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培根人生論》讀後感-讀後感-高一

讀後感2.59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培根人生論》讀後感-讀後感-高一,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人生論》讀後感-讀後感-高一

《培根人生論》是英國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學智慧與人生經驗的結晶,凝聚了文藝復興以後歐洲古典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其中的觀點也使我們受益良多。

我們生活在一個羣居社會,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因此必須懂得如何得當地待人接物,那麼細節就顯得尤爲重要。細節上的一絲不苟可贏得很高的稱讚。因爲細節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機會猶如節日,並非每天都有。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一定能贏得好的聲譽。這正如西班牙的伊麗莎白女王所說:“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信。”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所不可或缺的,卻又是不可過於計較的。如果把禮儀形式看得高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信任。因此在交際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禮。

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如果人不具備這種品格,那麼就如同卑賤的鼠輩,既可憐又可憎。人心固然應該善良,而行善卻不能僅憑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諷話:“過分善良,就是傻瓜。”的確,人性中仁善的傾向有時候也會犯錯誤,爲了不做濫施仁愛的傻子,我們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慾的欺弄,而變得太輕信和軟心腸。輕信和軟心腸常常誘使老實人上當,因此行善還要靠理智的指引。

當今社會的貧富差異依舊顯而易見,有的人風餐露宿,有的人卻高牀暖枕;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卻腰纏萬貫。不過一個人的需要其實是有限的,超過這種需要的錢財便是多餘之物,也就是說過多的財富是無用的。對一個人而言,財產達到了某種程度後,便不是他能消受得了的。他可以儲藏財富,也可以分配或贈送它,或者用它換取富翁的名聲。但是對於他本人而言,這種巨大的財產只是身外之物,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我們更應當用正當的手段謀求財富,慎重地使用,慷慨地用以濟世,而到臨死的時候應當瀟灑地與之分手。

立足於經濟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消費者,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從現實生活的消費到網絡世界的消費,消費可謂無處不在。因此我們要量力而爲,在日常消費中應以個人的財力爲制約。支出應有度,要管理得當。如若不得已產生債務時,大可不必急於一下還清。一次還清債務可能重走借貸的老路,因爲一旦發現自己能夠輕易擺脫債務的負擔,那麼難免會舊病復發。一點一點地償還債務會使人養成節儉的習慣,這無論對自身的心靈還是財產都會有益處。總之,對待自己的經濟開支應該始終小心翼翼。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卻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幸運之機好比經濟市場,稍一耽擱,就瞬息萬變。機會老人先給我們送上了他的頭髮,如果我們沒能一下抓住,等再抓的時候就只能碰到他的禿頭了。因此能夠在做一件事的開端善於識別時機,這是一種極爲難得的智慧。在任何事情上我們要學會善於識別與把握時機,在開始做事前要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抓住時機。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過:“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則更令人欽佩。”如果奇蹟就是超乎尋常,那麼它常常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顯現的。面對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面對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一切幸福都絕非沒有憂慮和煩惱,而一切逆境也都絕非沒有慰藉與希望。如同最美好的刺繡是以暗淡的背景襯托明麗的圖案,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鑲嵌於明麗的背景上。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而被釋放出光輝的。

當我們遇到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鬱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席傾訴可以使我們得到疏導,朋友的良言忠告能使人心靈健全,否則這種積鬱會使人生病。所以,友誼對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友情,生活就不會有悅耳的和音。友誼的奇特作用在於: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那麼你將得到兩份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那麼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友誼不但能使人擺脫暴風驟雨的感情而走向陽光明媚的清空,而且能使人擺脫黑暗混亂的.思緒而進入光明與理智的思考,這不僅是因爲朋友給予的忠告,而且任何一種平心靜氣的討論都能把攪擾着我們心頭的一團亂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人與人的交往貴在以誠爲本,無謂的猜疑不僅有損感情,更可能使人迷失自我。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亂人心智的,它會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當今社會充斥着各種利益,那麼我們尤其要警惕由他人流傳而來的猜疑,因爲這很可能是惡意的挑撥。猜疑易使君主變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猜疑者未必是由於怯懦,卻往往是由於缺乏判斷力。猜疑的根源產生於對事物的缺乏認識,所以多瞭解情況是解除疑心的有效方法。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不論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論,但只有一種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真理。真理好像陽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間所上演的那種種假面舞會,遠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燭光下會幻現而華麗。真理猶如珍珠,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不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顏六色的浮光。一個人若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爲遵循崇高的道德,永遠只圍繞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生在人間,卻等於步入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