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2.0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類簡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類簡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人類簡史》讀後感1

《人類簡史》作者認爲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這種承認自己的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爲中心,取得新能力就是整個科學革命的回饋循環。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夠得到經費,多半是爲了政治、經濟和宗教的目的,在過去500年間,科學、帝國和資本之間的回饋循環無疑正是推動歷史演進的主要引擎。

農業革命,與其說是人類馴化了農作物,倒不如說是農作物利用了人類、馴化了人類,因爲農作物可以離開人類而生存,而反過來,人類卻已經離不開農作物。科技革命也是一樣,科技離開了人類還是否存在?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類已經離不開科技。所有農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經完全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人類只有往前發展,退不回去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像農作物那樣離開人類而存在。我會想,到底是農作物和科技利用人類佔領了這個星球,還是人類掌控了這個星球?

在一萬年前,小麥只不過是生在中東地區的籍籍無名一種野草,經過人類的傳播,在短短的一萬年,已經遍佈地球的每個角落,如果沒有人類的傳播,小麥的生長範圍不可能像今天那樣廣泛,同樣其他農作物也跟隨人類去到它們之前從沒到過的地方生根發芽。

科技也是一樣,每一個科技產品面世的時候,在一百年前,地球上沒有電的地方還是很多,晚上基本是一片漆黑。如今絕大多數有人類的居住地都已經有電,各種科技產品隨着人類走遍世界,你沒覺得這個現象和農作物很像麼?

他們都是利用人類,佔領了這個星球。

隨着科技的發展,未來人類的進化可能就會有賴於機器(這裏包含人工智能,神經控制機器,各種其他仿生設備等),也可能透過基因改造,讓人類的進化發展到我們無法想象的地步,當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發展到最後能夠控制人類。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阻止科技進步的步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爲我們帶來的好處,同時要嚴加防範其可能爲人類帶來毀滅性打擊的科技力量。

《人類簡史》讀後感2

看完《人類簡史》最後一個標點符號後,大呼一聲:“哈哈,愚蠢的人類,不,智人!”

合上書之後,該寫作業寫作業,該吃飯吃飯,回到現實中,繼續在想象構建的秩序中生活。

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從自由人文主義到社會人文主義再到演化人文主義,智人爲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滅掉了他們看似強大的對手,卻受制於不起眼的小麥;爲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想盡辦法擴大人口數量和人口規模,但和遠古時代相比,幸福指數卻並沒有明顯的上升。我不禁開始思考:智人從動物到上帝,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

失去了滿足與快樂,得到的是慾望與才智。遠古時期的智人,吃飽了能睡個好覺,就滿足了;而現在的智人,吃飽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還要有車子,有房子,有妻子,有了車子房子和妻子,會眼紅於鄰居的別墅和跑車,“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是妻子每天看着對門,揪着你的耳朵喋喋不休的話。智人發展到現在,幸福指數並沒有增大——當一個物種整體的能力大大增加,慾望、慾望不被滿足的痛苦、慾望滿足後更大的慾望也會隨之增加。正是吃飽之後多出來的那些糧食,培養了智人更多的慾望。

失去了絕對的現實,得到的是想象中的秩序。在認知革命前,部落裏的智人看到老虎會逃跑,看到果實會摘掉;認知革命後,智人會認爲:老虎是我們的守護神,是圖騰,我們應該敬畏他;果實是我們部落的精靈,不能只知道索取。廣泛的相信存在於想象中的事物,算是智人的一大特性,由此產生了宗教、國家、公司、金錢等等或大或小的由想象構建的體系。現在,爲什麼兩個原本互不相識的智人會因爲同一個理由而並肩合作,是因爲他們相信同一個想象出來的秩序,或者說,故事

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耶穌和釋迦牟尼,沒有美國和中國,沒有比特幣和人民幣,沒有憲法和法律。——說到這裏,是不是已經無法接受了?但這還沒有結束,世界上沒有正義與邪惡,沒有人權與歧視,都只是人類賦予的意義罷了,而只有老虎和果實,纔是世界上真正的存在。

當然,以上這一切,只是作者對於智人,獨特視角的深邃思考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罷了。一個建議:要帶着批判性思維來讀這本書——否則你會懷疑人生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3

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我從來沒想過的充滿想象力的觀點,這些有趣的觀點成爲我把這本厚厚的書看下去的動力,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不同於其他枯燥無味的專業科普書籍的科普類歷史哲學讀物。

書的架構非常的簡單,按照時間順序,用嚴謹專業的文字記錄了從有人類出現開始之後的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的歷史,其中插入一個作者自己關於人類融合趨勢的原因的探討,從金融、帝國、宗教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向所有的讀者提出了這本書最終的問題:從7萬年前的智人發展到現在,我們人類確實已經逐漸成爲這個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類不斷的發展最終我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我之所以說這本書不同於其他的歷史書,是因爲《人類簡史》是從人類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類發展史,我們是否因爲時代的前進、科學的進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決歷史問題的現代方法就是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透過統計每一年各種疾病的人數年齡,去判斷人類的發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統計什麼樣的數據可以體現出幸福感呢?

這個問題留待科學家們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這本書列入哲學的範疇。

書裏有提出許多我認爲是存在爭議的觀點,比如到底是我們馴服了水稻還是水稻馴服了我們、正義只是我們人類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於大自然來說不存在正義、羅伯特?奧本海默纔是人類和平的英雄。

對於這些觀點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引發了我的思考。讀完整本書,我有一個感覺,人類也許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請明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保持謙遜,善待這個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後引用比爾布萊森的話:幾萬億個遊離的的原子以某種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複雜的方式創造了你。所以我們與萬物融爲一體。

總之這本書可讀性特別高,強烈推薦。瞭解人類發展的前世今生。沒有寫總結,就是因爲一切總結都顯得很蒼白。做了很多標註,值得細細品讀。

《人類簡史》讀後感4

讀《人類簡史》,講真第一遍讀我是懵逼的,但硬着頭皮讀完了,第二遍讀的時候仍然覺得哪怕只是短短一頁都資訊量很大,知識點單獨列出就可以寫一本幾十萬字的延伸,概念也一個接一個拋出來,完全讓我的大腦超負荷,前讀後忘。

第二遍讀完了,於是我思考爲什麼。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段位,也許真的還夠不上一馬平川得閱讀這類書籍,雖然書名讓我一度覺得這本書是寫人類歷史的,但實際書裏很少涉及歷史事件,相反作者的觀點不少,爲數不多的例證當然是來論證作者觀點的啦。

其次是閱讀過程的體驗。在童年和到高中讀理科之前,我的閱讀習慣發展到近乎看到文字就會去閱讀,看報紙連中間的小字也不會放過。所以這導致我對閱讀的體驗很敏感。說到閱讀的習慣,真的是在記事起就被外公培養起來了,印象裏這位老復旦人,除了陪我玩和打麻將,他似乎總是一壺清茶然後在看書。個體心理學流派創始人阿德勒有一個觀點:童年時期的一輩子。這點我真的深有體會,當然童年受到的影響,在今後人生裏的解讀,完全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不知是不是我自己的感覺,上學時候語文或者歷史的教材,總是饒有興致得去讀教材裏的小字部分或者選讀部分,而且記得清清楚楚,相反正文那些正統科班的內容,總要強迫自己因爲應付考試纔去記住。而從學生變成社會人以後,面臨壓力和觥籌交錯的漫天資訊,還有農藥,抖音等等大行其道的今天,人閱讀只能靠碎片化的時間,比如我基本是在通勤的時候拿着Kindle閱讀或者聽英語,效率最高的是坐飛機的時候,但其實這狀態中的我們精神相對難以集中,所以也導致今天新聞,自媒體,推送和網絡小說成爲首選,人的資訊採集越來越趨於“skip”的形式,說白了,短平快,不然很難調動大衆閱讀下去。

這本書被無數大佬推薦過,而對於資質平平的我來說,只能成爲一個曾經立下的flag被完成了,但不得不說的是,這本書最精彩的是在最後,從宇宙開始到生命產生,再到智人的出現和進化,直到今天的我們,有人可以搞清楚資本主義和信貸這兩個當下經濟的支撐以後,作者對未來的猜想,主要關於人工智能和基因改造,這兩個元素基本無法現象和控制未來的情況,但也有可能人會被反牽制,對於進化這件事情,這些都是微乎其微的小片段

進化和時間一樣,無法阻止,生而爲人,利用正面,防範未然得來這世界走一遭,命裏有時終須有,無時莫強求,再緩慢也記得頑強向上生長。

《人類簡史》讀後感5

《人類簡史》是一本只有30萬字左右的書,但卻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部從10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簡史。整本書都在回答着一個問題,即‘人類是如何從10萬年前萬千動物中毫不起眼的一員,成爲當今地球的主宰。

這是一個變化太快的年代,無論思想、價值觀、意識形態、經濟政治環境幾乎是日新月異或者是百花齊放,傳統文化漸行漸遠,新的文化似乎形態各異,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卻也承受着史無前例的無所適從。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對人類歷史的反思、對廣大普通個體快樂本質的反思,都讓人感覺卓爾不羣、震聾發聵。從狩獵採集者—農業革命—農業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物理生物科學革命,每一次的人類進程都在加速前進,速度越來越快的同時,人類也把自己從自由自在的奔跑———劃地爲勞,圈固———生活在空中樓閣的小方塊裏,人類把自己的活動空間範圍也縮的快所剩無幾了。當然不可否認近兩個世紀人類的科學科技是有了質的飛速跨越發展,人類也享受着這種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紅利與愉悅。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人類是殘暴罪行的鼻祖,智人確實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代價就是賠上了幾乎其他所有動物的命運,在我們享受着科學成果、美味美食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我們是犧牲了實驗室裏的猴子、農場裏的奶牛、輸送帶上的雞、畜牧場裏的豬。

透過這本人類簡史,我們能看到人類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作爲現今變化多端的世界的歷史背景,這本書讓我們對現今的世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爲什麼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爲什麼出現嚴重的商業化?),對生活中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全球化經濟帶來全球化文化,強勢文化必然碾壓弱勢文化,價值觀也一樣“仗勢欺人”)。

回望過去,人類的一路艱辛跋涉、從無到有中充滿了太多運氣,即便運氣不錯,這些勞心勞力的跋涉的價值仍然值得反思;最近幾百年人類歷史日新月異、變動不休,好不容易從動物變成“上帝”般存在的人類不知道會繼續變成哪般模樣,因爲運氣這種東西誰也說不準;展望未來,將來人類的何去何從看來更得靠運氣,誰說了也不算。

既然整個人類的發展都充滿了變數,我們又何必沉溺在膨脹的自我裏計較得失呢?我們不如放下得失心、接納悲歡離合、接納自己的本來面目,既然改變不了生命中的潮起潮落,那就讓我們靜下來欣賞海浪的聲音,與自己同行、與生命同在、體會當下,“我”來過、愛過、存在過。因此這本書還有一種力量,讓我輕輕鬆鬆的從狹隘自我的悲喜中解脫出來,在重新審視人類和自我後,不曾想竟然獲得一種內心平靜的大智慧。

《人類簡史》讀後感6

聽名字《人類簡史》是一部敘述人類歷史的書籍,然而,它又卻與我讀過的歷史敘述截然不同,大多數歷史書,喜歡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們寫作的重點在於主線鮮明。還有一些則是以文明更替爲單位講述過去,宏觀概括,重點在於文明的發展與更替。但《人類簡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則不同以往,他的腦洞很大,他的關注點不是國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類,人類如何從弱小變成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物種,人類又將走向何處?作者將爲你一一闡述。

圍繞整部書,都繞不開一個詞“認知”,在傳統的認識中因爲自然選擇,人類學會了進化,但作者卻認爲是因爲有了“認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競爭者,同時“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讓智人從食物鏈底端一步步到頂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觀點,例如在作者看來,“農業革命”是史上最大騙局,“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農業革命所帶來的並非是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反而讓勞動人民承受着不該有的辛苦與過着比原始的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類從原本悠閒且豐富多樣的日子變得單調沉悶又辛苦。

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農業出現在現代社會,現代人會選擇現在的舒服安逸還是辛苦沉悶,它還會像回顧歷史一樣得到認可嗎?我無法想象。但,儘管有太多缺失,農業已經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根基。正如歷史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結合。作者的觀點獨到之處在於他強調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爲社會細胞的個體,“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失語,一如他在書中,常常切換視角,從被人類圈養牲畜的眼光,被人類培育農作物的眼光,向佔據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發出聲音。

當我們以“智人”的身份存活於世時,我們應以感恩與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奧祕纔會像一朵美麗的花,靜靜綻放於希望的陽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