結。

李老師曾感慨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李老師的成功也正是得益於對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積澱。我們向教育家學習,不光要學習教育名家的理論和思想,還要學習他們持之以恆地學習和總結的毅力。李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堅持寫《教育日記》、《教育手記》和《教育隨筆》,這份艱辛地付出纔有了今天這份豐厚的回報。反思我自己,與李鎮西老師相比,真感到汗顏!大師的成長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他們往往都經歷過“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經歷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學習積澱過程。與其天天盼機遇的垂青、幻想一鳴驚人,不如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和反思總結。如果我們還想進步,如果我們還不甘淪落爲可悲的“教書匠”,那就讓我們快快行動吧。

(三)對教育的反思除了“愛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師”,書中還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爲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時,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真的,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學生的頑劣、鬆散和不聽話,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

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纔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的也踏實認真。

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