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活着小說讀後感範文(通用4篇)

讀後感6.68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小說讀後感範文(通用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小說讀後感範文(通用4篇)

活着小說讀後感1

如果說活着只是爲了證明自己存在,那除了生命還有什麼是我們存在過的意義呢?我們活着享受自己的生命,我們把生命過得像那麼一回事,用自己的方式定義生命

如果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先離開我們,在出乎意料的時候。那麼,在他們離開後我們用什麼去永遠的記住,是否一個人死去後就真的沒有了,那些離開的我們愛着的人我們是不是該代替他們更好的活着。活着如果過得孤獨,那麼是否還要選擇活下去。也許現在的我們輕視的生命,是那些掙扎在生死線的人所奢望的未來。不知道從何時起只有死亡才能喚起人性,才能喚起敬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用生命去抗議,挽回自己的權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生命成爲附屬品,只爲證明愚蠢無知的愛情!

在看完小說《活着》之後,我才稍微明白生命的厚度。主人公福貴在曾經是個不管世事的公子哥,年輕的他敗掉了家中的田產和房子,氣死自己的父親。那是的他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樣對生命沒有任何定義,直至生活落沒,母親因得病沒錢醫治而死,兒子爲縣長老婆獻血而死,老婆因生活貧苦病死,就叫女兒也因生孩子而死,女兒爲他留下的唯一外孫也因爲飢餓而吃豆子給撐死啦!人一生最痛苦的,我想莫過於陪伴你的親人一個一個的離開消失,而你只能目送着他們一個一個離開。彷彿在福貴的心中,他的家人並沒有真正的離開,他們把生的意義交託在福貴手上。每次看到福貴一人在田間伴着老牛耕作,嘴裏還念着“家珍、鳳霞、有慶”的時候,眼眶總會涌出淚水,中國式的活着不是咆哮,不是掙扎,而是默默忍受。

這個曾經的闊少因爲年輕的無所顧忌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又在而後的歲月,用自己的雙手親手埋葬了六位親人。這到底是老天對他的眷顧還是懲罰。而他自己總在牀頭放上十元錢,村裏的人都知道那是給替他收屍的人的,他們也知道福貴在要和他的親人葬在一起的。活着的背面其實就是死亡,就算最後留下的只有福貴一人,對於死亡他沒有恐懼,也沒有期待。他只是準備着。

生命正如吃飯睡覺一般平常,如果沒有出生的喜悅,沒有死亡的痛苦,也許生命真如凡事一樣平常。正因爲人們敬畏生命,才害怕生命終結。

活着小說讀後感2

《活着》這本書,餘華寫得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靜,面對書中老人的一生經歷,心裏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少年去遊蕩。老人叫福貴,年輕時嫖賭敗家,仗着幾代家業,不聽長輩教誨,辜負對他百般忍讓,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終賭光了幾代人的積蓄,所有的風光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從富家少爺到下層百姓,如同一個晴天霹靂,將這個把靈魂都置於嫖賭中的少爺劈醒,纔開始珍惜身邊的親人,打算重新開始。

中年想掘藏。命運似乎因爲福貴犯的錯而要刻意懲罰他,破產後接連着喪父,爲母抓藥是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已亡故,女兒鳳霞也因一次生病成爲聾啞人。後來人民公社成立了,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歸了人民公社。妻子在這期間得了軟骨病,而且日漸嚴重。福貴一家禍不單行,兒子有慶死於採血事故,爲救縣長夫人被一個無情的醫生奪去生命。女兒鳳霞死於生產,只留下了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就剩富貴和外孫相依爲命了。死神連這僅有的幸福都不肯給福貴,又奪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葉小船,遊蕩在社會這個海洋裏,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貴只有受着命運的擺佈,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隻有隨着波濤時起時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讓自己陷下去一樣。

福貴的一生是平常的,卻有一種力量讓人在合上書後爲他感嘆。是他強忍着親人生老病死的天災,社會灰暗的人禍的力量,一種“忍”的力量;是他無論多苦多難,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過於乏味,讀初三的時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畢業,以爲過了中考這一關就可以鬆一口氣了,只要熬過初三,接下來就是輕鬆愉悅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畢業了,可這卻是高中的起點,還來不及暢快的舒口氣,又得咬緊牙,開始高中的馬拉松了。我曾問自己,這麼苦是爲了什麼?卻總也找不到結果。福貴的一生似乎讓我有些明白。這就是生活。

身爲一個剛步入高中的學生,我經歷的磨難是少之又少,與大人比,與福貴比,與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麼呢?初中堅韌是爲了中考,那麼高中堅韌便是爲了高考。我們應該少抱怨,腳踏實地的前進纔是正道。

活着小說讀後感3

我很少讀小說,但最近,卻開始讀小說了。因爲,我發現,兒子雖然很喜歡讀書,但對抽象的作品,還是不太感興趣,比如讀《君主論》,兒子只讀了一半,就放下了,對我說,太枯燥。相反,對故事性比較強的小說卻很喜歡,我想,這也許是年齡的關係,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於是,我就決定幫兒子選幾本經典小說。作爲審查,我一般要先看一看這些書的內容,如果不適合孩子,那就放下。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閱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爲我以前看過電影《活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睏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說,讀了其中幾篇文章,對作者餘華有了更多瞭解。餘華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在農村當了5年的牙醫,後來感覺,不能這樣活下去,用他的話說:"我們衛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閒的時候,我就站在視窗,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後來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時候,心裏突然涌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着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開始寫小說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裏,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麼想過,所以,後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裏。

餘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後,就鍥而不捨,終於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餘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隨後,他又寫出了多部優秀作品。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着》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啓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爲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後,經歷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自然災害 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透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裏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既然髒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爲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透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並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透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閱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爲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麼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爲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穫。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爲和衝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開啟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爲什麼。但是多年以後,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爲,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並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爲,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着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於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爲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着》,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蘊涵的真諦。

活着小說讀後感4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活着》一書,餘華的《活着》,簡練樸實的語言使我感慨萬千,正如作者書中所提到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爲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說它荒誕,是因爲這部小說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因爲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大躍進運動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爲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爲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