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昆蟲記》有感10篇

讀後感8.09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昆蟲記》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昆蟲記》有感10篇

讀《昆蟲記》有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昆蟲記》的書,它是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一部著作,這是一部充滿生趣和無窮魅力的作品。

在這本書裏,法布爾帶我走近了奇妙的昆蟲世界,裏面講了一些昆蟲的習性、愛吃什麼東西、有什麼特點等等,我在裏面還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比如金步甲和螳螂會吃自己的同類,紅螞蟻會把黑螞蟻的卵偷來,等小螞蟻出生了,就成了它們的奴隸,天牛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很差……

在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數螢火蟲了。別看它很小,但它可是食肉動物呢!主要的食物是蝸牛,螢火蟲在吃掉蝸牛之前先要給它打幾針“麻醉劑”,它的麻醉工具非常小,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等麻醉完了,就會飛來很多螢火蟲,它們向蝸牛體內注入一些液體,不一會蝸牛就變成“肉粥”了。

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走進了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瞭解了許多有趣的昆蟲知識,同時也懂得了要勤于思考,敢於實踐,勇於探索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同時我也覺得,一個人在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其實也來源於興趣愛好,不是嗎?正是因爲法布爾對昆蟲的濃厚興趣和熱愛,才誕生了《昆蟲記》這本妙趣橫生,讓很多小朋友都愛不釋手的著作。

讀《昆蟲記》有感2

一開始我看到這本書覺得好奇,昆蟲都包括些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又對我們有什麼害處?於是帶着這些疑問,我粗略的瀏覽了這本書,可是,當我看的越深入就越有興趣。

這本書內容是那麼令我吃驚,裏面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生動,令我感覺身臨其境,彷彿進了一個昆蟲的世界,它把各種小昆蟲的習性和特點描繪的淋漓盡致。

裏面有粗心的蜘蛛媽媽,有不勞而獲的小螞蟻,有長着長長鼻子的象鼻蟲,可是我以前對這些動物的特性全然不知,原來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是如此的豐富精彩,我想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祕密,我還是仔細的閱讀一下吧。

想到這裏,我在想爲什麼我對這些生物的知識瞭解甚少,應該是我們對它們平時漠不關心吧?課餘時間我們也不去了解這些動物,直到今天我才徹底的瞭解了這些生物,還有一部分需要我們以後生活中多多的仔細瞭解和觀察。

讀《昆蟲記》有感3

有這樣一個人,30多年嘔心瀝血,只爲一部名著。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在“荒石園”中度過大量的時間。

他,就是“昆蟲界的荷馬”——法布爾。

翻書,細思。我們是否真正研究過一種昆蟲?我們是否曾停下奮進的腳步,去傾聽自然界獨特的聲音?我們常常只顧着前進,而忽視了那麼多身邊的美。而這一本書,卻將大自然的獨特,以清新的語言記錄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

《昆蟲記》,“昆蟲的史詩”,不朽的鉅著。

品讀,細想。自然界中,我們究竟遺漏了多少精彩?圓網蛛的織出的網,蟋蟀從不隨遇而安的性格,螳螂修女般具有迷惑性的外表,蟬短暫的歌唱。若不讀這本書,我又會了解多少呢?這的確是一本神奇的書啊。它包容了自然界中螞蟻、螢火蟲等熟悉而又陌生的動物,展現出自然界獨一無二的魅力。

《昆蟲記》在不經意間,打動我。

讀罷,細品。在法布爾樸素的筆下,這一本鉅著變得獨特,它沒有像普通的科普名著那麼枯燥,而是充滿了活力與詩意。似美文,如詩歌。一書讀罷,那旖旎的墨香氤氳在空中,我心中也漾起了點點波紋……

《昆蟲記》,一本科學鉅著,亦是文學著作。

品讀着聖甲蟲爬坡時反覆跌倒的情景,我彷彿看到了他在不斷失望後又振作的樣子,彷彿聽到了他內心中堅定的吶喊。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這是聖甲蟲永不言敗的精神;閱讀者昆蟲驅趕蟬,想要霸佔“清泉”時的樣子,我彷彿看到了那羣昆蟲貪婪的面目,彷彿感受到了蟬樂善好施的品質;品味者圓網蛛織網時的文字,我彷彿看到了它織網時靈活的轉動,彷彿看到了那天衣無縫的網。此刻,我不得不爲他們的精神而讚歎,不得不爲大自然的奇妙而驚訝。

讀《昆蟲記》,隨法布爾在園中欣賞昆蟲之舉,欣賞自然,欣賞美。

讀《昆蟲記》有感4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或許它不像有些書那麼引人注目,因爲它沒有醒目的標題。或許他不像別的書那樣讀了讓人激情盪漾因爲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的每一章,每一節都那麼真實,細緻,走進去,就讓人流連忘返,它,就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用畢生的心血完成的鉅著——《昆蟲記》。

輕輕掩上書本,我不禁被法布爾對科學事業的執着深深地折服。他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一觀察就是幾個小時,去發掘昆蟲的一些細微的動作。“產好一窩卵後,蟬慢慢的,小心翼翼地將產卵管抽出,以免把產管扭歪。然後沿着直線方向爬到稍高一些的地方,距離和它的鑽孔工具一樣長。”“松毛蟲第二次蛻皮之後,它的背部中央的毛呈橙黃色,還有白色夾雜其間”……這都是他觀察各種昆蟲後的記錄,是多麼細心才能觀察到的呀!他爲了更好的觀察昆蟲,就在家裏飼養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蠍子,威猛的蟑螂,肥胖的松毛蟲等許多昆蟲,而且有時候還去外面觀察,採集昆蟲的資料,每天都和昆蟲生活在一起。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平時做作業時不太細心,會抄錯,算錯;從三年級開始自學毛筆,到後來是因爲沒時間就沒學下去,半途而廢,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學習態度不太嚴謹,對自己要求不太嚴格等。讀了這本書,我自愧不如。

正如法國著名戲劇家羅斯丹所說:“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地思,像美術家一般地看,像文學家一般地寫。”法布爾真不愧是一名著名的昆蟲學家。我想:如果每個人對生活,對學習,對工作都有一種執着的態度。那麼,成功將離我們不遠了。

讀《昆蟲記》有感5

《昆蟲記》是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記述各種昆蟲習性的傳世大作。

法布爾從小就熱愛蟲子,常常爲了觀察蟲子的一舉一動趴在地上大半天。法布爾的觀察對象不僅僅是一個蟲子,他還觀察了很多同種、不同種的蟲子,才能總結出一種蟲子的生活習性。

在《昆蟲記》裏,法布爾把蟲兒捕食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描寫得淋漓盡致。如此細緻的描寫、令人信服的結論要多少時間的連續觀察才能得出啊!凝結了法布爾三十年心血的《昆蟲記》,不僅總結了各類昆蟲的習性,甚至透過昆蟲世界的爭鬥,揭示了一些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比如:沒有永遠的強者,也沒有永遠的弱者,無論是昆蟲還是人類,都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每當我想到這些,就心潮澎湃。嬌生慣養的我們,別說趴在地上連續觀察幾個小時,就是讓我們趴在泥地上,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的。遇到困難,我們很少想着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而是退縮、迴避、繞道,或者就是去求助他人。但是我們總要長大,不能永遠躲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總要自己獨立去面對困難。與其在那時候手足無措,不如現在就要鍛鍊自己。要象法布爾那樣,沉下心來,仔細觀察,潛心研究,總結規律,舉一反三。

?我決心要向法布爾學習,在今後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不退縮,勇往直前,直到克服困難爲止。也許這樣的進步是漸進的,甚至在表面上還不如那些依賴他人快速解決困難的同齡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我能堅持獨立克服困難,一定會成長爲優秀的自己。

讀《昆蟲記》有感6

知識是人類文明色彩中的綠色,書籍是蘊藏豐富知識的樂土,讀書則是所有人精神成長、完美人生的必須。

法國思想家迪卡爾曾說“閱讀優秀名著就像和高尚的人進行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是它們的智慧、思想。”衆所周知,每一部文學名著都是一段歷史的縮影,它再現了那段時期的人物、社會、生活習俗、科技水平及其它種種知識,其中《昆蟲記》就是一部很好的名著。

讀了《昆蟲記》,我覺得它是法布爾從人性觀察昆蟲,用散文化的筆調,在書中真實地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生育、死亡等。這本書滲透着法布爾對生命的關愛和敬畏之情,體現了作者細緻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這是一部昆蟲世界的史詩,一首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衆多自然界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本永遠解讀不盡的、值得世代相傳的世界名著。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昆蟲界的微觀世界,還知道了許多知識,例如第一章“螳螂求食”的故事中,在一段一段地閱讀中,我的腦海裏也閃現出了一個接着一個動人的情景。當介紹它的外貌時,我彷彿就拿着一個放大鏡在入神地觀察着它,栩栩如生的筆調、細緻入微的觀察,這些處處讓我心動,讓我爲《昆蟲記》而着迷。

讀了《昆蟲記》,我對動物的認識又更上了一層樓,我從此擺脫了對昆蟲的無知,變得博學起來。讀了《昆蟲記》,我受益匪淺。

讀《昆蟲記》有感7

暑假裏,我沉浸於《昆蟲記》中。只要開啟《昆蟲記》,我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笨拙的屎殼郎,劊子手螳螂,美麗又鮮豔的小闊條紋蝶等等。我感到自己已經完全進入了大自然裏,並正面對着那些快樂自由的小生靈。同時,我也瞭解到了許多有趣的昆蟲知識:蟬是靠什麼從土裏爬出來的;螳螂是怎樣捕食的;綠蚱蜢爲什麼食肉成嗜;金步甲如何奇特的婚俗……我盡情體味着其中的新奇、樂趣、美妙。哈哈!那些昆蟲,那些小生命是多麼可愛啊!捉一些昆蟲來養,腦海裏自然而然就蹦出了這樣一個念頭。

說幹就幹!

第二天,我在鄰家的廢墟里捉到了一隻蟋蟀。這隻蟋蟀身軀鐵青,翅膀是翠綠色的,一對大牙利得好象能把人的手指咬下———好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樣子。

開頭幾天,它常常吵得我睡不着覺,氣得我火冒三丈。說來也怪,又過了幾天,我漸漸感受到了蟋蟀的叫聲中竟然蘊含着一種大自然原始純粹的.氣息:蟋蟀靠着它的雙翅摩擦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瞿瞿、瞿瞿瞿',這也許就是最原始的‘音樂'吧!後來,幾乎每一夜,我都得聽着這美妙的‘大自然小夜曲'才能甜甜入睡,只是小夜曲的作曲者不是莫扎特和蕭邦,而是小蟋蟀,哈哈!

八月的天氣是多麼的炎熱,蟋蟀的叫聲沒過幾天便嘶啞了。我心想:蟋蟀也許是餓了吧!可是蟋蟀又該吃些什麼呢?我沒有這方面的常識。我怕這隻蟋蟀會因爲突然餓死而離開我,急得團團轉。媽媽告訴我:蟋蟀是一種雜食性昆蟲,無論葷素它都愛吃。植物的根、莖、葉、果實都是它們的家常便飯。於是,我每天都用煮熟的飯粒餵養蟋蟀。起初幾天,蟋蟀對我懷有敵意,放進的食物總是視而不見,等我走了才偷偷吃上一點,還有一次,蟋蟀竟然用牙狠狠地咬我。更可惡的是有幾天還來了個'絕食抗議'。唉!真是拿它沒轍。

一日三餐的美食伺候,日復一日,這隻蟋蟀終於'接受'了我這個小主人。每當我給它餵食時,它便友好地把頭伸出來,狼吞虎嚥之後,來一首悅耳的歌兒以示報答,那些日子,我簡直是如同喝了蜂蜜般的甜蜜。就這樣,慢慢的,我與我的昆蟲朋友蟋蟀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可是好景不長,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發現這隻蟋蟀漸漸失去了以往的強壯態勢,慢慢變得垂頭喪氣,萎靡不振,我看在眼中,急在心裏。我猜想着,並且最終痛苦的意識到:也許,蟋蟀是想家了吧!這裏再好,畢竟不是它最終的生命家園啊!它也許在思念自己的蟋蟀父母,想念蟋蟀小夥伴們……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我終於作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這隻蟋蟀是屬於大自然的,而不屬於我自己,我要給它真正的家園———大自然。於是在一個涼爽的夜晚,我依依不捨的把蟋蟀放回到了美麗而自由的大自然的懷抱中,看着蟋蟀蹦蹦跳跳離開的身影,我在心中暗自祈禱:願你,我的昆蟲朋友,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生活的快樂而幸福!再見,蟋蟀,我將永遠記得我們之間的情誼,我們之間的故事,永遠!

與這隻蟋蟀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學到了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我感覺自己真的長大了,也懂事了。

讀《昆蟲記》有感8

《昆蟲記》這本書是出自法國法布爾。其中有許多篇集,作者用具體的語言充分地表達了昆蟲的習性,自己的感悟、與自己觀察的好奇心編出了《昆蟲記》這本著作。

昆蟲記的英文學名爲“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作者法布爾更是用放鬆而又充滿有趣的態度寫下了自己對觀察的每一隻昆蟲的觀察日誌。活靈活現地寫出了昆蟲在幹什麼的時候做了哪些動作,或者外表兇猛卻又可愛的昆蟲,也或許是其他內容。作者堅強不屈和遇到困難不退縮的精神使他獲得了巨大的發現或有趣的動作。一直觀察昆蟲作者法布爾並沒有感道乏味,而覺得昆蟲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觀察昆蟲是他的習慣,比如說蟹蛛,雖然外表可愛但是內心卻是個劊子手。小碧蠅雖然令人厭惡,但是卻是腐蝕或垃圾的巨大強敵。蟋蟀在草地上用帶齒條的琴弓和振動膜唱歌,甲蟲無論如何都要抱着最愛的枯露菌。菜豆象在豆子上生活,“腐蝕”人們的穀物與乾燥的豆子。外表兇狠的恩布沙性情卻很溫和。

上面的幾個短文重點描寫了法布爾堅持不懈,每天都仔細觀察昆蟲的句子。《昆蟲記》有許多有趣生動的文章,真不愧於“文學之作”!

讀《昆蟲記》有感9

十月,我們走進了法布爾,走進了昆蟲界,閱讀了《昆蟲記》。

這本書主要寫法布爾觀察昆蟲的記錄,提供了它們的生活習性、繁衍和死亡的資訊。本書作者全名爲,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他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動物行爲學家、作家。

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昆蟲,如螢火蟲、白麪孔中螽斯,樵葉蜂,恩布沙,蜣螂……但我的最愛是黃蜂。黃蜂一見敵人入窠就猛撲過去,接着是一片廝殺,黃蜂殺死外來者了,最後黃蜂們把屍體拖出窠外。雖然他們對待敵人很殘忍,但對自己的孩子和藹可親。工蜂們常在這兒喂完奶後,又急忙跑到那兒餵奶,真辛苦啊!

我家陽臺上就有個蜂窠,個兒大大的,還有一點兒蜜呢!有一次,我不小心激怒了蜂窠裏的黃蜂,結果黃蜂們都朝我飛來,我只好拿起掃把當武器,亂揮幾下,沒想到蜜蜂們竟被我給打死了。我清理完現場,想:“我可不能再打擾它們了,否則,我又得拿掃把當武器了,還是把蜂窠消滅了吧!我拿着掃把向蜂窠捅去,沒捅幾下蜂窠就被我捅沒了。

月底,我們告別了《昆蟲記》,但我們還會再來。

讀《昆蟲記》有感10

開啟書本的扉頁,活蹦亂跳的昆蟲伴隨着大自然撲面而來的縷縷清香,向我展開懷抱,合上書本的末頁,對美麗而神奇的昆蟲世界的依依不捨繞於我的心上,久久不能解開。

法布爾的鉅著《昆蟲記》,細緻入微地刻畫每一個微小不過的生靈,他細心觀察生活,萬分熱愛大自然,提起滿是未乾墨水的筆,一揮而就,昆蟲的世界頓時被人給讀懂。

熱愛大自然,是《昆蟲記》給予我的最深啓示。法布爾,他爲何能寫成這本自然大書?是熱愛啊!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與神往。正因心中那割不斷的熱愛,纔出現了那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才得出了這些小而奧不可測的生命特性,纔將31年的寶貴年華,傾送給了這昆蟲世界!

小時候語文課本中,就出現了法布爾那鼓鼓的袋子,他把石子、泥土、昆蟲以及花草硬塞進去,褲子髒了,不問;袋子破了,不管,心中是那揮之不去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啊!

繆勒,一位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獎,小時候,他多大自然熱愛不過,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總能拽住他的好奇心,把他那雙亮眼緊緊吸引,目不轉睛地研究上一陣兒。有一次,他因觀察昆蟲而斷了腳踝,不得不弔在病牀上,遠離他那魂牽夢繞的大自然。可他,毫不心灰意冷,日日幻想着大自然中的一切,熱愛不減,以至於稱他的父親爲“螳螂爸爸”,只因他的手腳出格之長,稱自己爲“小虎崽子”,以用來自嘲其那貪玩的個性。不出衆人所料,繆勒長大後果然奔向了他所熱愛的大自然,於生物學的大書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文獻。

由此可知,熱愛大自然的重要性啊!熱愛大自然,也許我不會如法布爾般寫成鉅著,也許我也不會像繆勒那樣名揚萬里,但關愛那奇特的個小生靈,品味造物主的魔力一筆,發現出生活之樂之美,可謂意義非凡!

《昆蟲記》告訴我,告訴大家,熱愛大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