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精選13篇)

讀後感2.65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精選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精選13篇)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1

這是一本大名鼎鼎的書,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因而它出現在太多書單的推薦裏。宗教與歷史總是有些沉重,甚至讓人窒息,“1258年,旭烈兀攻佔巴格達。。”,因而它曾經安靜地躺在我的iPad和kindle裏。

直到有一天,我終於翻開了它,閱讀了它,拋開宗教的外衣和沉重的寓意,僅僅注視書中人物充滿弔詭的人生,才又一次領悟,有些人總是輕輕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裏,就像是天邊一朵雲進入了視野,離開的時候卻總是撕心裂肺、重如泰山。

韓子奇,最早出現在故事中的名字叫“易卜拉欣”,這是一個經名。他刻苦鑽研、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直到臨死才吐露自己的身世,性格上存在很多反轉。僅僅因爲去討一口水喝,他是那樣偶然地出現在樑家的生活裏,又僅僅因爲打破一隻玉碗,他又緊緊鑲嵌融合在梁氏姐妹的生命裏,直至死亡。

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的相遇充滿了戲劇性,就像是舞臺劇一段輕鬆的獨白,並沒有預示出悲劇的結尾。可從此以後,所有的一切便開始急轉直下。韓新月在臨死之前最想見的人是楚雁潮,楚雁潮在韓新月葬禮十餘年之後仍舊動情地拉着《梁祝》。

還有不能忽略的韓天星,他對所有的人都飽含熱愛,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品嚐生活的苦果。這裏面有缺少父愛的童年、因故夭折的求學之路、失去愛人的痛苦、對妹妹的無能爲力、還有對平淡生活的接受。他遇上的所有的人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死亡,不僅是人類無法躲避的最終歸宿和沉重話題,更是作家對人物命運的慣用處理方式。比如餘華的小說中多是死亡的盛宴、莫言的小說裏又充滿殺戮的狂歡。沒有什麼比死亡更能清理一個人的命運了。因而小說中人物的離去總是伴隨着沉重、心碎的、令人唏噓的死亡。

小說來自於現實的演繹。同小說中一樣,一些人的到來總是風輕雲淡,讓人有不過是生命中普通一天的錯覺;同小說中不同,他們的離開並非僅僅是死亡,還有僅僅是離開。但無論是死亡還是離開,最終的結局都是淡忘——這是人的本能:記住美好,忘記悲傷。在現實中,也許楚雁潮仍會去韓新月的墓地拉《梁祝》,但終究會鎖住悲傷。這纔是人之常情。從更大的道義上講,對死者的最大不辜負正是好好地活。

因此,淡忘纔是最沉重的離開,沉重到一些人彷彿從來沒有出現。

有人說,這本書中感情過渡得不自然,無論是韓子奇和樑冰玉還是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之間的感情進展的總是有些匪夷所思,尤其是韓子奇和樑冰玉之前沒有任何兆頭,卻在半章之內成了夫妻。在這點上,我認爲作家是瞭解自己作品的缺陷的,正如陳忠實一定知道《白鹿原》中田小娥鬧鬼的情節破壞了小說的整體性,在反覆修改之後依然決定這樣寫,那一定是蘊含深意的,就像是斷臂的維納斯。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2

一個穆斯林家族,兩段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愛情,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六十年間的興衰……這就是霍達震撼人心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用穿插的筆法,爲我們描繪了一個玉的世界,一個月的世界。

“玉王”韓子奇,天生聰穎,爲報師恩娶樑君璧爲妻,有子天星,夫勤妻賢,事業之路蓬勃發展,一家人生活平和而溫馨。

抗戰爆發了,他與妻妹樑冰玉攜帶珍寶遠赴英國發展。在倫敦,深深迷戀冰玉的亨特之子奧立弗在大轟炸中不幸喪生,那一刻,病重的樑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況下與韓子奇萌發了愛情,此時那個以前只知道事業只知道報師恩卻不懂什麼是愛的韓子奇,心境也彷彿一下子被喚醒,兩顆心緊緊地相貼,眷戀的眼神裏透露着纏綿。而新月便是他們愛情的結晶。

這是一段驚心動魄又順其自然的愛情,但又是一段不該有的遺憾的愛情,它爲封建思想不容,爲伊斯蘭宗教規不許,也許只是因爲韓子奇早有妻室,總之他們的愛情註定了是一場悲劇:韓子奇回國後兩人永遠的分離,從此女兒新月生活在一個死氣沉沉的家庭裏,一直到生命的結束。

如果說這段愛情的悲劇應歸罪於時代落後思想的禁錮,刻板教規的嚴酷,那另一段愛情我們應如何評價呢?

韓新月,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生命。在家裏,她雖然如春天的陽光溫暖着每一個人,可她從心底裏深深渴望的母愛只能從那張照片中隱約感受,卻永遠得不到。

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如願考上北大。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兩人相識相知相愛,美好卻又短暫、坎坷。

因宗教信仰楚燕潮得不到新月家裏的接納,尤其是母親,百般阻撓。但什麼都阻擋不住兩人那純而又純的愛情:沒有任何企圖、任何奢望的愛情,他們只追求兩心相融、兩情相悅,志同道合。正當他們都爲之努力時,新月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絕……

有時候真的不明白這到底是病還是命,愛情應該揹負着什麼?爲什麼這個本就殘酷的世界就不能容下這樣一個美好的生命?一段美好的愛情?

正如作者所言,她是爲人心作傳,無論是優美的還是殘酷的,人的心靈,壓倒一切,鎮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絕。新月之死,是祝英臺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人們的心志正是從這悲劇之美中得到淨化的。

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3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別人的推薦下。

剛看到書皮上的那一彎新月,那種神聖和莊嚴,透徹的穿過身體,像是在探尋,又像是在欣賞。

書中的"路"坎坷複雜。情節像是一團被人千百次蹂躪,一線繞着一線;又像是剝洋蔥,一層又一層。但那淳樸莊嚴的內容,根本不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趣。反而讓人鑽了進去,成爲故事中的一員!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親情和愛情的幫扶下一次次的站起來。終甩脫不掉。哪怕是一個小人物糟遇了不測或是遇到了麻煩,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淒涼的愛,終使人傷心。一個個故事情節,成了人們常掛嘴邊的話題。

讀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書中美麗的言語和措辭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對於景物的描寫,還是對於環境的襯托,作者運用的詞語都那麼的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就不以爲怪了。讀完這本書,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心中的悲痛與遺憾久久不能釋懷,我甚至抱怨作者爲什麼如此殘忍,要賦予一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死了的人解脫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經想到過一個問題:爲什麼這本書的書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葬去的究竟還有什麼呢?也許還有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但作者以一種似現、似全似殘的寫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風中墜下的一片落葉,隨着人物的經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靈的是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愛情了嗎?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沒有。

讀過他們,令人有一種由衷的欽羨,又有一種揪心的疼痛。從一開始的師生情深,發展到最後的心靈盟友,乃至靈魂密友,在閱讀他們兩人的言語和對白的同時,我內心深處也被一種深深的,同時又極爲強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認,我被這種高尚的愛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節中,隨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隨之變化。

說實話,我很羨慕,甚至嚮往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愛情追求顯得稀裏糊塗,幾乎在不懂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的情況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覺飄飄然起來,乃至最後死到臨頭滿腦子還都是那麼可憐的一點所謂的本能的美好感覺。不幸的出世、抑鬱的生長、痛苦的愛情、悲慘的喪生……新月的悲劇也許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叫人不得不爲之哀嘆,這也正是整部小說的過人之處罷。

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爲誰而響起?《梁祝》樂曲在春蠶吐絲的節奏中淡淡遠去。留下一片純淨,一片空靈……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4

看了文題也大概猜出了文章類型,但自始至終,情節沒向着我所想方向走,總是出人意料。於是,我被它深深牽引着,進入人物的悲歡離合。

很多人會爲新月的命運,和楚老師的愛情所打動,或是對韓子奇一生所感懷。但我的心卻被一個人物深深勾住——樑冰玉。

故事背景發生在戰亂年代。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中國人的思想開始從封建腐朽轉向新生,而樑冰玉就是新社會女性的代表。敢於同命運搏鬥,敢於爲愛情付出,同時也有迷茫,也有失敗,但最終她認清了自己,認清了生活。

和璧兒一樣,從小時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愛,玉兒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堅強。姐姐被生活所迫,敢於當家作主,卻沒有主見,沒有知識;而她學會了自強,她透過知識的汲取和自我的認知,重新定義了堅強。我想這纔是新時代女性所應有的思想。

隨着漸漸長大,我升入了大學。大學裏,她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戀人,也是深深傷害了她的戀人。面對戀人的打擊,同學們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對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對愛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絕對她忠愛熱愛的奧立弗,說明她曾迷茫於愛情,和現代的女性一樣。但不同的是,她能從奧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視愛情,並能敢於追求真愛,這卻是現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會說樑冰玉是個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起。但正如她所說,那個時候誰都不能保證自己能活下去,只有兩個人相互依靠,纔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氣。而她與韓子奇的愛,也不再只是爲了生活和後代,而更多的是因爲內心所感,心靈相通。雖然因爲韓子奇的懦弱,沒能最終在一起,但她的決絕足以讓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韓子奇般曲折,但卻折射了自己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碌碌無爲或是大放異彩。也許你平淡地活着可以活到100歲,但轟轟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歲,但這50歲卻比100歲值得的多。

我總以爲自己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兒比起來,卻差了天地,我曾覺得自己足夠堅強,卻沒有經歷過親人的拋棄,戰爭的恐怖,或許我們缺少的也正是這些。不光是生活中,學習中也亦如此。玉兒憑自己的堅持考上了大學。我們堅持的不應該只是考上大學那麼簡單了。我們將來會有更多選擇,學業上的,人生上的,都離不開堅強。

也會有風雨阻擋,不可能一帆風順。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風破浪,不管是學習上的,愛情上的,總會充滿挫折,想不爲之所打敗,只有努力揚帆,像玉兒一樣勇敢,不爲別人,但爲自己。

書中的開頭,便埋下了疑問,結尾的呼應才知道了前因後果。用玉兒的回來結尾或許是有深意的,她是那個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幾十年的代表。

一部悲劇書,看完沒有哭,而是有了許多感觸,學會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5

“愛情,是一種信仰,它貯存在人最珍貴,最真誠的地方——貯存在心裏,它和生命同在,和靈魂同在。”——《穆斯林的葬禮》

那些年,沈佳宜錯過了柯景騰;致青春裏,鄭薇錯過了陳孝正;前任攻略裏,羅茜錯過了孟雲;同桌的你裏,周小梔錯過了林一;匆匆那年裏,方茴錯過了陳尋。穆斯林的葬禮裏,樑冰玉錯過了奧立佛。

那些年裏沈佳宜嫁的人,不是他最愛的柯景騰;致青春裏鄭薇最後的最後,也沒和陳孝正在一起;前任攻略裏羅茜喜歡了孟雲十四年,可是她嫁的人不是他;同桌的你裏小梔說我願意時,旁邊站的人也不是林一;匆匆那年裏陳尋終是背叛了方茴;穆斯林的葬禮裏,奧立佛終是遺憾而去,終究輸給了現實。

因爲戰爭,他們的愛情種下種子

“西安事變”發動了,中國內憂外患,戰爭一觸即發,“玉王”韓子奇急於保護他的玉,踏上了英國的路。燕京大學的玉兒,因爲愛情的背叛,已經無顏面對她的祖國與同學。她隨奇哥哥,到了英國,遇上了奧立佛。或許,從奧立佛見到玉兒的那刻開始,愛情就在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心中萌發了。奧立佛陪玉兒考牛津,逛花園,買花。愛情的根愈發的深,只待有一天破土而出。終於,在奧立佛苦苦藏了三年的感情之後,一場電影,使他的感情“暴露”了,可是玉兒,卻礙於她有一段失敗的愛情,不敢承認她的感情。

因爲戰爭,他們的愛情最終錯過

希特勒的魔爪已經伸向了倫敦。現在的倫敦已不如昔日。白天是死寂一般的存在,黑夜就如同死神一般的降臨。大炮聲,哭泣聲,吶喊聲。恐懼籠罩着整個倫敦。聖誕節到了,亨特太太買了魚·牛肉和雞蛋。而奧立佛卻去了街上,一夜未歸。大家都去找,卻不曾想,找來的確是已經涼透了的屍體。奧立佛的手裏還緊緊握住了一朵玫瑰,只是爲了讓玉兒看看,冬天,倫敦也會有花。明白了這一切,看透了這一切。玉兒的淚珠也掉了下來。現在的玉兒,明白了奧立佛的愛情,那是超越生死的愛情啊!玉兒終於承認了自己的情感,但這一切,都已經結束,都已錯過。世上不會再有一人是奧立佛,只會有一塊永遠的墓碑,刻着奧立佛的名字。這是他們愛情的墳墓。

這一場愛情的悲劇,這一場戰爭的悲傷。

對於玉兒和奧立佛,一切的一切回到最初的起點,記憶中還青澀的臉,無論是年少朦朧的喜歡,瘋狂的追隨,都一樣是人生的一部分,他們的最後遠遠不同於最初的設想,而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能夠做的僅僅只是抓緊時間,珍惜每一個還在身邊的人。奧立佛對玉兒,那青春的愛戀,用來追憶,用來懷揣,或許一文不值,但只有當它耗盡,回頭看看,才知道愛的意義,才知道錯過的愛情,原來已經無法挽回。

他們曾經渴望彼此靠近,曾經渴望彼此約定,曾經渴望彼此陪伴,但那只是曾經,愛,終究還是錯過。在那個兵荒馬亂的青春裏,玉兒的一句話,錯過了此生摯愛。

愛情終究逃不過現實,不恨情歸處,只恨太匆匆。

愛情的火候,須適度,找到自己的愛情,不容錯過。

愛,不容錯過。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6

未名湖上,晚霞滿天。沿岸的垂柳、國槐、銀杏,一片金黃,湖心島上的那一叢楓林,紅得豔紫,略顯出秋的悲涼。

世世代代與玉相濡以沫華美而又淒涼的詩篇從此揭開帷幕。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玉的時光,哪怕將來玉殤玉別玉殞,我亦無悔。只讓時光告訴你,曾幾何時,它是那樣的璀璨。

倫敦——一個虛幻的,縹緲的霧都,每個到達那裏的人都會有一段纏綿悱惻的往事,樑冰玉自然也不會逃脫。國內戰爭爆發,出於對玉執着的喜愛,韓子奇攜玉前往英國避難。兩人共同躲避戰爭的硝煙,朝夕相處,互生情愫,邂逅於霧都之中,於是有了他們愛情的結晶——新月。

一輪新月獨掛夜空,在它耀眼的光芒下,一輪新明月降臨到了穆斯林的懷抱中。我們無法從一個嬰孩臉上讀出任何故事,她死前抹去了前世所有的記憶,出生時,又帶來了極具神祕色彩的表演。韓新月的出生既給這個回族家庭增添了喜悅,也預示着一場悲歡離合。

光陰荏苒,如白駒過隙。新月已長大成人。徘徊在楓林的小道上,手捧一本外國名著《簡。愛》,眼神如月光般傾泄出來。耳邊迴盪的是母親的厲聲斥責與父親的抱頭嘆息。她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總是得不到母親的關愛和支援,在這個風平浪靜的表面究竟隱藏着多少未知的往事。在現在看來,一切都如霧裏探月。籠罩着一層看不透、摸不着的輕紗。

她所喜愛,所盼望的琴聲在耳邊響起,琴身在舒展,絲絃在震顫,扣人心扉的節奏和旋律如訴、如泣、如詩、如畫。新月的心被楚雁潮的琴聲俘虜了,懵懂的少女淺嘗了愛情的果實。一個風華正茂,一個才情橫溢,本是魚兒和水,花兒和蝶,卻被父母無情地拆散,新月並不畏懼病痛的折磨,只想靜靜地諦聽着,琴聲在她耳畔迴旋。

就這樣,新月在臨死之際才得知真相。她在新月升起時來,又在新月升起時離開,悄無聲息地完成了降落人間的使命。

琴聲在墳前回蕩,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虛虛的,淡淡的,朦朦朧朧,若有若無……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7

其實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禮》是那麼厚一本書的時候,手停住了,那麼厚一本書,我能看完嗎?但在我看了幾頁後,這個疑問就消除了,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筆,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讓我愛不釋手。

整本書穿插着講述了兩代人的故事,是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從第一代,樑亦清爲玉獻生,韓子奇成家,成爲玉王,出國護玉,帶新月和玉兒回國,壁兒促使家產盡毀,到第二代,韓子奇爲讓新月上大學付出代價,新月與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臟病被發現,與楚雁潮相愛,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對它的瞭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種信仰,有着許多習俗,不過要細說習俗,也就只知道忌口豬肉、菸酒罷了。作者作爲回族,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在這本書中,讓讀者們深刻的瞭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爲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們就會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禮拜都朝着穆斯林尊貴的天房——克爾白,在每個穆斯林的一生當中,如果有條件就應該前往克爾白朝覲一次,以此獲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後進入天園的門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禮拜:日出前的晨禮(榜答)、午後的晌禮(撇什尼)、太陽平西時的晡禮(底蓋爾)、日落黑定前的昏禮(沙目)、夜間的宵禮(虎伏灘)。然而在禮拜前,還必須進行“大淨”,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後,由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人爲屍體洗浴,然後用三十六尺白布覆蓋全身,安臥在“埋體匣子”中,由不少於八人擡着,一路唸誦着古蘭真經來到墳坑,墳坑是一個長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從一壁向西挖半圓形的洞,稱爲“拉赫”。穆斯林只允許用竹子和沒有燒製的土磚或者一塊小小的薄石板封閉“拉赫”。在亡人下葬前應由他的親人下去“試坑”,以確保亡人能躺的安穩。他們對漢人有一定的偏見,就像漢人對他們有一定的偏見一樣,他們並不歡迎漢人,並不贊同漢人與穆斯林結婚生子……

兩代人的命運都十分悲劇,韓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讓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兩代人的悲劇就是壁兒,或者說,是璧兒和韓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韓子奇對他的玉的沉迷導致他最後逃到國外,還和玉兒生了新月,玉兒就不會走,壁兒也不會因爲家中無主而亂了腳步,冤枉了家裏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風景也不會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爲壁兒和韓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會躺在病牀上,要不是因爲壁兒對漢人和穆斯林的結合的極力反對,新月的病情也不會加重,要不是因爲新月是韓子奇和玉兒的孩子,新月也不會死,至少,不會抱憾而死……

可惜沒有如果,不過,就如作者所說:“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應爲他畢竟完成了對自己心靈的治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並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淨的意境。人應該是這樣大寫的‘人’。”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8

人生的舞臺,悲劇,喜劇,喜劇,悲劇......輪番演出,不受晝夜,無盡無休......

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數十年間的興替,命運沉浮糾纏把毫無干系的人的生命連在一起,發生在不同時代,卻有相似的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在書中主人公悲歡離合的背後是不同宗教信仰文化的碰撞,在如此背景之下,難掩作者在當時特定時代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與追求。曲終掩卷,悲劇收場,嘆奈何。榮辱興衰皆隨塵埃落下,消失在滾滾歷史長河。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似。

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樑亦清,原是回族琢玉藝人,醫生最新於玉器,因爲精心雕刻的玉器受損而氣急攻心而死。樑亦清育有兩女:長女君璧和此女冰玉,他的徒弟韓子奇繼承師業娶了長女,日寇侵華,韓子奇攜妻妹來到倫敦,並日久生情,後又誕下一女取名“新月”,回國後,君璧難以接受事實,使冰玉留下女兒後遠走他鄉,新月日漸長大,戀上班主任楚雁潮,卻得不到家人同意,之後因病去世,彌留之際,才得知親生母親留給她的書信,感受到了真正的母愛。多年以後,冰月回來,站在已被政府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博雅”宅門前,卻發現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在文章最後,也是最令我動容的地方“樑冰玉輕輕的走過去,心裏只想着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爲一體,滿目雄渾的黑色,滿園溫馨的清香。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若無的”作者對景色細膩清新的敘述,將一位木器對女兒新月的思念之情烘托到了極致。月光下,樹影旁,是楚雁潮在拉小提琴,“如訴如泣”“如夢如煙”的琴聲述說着的是一個心碎之人對摯愛的深切眷戀,就像他所彈奏的琴曲“梁祝”一樣感情淒涼婉轉,每讀起二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總是令人唏噓嘆惋,新月一生坎坷,當遇見真愛時,卻已身患重病,又因宗教不同和父母一代的糾葛而受到樑君壁的阻撓,習俗的衝突,觀念的衝突,離亂的悲歌,個體在命運的齒輪下身不由己的選擇造成了他們悲慘的局面。

作者霍達用冷靜的筆觸向讀者展現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劇,這也是我不願再次看這本書的原因。宗教的傳統,愛恨的交織,在歷史長河中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匯與分歧構成了這個宏大又哀傷的戀情故事,穆斯林的葬禮,埋葬的是以往的仇恨,隔閡,留在心底的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正如文末所寫的那一輪高懸於墨夜空中的新月一般。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飄渺。

當經歷了生離死別,看透了悲歡離合之後,彈起的琴聲迴盪於天地之間,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9

就像冰心奶奶所說的,《穆斯林的葬禮》真的是一部奇書。用巧妙的方式將一個橫貫半個世紀的家族故事貫穿起來,從時間的兩端開始行進,最終匯聚成一個完整的圓。用一個玉器家族的幾代興衰,唱出一曲人生的詠歎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長河中唱出一曲關於命運、關於人生的悲歌。 《穆斯林的葬禮》中的章節目錄的每一章的名字也很特別。全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是用“月”、“玉”來互換。那兩個世界,一章章地輪番出現,其中一個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個世界時下一代的,是新月這一代的.。剛剛在這一個世界發現動情處,這一章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氣,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着上一章的感情讀,兩個世界就這樣相互交融,最終匯聚出故事的答案。 當然,每本小說中的人物都和美,但是那種美式小說中醜的形象來襯托出來的。

《穆斯林的葬禮》中大部分人物的美是很自然流露出來的。琢玉高手樑亦清在沙沙的磨玉聲中的那種“心中只有玉”的專注很美;兩姐妹壁兒和玉兒拿着綠茸茸的盛着瑪瑙似的櫻桃的鮮荷葉,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涼的滑膩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階上坐着凝神閱讀很美。 小說的主人公新月與一種別開生面的美,那是一種“不必特別地打扮自己,便有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這種美含有簡愛的剛強。她自信:高考時,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願那是破釜沉舟般的勇氣。新月憑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當新月畢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時候,面對對手會感到不安,擔心被打敗,同時又不甘心落後,這樣新月這個形象才豐滿,真實。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卻又心臟病,但病魔帶來了愛情。我想,這就是《穆斯林的葬禮》一書中飽含的悽美,它埋葬的不僅僅是少女年輕的生命,還有悲傷的過往。開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禮上的祈禱”所說的“寬恕我們這些人”中的“我們”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爲着全世界祈福。讓存在着民族歧視的都埋葬了吧!這一場葬禮後,全世界的人沒有了障礙,天下一家親。在新月的葬禮上,不是有漢人(楚雁潮)參加了嗎?而且他還爲新月試坑(試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這一規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聲? 故事的結尾似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那是“玉器樑”的又一代人,訴說這下一個新月,下一個希望…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禮》,竟然有那麼大的一種衝動想把這本長達五十萬字、六百多頁的書讀完。我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與衝擊。

的確,一頁頁讀下來,我進入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讀到新月,帶給我的是她的堅強。在與病魔作鬥爭的時刻,她努力使自己走出死亡的衚衕,頑強地,不顧一切地向前闖,協助醫生,和死神爭奪時間。她不忍離開她愛的人,當她離開的那一天,衚衕裏擠滿了爲她送行的穆斯林,交通堵塞了,車輛早就不能通行了,人們爲新月讓開了一條道兒,懷着真誠的祝願,目送這位姑娘離去……她是那麼地令人憐惜,從此,燕京大學校園裏少了一位在未名湖畔刻苦讀書的少年;楚老師少了一位優秀的,給人做榜樣的學生,更少了一位有共同夢想與追求的知己,少了一位擁有刻苦銘心初戀的情人;韓子奇少了一位骨肉至親,少了一位親愛的女兒;天星少了一個從小到大,寄託着自己讀書理想的最疼愛的妹妹;陳淑彥少了一位相依爲伴的知己,少了一位親如妹妹的朋友。

新月的離去使這個家缺少了生機。新月是善良的,卻無數次被傷害。從兩歲,母親被迫離開家後就跟着大姨去生活,口裏喊着“媽媽”,卻得不到真正的母愛,面對十二歲牀單上的血痕卻被“媽媽”嘲笑;面對自己考入大學這美好的願望卻得不到“媽媽”的真心支援;面對自己生平第一次的愛情,面對楚老師卻得到“媽媽”的反對、嘲弄和百般阻撓;面對天星哥哥的婚事,她那麼熱心卻遭到“媽媽”的數落。這一切無不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創痕。然而,她又是幸運的,她有個支援她上大學追求夢想的爸爸,有個疼愛她、事事爲她着想的哥哥,有個在任何時候都陪她度過孤獨歲月的朋友;有個鼓勵她戰勝病魔追求自己目標與事業的老師、愛人;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已經閃着光輝,已經值得。新月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

對於樑君壁,真是又可氣又有可憐之處。這使我想到了《後樓夢》中的鳳姐,在曾經富極一時而終又淒涼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她表面上顯露着壓人的氣勢,其實內心卻隱藏着一腔的悲痛。但最壞的謎底是,她的丈夫韓子奇跟別的女子好上之後,她的精神寄託,她的幸福憧憬,十年來苦苦盼望的美夢擊碎了。她所信賴,所依靠的丈夫,她心中最完美的男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頂樑柱,坍塌了,折斷了,垮了,完了!她是令人可憐的,她生命中的全部意義都不存在了,而奪走她丈夫,拆散她家庭的不是別人,竟然是她的胞妹。一個是孩子的爸爸,一個是她的妹妹,她該怎樣呢?以後的生活中,妹妹離家出走了,家中多了她們夫妻間的爭吵,多了新月對“母親”的神祕的不解。但她又是可恨的,她趕走額奇珍齋的候爺 ,最後奇珍齋又落到了殺父仇人蒲綬昌的手中。韓子奇當時忍受着屈辱換來的家業與聲譽從此毀了,“玉王”的地位從此被取而代之了。她看不起天星談的對象“容貴芳”,看不起她的事業與出身,想辦法使他們之間產生誤會而生生拆散他們。這換來的是天星結婚後知道真相的無奈,也換來了天星在場子被斥罵的痛苦。她是自私的,總想讓事物按照她所想象的情況發展。

面對楚雁潮與韓子奇之間純潔真摯的愛情,我被深深地震撼,彷彿又看到新月剛走進燕園時誤認爲楚老師是學生的情景;彷彿又看到在紅楓掩映的湖心小島上,新月對楚老師的驀然回首;彷彿又聽到醫院中留聲機播放的小提琴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彷彿又看到全醫院的都爲之動情的曲子感染的畫面;彷彿又浮現在新月離開後,楚老師不可遏制地吻着新月的情景,這和着淚水的吻,是他們的第一次的吻,也是最後一次;是初戀的吻,也是訣別的吻。看到躺在白幔中的新月,楚老師他……新月,這是兩年前的新月嗎?是兩年前他提着行李用英語交談着的新月嗎?是那個在備齋充滿激情地和他談論事業與理想的新月嗎?是那個在未名湖畔踏着月色聽他朗誦拜倫詩篇的新月嗎?是那個在西廂房和他並肩斟酌譯文的那個新月嗎?是兩年來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鬥爭,執着地追求生命價值的那個新月嗎?是昨夜分別前還拉着他的手的那個新月嗎?楚老師心被狠狠地撕痛了,他心碎了,絕望了,瘋狂了。

風在呼號,雪在狂舞……。。 天星與淑彥日夜守着妹妹,妹妹是他們心中的月亮,沒有了這月亮,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度過漫漫長夜。韓子奇日夜守着女兒,女兒是他的掌上明珠,沒有了這明珠,不知道還有誰能伴隨他跋涉前面那坎坷的路。

人生如果缺少一種美,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正是這種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人的靈魂才得以提升。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舒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煙如夢,琴弓親吻着琴絃,訴說着一個流傳在世界東方的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新月的墓地的位置上,又出現了楚老師那熟悉的背影,又傳來了悠揚徐緩的小提琴聲。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11

孤冷寂靜的夜空,冷豔刺眼的雜星,無力垂掛的殘月,碧綠如水的玉片閃耀着攫人心魄的幽光,只是,一塊碎了的美玉。那《梁祝》的娓娓笛聲是在傾訴心中的思念,還是在無力地痛哭?

穆斯林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讀完,已無數次地淚眼婆娑,心中無數次地哀嘆,無數次地質問,最終也只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只有無奈地任憑心中潮起潮伏。也許,悲劇總是唯美動人的,尤其是愛情悲劇,總是能惹得人爲之淚垂。

樑君璧,她與韓子奇之間是基於三年朝夕相處的親情後,又經歷了三年“背叛遺棄”,而又重聚的剎那產生的火山爆發式的愛情。她需要他,那個破碎得只剩下三個女人的家需要他。他韓子奇從流浪而來,爲了報答師傅的收留、授藝和養育之恩而娶了她,她則視他爲困苦時可以依靠的寬厚得肩膀,落魄時能夠重振家業的脊樑。

他與她結合了,現實的結合。她的決定沒有錯。雖然她是個穆斯林,雖然她有了堅強的依靠,但她的身上清晰地散發着作爲長女——中國式長女的特有味道:成熟,穩重,能堅忍地撐起一個家庭。少年喪父讓作爲長女的她過早的成熟。

她,是個賢良的妻子,同舟共濟讓他們的愛深厚、純淨,讓這個穆斯林的琢玉世家由衰敗而興盛,讓千千萬萬在水凳上琢了一輩子玉,也同時受了玉器商人一輩子剝削的民間的巧手藝人們重又獲得世人的尊重。

如果她安於這種現實的愛情,亦或只是親情的話,那麼,即使是動盪的局勢造成的親人的離散,甚至是丈夫與妹妹的背叛,她也都是能夠尊重和默認的。悲劇就在於她太愛子奇,這穆斯林最忠實的教徒,在這現實的愛情中做的卻是浪漫的夢——夢想着自己的丈夫永遠是她的奇哥哥,心中永遠只有她一個。卻不知子奇從來對她只是兄長對妹妹的關愛,只是“長子爲父”傳統家庭觀念下一個男人的責任。他們的結合,在她是一種愛情的發展,在他也許只是一種生活的憐憫與相互依靠。

丈夫漂泊海外十年,她在家裏帶着兒子支撐着,堅守着,期盼着。她以一個女人在最艱難的情況下激發的堅韌度過了那十年。因爲,她心中有夢。然而,當日夜思念的“奇哥哥”與不懂事的妹妹玉兒攜手站在她面前時,她慌了。更令她不可饒恕的是,一個是自己的丈夫,一個是自己的妹妹,他們竟背叛了自己,不僅心心相印,還有了骨肉——那個可憐的女孩新月。她怎甘心?女人哪,真是奇怪的動物。

當她作爲長女時,面對家破人亡的慘境是那麼的沉着堅強;當她作爲妻子時,在操持家務和協助丈夫創業中是那麼賢良幹練。可如今,作爲一個女人,她卻是再也不能忍了,是再也忍不住了。同爲女人,我發自內心地同情着她,爲她抱屈,替她悲痛。爲了維護這個家,你咄咄逼人趕走了親妹妹也就罷了,可爲什麼連個孩子都不放過!

怨恨真是條毒蛇,它借這個原本善良的女人的手逼死了新月,那個親妹妹所生的孩子,喊了她一輩子“媽”的那個純潔美麗,剛剛嚐到愛情的甜蜜卻永遠的失去了的孩子。怨恨真是條毒蛇,它竟讓她親手破壞了兒子天星的婚姻,毀了兒子一生的幸福,它也催促了她曾經深愛着又用一生憤恨着的韓子奇之死。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12

我認識霍達,是從語文課本里的名著引讀開始的。

那時還在應付緊張中考的我,便對《穆斯林的葬禮》有着由衷的好奇。終於,中考之後,慢慢舒緩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書店,不匆不忙的買下了這本書。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築的畫面,下面的印刷體打着穆斯林的葬禮這六個黑體字,簡單而又透着莊重的氣息。暑假連續幾天的綿陰小雨,使我徜徉於書海中,讀完這本書,一種肅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裏,在灰色磚牆簇擁着懸山式的門樓裏,傾情的演繹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六十年間的興衰存亡以及糾纏交錯的愛情悲劇。

天生聰穎,爲報師恩的韓子奇娶樑君璧爲妻,事業之路蓬勃發展,最終成爲北京的“玉王”。抗戰爆發期間,他與樑冰玉攜帶珍寶遠赴英國發展。在二戰的硝煙之下,韓子奇與樑冰玉竟萌發了愛情,韓子奇從前只知道事業,只知道報師恩,卻不懂什麼是愛。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們兩顆心緊緊地相貼,眷戀的眼神透露着纏綿。已近中年的韓子奇與樑冰玉相愛了,而新月便是他們愛情的結晶。也許這是一段不令人許可的愛,也許他們的愛被天下人廣爲嗟嘆,也許韓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縛終究沒能約束他。其實,我很讚賞他們的愛,雖然我不懂什麼是愛,也沒經歷過愛,但是我知道,在愛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塵都是無法阻擋愛的。

儘管是兩代人,同樣不會阻擋愛情的萌芽。

新月就讀於北大,對於一個懵懵懂懂的青澀少女來說,也許還不懂什麼是愛。可是樑老師卻是對她情有獨鍾。當愛情悄悄到來時,一切話語都如此蒼白無力,心裏也是一片茫然。之後,楚老師毫不顧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於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不離開你!那麼,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

試想當時的場景,新月那青澀的臉龐,透露出一絲絲的純真與無知,當聽到這番話語時,她是何其的激動與忐忑不安,“老師,我們這是……愛情嗎?這是愛情嗎?

當然,無論新月是否接受,這段愛情始終無法走到歲月的盡頭。他們美好的愛情被韓太太阻止了,僅僅只因爲楚老師是漢人,想想都令人無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封建的束縛,世人的眼光,就連身份背景都可以成爲愛情、婚姻的絆腳石。更何況他們的關係令人無法揣測。在我眼裏,他們雖是師生,可卻不是師生戀,他們的愛情超越一切,超越的過概念,可沒想到,始終沒能衝破封建束縛的大牢。

他們的愛情是樑君璧無法想象的,她無法體會愛,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註定了的,這也是她作爲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哀。韓子奇與樑冰玉,楚雁潮與新月,他們的愛是無比純潔的,是對抗封建束縛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頭說說這部小說,讀這部書,猶如在讀《巴黎聖母院》,奧妙無窮。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這本書,情節的轉折,文筆的流暢,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後值得學習與深思的。也許我沒有多麼華麗的文字,豐富的辭藻,但是這部書讓我懂了許多,起碼懂了什麼是愛。今後,對父母要愛,對老師要愛,對同學也要愛……

這是一部穆斯林的聖潔的詩篇,充滿着悲劇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 篇13

有段時間不讀這類的作品,我通常喜歡把文字分類。輕鬆的、沉重的、激勵的、消沉的……這本書是被我化爲沉重的一類,我不大觸摸這一類,心情難以平靜。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友人推薦我看這本書。不知道什麼原因一直拖到今天。當翻開這本書,讀過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讀了三天,今天早上終於淚眼婆娑的結束了這部作品。但是一直到下午我仍迴旋在故事當中,感受着一個個主人公的生與死,愛與恨。

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玉和月兩條鮮明的主線,以獨特的結構闡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愛情悲劇。當看到書的題目時,我認定這是個悲劇,葬禮,從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書中的葬禮不僅僅是生命的結束,還埋葬了漢人與回回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愛情。愛情在那個年代,穿不過倫理、世俗和信仰的鴻溝,悲劇一個接一個的產生。無論你愛的多麼執着,那麼激烈。我不禁爲美麗而聰穎的新月和才華橫溢的楚老師惋惜,也爲玉兒和韓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筆法也令人佩服,該書以玉和月爲主線,自然也少不了對他們的描述。玉給人以純潔、靈氣的感覺,月給人以恬靜、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遠的。故成就瞭如此讓人回味、清美憂傷的作品。

記得上學的時候寫讀後感通常是把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拿出來評論一大段。我不知道真正的讀後感是不是該那樣,那時是爲了完成任務湊齊字數。如今不會去在意那些,真正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興趣的人會親自去領會其中的意境的。何須咀嚼別人品嚐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