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讀後感9.93K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1

蛭川與作造揹負着虛無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實則內心並不以爲然,只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視他人生命爲無物。而史也和紗織雖然沒有受到衆人能看到的懲罰,確實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後背上了看不見卻極有份量的十字架,一個爲了贖罪去做了小兒科的醫生,並娶了一個懷着別人孩子的可憐的女人,一個揹負着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而患上了偷竊癮,認爲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並多次想要自殺。而兩個人當時“害怕被發現後會被迫分手”的初衷也無法達到,懵懂純粹的愛情隨着嬰兒一起被殺死並掩埋。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文中有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方法讓犯人能夠贖罪。”

有的人,你以爲他被法律懲罰了,其實他並不以爲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脫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許他反而能夠在極大的歉疚與懊悔中自我懲罰、反省,甚至是補償,對受害者家屬或者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種補償。這兩種,哪一種才更具有意義呢?這也許是東野圭吾想讓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2

"廢除死刑論中最強烈的意見,就是可能會因爲冤假錯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張稍微不同。我質疑死刑,是因爲我認爲死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假設有一起A事件,兇手被判處*刑。另有一起B事件,兇手也被判處了死刑。雖然是兩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遺族也不一樣,但結論都一樣,都是簡單的一句死刑。我認爲,不同的事件,應該有各種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結局。"

《虛無的十字架》是東野圭吾的一部比較出名的小說,裏面描述了有一對平原夫婦(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爲他們的女兒被強盜殺死了,這對夫婦成爲了遺族(死者的親屬)。他們對殺死女兒的強盜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訴,一定要讓兇手"以死謝罪".因爲兇手一直裝得悔過的樣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這件案子上訴到最高法庭,兇手已經厭倦了這種法庭上的爭吵,請求法官判他死刑,雖然知道兇手要判死刑,但是這對夫婦並不高興,因爲兇手並沒有因爲他所犯下的罪過而感到悔恨,而是因爲厭煩才請求法官判處*刑。

後來這對夫婦因爲女兒的死離婚了。幾年後,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搶劫殺死了,然後他知道了小夜子離婚後幾年成爲了一個作家,還在寫一本關於反對"廢除死刑"的書,認爲只有兇手的死才能撫平遺族的傷口,殺人者必須償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樣因爲女兒的死想讓兇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書,在訪問前妻的採訪對象途中發現了妻子的死不是單純的搶劫殺人,而是有一場謀殺(沒有預謀的殺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採訪對象中有一個人叫沙織,跟她說二十多年前與作爲學生的初戀男友懷孕把兒子生出來殺死兒子的事,小夜子認爲他們殺了人,要求沙織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爲當初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直揹負着虛無的十字架,並拯救了他的現任妻子花惠(因爲被男人騙財騙色懷孕並沒有錢和勇氣生活下去想自殺的女人),而花惠的父親想女兒的老公史也不因爲年輕的過錯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殺死了,這樣就不會有人告發女婿史也的殺子之過。

在這本書中主要描寫了殺人兇手殺人後的處境,並討論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是不是殺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讓兇手悔過(有一部分殺人有期徒刑結束後出來還是會繼續殺人)。而且書中有一個地方:遺族一致強調判處罪犯死刑,即使最後不能判處,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議,要讓罪犯揹負着虛無的十字架。我認爲這個虛無的十字架也是這本書的中的精華,失去了親人的遺族都想讓兇手判處*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讓兇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過他曾經殺過人,我也曾經思考過,如果法院沒有判處兇手死刑,爲什麼不親手去了結兇手的生命來爲親人報仇,但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就知道這樣報仇並不能撫平失去親人的痛苦,只是滿足了復仇的慾望而已。(書中失去女兒的平原夫婦一直在上訴,在最高法院上訴的時候,已經做好如果沒有判處*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議,即使自殺也不去殺死兇手報仇。)

書中有三件殺人事件。第一件殺人事件:平原夫婦女兒被殺,兇手在最高法院請求法官判處*刑結束;第二件殺人事件則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殺死,老人的律師利用老人爲了掩護女婿的罪過殺人打人情牌請求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第三件則是小夜子發現的年輕的情侶史也和沙織殺死他們的親生兒子這件二十年前的殺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開所有謎題後,發現史也和沙織已經揹負了二十年的虛無的十字架,史也不僅不顧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親生兒子當作兒子,還成爲了兒科醫生去救每一個兒童,沙織因爲殺子一直過得不好。

在男主揭開真相後,這對情侶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尋找他們兒子的屍骨取證卻沒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銷對這對情侶的公訴,根據書中的線索我推斷:即使法院撤銷了對他們所犯下的罪過的處罰,他們的內心也會對自己進行處罰,身上的虛無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並且比死刑還要嚴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揹負着虛無的十字架卻在接下來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過當中。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殺人犯對他們的罪過而悔過纔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而且他們如果後悔了自己的罪過,一定會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會,像史也一樣,拯救他的妻子成爲一個醫生去救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織的兒子的屍骨偷走了,認爲他們一直爲所犯下的罪過而受到足夠的懲罰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經犯下的罪過而已,只要他們去自首,也會因爲找不到屍骨而不會對他們提出公訴。

書中雖然一直強調不能廢除死刑,每一個殺人必須以死謝罪(明面上表達的意思),卻用故事來說對於不同的殺人應該有不同的判處,可能有人會覺得:又要一致判處兇手死刑,又要對兇手有不單單於死刑的懲罰,你這不是矛盾嗎,我應該相信哪一個纔好,作者你的觀點是什麼?

在我看來這正是東野圭吾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他這本書立身於一個社會熱門的話題(死刑廢除),如果他偏向於一邊,另一邊的人就不會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選擇的觀點都列出來,並用事件來向人們說明,很多人其實與殺人事件相離很遠,如果單單靠感覺和口耳相傳的故事來做出是否支援廢除死刑的決定是不科學的,因此就把幾件殺人的事件用小說展現出來,引發人們對死刑廢除的思考。對於讀書如果單純的欣賞是不夠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麼麻煩,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東野圭吾則把思考和閱讀聯繫起來,用懸疑的筆觸調動讀者的興趣對事件的思考,這大概就是爲什麼東野圭吾的書能那麼流行的原因吧,不單單寫得很深入人心,還能帶讀者一起來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3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兒,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體會不到母愛,卻依然笑着前行。就是這麼樂觀堅強的一名少女,卻被捲入了一個詭異的漩渦中,無法脫身。

父親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撲朔迷離的真相……無數條謎團和線索編織的巨大蜘蛛網中,這個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點。死者一次次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年幼的少女對前往渺茫的希望並沒有退縮,爲了查找最後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險,僥倖逃脫。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善良樂觀,即使有再多苦難也笑着去面對,就好似天邊最溫暖的陽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個陌生人遇到了困難,也會義無反顧去幫助。她就像一張白紙,不食人間煙火,如天使般降臨在人間。在經歷過種種苦難之後,她的美好終於來臨。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女孩最後一定能快樂。正如,溫暖與傷痛都來源於未知和那顆勇於去承受苦難的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4

東野圭吾的小說,越看越有味。開篇引人入勝,過程迂迴曲折又峯會路轉,讓人摸不着頭腦,最終柳暗花明,待合上書本又讓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爲自己的疏忽大意,把愛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盜竊的小偷殺死。在參與審判的過程中,她爲愛女極力尋求檢方判處對方死刑然而並沒有成功。(殺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釋期間再犯)。小夜子無法接受愛女被害,在案件判決後,她致力於維持死刑。然而,執念終究還是成了偏執,導致她發現紗織和史也年輕時犯下的罪行(初中時生孩子後把孩子殺了)時,執意要求他們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罰,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她自己被殺害。

對於紗織和史也年輕時犯下的罪,他們雖沒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們一直揹負着這個虛無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紗織自我放逐與墮落,企圖透過自虐來贖罪,她卻始終無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懷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盡最大的力量幫助他人救治幼兒,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們的自我反省與贖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罰在監獄之內服刑的罪人們更甚。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個案件,都應該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有不同的結局。同樣痛失愛女的中原,或許是他對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沒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書本,第一個念頭,教育是容不得丁點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恆。紗織和史也的悲劇,紗織懷胎十月,她父親居然沒發現;讀後感.這樣的父親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兒?!懷孕這麼大的事情,爲啥沒有人尋求父母老師的幫助?是因爲害怕父母和老師而不敢說?現實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實例。這正是大多數家庭教育的失敗之處。而愛美的悲劇,則是因爲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個念頭是,爲啥同一事件對男女的影響天差地別?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紗織和史也,爲什麼都是女的心理出問題?是因爲男人更堅強女人柔弱嗎?我想大概是因爲孩子是女人懷胎十月所生,女人對於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沒生過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5

罪與罰是個橫亙人類歷史的'話題,瀰漫了整個人類發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時間因《虛無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佔據着各大電商的榜單前列,於是決定一看。書的腰封上寫的是:《白夜行》後,東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雖然沒看過《白夜行》,但是完全沒有阻擋我對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書中是什麼?爲什麼是虛無的?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麼結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對於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麼纔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纔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透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於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後爲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後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這個結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後,透過調查、數據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後再次發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作爲減刑依據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爲在監獄中表現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彷彿是死刑有了結論----爲防止此事件再次發生,不讓悲傷再出現,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後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後來接受死刑,心態上轉變爲死刑是他的解脫,他的淡漠彷彿是對死刑作爲刑罰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願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刑後,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個是小葉子的被害,町村爲了女兒花惠,爲女婿掩蓋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將其自認爲會揭露女婿的小葉子殺害,後自首並自認搶劫殺人。在被害人小葉子年邁的父母希望可以參加到庭審中並請求判處*刑的情況下,作爲前夫的道正參與到案件中,並積極的收集小葉子多年的調查、採訪、收集的數據和手稿,希望可以將小葉子在女兒遇害後所做的對死刑及對被告人進行刑罰的思考表達出來,但是故事的發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參與及調查發現前妻小葉子被害遠遠不是町村自首那麼簡單,裏面牽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殺人案,但是這真相併沒有讓小夜子的父母寬慰,殺害女兒的兇手有了爲自己女兒的幸福殺人的動機。"與動機無關,無論基於任何理由的殺人,遺族無法遠離傷痛,他們依舊希望能判處*刑。"也使得道正開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懲罰到罪犯嗎?什麼纔是真正的贖罪?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爲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着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並且兩人爲此揹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並撫養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爲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爲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並染上偷竊癮,透過不斷偷盜進監獄然後懲戒自己。

隨着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祕密曝光於世面臨作爲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麼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生,這與搶劫殺人後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爲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纔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揹負十字架?刑罰、監獄那虛無的十字架並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生的。那麼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裏?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於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藉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象的思考,關於死刑,關於贖罪,關於遺族(被害人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