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熱門】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讀後感3.3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9世紀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在奧斯汀的那個時代,英國貴族階層和中產階級間存在着有經濟條件差別而引起的社會隔閡。也就是我們的一句老話“門當戶對”。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透過伊麗莎白姐妹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做法,向我們展示了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隊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

貝內特一家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貝內特先生是位老紳士,從不放任妻子和女兒的不得體行爲,而貝內特太太則是不合格的母親,崇拜金錢,頭腦簡單,不怎麼管教女兒,對女婿的要求卻頗高。舞會結束之後,當貝內特先生詢問舞會情況時,貝內特太太卻一直興奮地談論賓利姐妹的衣服,滔滔不絕。大女兒姬安溫柔善良、美麗可人,但賓利姐妹及朋友達西瞧不起貝內特太太的愚笨及姬安幾個小妹妹的無知,從中予以阻撓。二女兒伊麗莎白聰慧清麗,有志氣,有主見,對上流社會不屑一顧,卻與家產萬貫的貴族青年相識。三女兒瑪麗喜愛讀書,愛思考卻不熱衷於參加舞會。排行第四的凱蒂個性浮華,與小女兒莉迪亞熱衷於舞會,舉止失常而不自知。小女兒莉迪亞注重享樂、跳舞與軍官逗鬧取樂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

小說的主線是二女兒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故事。而伊麗莎白與達西結識於達西的朋友賓利的舞會。舞會過後,達西的傲慢使得伊麗莎白對他埋下了偏見的種子。舞會的首次相見,達西並沒有看上伊麗莎白的相貌,直至後來被伊麗莎白非凡脫俗的氣質所打動。但一直認爲兩家家世相差過大。強迫自己的感情屈從自己的理性。在露馨莊園相遇之後,達西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拋開一切對伊麗莎白求婚。出於對達西的傲慢伊麗莎白狠狠拒絕了他,並指責他破壞了姬安的愛情,斷送了威肯先生的前程。達西並沒有因爲爲了討取伊麗莎白的歡心而說一些她喜歡的話,而伊麗莎白也沒有因爲達西的金錢、地位而答應了達西。他們都表現了最真實的自己。達西糾正了自己的傲慢。也透過種種事件的澄清,

伊麗莎白承認自己先入爲主,對達西存有偏見,從之前對達西的厭惡轉至對他的敬重,再到愛慕,兩人最終修成正果。

小說中另一個愛情故事是圍繞賓利和大女兒姬安展開的。舞會上,賓利對美麗大方的姬安一見傾心,姬安也對賓利心有靈犀,但姬安是個有自制重理性的人,她一方面認自己的感情向愛發展,另一方面又控制感情,使之表現的不過分。正是由於姬安隱藏了自己的情感,再加上賓利的軟弱沒有主見,賓利與姬安的感情一波三折。作者也曾在書中寫到:“將感情埋藏的太深有時是件壞事。如果一個女人遮蓋住對自己所愛的男子的感情,她或許會失去得到他的機會。我想這正是對姬安的最佳建議。所幸的是,他們的愛情也最終開花結果了。

相較於伊麗莎白的愛情,伊麗莎白的好友夏綠蒂的婚姻則顯得物質的多。伊麗莎白對愛情的堅貞讓她拒絕了科林斯給的“幸福”。

夏綠蒂卻在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一直在借看望好朋友伊麗莎白爲由,與科林斯朝夕相對,不顧貝內特一家的鄙視。終於在第三天是科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科林斯太太,卻不惜犧牲掉與伊麗莎白多年的友情。但我認爲,什麼事情都可以隨便,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要結婚,哪怕是有利可圖的婚姻。夏綠蒂放棄了追求一段有愛情滋潤的婚姻,無疑是心甘情願地給那舊社會制度陪葬。也是一個女人最大的悲哀了吧。

書中還有敘述過一段畸形的婚姻,便是小女兒莉迪亞與年輕軍官威肯的婚姻。威肯表面上看起來風度翩翩,實際上齷齪不堪,長期花天酒地,生活放蕩。也曾爲了追求金錢,迎娶又矮又醜的有錢小姐。而莉迪亞任性,貪玩,男女相處的事情上輕率,整天與年輕軍官泡在一起。最後莉迪亞留下一封玩笑似的信後便和威肯私奔了。草率且讓人吃驚。結婚以後德行依舊,兩人入不敷出,用錢無度,四下玩樂。

這幾段舊封建社會下的婚姻,有喜有悲,但更讓人值得深思,誠然,婚姻需要以金錢爲基礎,如若不然,當今也不會有金錢至上,“小三”橫行,“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等等。但如果一味的相信愛情戰勝一切,一點都不考慮愛情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不理智的。這樣的愛情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終有一天會奔潰的。男女雙方愛情纔是締造完美婚姻的基石。

面對婚姻,要堅持真愛,不能拜金,不能草率,也需要主動,不能把婚姻當兒戲。真正的愛情可以超越不同階層的對立,消除傲慢,消除偏見,達到完美婚姻的這一理想境界。

漫漫人生路,走在那條你永遠看不見盡頭的路上,無論是要追求愛情,還是堅持理想,都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因爲金錢、名利或是其它因素而草率決定。堅持真愛,堅持這份最純真的信仰,用自己的勇氣去打造無憾的人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2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爲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初一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爲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爲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說實話,我並不認爲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爲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纔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爲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爲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爲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爲這思想上的一致,纔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爲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說中透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爲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爲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爲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爲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爲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爲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爲,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爲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說《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3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以這樣一句話作爲本書的開頭,讓人不由想到這會是一部清喜劇,來講一個皆大歡喜的愛情故事。可是如若只爲了消遣而讀,那麼這部《傲慢與偏見》就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往往,偉大出自於平凡,奧斯丁就是將她的哲理透過愛情這一人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來表達的。乍一看,她講的是伊麗莎白。班納特與達西的愛情,但尋遍全書,確絲毫不見熱情澎湃的只言詞組。難怪《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說奧斯丁不知激情爲何物,的確,奧斯丁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詮釋愛情,雖然沒有《呼嘯山莊》的生離死別,沒有《巴黎聖母院》的生死相隨,沒有《紅與黑》的浪漫熱烈,但其所反應的社會現實確是如此一針見血,她講的是婚姻,卻與愛情無關。

在奧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紀末期大英帝國正處於顛峯時期,而奧斯丁卻把視線關注在英國鄉間。當時英國鄉間的生活在作者看來是愜意悠閒的,純樸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個英國社會的影響力始終波及着鄉村,如勢利、炫耀、虛榮和對婚姻的看法。當時的婚姻締結的充要條件是男方有可觀的家產,女方有豐厚的嫁妝。於是他們的結合便是幸福,便會爲世人所承認接收。誠然,這樣的婚姻類似於一種資產合併,以錢作爲婚姻的基礎,這明智嗎?在當時的達官貴人看來這無可非議。於是一切的婚姻要門當戶對,此處的門當戶對確切地說應是資產相當。於是,一個已婚紳士有一兩個情婦,或是貴婦人們有幾個消遣的情人也被當時社會所默認。可婚姻仍被冠以“神聖”這一詞來修飾。注重實際的人們始終以金錢作爲信條,金錢至上方爲他們的聖經,爲之不惜賭上一生的幸福。這樣的做法纔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錢成了地位的標誌、有錢=有教養=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備做丈夫的一切條件。當貴婦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標榜自己的地位、修養、才華、嫺靜、優雅等等的諸多美德時,她們決不會想到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資本是錢,她們談及金錢時,顯現出蔑視和鄙夷,卻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締結不是因爲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屬品,作爲她們豐厚嫁妝的最讓人信服的掩飾物。人們以敷衍、奉承、阿諛來祝賀新人,祝他們有錢人終成眷屬。

在本書中有兩個人物是此種婚姻的忠實奴隸。一個是夏綠蒂,一個是韋翰。

夏綠蒂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門第、講究地位。她的父親威廉。盧卡斯爵士自稱與詹姆士宮有莫大聯繫,這樣的吹噓在鄉間鄰居間引起的轟動與崇敬已使他的虛榮心十分滿足。在這樣的薰陶下她與班納特家的財產繼承人柯林斯結了婚。柯林斯不僅爲人做作、舉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鬚拍馬之功。但他可以繼承班納特家的財產,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師的俸祿。僅僅爲了這些,當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失敗後的三天中,夏綠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麗莎白爲由,與柯林斯朝夕相對,終於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卻不惜失掉伊麗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實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沒有豐厚的嫁妝意味着沒有幸福的婚姻,年齡頗大的夏綠蒂只有把握住這次對她而言難得的機會。起碼,她將來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爲班家大宅未來的女主人。於是,她與認識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結了婚。婚後,她不斷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厭的怪異行爲,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條不紊,並在世人面前構建一個美滿的家庭。生活是殘酷的,擁有金錢的代價是失去跟多更爲寶貴的東西,比如青春、愛情、幸福、快樂……

韋翰是個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軼麗,一心想透過婚姻來發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錢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個一窮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會光顧。但最終他還是透過不與麗迪亞結婚爲要挾,向達西敲詐到了一筆可觀的收益。於是又一個婚姻,又一個爲了金錢的婚姻鑄就了,這次不單出賣了幸福,還有靈魂,韋翰的靈魂被他自己徹底出賣了!婚姻既已變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書中伊麗莎白一直是以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她理智、活潑、愛打趣,善於對人冷眼旁觀並直看穿其心思。書中常有她發表的見解和看法,作者透過她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和觀點,但表面上看來她是愛情的忠實追隨者,直到最終獲得真愛。但仔細想想也不難發現伊麗莎白或許說作者本身都難以逃出金錢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讓達西擁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無論他與伊麗莎白的情節發展多麼跌宕起伏,有一點是事實,他是一位年薪一萬英鎊的紳士,與皇家有密切聯繫,有自己的莊園、家產、田地,總而言之,達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麗莎白當初拒絕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簡單——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後面。同時,伊麗莎白之所以對達西改變態度的轉折點是在她看見了達西碩大的莊園之後,彭伯裏女主人的稱號無可避免的是一種誘惑。正如伊麗莎白所說,她是紳士的女兒,達西是紳士,他們是處在同一階層的。地位相差並非非常懸殊,更何況,她出自鄉紳之家,也算是半個富家小姐,小型的資產合併在所難免。她和達西的婚姻不被達西親友所接受,只因爲達西原可以找一個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罷了。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着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愛,彌足的真愛……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4

說到讀書心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傲慢、偏見,這兩個毋庸質疑的貶義詞,讓簡。奧斯丁的作品成爲精緻的象徵一時之間聞名遐邇,從而傲慢與偏見也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偉大著作。

簡。奧斯丁生於一七七五年,卒於一八一七年。其間英國小說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期。以範妮。伯尼爲代表的感傷派小說和哥特式傳奇小說雖然風靡,但終究因蒼白無力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此後奧斯丁發表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勸導》等六部小說。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傷感、哥特式小說的矯揉造作,使得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開始啓蒙。 《傲慢與偏見》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爲題材,然而與大多數戀愛小說不同的是,它以男女主角的愛情糾葛爲主線描述了四起姻緣,透過對照與描寫提出了道德和行爲規範的問題。

當我讀完這部著作的時候,我爲伊麗莎白和達西最終美滿的結爲伉儷而感到欣慰和滿足。是的,是因爲他們有傲慢,有偏見,纔會有這一切的波折。伊麗莎白是個熱情、活潑、卻又不乏純真的鄉村少女。她不懂得勾心鬥角,不懂得如何區分真實和虛假,因而偏見在她心中產生。達西是一位上流社會的貴族,如此鋒芒畢露的顯赫地位,怎會使他不在心中擰成一份傲氣?他的傲慢正因如此,讓人們忽略了他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憑他財產再多,人們也只會認爲他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好逢迎。伊麗莎白也正是因爲對達西的偏見,而才使她輕信了威克姆對達西人品的貶低之言。

可欣的是,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矛盾最終融解了。設想,如果達西沒有向伊麗莎白示愛意,或是在遭到拒絕和人格的侮辱後沒有澄清,並放棄了對真愛的追求,那結果又會是怎樣?會是一個悲劇,也許簡與賓利執着的感情也會毀於一旦,莉迪婭的輕狂舉動會使貝爾特家庭蒙上羞恥的陰影,名聲敗壞。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呈現。因爲達西用他理性的眼光看到了伊利沙白的純真,他原諒了她。因爲愛她,所以他會不顧祖母凱瑟琳的阻止,毅然選擇了她。

這樣起伏跌蕩的愛情,僅有真摯愛情的滋潤,他們是因爲有了"愛"才走到一起,簡與賓利、達西與伊麗莎白。他們的愛是純粹的,而夏洛特與柯林斯的愛情則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錢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從側面也折射出了社會中兩種不同的人羣的對立,反映了當社會中的某種矛盾。在本書中,女性的社會角色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十分嚴重。比如班納特家中有6個小姐而沒有男孩,因而此班納特家的財產不得不由班納特先生的侄子繼承。這樣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妝只有從其母親當年的嫁妝中分得,嫁妝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輕的小姐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像夏綠蒂那樣的路,透過婚姻來爲自己將來的溫飽作打算,自然會將婚姻視爲金錢至上的買賣。如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位太太在後半生最大的願望便是嫁女兒,讓她們未來在丈夫資產的庇護下得以生存。因此,郡裏一旦來了一位有錢的紳士,母親們便認定他爲自己的準女婿。所以當班納特太太得知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後十分氣憤,責怪女兒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錢方面的條件而言,可以保證伊麗莎白將來有安定、溫飽的生活,在其母親看來,放棄這樣一棵"搖錢樹"簡直是無理取鬧。在她年輕的時候,也是透過婚姻換來的衣食無憂,現在她更有義務要求女兒們以此獲得"幸福",沒有原因,這只是一種規律,是英國社會當時的婚姻法則。

沒有經濟能力的女性在當時的金錢社會中得以舒適生存的唯一辦法是,出生前就挑個名門旺族,但這僅憑機緣,更多不幸出生於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們從不發現這是社會的弊端,而一直認爲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闊綽的人買走,僅憑運氣,與愛情無關。 這便是那一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錢至上的一個體現。社會的不平等性註定了那一時代的婚姻結構,享受愛情是一種奢侈。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着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還有更多更多。這本書就是給了你一個這樣的空間,讓你去思考,去感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5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但圍繞該故事的是另外三個故事,總體上是透過描寫四對戀人的經歷來闡述作者自己的愛情觀。

最差的一對是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和魏肯先生。莉迪亞爲人輕浮,喜歡追求年輕帥氣的軍官,愛慕虛榮,是班納特太太的心肝。在姨母家小住的時候日日與軍官們狂歡,最後竟在魏肯的引誘下與之私奔。魏肯是更復雜的一個人,他是達西先生家裏的管家的兒子。管家去世後,達西的父親答應要好好培育他,並給他留了一個牧師的位置。但魏肯本人好賭,且不務正業,用這個牧師的位置跟達西交換了一筆錢吃喝玩樂去了。在積蓄花光之後,靠人借錢捐了個軍官去做。他處處污衊達西爲人刻薄,給伊麗莎白講很多達西的壞話,造成伊麗莎白最開始很討厭傲慢的達西。

魏肯開始追求的是伊麗莎白,但發現對方沒有多少遺產可繼承時,就改追求富裕卻不美貌的另一位小姐。在另一個地方從軍時,整天和軍官們一起和莉迪亞狂歡,最後由於賭債過高償還不起所以決定潛逃。臨走的時候順帶帶走了莉迪亞,那個小姑娘還天真的以爲能和帥帥的軍官私奔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後來在達西的努力下,幫魏肯還掉所有的債務後,又給了他一大筆錢,魏肯才答應和莉迪亞正式辦理結婚手續,挽回莉迪亞的名譽。夏洛特和伊麗莎白的表哥柯思林是很現實的一對夫婦,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算不算得上是戀人。

柯思林懷着“偉大”的心情決定向班內特的一個女兒求婚,彌補自己得到班內特先生全部遺產給他們造成的不便。在追求伊麗莎白時,非常自信的認爲對方嫁給自己是一件可以令對方很自豪的事情。伊麗莎白言辭拒絕他,他還堅持的認爲是由於女方的羞澀,這時候自己應當給對方充足的時間考慮,直到伊麗莎白說自己“愚蠢”時,他才恍然大悟,一個“愚蠢”的姑娘是不適合牧師夫人這個職業的。於是在同一天,他又跑去向夏洛特小姐求婚。夏洛特知道自己沒多少遺產,而自己所想要的平靜的生活,所以雖然沒有愛情,但柯思林能給自己這種生活,她就答應了,即使對方看起來是那麼的膚淺和無知。她堅信婚姻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對對方的瞭解越少,生活越能持續下去。

之後是賓利先生和伊麗莎白的姐姐簡的愛情故事。兩個人的個性很相似,都是溫和的人,不善於拒絕別人,對好友的建議看的很重。兩人相識沒多久就陷入了愛情,但簡表現的太淑女了,甚至於把自己陷入愛情的徵兆都掩藏的很好。這讓達西誤認爲對方並沒有跟自己的朋友賓利那樣陷入狂熱的戀情,而且對方沒有一點家產,自己有必要阻止朋友陷入不划算的婚姻中。雖然後來達西自己也承認了錯誤,但這個觀點還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賓利的決定,因爲賓利離開簡去了別的地方。直到伊麗莎白非常強硬的指責了達西這個“弱智且冷酷”的錯誤後,達西向賓利道歉,賓利才重回莊園,和簡舊情復燃。最後就是我們的主角伊麗莎白和達西了。

伊麗莎白在舞會上認識達西,卻因爲對方不屑於跟自己跳舞而堅信達西是一個非常傲慢的人。於是在後來達西來邀請她跳舞時,也被她諷刺的拒絕了。聽魏肯說了那麼多達西的壞話,雖然未經查證,但她深信不疑。後來去柯思林和夏洛特家小住的時候遇上在姨母家的達西。這時達西已經開始瘋狂的迷戀伊麗莎白,並向她求婚。但結果很顯然,伊麗莎白非常堅決的拒絕了他,姐姐的愛情被他們搞壞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就是他對魏肯的“絕情”。

達西情緒非常激動的寫了一封很長很長的解釋信給伊麗莎白,解釋自己跟魏肯之間的恩怨,是由於魏肯誘使自己的妹妹和他私奔開始的。收到信後,伊麗莎白剛開始完全不能接受對方的“狡辯”,慢慢的纔開始反省自己。後來伊麗莎白去姨母家住隨姨母去旅行時經過達西的莊園,正好碰見達西。二人關係有所好轉,但這時魏肯和妹妹莉迪亞私奔的事情傳開了。伊麗莎白很受打擊,急速趕回家了。達西想方設法找到魏肯,並花錢買通他,要他和莉迪亞結婚。事情成功之後達西和賓利重新回到伊麗莎白家臨近的莊園,再次向伊麗莎白表露心聲,有情人終成眷屬。

情節是這樣子的,關於見解,你可以借這四個愛情故事發表一下自己的愛情觀。多數人推崇達西和伊麗莎白,因爲他們的婚姻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上的,並且兩個人都很有自己的觀點。我最喜歡的是伊麗莎白的父親告訴伊麗莎白的那句話:除非你找一個真正讓你信服的丈夫,不然你的生活很難幸福。剩下的就靠你啦!你可以對不好的愛情觀提出強烈的批評,比如對莉迪亞和魏肯,建立在金錢和虛榮上的婚姻不會持久。也可以對夏洛特的愛情觀提出質疑,不瞭解對方的婚姻,猶如死水,人生也將失去意義。至於簡和賓利,幸福美滿,但這樣的愛情似乎不堪一擊,因爲他們都太缺少自己的主見。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6

《傲慢與偏見》讀完了,伊麗莎白與達西完美結合了,這是一種完美的結局。

《傲慢與偏見》反映了作者簡·奧斯丁的婚姻觀,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夏洛特本是個聰明的女子,只因家裏沒有財產,人長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個“老姑娘”。她之所以答應嫁給愚笨的柯林斯,只是爲了自己能有個“歸宿”,有個確保她不挨餓受凍的“保險箱”,婚後嘗不到任何天倫之樂,她倒也“無所謂”。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慾的基礎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就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莉迪亞是個輕狂的女子,因爲貪婪美貌和感情衝動的緣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後經達西搭救,兩人才苟合成親,但婚後不久即“清淡愛弛”,男的去城裏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姐姐家裏尋求慰藉。只有綜合考慮經濟、相貌、愛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滿、和諧的婚姻。就像簡與賓利、伊麗莎白與達西一樣,他們注重麗質美德,因而結婚以後,儘管在門第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卻能情誼融洽、恩愛彌篤。尤其是伊麗莎白,她對達西先拒絕後接受,這充分說明:“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

其次,作者認爲,戀愛婚姻既然是關係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矇住眼睛。伊麗莎白因爲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她便對他萌發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一步加深她對達西的偏見的憎惡。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還向我們表明,戀愛婚姻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莉迪亞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親友的驚恐,因爲大家明白,這件醜事假若釀成醜聞,不但會害的莉迪亞身敗名裂,還會連累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幾個姐姐,將因此而難找到體面的歸宿。後來,多虧達西搭救,莉迪亞纔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與此相反,伊麗莎白和簡圓滿出嫁之後,自然給另外兩個妹妹帶來了希望和機會。這就告訴我們:人們考慮婚姻大事,不能光顧自己,還要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

作者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適用於我們現代人的婚姻觀點,婚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同時,婚姻又要兼顧考慮相貌、愛情等因素,尤其是不能缺少愛情。

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結合並非一帆風順。達西的第一次求婚理念與他長期成長的環境中形成的理念息息相關,他覺得他向伊麗莎白求婚是屈身,卻不知道,這大大貶低了愛情,在愛情中,兩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伊麗莎白徑直維護了自己的自尊,她坦然說出了自己的意見,道出了對他的各種不滿。因爲她的坦率,因爲她的無所顧忌,這讓達西認識到了自己形態上的缺陷——傲慢。傲慢,是所有人忍受不了的,不是大多數人,它使別人對你沒有一種客觀的評價,反而會貶低你的形象。因此,達西改變了,他變的彬彬有禮。他的改變,贏得了伊麗莎白的認可。

伊麗莎白是個獨自自主的女性,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少女引以爲榮、期待的愛情中,她都保持完整的自身。她對威克姆萌發了好感,但是並沒有像莉迪亞那樣趕鴨子上架,她始終都表現的從容,直至那個人是在忍受不住,“紅杏出牆”。她猜想因爲自己家裏的事,因爲家人的粗俗,達西對她的心意會改變,她想的是:“他要是想要捨棄我,只是對我感到惋惜,那我馬上連惋惜也不去惋惜他”,她沒有像簡那樣整天處於悲傷,她在什麼時候都是這樣瀟灑自如。她始終獨立自主,這樣的她不會依附於別人,不會因爲別人的想法而痛苦,不會因爲……她就是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見……她始終活的瀟灑自如,不拘泥於任何東西。因爲不強求,她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衆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諷刺。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麼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能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呢,她曾發誓絕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在看看不可一世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爲了阻止伊麗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勞苦,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麗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殊不知正是她這次奔走爲兩個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資訊,促成了他們的美滿結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幾位“智者”收到現實嘲笑的同時,書中那位可笑的“愚人”貝內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爲:“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儘管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和理解上的差異,製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義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7

不知爲何,“純情小說”之類的東西已經不能勾起我絲毫的興趣,也許我會在某個花好月圓之夜,觸景生情而衝動地去翻開一本“純情小說”的第一頁,然而,我很難保證我會讀到第三頁。何爲“純情小說”?在個人看來,就是那些爲寫愛情而寫愛情的矯情之作,通篇下來,只是看到男女主人公盡做些無聊至極之事,而這些情節又常常讓人發笑,笑過後只是會讓人斷定作者和主人公們一樣低智商、低趣味。所以,懷着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我會在一大堆小說中留意着描寫愛情故事的小說,但有懷着它不要讓我失望的強烈希冀。畢竟,我一向相信愛情,超過婚姻的相信。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作品,當我還是17歲時我就大概瞭解了它,而僅僅限於瞭解,這就是說我只知道它是描寫愛情的。想想看,現在我20歲了,直到昨天我才把這部作品看完,不過我也難以斷定我從此就讀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這樣說來,我仰慕它確實有這麼長的時間了。

好比一個景點,入口處能引人入勝的話,那確實能給遊客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瞭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就這樣開了個頭,一個有着五個單身女兒的家族是如何將女兒們嫁出去的故事就接連着展開了。諷刺而幽默的筆觸,營造了整篇的輕鬆氛圍,我想挺適合在這個鳥叫蟬鳴的暑假裏來消遣時光,更何況再過幾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愛情主題來說,女主人公伊麗莎小姐和男主人公達西先生的結合是比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應”(人們交往時往往第一印象會給人帶來先入爲主的效果)使伊麗莎小姐認爲達西先生是個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的傢伙,而這個評價就當時舞會上達西先生的表現來說,也並沒有冤枉他。“她還可以,但還沒有漂亮到打動我的心,眼前我可沒有興趣去擡舉那些受到別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換做是任何一個單身小姐,聽到一個陌生男人這樣含沙射影般地評價,都會生厭,何況伊麗莎小姐是個有着明亮眼睛的聰明善良而聰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爲達西先生的代名詞,當然,至少在伊麗莎小姐前期的心中是這樣認爲的。而這個標籤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當然,隨着故事的發展,“偏見”也越發冒頭了,當伊麗莎小姐拜訪了達西先生的莊園起,她就意識到自己對達西先生確實缺乏公正了。可以說,是“偏見”的消解促成了他們的幸福。伊麗莎小姐存在偏見,而達西先生又何嘗沒有偏見呢?他看不慣她父母親的行爲舉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財勢,尤其是她家還有幾個窮親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個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意。於是,他就越發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礙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萊先生的愛情的事情。

就社會性來說,小說的諷刺之劍透過幾對眷侶的終成擊中了社會的某些風尚和流弊,而這也正增加了小說的社會意義,不至於與我先前所說的“純情小說”同流。雖說伊麗莎小姐和達西先生的愛情婚姻是以美滿幸福結束,但他們在交往過程中的傲慢和偏見的形成正反應出社會的一些問題。當班納特太太一心一意只爲財產地位着想而不顧女兒們的真正幸福時的醜態,在讓人捧腹之餘,又生髮出許多心酸。當婚姻成爲攀附權貴的階梯時,愛情的影子在哪裏?柯斯牧師和盧卡斯小姐的婚姻,想想就不可思議,他們兩個都是“聰明人”,在婚姻的路上考慮得“面面俱到”,結果就幹成瞭如此蠢事。如果說他們倆是有思想有見地的成年人,那韋翰先生和莉迪雅小姐的婚姻簡直就是一場騙局、一場尋歡作樂的遊戲。

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採取的是單性描寫,並不是多重矛盾性格的複雜描寫,“一就永遠是一”.吉英小姐單純善良,一個賢良淑德形象,永遠不會認爲想到某人某事的陰暗面;伊麗莎白聰明活潑又獨立,一個智慧女人形象,永遠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則;曼麗雖說描寫不多,但其學術才女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切都是從書上得來的東西來解釋生活;吉蒂和莉迪雅小姐是未成年,自有一種幼稚的瘋狂女生特質。這五個女兒的形象如此,而其他人也是描寫得極爲成功的,雖然免不了有種單調的感覺,甚至於就整個故事情節來說,也比較直接,沒有九曲迴腸的曲折美,但這也或許就是奧斯汀本小說的特色吧。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8

1775年,中國農曆甲午年和乙末年,乾隆四十年。同年一月,法國物理學家安培出生,四月十九日,萊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十一月一日,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遭遇毀滅性的特大海嘯,而工業革命的號角卻已在大不列顛島上久久迴盪。沈從文說,天地自有天地的宏大手筆,一撇一捺都讓萬方戰慄。這是中國的封建王朝走向衰敗前最鼎盛的狂歡,是科學與封建的碰撞,是革命與壓迫的血戰,是野蠻與文明遼闊而深遠的相遇。似乎在歷史的扭曲混戰中,總能孕育出文學的種子,在這樣的萬方戰慄下,十二月十六日,一個女嬰嘹亮的啼哭在英國斯蒂文頓鄉一教區牧師的家中響起,後來的人們知道,她叫簡·奧斯汀,她所帶來的微小的火花,是女性敢於展示才華的勇氣,是人們對愛情與自由的嚮往,是英國文學重新迴歸真實與細膩的轉折。

關於她的故事我們早已熟知,家庭與現實的無奈分開了一對戀人,簡奧斯汀終生未嫁,將所有的感情投入了文學創作,《傲慢與偏見》就在那樣的境況下誕生了。文中以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愛情故事爲主線,描繪了班納特先生家五個女兒的婚姻與愛情。更反映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保守封閉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與世態人情。文中的達西與伊麗莎白兩人因爲種種誤會而產生了對於彼此的傲慢與偏見,但在隨後的日漸交往中,兩人發覺了彼此的心意,也漸漸解除了期間誤會,最終使兩人走到了一起。

這似乎是一個簡單到有些單調的故事,但這無疑是一部時代的作品,奧斯汀筆下的伊麗莎白對於愛情的渴望以及與達西圓滿浪漫的婚姻似乎讓整篇文章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調,可正如文章開頭由作者寫下進而真的被全世界所知的那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一樣,奧斯汀以及她筆下的伊麗莎白從一開始就明白現實的殘酷,伊麗莎白看着摯友爲了體面的婚姻與財富而放棄追求愛情時,她甚至無法反駁,因爲她自己也明白“對於受過良好教育卻沒有多少財產的青年女子來說,嫁人是唯一體面的出路。”她看着鄉紳與淑女們度量着彼此的財富家庭,奧斯汀藉由伊麗莎白的眼睛將這背後的故事寫的入木三分,沒有什麼比婚姻更能反映人性了,《傲慢與偏見》寫就的不止鄉村愛情故事,而是以小見大,在時代的洪流下,落實在每個人身上,是生活,更是人性。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們選擇了愛與自由,她們渴望愛情,平等的愛情,自由的愛情,是那個年代女性自我意識的漸漸覺醒的先行者,是那個年代屬於女性的吶喊,奧斯汀生於那個覺醒的年代,轉折的年代,而她所留下的,更有着發人深省的轉折與啓蒙意義,她的文字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爲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她用文字養活着自身,也告訴後世追求婚姻與愛情的人們,生活沒有那麼簡單,因爲傲慢與偏見纔是人的本性,人只有與之抗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像達西與伊麗莎白,經典文學從不怕給你看見世界的黑暗,但也從未讓你放棄希望。

我們也同樣想到,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逆流而進的她們難道真的沒有一絲的猶疑嗎,我們誰也不知道答案,但我們也看到了她們的選擇,這也許正是她們能夠爲我們所銘記的原因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她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一生的道路,她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再也難以返回,她們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如此氣魄與勇氣,簡奧斯汀擔得起後人的銘記,《傲慢與偏見》也夠得上嚴肅文學的殿堂。

《傲慢與偏見》被人們認爲最大的成就是細微之處見真章,透過細緻的描寫而反映出一定的社會背景與戲劇效果,但同樣也因此被人詬病。

“奧斯汀的視角過於狹隘。”——英國作家夏洛特·勃朗蒂評。

“一個圖書館只要沒有奧斯汀的書就是好圖書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評。

當然一個健康的時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但我也曾一度思考這些批判,後來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看到“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你要記着,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你所稟有的條件。”夏洛特勃朗蒂生活的時代較晚,本人也擁有較高的學歷,馬克吐溫更是看過世間繁華,他們對於文學本身的批評無可指摘,但簡奧斯汀終生生活於鄉村,擁有本就不大的交際圈,她所做的僅僅是發揮自己的才華記下她所看到的所想表達的一切,當然我們也看到,她做的很好。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簡奧斯汀是先行者,在那個風雲千檣的年代,她站在森林之中,走出了一條路,或許不是十分完美,但讓後來的人們不再彷徨。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9

以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爲題材的小說故事很多,情感是人生的一門課程,在這門課程上,有些人上得很好,有些人的卻一塌糊塗。該如何處理我們的情感?隨歲月而成長吧。

《傲慢與偏見》也是這樣一部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爲題材的小說。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小說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爲主線,共計描寫了四起姻緣,是作者最富於喜劇色彩,也是最引人入勝的一部作品。奧斯丁在書中透過四起婚事的對照描寫,提出了道德和行爲的規範問題。

首先,作者明確劃定了婚姻的“好壞”標準。照奧斯丁看來,不幸的婚姻大致有兩種情況: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二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完全建立在美貌和****的基礎上。夏洛特本是個聰明女子,只因家裏沒有財產,人有長的不漂亮,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個“老姑娘”。她所以答應嫁給笨伯柯林斯,只是爲了能有個“歸宿”,有個能確保她不致捱餓受飢的“保險箱”,婚後嘗不到任何天倫之樂,她倒也“無所謂”。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婦女的可悲命運。莉迪亞是個輕狂女子,因爲貪戀美貌和感情衝動的緣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後經達西搭救,兩人才苟合成親,但婚後不久即“清淡愛弛”,男的常去城裏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姐姐家裏尋求慰藉。與夏洛特、莉迪亞相反,伊麗莎白和簡的婚事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這是真正的美滿姻緣。誠然,伊麗莎白與達西也好,簡與賓利也好,他們的結合並不排除經濟和相貌方面的考慮,但是他們更注重對方的麗質美德,因而結婚以後,儘管在門第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夫妻卻能情意融洽,恩愛彌篤。尤其是伊麗莎白,她對達西先拒絕後接受,這充分說明:“沒有愛情千萬不能結婚”。

其次,作者認爲,戀愛婚姻既然是關係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矇住了眼睛。伊麗莎白因爲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她便對他產生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一步加深了她對達西的偏見和憎惡,後來她自責地說,她所以會做出這種蠢事,完全是虛榮心在作怪。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另外,《傲慢與偏見》向我們表明,戀愛婚姻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也是個社會問題。人們考慮婚姻大事,不能只光顧着自己,還要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

這是個曲折但卻也美麗的愛情故事,主人公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爲線索, 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係,對他來說,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衝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

達西代表着“傲慢”,伊麗莎白代表着“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着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麗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說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着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麼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麼樣的僞裝,我都痛恨。”達西沒有爲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麗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麗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 傲慢與偏見,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容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

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一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瞭解,纔能有更客觀一點的論點,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就是因爲了解纔有所改變。生活需要了解和溝通,只有在彼此瞭解的基礎上才能給一個人下定論。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0

不知爲何,“純情小說”之類的東西已經不能勾起我絲毫的興趣,也許我會在某個花好月圓之夜,觸景生情而衝動地去翻開一本“純情小說”的第一頁,然而,我很難保證我會讀到第三頁。何爲“純情小說”?在個人看來,就是那些爲寫愛情而寫愛情的矯情之作,通篇下來,只是看到男女主人公盡做些無聊至極之事,而這些情節又常常讓人發笑,笑過後只是會讓人斷定作者和主人公們一樣低智商、低趣味。所以,懷着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我會在一大堆小說中留意着描寫愛情故事的小說,但有懷着它不要讓我失望的強烈希冀。畢竟,我一向相信愛情,超過婚姻的相信。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作品,當我還是17歲時我就大概瞭解了它,而僅僅限於瞭解,這就是說我只知道它是描寫愛情的。想想看,現在我20歲了,直到昨天我才把這部作品看完,不過我也難以斷定我從此就讀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這樣說來,我仰慕它確實有這麼長的時間了。

好比一個景點,入口處能引人入勝的話,那確實能給遊客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瞭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就這樣開了個頭,一個有着五個單身女兒的家族是如何將女兒們嫁出去的故事就接連着展開了。諷刺而幽默的筆觸,營造了整篇的輕鬆氛圍,我想挺適合在這個鳥叫蟬鳴的暑假裏來消遣時光,更何況再過幾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愛情主題來說,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姐和男主人公達西先生的結合是比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應”(人們交往時往往第一印象會給人帶來先入爲主的效果)使伊麗莎白*姐認爲達西先生是個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的傢伙,而這個評價就當時舞會上達西先生的表現來說,也並沒有冤枉他。“她還可以,但還沒有漂亮到打動我的心,眼前我可沒有興趣去擡舉那些受到別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換做是任何一個單身小姐,聽到一個陌生男人這樣含沙射影般地評價,都會生厭,何況伊麗莎白*姐是個有着明亮眼睛的聰明善良而聰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爲達西先生的代名詞,當然,至少在伊麗莎白*姐前期的心中是這樣認爲的。而這個標籤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當然,隨着故事的發展,“偏見”也越發冒頭了,當伊麗莎白*姐拜訪了達西先生的莊園起,她就意識到自己對達西先生確實缺乏公正了。可以說,是“偏見”的消解促成了他們的幸福。伊麗莎白*姐存在偏見,而達西先生又何嘗沒有偏見呢?他看不慣她父母親的行爲舉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財勢,尤其是她家還有幾個窮親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個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意。於是,他就越發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礙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萊先生的愛情的事情。

就社會性來說,小說的諷刺之劍透過幾對眷侶的終成擊中了社會的某些風尚和流弊,而這也正增加了小說的社會意義,不至於與我先前所說的“純情小說”同流。雖說伊麗莎白*姐和達西先生的愛情婚姻是以美滿幸福結束,但他們在交往過程中的傲慢和偏見的形成正反應出社會的一些問題。當班納特太太一心一意只爲財產地位着想而不顧女兒們的真正幸福時的醜態,在讓人捧腹之餘,又生髮出許多心酸。當婚姻成爲攀附權貴的階梯時,愛情的影子在哪裏?柯斯牧師和盧卡斯小姐的婚姻,想想就不可思議,他們兩個都是“聰明人”,在婚姻的路上考慮得“面面俱到”,結果就幹成瞭如此蠢事。如果說他們倆是有思想有見地的成年人,那韋翰先生和莉迪雅小姐的婚姻簡直就是一場騙局、一場尋歡作樂的遊戲。

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採取的是單性描寫,並不是多重矛盾性格的複雜描寫,“一就永遠是一”。吉英小姐單純善良,一個賢良淑德形象,永遠不會認爲想到某人某事的陰暗面;伊麗莎白聰明活潑又獨立,一個智慧女人形象,永遠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則;曼麗雖說描寫不多,但其學術才女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切都是從書上得來的東西來解釋生活;吉蒂和莉迪雅小姐是未成年,自有一種幼稚的瘋狂女生特質。這五個女兒的形象如此,而其他人也是描寫得極爲成功的,雖然免不了有種單調的感覺,甚至於就整個故事情節來說,也比較直接,沒有九曲迴腸的曲折美,但這也或許就是奧斯汀本小說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