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27篇)

讀後感2.7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類簡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27篇)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

對於快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或許,快樂在於追求幸福;或許,快樂在於有目標,有理想,併爲共奮鬥終生……但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它的真諦!

現在許多人只看了我們表面的發展,卻沒有深究:我們是否真的比祖先過得快樂了呢?《人類簡史》講的是智人7萬年的進化史。其實,我們自認知革命以來,一直生活在一個虛幻而縹緲的世界中,所謂的金錢、帝國、宗教都是源自人類的想象。這些想象使我們得到了發展,卻也讓人類的野心愈發膨脹,進而躍入慾望的深淵,無法自拔。慾望不僅會給人帶來壓力和痛苦,更有可能會使人類因此而滅絕!

子曰:富貴於我如浮雲。在我看來,我們何必要因那些功名利祿而約束自己,迫使我們勞累終生呢?我們缺乏的只不過是一個知足常樂的心態罷了。書中寫道:“現在埃及人民比他們的祖先有更完備的醫療系統,更舒適的房屋,但卻仍有許多人在抱怨生活的貧苦,命運的不公”,原因正是在於他們有一顆永遠也無法滿足的心,不斷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

事實上,我們不僅要學會滿足,更要尋求本真,做一個真正的自己!我們無需因成功而欣喜,更無需因挫折而悲傷,這樣只會耗費心神。我們根本就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主觀上的感受。長此以往,自己的心靈就會變得澄淨明潔,即不受外界喧囂的污染,也不受所謂“快感”的影響,自然也不再有什麼痛苦可言。

快樂就是知足常樂;快樂就是靜觀花開花落,笑看雲捲雲舒;快樂就是尋求本真,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簡史三部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我都非常喜歡。古羅馬有一句名言:“一個不懂的自己出生前的歷史的人,永遠都是孩子。”歷史上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一個十字路口。雖然從過去到現在已經只剩單行道,但到未來卻有無數岔路可走。所以在疫情居家時,我就想到了重讀《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是一部不長的書,卻按時間順序梳理了從智人出現到當今又到未來的人類發展全過程。書中確定了人類歷史的三個關鍵節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

認知革命是指在距今7萬到3萬年間,人類出現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能夠透過語言傳遞事實和資訊。認知革命以前,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與其它動物並無太大區別,風餐露宿,捕獵、採集爲生,要躲避其它猛獸的襲擊。認知革命以後,傳說、神話、神及宗教出現,人與人之間透過這些虛擬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紐帶,協作和活動的範圍大幅擴張,部落的規模擴大、能力提升,開始成爲自然界的主導力量,甚至具有滅絕其它物種的能力。認知革命以前人類只有生物學上的特徵,之後便產生了歷史學,有了文化意義上的人類歷史。

關於農業社會,書中提出了兩個有趣的悖論。

第一個是到底是小麥利用了人類,還是人類利用了小麥?人類大規模的小麥種植活動對人類的繁衍和發展的確有很大作用,但同時小麥自身也因此獲得了物種的大發展。我們可以說是人類利用小麥加快繁衍生息,但從小麥的角度來看,卻是小麥利用人類擴張到全球。這是個很新穎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個是人類大規模耕種到底增加了幸福,還是減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規模農業耕種使得人類擁有更多的糧食,免於飢餓的痛苦,也使人類得以定居並發展出商業和文化,無疑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大規模的農業耕種使得人類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縛了,不得不日復一日地面朝黃土背朝天進行農業生產,比遊牧採集爲生的辛勞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看來,人類原本爲了增加幸福而進行的農業活動,反而使得農民勞累不堪,難言幸福。一連串爲了讓生活更輕鬆的“進步”,最後卻成爲人類身上一道又一道的沉重的枷鎖。這確是件弔詭的事情。

科學革命是近代以來,尤其是17、18世紀以來,伴隨着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這兩大引擎,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進步,使得人類逐漸發現世界、認識世界並征服世界。科技如今不僅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人類甚至可以透過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轉自然的力量。未來世界的模樣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讀完書你彷彿縱橫穿梭在時空隧道中之間,清晰地看見我們人類如何從動物成爲主宰世界的上帝。在7萬年前人類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顧自的生活,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間,智人就變成了整個地球的主人、生態系統的夢魘,時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夠進入神的境界,不僅有望獲得永恆的青春,更擁有創造和毀滅一切的神力。但遺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爲實在沒有太多令人自豪,雖然我們主宰了環境,但卻並沒有減少地球的痛苦,雖然饑荒和戰爭都在逐漸減少,然而其他動物的生存條件,卻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惡化。我們這次的冠狀病毒的疫情,不就是從人類口中的一隻小小的蝙蝠所開始的嗎?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近期我也在讀《中國哲學簡史》,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須反身而誠。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程顥也認爲“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的真正意義是“生命”,他們認爲萬物都有對“生命”的傾向,就是這種傾向構成了天地的“仁”。面對這次疫情,作爲人類,我覺得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思,我們現在擁有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強大,但我們似乎仍然感到不滿,爲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災難,一個人可能在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我們有很多中國古代哲學家都在討論“宇宙發生論”,其中孟子提出“天民”這種說法,就是說我們人類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我們要有這種覺解,爲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其實,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來自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自然界的每一個生物,包括我們賴以生存浩瀚而無私的宇宙。天人合一,讓我們放下貪婪,儘自己所能,去書寫人類更輝煌的歷史,去創造屬於我們人類的更美好的未來。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3

書籍介紹從人類誕生到如今的發展史,其中包括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融合、科學革命等幾個階段,以及每次重大變革對人類的影響。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會對世界有另一種認知。

下面內容想什麼就寫什麼吧!

隨着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逐漸加大,自然法則或許會因爲人類而改變。同時人類自身的發展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是被其他生物取代?還是被戰爭毀滅?或是被人類親手創造的某種東西奴役?

科技的種類越來越多,而哪些纔是人類進化真正需要的。科技的發展爲了金錢?還是爲改善人類生活?

人類的生活空間從小族羣到“地球村”,在活動範圍擴大、視野變廣的條件下,可以尋找全世界同樣愛好的人,可我們在擁抱精神的想象的“社羣”時,同時也疏遠了身邊的實際的“社羣”。想象的“社羣”難道會比實際的“社羣”讓我們更加不寂寞嗎?

現在比以往更加“安全”,不用擔心被野獸吃掉,戰火也只在少部分地區燃起。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沒有一個朝代有現在這樣安全和“自由”。

說到自由,自由與平等生來就是在矛盾的對立面。個人的自由與人類的平等似乎從進入農業革命開始就無法解決。並且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信仰,一個資本家、一個佛教徒、一個回族穆斯林、一個共產主義者、一個犬儒主義者……現在看來,這些人坐在一起吃飯並不會讓人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回望過去,不用說中古歐洲十字東征,即使是上個世紀,這個場景都可能讓人無法想象。現在面臨的或許不是信仰之間的衝突,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相信什麼。

歷史已逝,未來可期,珍惜現在。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4

聽名字《人類簡史》是一部敘述人類歷史的書籍,然而,它又卻與我讀過的歷史敘述截然不同,大多數歷史書,喜歡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們寫作的重點在於主線鮮明。還有一些則是以文明更替爲單位講述過去,宏觀概括,重點在於文明的發展與更替。但《人類簡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則不同以往,他的腦洞很大,他的關注點不是國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類,人類如何從弱小變成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物種,人類又將走向何處?作者將爲你一一闡述。

圍繞整部書,都繞不開一個詞“認知”,在傳統的認識中因爲自然選擇,人類學會了進化,但作者卻認爲是因爲有了“認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競爭者,同時“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讓智人從食物鏈底端一步步到頂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觀點,例如在作者看來,“農業革命”是史上最大騙局,“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農業革命所帶來的並非是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反而讓勞動人民承受着不該有的辛苦與過着比原始的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類從原本悠閒且豐富多樣的日子變得單調沉悶又辛苦。

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農業出現在現代社會,現代人會選擇現在的舒服安逸還是辛苦沉悶,它還會像回顧歷史一樣得到認可嗎?我無法想象。但,儘管有太多缺失,農業已經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根基。正如歷史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結合。作者的觀點獨到之處在於他強調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爲社會細胞的個體,“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失語,一如他在書中,常常切換視角,從被人類圈養牲畜的眼光,被人類培育農作物的眼光,向佔據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發出聲音。

當我們以“智人”的身份存活於世時,我們應以感恩與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奧祕纔會像一朵美麗的花,靜靜綻放於希望的陽光之下。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5

本書將人類史巧妙地分成三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單就這個分類就足以把玩很久。因爲相比較而言,認知革命時間跨度最長,農業革命次之,科學革命跨度最短。反過來,對人類變革影響最大的卻是科學革命。所以說,人類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自我認知階段,接着透過農業革命慢慢穩定下來形成了村落、城鎮、國家,最終依賴着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慾望發展出了科學,運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到瞭如今的現代。說到影響,其實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給我們留下了遺傳基因,至今影響着我們每一個現代人。本書作者認爲:歷史的目的不在於做出準確的預測,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這種歷史甚至要追蹤到幾百萬年前。現在的我們喜歡吃甜食,這件事就來源於遠古的採集社會,那時候唯一的糖分來源就是果糖,然而這種藏在植物中的寶藏,一年只能獲取一次,所以渴望吃到甜食的祖先們一定是吃到爽爲止,吃完了估計還要搞個“爬梯”慶祝一下。於是乎對於糖分的喜愛就深藏在我們的基因當中,即使現代社會發明瞭蔗糖的人工提煉,人類還是對糖分愛不釋手。於是,迎來了困擾人類的健康問題:肥胖。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肥胖問題的預防和解決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當然這樣的人類與動物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書中着重講述了人類是如何從一個食物鏈的中低層生物一躍到了食物鏈的頂端,甚至成爲“上帝”的過程。這裏面我認爲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最特別之處就是他能夠虛構一個故事。從而讓更多的智人團結起來向一個目標奔去。書中舉了一個標緻汽車的例子。我家裏就有一輛標緻車,他的車標類似施泰德獅人。過去標緻汽車只是來自法國瓦朗帝蓋伊村的一個小廠,距離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遠。而現在的標緻卻是個跨國企業,全球員工50萬,年產量150萬輛,是什麼讓這麼多陌生人合作辦公的呢?標緻公司又是什麼呢?答:即使有一天標緻汽車破產了,把公司員工裁員了,設備處理了,辦公室全毀了,公司本身也是存在的,因爲大家都相信這個公司是存在的。這個建立在人類集體想象當中的標緻公司,他與實體世界並沒有什麼連接。讓這個虛構之物與世界產生連接的是什麼呢?就是語言。除了語言的力量,書中還展示出了文字、數字、金錢、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等等事物的原理。每每讀後我都要歎服作者非同尋常的想象力。就像評論家高毅說的,他竟能從用生物學制造的那隻背上長耳朵的老鼠聯想到3.2萬年前的施泰德獅人,並能匪夷所思地產生“弗蘭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爾伽美什肩上企圖滅絕智人”這樣的奇想。這說的是人類可能透過基因重組製造出生化人,從而迎來新的人種和智人的末日。但作者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因爲看得出他並不希望那一天的到來,而且這樣的結局和自我毀滅的方式太令人毛骨悚然了。於是,作者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我們人類到究想要什麼?”從而將本書從歷史學層面提升到了哲學層面。

這裏我也就不展開探討人生哲學和人生真諦的話題了,我深知自己水平不夠。如果朋友們悟到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但我真心感到這是一本曠世奇書。讀過之後愛不釋手,所以透過讀書分享的形式寫出來,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在茶餘飯後聊聊他……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6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本書從天地萬物開始說起,一本看似是講歷史的書中,卻囊括了包括心理學、生物學、金融學、宗教學的思想。本文一直想突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便是“平等”。

不由和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不謀而合。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大致是說人其實也是地球上一種平平常常的生物,和鄉間的花、地上的狗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大家都是在社會上平等的生存着而已,無所謂誰比誰更加高貴。如果按照道家和本書的思想,那人們生活中很多嫉妒、攀比的心理就顯得毫無意義。既然人和田間的芻狗都沒什麼差別,那人和人之間能有什麼不同呢?大抵不過是一種心態罷了。

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每個人活在世上,不過是爲了名和利而奔波。一旦看破這點道理,很多時候我們就能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是看待身邊的人,也更能看清這個世界。

最近有幸參加了某券商研究所首席的講座,她講了一句話“如果這輩子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極光,你的三觀會改變的”。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指那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原來人類在這個世界上這麼的渺小,反而很多事情會看開很多。我們現在都面臨着太大的就業壓力,每個人都陷入在深深的焦慮之中。轉念一想很多時候真的沒有必要那麼的看重自己或者看清自己,帶着一顆海闊天空的心來看這個世界,一定會開闊很多。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7

這部作品的作者是以色列歷史學家瓦爾赫拉利,這本書根據作者自己視角講述了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現存的物種都是經過若干年的進化,人類也早已進化到了生物鏈的最頂端。隨意科學的快速發展,科技革命將一些多少年前認爲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時候,就像是作者最後一章節–智人末日,強大的科技在若干年後會不會使人類遭遇危機?這將帶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呢?

近代科技發展異常的迅速,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技術現如今已經處於相當成熟的階段,幾十年的克隆羊,現如今可以做人體仿生器官;幾十年前的超大電腦的運算速度,遠遠比不上一部普通手機;很多以前被認爲無法治癒的疾病,現如今也都有特效藥;近些年很火的人工智能也讓我們享受到了便利。享受科技革命紅利的同時,我們也漸漸被它們奴役了。

出門打車用手機,叫外賣用手機,手機本來是我們打電話的工具,隨着手機智能化,網速的升級,現在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不管是地鐵,餐廳還是洗手間,甚至開車的時候都有人在看手機,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危害。有專家預測了幾百年後的人類由於手機的存在發生駝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擔心,機器人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控制人類,當他們真正學會人類的思考,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閱讀歷史在於讓我們牢記過往,牢記那些經歷的挫折,利用積累的寶貴經驗去發展,但是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8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書名很牛叉,內容也很牛叉,簡直裝叉必備!

書中內容時間跨度之大,完全與書名相匹配。讀完基本可以對人類從過去到未來的發展進化有一個簡單瞭解,對於一個知識儲備不足的人來說,簡直可以是科普寶典。

但由於書中介紹內容時間跨度大,所以即使在重要節點處內容也不十分詳盡。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爲市面上有很多詳解書籍可供鑽研。

下面介紹本書讀後感。

第一,很慶幸在讀這本書之前讀了《殺戮與文化》並且不小心看過《神的歷史》,因爲書中對這兩方面的描寫並不多,但是這兩方面卻在推動歷史。人類的發展時刻伴隨着殺戮,從人類還是直立人甚至更久以前,殺戮就是活下去唯一的辦法。而宗教,是凝聚一羣人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甚至出現在部落、國家、民族、金錢等一系列概念之前。

第二,由於書中內容時間跨度更長,所以讀這本書有一種站在上帝的視角旁觀人類的趕腳。會更容易跳出人的身份來思考人,這很重要。因爲旁觀的時候對優點和缺點的認知會更少有主觀偏見。

第三,着眼於個體的時候,會把人與人之間的事放的更大,而着眼於歷史卻能清晰的看到個體。這對思考特別有好處。

第四,書中雖然對人類過往描述的更多,但因爲主體始終都還是人,所以,今天的很多情況在歷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與根源。

第五,讀過本書後發散了好多,譬如自由、快樂,還有其他。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9

真理與發展幾乎是一定會產生衝突的,這時候你還會選擇真理嗎?

前段時間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起因是某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愛情這個東西是如此的虛幻,以至於我開始懷疑其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於是我開始四處搜尋關於愛情的資料,看了許多關於愛情的書籍、電影,還去問了很多人,可依舊沒有找到我想找到的答案,甚至到了最後,我越發地相信,愛情這個東西,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所謂愛情,只是由於人類多巴胺分泌所激發的一種原始的生殖衝動,只不過,被人類文化所粉飾成爲一種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行爲而已。

接着,我又開始懷疑,既然愛情這種東西都不存在,那麼我們周圍的其他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嗎?經過一番思考與求證,我驚駭地發現,原來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虛假的,人類文明的一切都是構建在一種想象的基礎之上的,什麼金錢,榮耀,道德,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便於管理人民而捏造出來的謊言而已。

我就這麼,深深陷入了懷疑論的漩渦之中。

也許真的有命運這種東西,就在這個時候,駱大的五月讀書活動選擇推薦了《人類簡史》這本書。

其實《人類簡史》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買了,但由於各種原因,我當時只是草草翻了一兩頁便一直放在書架上積灰。處於對知識的渴求(好吧其實是爲了找駱大報銷書費),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

一個星期之後,當我翻過本書的最後一頁的時候,一種從未有過的通透感在我的體內流淌。

嚴格來見,我覺得這本書說是歷史書更像是一本哲學書。

但從史實的角度講,本書並不算十分優秀,我也讀過比它更加具體詳實的書,但此書與其他書都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高度,它將人類作爲一種普通的動物進行剖析,從宏觀上分析了人類發展的進程,並預言了人類的未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彷彿是站在一種旁觀的上帝視角觀察歷史的發展,如果這本書不是當代學者所寫,我甚至可能會認爲它是由外星文明所寫。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讀到農業革命之前,我心中的想法愈發地堅定。沒錯啊,我們周遭的一切就是被虛構出來的啊,我們一直就生活在謊言之中啊。

可當我讀完了農業革命並一直讀到科技革命的時候,我的想法被完全顛覆了。爲什麼人類可以從一個弱小的種族一躍成爲地球的霸主?爲什麼人類可以完成其他物種幾千萬年都完不成的事情?爲什麼現在我在咖啡館裏喝着咖啡碼字的時候亞馬遜森林裏的其他生靈依舊在茹毛飲血?

這一切都是因爲:想象力。

人類與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會講故事。

人類透過製造並相信一個又一個的虛幻而又神祕的故事,構建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相信同一個故事的人們即使相互不認識也可以相互合作,遇到困難時互幫互助,遇到獵物時一起捕殺,遇到危險時也不會一鬨而散。每一個人類社會的規模也從十幾個人變成了幾百個人上千人,現在天朝的人口甚至達到了14億。

同樣,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壯大,人類的的故事也不斷地變得豐富而複雜,金錢,道德,宗教等等應運而生。這些故事保障這人類社會這一龐大機器的有序運轉,人類社會也在發展之中不斷產生新的觀念,新的故事。他們相輔相成,使得人類這一物種能不斷地向前運動。

然而,歸根結底,這些畢竟是隻是人類自己編出來的,既然是編的,那就幾乎一定會有漏洞,也一定會有人不相信這些故事,於是纔有了犯罪,纔有了金融危機,纔有了詐騙等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

但就因爲它們是虛構的我們就要否定它嗎?以前的我認爲,是的,正因爲它們是虛假的,我們就應該否定它們,拒絕接受它們。可現在我覺得,這種想法有些天真了。

糾結於事物的真假與否,只是單純的思維遊戲而已,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這些事物對我們,對他人,對整個人類有沒有益處。有些東西雖然是虛構的,可是正因爲有了它們我們纔會有現在這種生活:有了金錢,我們才能如此方便地買賣東西;有了法律,我們纔不會擔心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有了道德,我們才能在自己想要做惡的時候及時收手。

當然,真理重要嗎?真理當然重要,人類社會就是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斷髮展成長的,可當真理與發展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是應該選擇真理呢還是選擇爲了發展稍微放棄一下真理呢。

我想,歷史早就給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0

我懷着種種的好奇與疑問,翻開了《人類簡史》的封面。

《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的由來,歷史的疑問,人類的本性與現實的面紗。從各個方面,解釋了現在人類的生活與漏洞,是一本幫助人類瞭解自我的經典之著。它從文化,信仰,政治,國際,法律等制度的起點,對當代社會發出疑問,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

《人類簡史》一共有20章,從遠古時代,一直講述到當代社會,認我知道了許多從課本上見不到的知識,也讓我從內而外的再次瞭解了人性,它讓我知道了現在社會的陰暗面,與光明面。

它是一個凌亂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讓我懂得了:現代人類的文明,無一不是用別人的血堆上來的。智人本不是孤獨的,我們只是人類的一種,就如麻雀也只是鳥的一種,而爲什麼智人能成爲生物鏈的頂端呢?我想答案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們的祖先當時也可以與他們和諧相處,可是嗜殺和殘忍的本性,使我們大開殺戒。但,也正是這份殘忍與無情,才讓人類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惡。我們的真面目,這嗜殺的基因,永遠不能擺脫,和睦與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惡的念頭。

當代社會,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強食都由那份殘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與被告人,也許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這一小塊的邪惡,陰險的伏在我們心上。但我們也應向那殘暴的基因說不了,只有將枷鎖套上自己殘暴的心,將愛注入我們的心田,人才會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在未來,人類不應只踏着別人的血前進,而更應該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類簡史》告訴了我,我與那份殘暴的相同,也告訴了我,我與它的不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1

《人類簡史》這本書閱讀的時間有幾個月,這本書給我感受就是全篇重點都很多,接而引發很多考慮。讓我眼前一亮的發出慨嘆“哦,原來是這樣的。”中間休息着看了些小說,由於覺得有點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斷再想要留下些什麼。但是能總結的太多,真實讓我尷尬了一會兒,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強推這本書時,她問了我一個當時朋友向我引薦,我也問過的一個問題“講的是什麼?”,

想了想分離朋友給我引薦時的引見“這是一本讓人茅塞頓開的書”,答覆她“這就是一本歷史書、不是故事書所以沒有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的歷史,然後從一種我們平常沒有留意的角度論述了這個歷史”。

歷史留給了我們什麼?爲什麼有些集團、國度衰敗了以至消逝?有些還依然在開展?西方的科學是注重採集、調查、實驗、數據的整合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我們習氣用經歷。這種認知在我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時瞭解尤爲深入,其實那些讓我們覺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後是有無數學者、學術團體的實驗,數據研討整理。並停止嚴厲的考證再發表。同一個課題不同的實驗、目的得到的結論也不相同,所以運用範圍較廣。而我們就是“經歷”、“指導說”,做得事也不論總結不總結反正我做了這個事就是有經歷了,也不論這個“經歷”是對是錯。或者指導說得一切就是謬誤。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2

花了幾個月,斷斷續續讀完了《人類簡史》這本書。感觸頗多。作者很多想法相當獨特,特別是結合了很多生態環境歷史,更具有順服力。把人類歷史說成是“從動物到上帝”,理念構思得巧妙,證據也令人信服。

相比而言,中國歷史學者科學素養略差,懂生態環境史的人又不太精通社會政治人文歷史,短期內估計還沒人寫的出這麼精彩的歷史書籍。本書的缺憾就是中國或亞洲史料極少,故事都是以西方爲主,太不把其他地方的人當人看了,算是本書的不足之處吧。

說來奇怪。初高中階段,我非常不喜歡歷史,不知爲何大學之後卻有點入迷了。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特別是好史值得細細品味。正如作者所言,歷史並非用來預測未來,但歷史可以擴大我們視野,讓我們知道人類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本書還真令人茅塞頓開,不愧爲一本牛書。過幾年後,我必定還要再讀一遍。

最後,讀完《人類簡史》不得不說,雖然有不少人是蠢貨,人類也犯錯,但人類真是太牛了。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3

作者在第六章後半部分論述了想象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我們的各種法典條例是想象。

作者用標緻汽車公司的例子說明“公司”也是出自於想象,是虛構出來的概念,之所以能夠相信公司的存在,是因爲董事會這麼相信,公司請的律師也這麼相信,辦公室的同事這麼相信,銀行人員也這麼相信,所有人都這麼相信。想要解決到現有的想象,就必須想象出更強大的東西才行,這就是社會的發展。本章最後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身爲人類,我們不可能脫離想象所構建出的秩序。

每一次我們以爲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加以擴大“,當你真正地意識到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想象,你的錢是想象,你信仰的宗教是想象,你打籃球遵守的規則是想象,你的親密的人是想象,就連你自己都是想象,或許你能感受到一點點不同?釋懷?自信?抑或感覺有趣?或者其他感覺?在高中的時候,自己也曾想到這些,也曾認爲自己以後的生活會是自由的,但卻不知覺已經忘卻自由的概念,爲身邊所有想象的秩序所禁錮。

第八章,歷史從無正義,”不管是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都只是虛構的想象所建構出來的。然而歷史的鐵則告訴我們,每一種由想象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象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舉例來說,許多贊成奴隸制度的人就認爲,這是自然現象,並不是人類所發明出來的一種制度“、”如果你問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爲什麼贊成種族階級制度,他幾乎一定能跟你滔滔不絕地來場僞科學講座,告訴你不同種族之間本來就有生物學上的差異。

比如說,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就有什麼特殊之處,讓他們天生更聰明、更有道德感也更勤奮“,但是事實證明,很多自己認爲理所當然的想象都是放屁,所以當別人試着給你灌輸思想的時候,你就當他們在放屁好了,聽個響就過了,最終要有自己的對於事實的理解與認知,堅定自己的立場。”正義“,這裏在我看來不如說是”公平“,歷史從無真正的公平,這點我始終相信。

第十九章,生命的意義部分,讓我對於生命的意義又有了不同的思考。簡單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快樂,這個和我之前的認知符合。對於快樂,作者又把我的思考領入了另一個層級。什麼是快樂呢?”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相反,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和道德成分。價值觀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覺得養小孩就像是個悲慘的奴隸,得侍候一個獨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覺得自己真是滿懷着愛,正在培育一個新的生命“,”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論是你想要實現什麼,最終你獲得的感受都是想象的錯覺。人類的生命從純粹科學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我們常說的,誰死了地球還不是照樣轉?哪怕有一天人類滅絕了,宇宙還是該怎麼執行就怎麼執行。所以我們對於生命的意義的理解,也都是想象。所謂的快樂,就是讓自己的價值觀被集體的價值觀所認同,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的想法儘量和身邊的人的想法一致,這樣覺得得到了認可,覺得生命有意義,從中得到快樂。”這個結論聽起來似乎很叫人難過。難道快樂真的就只是種自我的欺騙嗎?“

我想現在是的,設想某一天地球上只有你一個人類了,沒有價值觀的束縛,沒有他人的輿論壓力,沒有法規的約束,你現在所能想到的快樂是不是完全都沒有意義了呢,因爲在那時自我欺騙已經得不到快樂了,並沒有人在乎你,也不會有人管你。

以上提到的部分讓我有了一些延伸的思考,其他沒提到的章節也很耐讀。本書能夠讓人重新審視人類,對生命的意義加以深入思考,對人類的發展也有所警戒,實爲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4

我們從幾十萬年前開始學會使用火,然後逐漸學會打製石器,然後逐漸登陸其他大洲不斷適應各個大洲環境,使得第一次“人類的洪水猛獸”席捲全球。

此後人類不斷進化與發展,進而逐漸演化出大羣落、部落、村寨、城市、國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國,然後宗教、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便也應運而生。而人類的數次重大變革既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則深深改變了人類進程,也深深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而人類的進化也不過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則,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樣,“既讓自己的DNA持續永久的複製下去”,只是人類到後來尤其是現在的進化越來越超脫大自然的束縛。

回首望去,讓我們從一衆生命脫穎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腦袋卻能思考整片宇宙,這着實是人類的偉大之處。不過目前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遠超以往,且形式不容樂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戰爭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雖然如今是史上相對來說最和平的時期,但當今世界局勢仍然錯綜複雜,中美博弈、朝韓危機、中東變局、歐洲風雲。而世界終會走向何方,其中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局,尚不得而知。

人類的未來究竟去往何處?作爲宇宙的奇蹟生命代表的人類,是否甘於自然法則的束縛?而若真的有一天,人類凌駕於萬物之上,那時又該會是何種模樣?

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5

作者認爲,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火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約30萬年前,人類祖先對於火的使用已經是信手拈來了。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也是對付獅子的利器。由於火的小心利用,人類把原本無法穿越的貧瘠灌木叢變成了充滿獵物的原野。大火燒完一片地方後,留下了燒焦的動物、堅果和植物的塊莖。

但火最重要的作用是烹飪。黑猩猩咀嚼消化生的食物需要5個小時。而人類由於學會了烹飪,花費在咀嚼消化上的時間大大減少,更重要的是,烹飪殺死了食物中的細菌和微生物。烹飪的出現讓人類的食物選擇範圍大大增加。一些學者也認爲,烹飪使得人類的腸道長度縮短,促進了大腦的發展。

火也讓人類和其它動物產生了巨大的鴻溝。其它動物縱然有強壯的肌肉,巨大的牙齒,寬大的翅膀,但也只能利用自然的力量,卻不能對其控制。而人類學會使用火,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點火來完成特定的任務。而且,使用火的力量和人自身的身體構造、形態和力量沒有關係,即便是一位形單影隻的女性,也能點燃大火燒光整片森林。火的使用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會接踵而來。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6

聽名字《人類簡史》是一部敘述人類歷史的書籍,然而,它又卻與我讀過的歷史敘述截然不同,大多數歷史書,喜歡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們寫作的重點在於主線鮮明。還有一些則是以文明更替爲單位講述過去,宏觀概括,重點在於文明的發展與更替。但《人類簡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則不同以往,他的腦洞很大,他的關注點不是國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類,人類如何從弱小變成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物種,人類又將走向何處?作者將爲你一一闡述。

圍繞整部書,都繞不開一個詞“認知”,在傳統的認識中因爲自然選擇,人類學會了進化,但作者卻認爲是因爲有了“認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競爭者,同時“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讓智人從食物鏈底端一步步到頂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觀點,例如在作者看來,“農業革命”是史上最大騙局,“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農業革命所帶來的並非是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反而讓勞動人民承受着不該有的辛苦與過着比原始的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類從原本悠閒且豐富多樣的日子變得單調沉悶又辛苦。

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農業出現在現代社會,現代人會選擇現在的舒服安逸還是辛苦沉悶,它還會像回顧歷史一樣得到認可嗎?我無法想象。但,儘管有太多缺失,農業已經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根基。正如歷史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結合。作者的觀點獨到之處在於他強調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爲社會細胞的個體,“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失語,一如他在書中,常常切換視角,從被人類圈養牲畜的眼光,被人類培育農作物的眼光,向佔據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發出聲音。

當我們以“智人”的身份存活於世時,我們應以感恩與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奧祕纔會像一朵美麗的花,靜靜綻放於希望的陽光之下。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7

思考的代價。題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麼代價呢?編者(夏老師)認爲,這是在說在250萬年前,人類處於食物鏈的中游,獲取食物比較困難。那就只有透過減少自身消耗來減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腦需要大量營養來維持,導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類相對於猛獸,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獵採集工作難度加大。這就是思考的代價。

作者舉例說明人和其它動物大腦的區別。60公斤重的哺乳動物大腦的平均容量爲200立方厘米。而250萬年前最早的人類大腦容量約600立方毫米。而現代人類的腦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這就是說,人的大腦進化了。但這種進化並非不費力的(no—brainer)。

作者認爲,爲了維持大腦能量消耗,人類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找食物,同時肌肉萎縮。

大腦爲什麼能量消耗大?現代人的大腦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到3%,但身體在休息的時候卻要消耗整個身體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類人猿則只需要8%。

那爲何肌肉會萎縮?編者認爲邏輯是這樣的:人類相對於其它兇猛動物來說是沒有戰鬥能力的,因此人類只有減少活動才能避免被猛獸襲擊,雖然生存了下來,但人類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縮。作者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無尾猿可以輕鬆地將一個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個布娃娃一樣。(編者注:人類不僅面臨貓科大型動物的獵殺,還有同屬於人屬下的其它人類!)

作者說道,現在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只要有一把槍就可以殺死一頭猛獸。人類初期即使智力上有優勢,但也不過是製造出一些精緻的小石器,這種優勢對於猛獸來說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人類的大腦又是如何進化的呢?

作者沒有繼續討論一下,而是話鋒一轉,討論起人類的另一個優勢,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雙手,也讓人的雙手得到巨大的發展。最終,人可以用雙手完成非常複雜的任務。比如製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點。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動物,要實現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變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價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後代受到了影響。死亡率變高。孩子生得越早,由於其頭部比較小和柔軟,因此母親更容易活下來。這就導致孩子早產。作者說到,人類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獨立。而小馬駒剛生下來就能跑能跳,小貓僅僅在生下來幾周後就能離開媽媽覓食。

因此,人類培養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產生了社會問題。(編者注:因爲人類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來,所以產生了部落,也就是社會。)作者強調,人和其它動物不同,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說道,雖然人具有較大的腦容量,會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動物一等的學習能力以及複雜的社會結構,但在200萬年中一直處於弱勢和邊緣地位。100萬年前的人類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殺的恐懼中,也捕捉不到什麼大型動物,主要靠種植植物,採挖昆蟲,偷捕小動物,吃腐肉爲生。直到40萬年前人類纔開始捕獵大型動物,10萬年前人類才位於食物鏈的頂端。

不過作者指出,人類之前其它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其進化是漫長的,持續數百萬年,而人類進化太快,整個生態系統無法逐漸調整,人類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調整。人類長期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對於保持在食物鏈頂端的地位充滿恐懼和焦慮,這讓人類變得兇殘和危險。而人類歷史上的許多災難,從傷亡慘重的戰爭(編者注:英法百年戰爭,一戰二戰等)到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的浩劫(編著注: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海嘯,物種滅絕等),都是由此而來。

編者對最後一段的真得覺得很贊,不愧是歷史學家,從歷史進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觀點獨到!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8

人類簡史的全名是《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其簡稱:《人類簡史》或許並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意圖,冒號後面的內容纔是作者對人類進化史的真實定位:從動物到上帝!而讓人驚訝的是,人類這一發展歷程,竟然經歷了上百萬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門檻。但當我們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作者卻在警醒世人:一場災難或將開啓。這場災難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人類自身。

然而要弄清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早在上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猿人便已問世。而人類真正的歷史恐怕要追溯到幾萬年前的一場認知革命。但要把這段歷史給寫全了,絕對是一部長篇鉅製。可在作者眼中,縱橫幾萬年的人類文明史,也只不過經歷了三場大的變革,它們是:認知革命(7萬年前),農業革命(12000年前),科學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時間週期越來越短,但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卻是越來越驚人!

比如,你可以假想這樣一個場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們並不會感到太大不同;而換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無法忍受沒有手機和網絡的一天。

更加驚人的是,人類社會的這種變化,還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斷演化着,以致今天的我們在面向未來,思考未來的時候,莫名產生了一種彷徨和無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卻不知目的爲何方時,內心所感到的那種顛簸和忐忑不安。那麼,何以解憂呢?以史爲鑑:瞭解過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將來。

然而,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學著作,總是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但《人類簡史》這本書,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以極簡的方式,一窺人類發展史的全貌。因爲,在汗牛充棟人類歷史學著作中,《人類簡史》勝在一個“簡”字,相比於卷帙浩繁的歷史書,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輕薄了,但它簡明卻不簡單,視角獨特,見解犀利,內容豐富如百科全書。書中,作者將其廣博的學識和對歷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讓每一個深入閱讀的讀者皆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9

第一次看到《人類簡史》一書,是拿在《愛情公寓》女博士胡一菲手中。本來以爲是一本極其枯燥的純理論性書籍,多年後拿在手裏翻看目錄,竟然比我想象當中要有趣的多!真是意外的驚喜。

《人類簡史》是年輕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作品,它一出版就將作者從名不轉經傳的歷史研究員,變成了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這本書也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引得20多個國家爭相購買其版權,不但如此它還長期霸佔各大圖書暢銷榜的榜首,受盡各界大佬精英的花式寵愛,實在是厲害的過分啊。其實書的內容並不複雜,就是人類從動物到上帝這250萬年的發展歷程。作者在書中分析了以下三個問題:人類原本只是一種普通動物,論實力在生態圈裏只能算中等,但爲何最後確實我們稱霸了全球?從智人到現在的數十萬年間,我們到底是變得更好了還是更糟了?人類的未來該走向何方?

首先,我們重點來說一下智人爲什麼能稱霸全球。

這主要得益於三場革命:1,大約七萬年前的認知革命。七萬年前,地球上共有六大人種,其中一種人種就是我們的祖先智人,爲什麼叫我們智人?可能是因爲我們認爲我們的祖先最聰明,畢竟六大人種當中我們活到了現在,我們不如尼安德特人強壯,不如弗洛里斯人專業技能好,他們會製作工具。那爲什麼我們會逆襲呢?可能是因爲我們會溝通。比如有一天我們發現河邊有頭獅子,其他人種可能就會說“河邊有頭獅子”,我們智人會怎麼說呢,A說“河邊有獅子”B說“哎呦,那我們快跑吧”但是C可能會說“跑啥啊,我們就逮住它給它烤了吃!”獨特的語言交流成爲了我們進化獲勝的最關鍵原因。會說含義複雜的句子讓我們可以交換更多身邊的資訊,從而規劃執行復雜的事情;八卦的好處讓我們瞭解了部落裏誰最值得信任,誰不靠譜等,這促使了關係的形成,讓智人發展出了更緊密的合作形式,於是部落的規模逐漸擴大;虛構,有資料顯示只有智人能表達從未看過,聽過,耳聞過的事情並講的煞有介事,實際虛構的力量不是讓人類擁有想象,而是讓人類一!起!想象,透過虛構故事,智人開始大量的與陌生人合作,同時社會行爲也在快速的創新。認知革命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社會行爲創新從而形成了文化,文化出現後我們就再也無法停止進步和發展。2,大約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起源在於我們成爲了小麥控,是的,小麥控!反正沒人知道原因,我們的祖先大約一萬兩千年前不約而同的放棄了裸奔的生活開始瘋狂的種植小麥。人類踏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但是人類沒有滿足。下一階段,我們打算向神靠近。3,大約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有人突然意識到我們對真正重要的事情一無所有,於是開始了一場喪心病狂的求知之路,我們透過實證觀察收集各種觀察值,再用數學工具發展出統計學之後整理連接形成全面的理論,然後運用理論發展出新的科技,這便是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資本,帝國與科學之間互相發展互相依賴。2,工業發展讓人類越來越不受自然的擺佈。3,人類主導思想,比如對個人意志,個人主義,生命意義等的動搖,人類的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當中產生的結果,所謂的“快樂”很可能只是個人對意義的錯覺,線性的集體錯覺達成同步而已。類似以上這些不明覺厲的話今後我們將不得不思考的更多。雖然我們智人最終稱霸了地球,但從農業革命放棄採集變身圈地耕種的農民,再到科學革命中對生命意義產生動搖來看,很難說我們人類到底是變得更好了還是更糟了。而緊接着又有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可我們的面前,人類的未來該走向何方?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最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如果我們智人還繼續這樣不負責任,貪得無厭,極具破壞力的話,那麼我們未來就可能會成爲一種永遠年輕的生化人,人的定義也會隨之改變,被我們虛構出來的更進階的生物所代替。

《人類簡史》這本書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人類命運的真切關心和憂慮,我們看似輝煌進步的背後其實充滿了危機。該書結尾的這段話“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樣使用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類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不負責任,我們讓自己變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則,我們也不用對任何人負責。正因如此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爲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爲甚。”讓我想起了另外一本書《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現在被譯爲《切爾諾貝利的祭禱》。作者用口述史的形式爲我們呈現了核輻射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災難過後的衆生相——受害者肺腑的呼喊與絕望,真是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難過。人類製造的核電站,最後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綜上,且行且珍惜,人類何去何從值得思索。(吳彤)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0

看完《人類簡史》最後一個標點符號後,大呼一聲:“哈哈,愚蠢的人類,不,智人!”

合上書之後,該寫作業寫作業,該吃飯吃飯,回到現實中,繼續在想象構建的秩序中生活。

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從自由人文主義到社會人文主義再到演化人文主義,智人爲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滅掉了他們看似強大的對手,卻受制於不起眼的小麥;爲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想盡辦法擴大人口數量和人口規模,但和遠古時代相比,幸福指數卻並沒有明顯的上升。我不禁開始思考:智人從動物到上帝,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

失去了滿足與快樂,得到的是慾望與才智。遠古時期的智人,吃飽了能睡個好覺,就滿足了;而現在的智人,吃飽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還要有車子,有房子,有妻子,有了車子房子和妻子,會眼紅於鄰居的別墅和跑車,“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是妻子每天看着對門,揪着你的耳朵喋喋不休的話。智人發展到現在,幸福指數並沒有增大——當一個物種整體的能力大大增加,慾望、慾望不被滿足的痛苦、慾望滿足後更大的慾望也會隨之增加。正是吃飽之後多出來的那些糧食,培養了智人更多的慾望。

失去了絕對的現實,得到的是想象中的秩序。在認知革命前,部落裏的智人看到老虎會逃跑,看到果實會摘掉;認知革命後,智人會認爲:老虎是我們的守護神,是圖騰,我們應該敬畏他;果實是我們部落的精靈,不能只知道索取。廣泛的相信存在於想象中的事物,算是智人的一大特性,由此產生了宗教、國家、公司、金錢等等或大或小的由想象構建的體系。現在,爲什麼兩個原本互不相識的智人會因爲同一個理由而並肩合作,是因爲他們相信同一個想象出來的秩序,或者說,故事。

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耶穌和釋迦牟尼,沒有美國和中國,沒有比特幣和人民幣,沒有憲法和法律。——說到這裏,是不是已經無法接受了?但這還沒有結束,世界上沒有正義與邪惡,沒有人權與歧視,都只是人類賦予的意義罷了,而只有老虎和果實,纔是世界上真正的存在。

當然,以上這一切,只是作者對於智人,獨特視角的深邃思考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罷了。一個建議:要帶着批判性思維來讀這本書——否則你會懷疑人生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1

《人類簡史》作者認爲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這種承認自己的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爲中心,取得新能力就是整個科學革命的回饋循環。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夠得到經費,多半是爲了政治、經濟和宗教的目的,在過去500年間,科學、帝國和資本之間的回饋循環無疑正是推動歷史演進的主要引擎。

農業革命,與其說是人類馴化了農作物,倒不如說是農作物利用了人類、馴化了人類,因爲農作物可以離開人類而生存,而反過來,人類卻已經離不開農作物。科技革命也是一樣,科技離開了人類還是否存在?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類已經離不開科技。所有農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經完全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人類只有往前發展,退不回去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像農作物那樣離開人類而存在。我會想,到底是農作物和科技利用人類佔領了這個星球,還是人類掌控了這個星球?

在一萬年前,小麥只不過是生在中東地區的籍籍無名一種野草,經過人類的傳播,在短短的一萬年,已經遍佈地球的每個角落,如果沒有人類的傳播,小麥的生長範圍不可能像今天那樣廣泛,同樣其他農作物也跟隨人類去到它們之前從沒到過的地方生根發芽。

科技也是一樣,每一個科技產品面世的時候,在一百年前,地球上沒有電的地方還是很多,晚上基本是一片漆黑。如今絕大多數有人類的居住地都已經有電,各種科技產品隨着人類走遍世界,你沒覺得這個現象和農作物很像麼?

他們都是利用人類,佔領了這個星球。

隨着科技的發展,未來人類的進化可能就會有賴於機器(這裏包含人工智能,神經控制機器,各種其他仿生設備等),也可能透過基因改造,讓人類的進化發展到我們無法想象的地步,當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發展到最後能夠控制人類。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阻止科技進步的步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爲我們帶來的好處,同時要嚴加防範其可能爲人類帶來毀滅性打擊的科技力量。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2

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我從來沒想過的充滿想象力的觀點,這些有趣的觀點成爲我把這本厚厚的書看下去的動力,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不同於其他枯燥無味的專業科普書籍的科普類歷史哲學讀物。

書的架構非常的簡單,按照時間順序,用嚴謹專業的文字記錄了從有人類出現開始之後的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的歷史,其中插入一個作者自己關於人類融合趨勢的原因的探討,從金融、帝國、宗教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向所有的讀者提出了這本書最終的問題:從7萬年前的智人發展到現在,我們人類確實已經逐漸成爲這個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類不斷的發展最終我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我之所以說這本書不同於其他的歷史書,是因爲《人類簡史》是從人類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類發展史,我們是否因爲時代的前進、科學的進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決歷史問題的現代方法就是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透過統計每一年各種疾病的人數年齡,去判斷人類的發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統計什麼樣的數據可以體現出幸福感呢?

這個問題留待科學家們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這本書列入哲學的範疇。

書裏有提出許多我認爲是存在爭議的觀點,比如到底是我們馴服了水稻還是水稻馴服了我們、正義只是我們人類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於大自然來說不存在正義、羅伯特?奧本海默纔是人類和平的英雄。

對於這些觀點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引發了我的思考。讀完整本書,我有一個感覺,人類也許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請明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保持謙遜,善待這個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後引用比爾布萊森的話:幾萬億個遊離的的原子以某種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複雜的方式創造了你。所以我們與萬物融爲一體。

總之這本書可讀性特別高,強烈推薦。瞭解人類發展的前世今生。沒有寫總結,就是因爲一切總結都顯得很蒼白。做了很多標註,值得細細品讀。ps:漢源匯,還是蠻適合讀書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3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神,但可別告訴我的僕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伏爾泰

人類之所以優於動物,是因爲人類擁有想象的能力,並用以構建共同的“想象”。

初讀此書,這個觀點就讓我留有深刻印象。

而這正是是作者,赫拉利,一個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對現今人類社會的解讀。

這個觀點乍看無理,但卻是本書的靈魂,隨着文章的推進,跟着作者思想的腳步,一點點逐步清晰,讓人一時間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那最初的想象上,而使這想象成行的,是人類對其的相信,百分百的相信。

從認知革命開始,人們就開始想象,他們製作並不存在的事物的雕像,並崇拜它們,信仰它們,這或許就是宗教的開始。人們因一個共同的想象聚集在一起,互相信任,形成了一個個部落,過着採集狩獵的生活。到了農業革命,人類似乎開始從居無定所的生活中走出,開始馴化種種能爲人類所用的植物與動物,有了更加穩定的生活保障,更是形成了一個個村落。現今,歷史學家們發現一些歷史遺蹟,也與人類農業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作者明確的表示了他對農業社會的不推崇,並將農業革命形容爲“史上最大的騙局”,但從現在來看,這仍舊是歷史的必然,是人類發展的開始。就在這人類發展的源頭,人們也在爲了一個共同的想象勤勤懇懇地勞作。

又過了很多很多年,一個個國家產生,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出現,社會上也有了階級劃分,人們相信惡人有惡報,而奴隸生來就身份低微。從這時,人們的“想象”似乎並不都向着美好的方向了。甚至以前能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宗教也發生了變化,各大宗教的分歧使得神學爭論愈演愈烈。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彼此殺得難分難解,國家與國家也不停交戰,互不相讓時,他們對對方手中的錢幣可沒有任何牴觸的情緒:一種新的互信系統產生了。金錢正是這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比起任何國家、法律、等級或是宗教,金錢的魅力讓它毫無阻礙的跨過一道道鴻溝,絲毫不受宗教、種族、性別或是性取向的影響。

讀到這裏,稍一思考,就發現作者的用意,從始至終在文字裏透出來的,都是對人類社會夢幻泡沫的戳穿與嘲弄。他甚至不用“人類”這個詞彙,他頻繁的使用”智人“,這個生物學意義的詞彙。他想做的,只是將人類從高高的食物鏈頂端拉下來,把人類從自己的想象裏點醒,告訴人類其實他們不過是“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而人類的“想象”在“上帝”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正是這“想象”,造就了當今的現代社會,使之達到了現在的高度……。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些力量。

“從動物到上帝”,人類是否能夠成爲上帝?這個問題在我心中已有了答案。

放下書,腦海裏浮現的卻是作者在寫農業革命時寫下的一句話:

“人類以爲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早是植物馴化了智人。”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4

首先談第一個體會,智人的進化充斥着殘酷與征服,不管是對於同屬人屬的其他人種,還是一些動物。

然而在最初,與其說智人的勝出是“天選之子論”,不如稱其爲一次偶然。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這裏的人類並不等同於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種(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隨着智人的遷徙,所到之處即伴隨當地其他人種的消失,是因爲智人的身體更加強壯?還是更能適應氣候的變化?都不是,是因爲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讓其可以用新式語言來溝通。此時,已經學會使用火與工具的智人,已經習慣於把自己當做獨一無二的生物,所以發現其他與自身有些微差異但又確實不同的人種時,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形容——也許心態崩了?便將其趕盡殺絕。也許有人不願意承認,但事實便是,每當智人到達一個新地方,便伴隨着當地人類的滅絕。但回到起點,假如這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發生在其他人種,那麼,也許,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也許,依然是多種人種共存。

無獨有偶,同樣地事情也發生在動物身上。海洋的隔絕讓每一塊大陸的生物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化,有了獨特的外形和習性,然而學會航海和探險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類首次登上澳大利亞大陸時,就給這片大陸的動物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當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獅、巨大的無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滅絕,隨後,伴隨着人類的活動,新西蘭、弗蘭格爾島等地方也發生了同樣的故事,從這點來看,智人可以稱爲是連環生態殺手。

其次是第二個體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產生了一些虛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虛構的,金錢和階級理論可以通用是因爲其他人相信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只是存在於概念中的,而這些所構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筆觸下,彷彿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揮着不同文化(王朝、國家)間的戰爭,導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剝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卻又讓自己不斷進化延續。這個概念新穎的讓我的三觀產生了震動,但震動之後,卻又回到了原處,虛幻而無力,深埋在心底。

關於生命的延續,如果將生存和繁衍當做最基本的演化標準,那麼小麥則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飼養的雞、豬等也是遠比智人成功的動物,與其說智人馴服了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馴服了智人,讓智人爲其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其基因得以大批的複製延續。有人提出,這些人工養殖的動物從心理上講是不快樂的,他們的生命是爲智人提供價值的,但如果從快樂來進行分析,現代的智人並不能說就比萬年前的智人更加快樂,因爲快樂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質決定的,多巴胺等的產生與基因相關,並不是由這些外在的事物、金錢等來控制。

而現在,經過了科學革命,智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操作基因,可以設計出發光的兔子,可以設計出長人耳的老鼠,甚至可以設計出更完美的智人,但是,智人是最終的成功者嗎?我彷彿對這個問題感覺更加虛幻。作者:墨柒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5

我很努力的記住了作者名字,然後開始認真地讀這本書。

智人從亞非大陸到席捲全球,一路上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作者把物種毀滅定罪給智人。

「對全世界上所有的大型動物來說,這場人類洪水的唯一倖存者可能只剩下人類自己,還有其他登上諾亞方舟但只作爲人類盤中佳餚的家禽家畜。」

我承認在人類征服各種生物到達食物鏈頂端的過程中,很多生物因此滅亡。但是試想一個場景:一羣智人遷徙到了美洲大陸,這裏有很多巨型動物,有脖子很長的,有尾巴很大的,有腿很粗的。智人和這些動物一樣還不會創造資源,只能利用現有資源,資源有限,混吃等死的智人估計都不夠這些巨型動物塞牙縫。動物都有渴望生存的本能,巨型動物有,智人也有。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環境中智人勝利了。巨型動物死亡了。然而人類被作者形容爲毀天滅地的洪水。我覺得對人類來說不公平。

有時候,我們爲達到我們的目的,損害了別人的利益,然而這是我們未曾預料到的。認知革命下,智人有了意識,有了情感,有了生存的能力。智人嘗試馴化狗,養雞,殺大型動物,讓自己的孩子順利長大,讓自己的部落明天依然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隨之狗被馴化成寵物,雞進化的肥肥的,大型動物滅絕。顯然人類在進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是爲了殺戮而殺戮,而是爲了生存而做選擇。

後來人類不再需要和其他生物競爭資源了,那就轉爲內鬥了。

首先,人有互信才產生金錢,有了金錢置換資源,人們就開始追逐財富。

其次,人類透過想象構建出階級,宗教構建出神,上層階級構建出國家,人們就開始追逐權力。

然後男性戰勝了女性,白人戰勝了黑人,富人戰勝了窮人。

人類在追逐財富與權力的過程中,歐洲人透過革新技術創造武器征服一個又一個新的大陸,並且順便改變了人類對地球的認知,還提高了航海技術等等。當然,上層階級的地位是不穩固的,被壓迫的人們不斷反抗,成功的下層階級會成爲上層階級,帝國本質未變只是至高權力的椅子上換了一個人而已。在這樣不斷演變的過程中,人類爲了鞏固和平現狀學會了設計制度、設計規範約束、設計法律。爲了達到平衡制約,人類學會了博弈,讓利益雙方共同遵守約定。隨着技術的發展,人類發明了可怕的毀滅性武器。隨着戰爭成本提高,戰爭利潤下降,現在的地球出現了空前的和平狀態。

似乎當人類在做惡事的時候,也會伴隨着人類的進步,技術的提高,世界的發展。

作者認爲人類的歷史從無正義,在這場你死我活的人類演進過程中,感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鬥爭,然而我認爲生命的意義在於敬畏。

我們敬畏生命的短暫所以珍惜,智人爲了子女和自己的生存敢於對抗強大的對手。

我們敬畏羣體的力量所以依附於羣體,建立秩序發明規範有了文明。

我們敬畏自然的神奇所以創新,我們利用資源,我們用熱能轉化動能,我們用人工智能替代自己,我們在改造自然。

或許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惡並不重要,從宇宙大爆炸產生原子到構成分子再到結合成有機體演化成智人發展成人,我們經歷了太多,無法追溯過去,無法想象未來。站在每一個岔路口,我們的每一次選擇沒有神力預測,我們也並不知道會帶來什麼,但我們走過,都留下痕跡,又都找不到邊際,但是這都是人類走過的路啊,都有意義。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6

簡單來說,這本書應該還是作者世界觀的一個總和,個人感覺對於大學生會有比較大的開悟,還是值得閱讀的書籍,但是其實觀點上過於泛且散,這也是科普類讀物的必然吧。

再來說說讀這本書最大的感悟,是關於人性。

以前,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喪失了人性。比如羅翔老師說某些人,讀法律讀到沒有人性了,這是絕對不應該的。在我看來,也是如此,很多人,讀書讀到沒有人性的,包括很多精英或者所謂絕對理性,在考量中,向來是不把人性考慮在內,只作爲一個工具,一個數字計入考量,這纔是最可怕的地方。

政治,還有宗教,其實都是人性的部分集合,特別是政治。政治其實就是能夠滿足大多數人人性的抉擇,只有這樣,才能將絕大多數人聚合在一起,纔有所謂的凝聚力。而保持人性,也是我們與動物,或者書中寫到的下一個超級物種,之間最大的差別。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7

有讀者認爲這本書並無新意,也有人認爲這不過是將一些零碎的知識進行了歸納,本質上也沒有提供更多有意義的價值。

但我不這麼認爲,我覺得,這本書的厲害之處不在於提供了多麼了不起的知識,也不在於表達了前所未有的觀點,而在於,用可讀性強的生動的文字,有理有據,視角宏大,系統性的闡述了人類的過去、現在,也對未來進行了展望,其間也對金融、宗教等歷史進行了描述。

最關鍵的是,所有這些內容,以及作者試圖提出的觀點,都做到了邏輯自洽,而不是生硬說教,至於其中的資訊謬誤?目前也並沒有發現有人明確提出,因爲作者確實都是引經據典而來,你可以不認同他提出的觀點,但沒法反駁他所描述的資訊。

總之,這本書提供的價值,或者說看點在於:

1、有趣的知識點;

2、整體性和系統性。

所以我並不認爲這是一本"網紅"書,因爲能做到一點就已不易,能夠將二者結合起來,一定會成爲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