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

讀後感1.1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1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裏>一起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裏>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內容,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裏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着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2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是詩意和哲思的完美結合,“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作家培根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論真理》中,他談到“探究真理即要對其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即要與之相依相隨,而相信真理則要享受真理的樂趣,此乃人類天性之至善。”是啊,要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更要依賴真理,因爲與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於真理中。

在《談讀書》中,知道了讀書之用有三:一爲心曠神怡,二爲增趣添雅,三爲長才益智。其實,讀書不是爲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爲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爲了思考和權衡。但讀書亦有方法,講求實際者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仰慕讀書,唯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的確,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我最喜歡的就是那篇《論友誼》了。

“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需要友誼的滋潤。人的一生會遭遇無數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過便忘了的風景,而朋友,將成爲在你心裏生根抽芽的人。培根在文章中寫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是的,友誼能使歡樂倍增,悲痛銳減。

但是世上友誼本罕見,真摯友情更難求。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並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們懂得了誰纔是真正的朋友。成長總會讓我們或得或失,朋友彼此之間容易出現分歧誤會,可能有吵鬧,可能有諒解,但總是需要信任、寬容、真誠來輔助陪伴。因爲,友誼有着兩種可觀的作用,即平息感情和加強理智。

處於花季的我們,左右有朋友,曾經的懵懂可能讓我們在友誼上付出過代價,但是不得不說,友誼真的很重要,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朋友是什麼?一個靈魂居住在兩個肉體中,《論友誼》讓我明白了,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朋友,而是有朋友相伴,我們纔有了最好的時光,且行且珍惜。

讀《培根隨筆》,好像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爲書裏包含着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是對人生的體會。

若讀透這本書,彷彿就看透了人生,因爲作者從字裏行間透露出他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很多時候,換一個視角,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一份精彩的生活,智釋人生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3

孔子說過,“尊五美,屏四惡”。人們也常常以“真善美”來評論一個人人格上的美醜。那麼,一位美者需要相貌俊秀嗎?在培根眼裏倒不必,它只需氣度端莊,氣態宜人。

在《培根隨筆》的這篇《論美》中,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這篇文章着重論述了怎樣對待外在和內在美。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美猶如盛夏的水果,但卻是容易腐敗而難保持的。”培根在用豐富的閱歷和成熟的思想告訴衆人,美麗的容貌是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但它並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應該是內心的美,品質,德行,思想的美。培根這句話更好地闡明瞭外表的美是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退的,它是容易改變的。

正如培根說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因此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揮出光輝。而從古到今也有許多例子印證了培根這一哲理。

王昭君是衆人皆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如花似玉,眉如輕煙,且投足如風擺細柳,舉手似雛燕凌空。除了她有沉魚落雁的美貌之外,她在出塞作番時入鄉隨俗,美麗善良的她給草原人了帶來了和平與希望,帶來了歡樂,從此漢匈罷卻刀兵,共享和平。

所以說古代美女也不是隻有花容玉顏,王昭君的美麗善良就是世人難見絕美者兼而至善啊。

在我們佛山,有一位曾經讓無數人感動的“最美婆婆”,她叫陳賢妹。在20xx年的秋天在,一名叫小悅悅的兩歲女孩相繼被兩車碾壓,可是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因爲她的這一善良的舉動,她被熱心的網友成爲“最美婆婆”。

齊耳的短髮有些蓬鬆,瘦小的臉龐刻着歲月的滄桑,58歲的年齡,一米四的個子,七十斤的體重,看起來弱不禁風,卻行動靈便說話利索。這就是陳賢妹,從相貌來看就是一個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阿婆。但她在小悅悅事件中的平凡舉動所折射出的高尚的品格讓人感動。陳婆婆這一內在美在她和所有人心中都是永恆的,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平常樸素而又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文中有一句:“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他的這句話揭示了在當今社會上美的概論。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4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5

《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爲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爲作爲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友誼是什麼東西呢?誰也不能告訴我正確的答案呢?

友誼像一根絲線,把你和你的朋友聯繫在一起,就此你們產生了友情。

友誼像一條坑坑窪窪的小路,讓你和你的朋友經歷千辛萬苦才走到一起。

友誼像一本書,包含着許多美麗而波折的故事,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閱讀“的時候,你們已走到了一起。

友誼像一瓶墨水,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吸食時,墨水裏的一點一滴已經沾上了你們的友情。

友誼比一顆珍珠還寶貴,如果你一不小心就會弄丟!

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友誼值得你去找。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6

說實話,我是很怕死的,戰勝死亡的幫手。怕到培根所說的那些戰勝死亡的幫手對我基本不起作用的程度。我怕死的原因,並不是培根所說的死亡的聲勢。

喪葬儀式以及其中的悲號痛哭對我的影響不大,因爲總體來說我是一個比較獨立思想的人,別人的行爲對我影響不大,起碼是培根這樣的哲學家之外的普通人對我影響不大,而哲學家我還要挑一挑,看不順眼的對我影響也不大,看順眼的對我的影響也只是稍微大一些。那麼我爲什麼怕死呢?不知道,只能說就是骨子裏怕死。培根在他的隨筆集2裏提到的戰勝死亡的幫手有這樣一些:復仇、愛情、榮譽、悲哀、恐懼、哀憐、忠誠、事業。我想了一下,這些事情肯定會暫時起麻醉劑的作用,麻痹怕死的神經。但是,這些事情的麻痹時間有多長,其麻痹效力是否足以戰勝死亡,則完全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

究其實質,因爲這些麻痹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爲教育或洗腦的結果,而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教育或洗腦內容是不同的,教育和洗腦的效果對不同的人也會不同。逐個分析一下上述幫手。先說復仇,雖然西西里式的復仇有些極端,但是總的來說個人或家庭復仇還是容易理解的;至於大的人羣復仇例如村/團伙/民族/國家,大部分是老大們的忽悠,能不能到不怕死的程度其實並不像老大們說的那麼誇張。愛情特別是失戀帶來的強烈痛苦的確可能暫時壓過對死亡的恐懼,但是一般來說越強烈的東西也越容易隨風而逝。榮譽是各級老大們用來讓人幹活而又省錢的主要手段,捅破窗戶紙後就會發現其實是浮雲。親人間的悲哀源於多年的親密關係,大範圍的悲哀則往往是由於大範圍的洗腦,日本戰敗後大量日本人自殺是後者的典型案例。恐懼,其實是一個比較的問題,也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其它恐懼的比較。忠誠和復仇有些類似,忠於家人是應該的,忠於其他則肯定是被其他洗腦的結果,爲忠於皇帝而死是何等愚蠢就不用說了,爲忠於某個概念而死也只能讓這個概念的最大獲益者獲益。

最後,爲事業而死也類似於爲忠誠而死,如果這事業的最大獲益者是別人;如果事業是自己的愛好,那這就是一個精神狀態的問題了,因爲這在本質上和爲吸毒而死是一樣的。對於我而言,培根的幫手說的根本錯誤在於,他所說的幫手都是殺手而不是幫手。也就是說,這些幫手不是幫你戰勝死亡,而僅僅是幫你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心理。通俗地說,就是幫你安樂死而不是幫你不死。培根選擇這些幫你死的幫手而不是幫你不死的醫學,這讓我不知是該嘆息培根,還是嘆息培根所在的時代。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7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這是一部世界性的經典著作,它語言簡潔,直接犀利,文筆優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論述人生重大問題以及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思想深刻而精彩,見解獨到而精闢.這本書中講述的培根對人生的感悟,許多的處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絕對是青少年閱讀課外讀物的不二選擇.這本書中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有論死亡,論逆境,論友誼等.培根隨筆讀後感

讀到論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是人生旅途的終點,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點.培根從人們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這一個逃避心理出發討論了有關死亡的話題,論述了自古以來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戰勝死亡,說明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也沒有那麼痛苦.我認爲人們之所以對死亡的到來感到恐懼和害怕,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爲他們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的認爲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隨着死亡而來的東西將死亡襯托得極其可怕.其實只要我們坦然面對死亡,就會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就會發現死亡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而且,人類的有些精神是可以無視死亡的.愛國之心獻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視死亡.

論逆境中的一句話使我受益匪淺,那就是塞內加的一句高論;順境的好處固然令人羨慕,但是逆境的好處則令人讚歎.培根在文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和順境相比,逆境更能鍛鍊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認爲的,不經歷風雨怎能遇見美麗的彩虹,不經歷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長.

論友誼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誼的可貴,朋友在陽光來臨之時陪我們一起享受溫暖,在暴風雨來臨之時和我們一同面對.所以說,朋友既可以在我們鬱悶脆弱時給我們心靈的支援,也可以是我們變得更加理性.正因爲友誼如此可貴,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們的友誼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隨筆中的文章無一不是能夠對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讀一篇文章,我都能從中找到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如;我明白了死亡並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懼,那只是我們人生的另一種開端.逆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開始坦然接受它,戰勝它,將它變成我成長道路的墊腳石.友誼可以慰籍心靈和加強理性,只有與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學習纔會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8

什麼纔是聰明,什麼才叫聰明,我覺得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按字義理解,應該就是“耳聰目明”的意思吧。但現在人在解釋聰明的時候,如果以一個人“耳聰目明”就可以算作聰明的話,可能就有點片面了。而《現代漢語詞典》上對“聰明”的釋義是:智力發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

而培根好象並沒有去特別的論述這樣的聰明,他只在論說小聰明。他列舉了一些小聰明的例子,比如說,善於保密的人,故弄玄虛的人,裝腔作勢的人,藐視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這一類人歸入小聰明的行列。小聰明的人,並不是真正的聰明,而其實是實實在在的大糊塗。因爲,善於保密的人,其實際原因是自己的貨色不在陰暗處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虛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無所知;裝腔作勢的人,只是爲了顯示自己的高明……幾百年過去了,當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國社會的小聰明的現象,到了現代的中國,仍然生生不息,隨處可見。

也說小聰明 —— 隨風搖曳 —— 夢 裏 夢 外也說小聰明 —— 隨風搖曳 —— 夢 裏 夢 外生活和工作中,經常可以見到玩小聰明的人。對一個事物,不懂裝懂,誇誇其談,顯示出高人一籌的樣子,這種人可以說在任何單位,任何部門都大量存在着。兩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瞞下,這種人也不少。而我自己就經常的與據別人之勞爲已功,說別人之非而顯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雖過數年卻歷歷在目。玩小聰明者,投機鑽營,八面玲瓏,其言其行,讓愚笨者眼花繚亂,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嘆不如,或佩服得五體投地。

更見過一些小聰明的人,在一個環境下,可以說人人知其能力深淺,人人知其徒有虛名,但恰恰領導不知而欣賞有加。這也算是上世積下的陰福。至於以毀人聲譽而開啟自己通道的小聰明,以上下週旋左右逢源前倨後恭獲得青眯的小聰明,實在是數不勝數。

玩小聰明而玩過頭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許多小聰明的動作言行,其實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來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於是,遇到較真的人,處在較真的環境下,小聰明者往往沒有生存的市場。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己的小聰明玩下去,也許會被摔得頭破血流,甚至賠上區區性命。這樣的案例也隨處可見,隨時可聞。只是一聽到因爲小聰明丟掉人生的一切,就會唏虛不已。

喜歡玩小聰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經常反省自己,別玩小聰明,那會害人害已!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9

《培根隨筆》,可謂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字字珠璣,是培根生活的結晶,是人生的智慧之作。它雖是隨筆,篇幅幾乎都不長,但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對於人生、哲學、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的認知與思考。

這本書,呈現給你的,是多少精闢的哲理!潛移默化中,你會從中逐漸領悟到這些老練銳利的文字的振聾發聵的力量。而這些文字之所以會具有這種力量,我想,這與《培根隨筆》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有着密切的聯繫。弗朗西斯·培根出生於位高權重的官宦之家,他聰慧而富有才華,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爲”朕的小掌璽大臣“,他十二歲就上了劍橋大學,但父親早逝,又是次子,所得的遺產並不多。弗朗西斯·培根自立謀生,成爲律師,經歷幾次沉浮成爲朝廷重臣,卻又牽連因一樁受賄案而罷官爲民。培根一波三折的經歷,爲他寫《培根隨筆》奠定了豐富的社會認知經驗與人生閱歷,但同時也不難看出,封建時代英國王朝所統治時期思想文明的日漸落後,而培根正是對於時代新思想文化熱潮所提出的革新觀點。

這其中,也有培根對於人的性格、行爲所提出的建議。譬如《談報復》,但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是不是會報復呢?培根認爲,”報復是一種野道,人性越是趨之若鶩,法律就越應將其剷除“,道理確實如此。當你的仇恨埋藏在心裏越久越深,仇恨越會吞,噬你的心靈,但你的心中卻不會認爲自己的仇恨有什麼錯,會給他人帶來如何之深的傷害,那麼,我們爲何不放下這不可挽回的令人耿耿於懷、心痛不堪的仇恨,去寬恕他人?“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若干年後,回首這歲月的往事,你不會因爲報復而無奈、悔恨亦或是悵惘,寬恕了,氤氳心頭的,只會剩下縷縷的感動與安慰。

在相似的人生追求與軌跡下,很多的靈魂都在迷失,在彷徨,在苦悶。閱讀《培根隨筆》,可以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思考。《談厄運》教給我們厄運可以造就堅韌,培育美德,使人的意志愈加堅強,在厄運過後總會有春風十里;《談父母與子女》則啓示我們父母對於子女的溺愛會加劇自己的不幸,同時也會影響子女之間的和睦,加劇勾心鬥角;《談花銷》則使我們懂得如何去花銷……

《培根隨筆》使我們在時光荏苒中,懂得了成長,懂得了人生。當你的心累了、傷了、亂了,不妨暢遊在這本書當中,放飛心靈,同時亦在品味道理。細膩之處,如明亮璀璨、馨香流轉……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10

我是第一次讀《培根隨筆》,剛看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隨筆》全書共分爲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五篇——論逆境,裏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順境中不乏恐懼與厭惡,逆境中也不乏安慰與希望。刺繡時,將生動的圖案繡在黑布上,比起陰暗、憂鬱的圖案繡在淺顏色的布上,更讓人愉快——悅目纔會賞心。美德猶如珍貴的香料,只有當焚燒或碾碎時,才最爲芳香。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這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你應該做一顆豆子》,篇幅很短卻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猶太人說,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爲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

賣豆人在豆子賣不出去時,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漿賣不成功,可以製成豆腐,豆腐賣不成功,變硬了,姑且當做豆腐乾來買。且豆腐乾也賣不出去的話,那麼就把豆腐乾醃起來,變成腐乳。

第二種選擇是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讓它發芽,那麼更加妙極。幾天後,麥豆人可以改賣豆芽,豆芽如果賣不動,那麼幹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

而如果豆苗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裏,當作盆景來賣。如果盆景賣不出去,那麼就再次移植到泥土裏,讓它生長,幾個月後,就會結出許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顆豆子現在變成了上百顆豆子,那是多麼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都有無數種精彩選擇,更何況人呢。我們在遭遇不順時,至少應該比一顆豆子更堅強吧。

它讓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給予人的壓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氣,放下憂傷,發現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體會到美德,若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特別的機遇、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從而也就會得到許多做人與處事的道理,更會使自己在人生的畫卷上繪上了獨特且綺麗的一筆,我想論逆境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11

《培根隨筆》爲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所以,大家好好讀讀這本《培根隨筆》吧,一定會收穫匪淺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12

“事情一旦到了採取行動的地步,迅捷就是最好的手段。”賠根在隨筆中如此說道。

的確,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於拖延。

“幸運如市場,許多時候,如果你能多待一會兒,價格就會降下來,或者至少,它先給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時抓住,就給你難抓的瓶身……”培根講述了哲學、倫理、處世之道。

常道:“今日事今日畢。”可即使是這句爛熟於心得話,也未在心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不知多少人,拿着手機,抱着“再玩五分鐘”的心態,一夜不眠,最後落個頭暈眼花,腰痠背痛,次日昏昏欲睡,說不清昨夜究竟有何意義。不知多少人,將事情一拖再拖,最後手忙腳亂,悔不當初;不知多少人,在選擇的路口舉棋不定,錯過了最佳時機,最後落得兩手空空。

拖延是一把枷鎖,鎖其心智,鈍其行爲,毀其人生。

個人拖延,得一時歡愉,在事後暗悔時光飛逝,竟抓不住它的尾巴。上級拖延,導致任務完結不了。社會拖延,使整個社會停滯不前,淪爲一盤散沙,國家拖延,逃不了“落不了就要捱打”的悲催命運。

百無一用是拖延,在經歷了無數個起早貪黑的日子,終有一日下定決心將之更改。於是,每日緊抓時間,竟比之前早了幾個小時入眠。不曾爲當初愚笨的作法所自恥。

生而在世,難免心存幾分懶惰。但如何將之克服?可謂,目標之重要了。拖延最好的解藥便是恆心與毅力

“在事情初起之際抓住最佳時期,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賠根又道。

是啊,機會不等人。

總有人自認爲“懷才不遇”是他人的不賞識,亦或認爲某些機遇“不堪入目”而一拖再拖,最後在心怡之物來臨之際,芳華逝去,束手無策。

中國首富李嘉誠,當機立斷,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落後,土地空曠。但就是這樣前途渺茫,經濟體系不全的舊社會,李嘉誠牢抓商機,代鉅款買地皮。也正是這令人大跌眼鏡的做法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爲了亞洲地產大亨。在機會的路口,他絕不拖延。

百無一用是拖延。

作爲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是否應遵從先輩的教誨,在機遇、選擇、心智中不留下一絲拖延呢?

馬上行動,沒有藉口。對遲疑說不,對猶疑說不,對彷徨說不。

“子彈出了槍膛,飛起來速度極快。”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於拖延!

點評:本文立意深刻,由拖延時間到拖延時機,層次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以樸實獨特的觀點脫穎而出,作者所選用的素材引述時代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議論,運用李嘉誠的事例突出議論了把握時機的重要,使議論的針對性、時代感更強,扣題緊,聯繫生活實際,結尾由偉人到自身,呼籲青少年遠離拖延。大有憂國憂民的心態,引發讀者深刻的思考。可謂一篇佳作。(指導教師:劉冬梅)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13

弗蘭西斯·培根就是這本書的作家,他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書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進着社會的進步。他還有許多著作如《學術的發展》、《論說文集》、《論事物的本性》等。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真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理是什麼東西?”彼拉多當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說。他提這個問題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數心隨境變,他們認爲堅持一種信念就等於自戴一種枷鎖,會使思想和行爲無法自行其是。雖然作爲一種學派的懷疑論早已消逝,但持這種觀點者仍大有人在——儘管他們的觀念未必像古人那樣清晰而透徹。

謊言--虛僞的代名詞(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說的一句話我很認同,人們之所以願意去追隨詭言是爲了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惡習”,人性,一個強壯到不能再偉大的事物,,卻又同時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隨詭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內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開。文中說得不錯,氣炸地行爲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沒有任何罪惡比虛僞和背叛更可恥的!所以蒙田在研究“騙子”這個詞爲何如此可憎時說得好:“深思一下吧!說謊者是這樣的一類人,他敢於狂妄地面對上帝,卻不敢勇敢地面對世人!”

正是如此!曾經有一個預言,說基督返回人間的時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誠實者的時刻——而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之聲。對於虛僞和欺詐者們,這乃是一個嚴肅的警告啊!別真的讓童年成爲最“純真”的時光,然後永遠塵封在回憶最深的角落裏。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14

培根在《談諍諫》中寫道“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衆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寫的書。”而《培根隨筆》就是一本這樣的好書。

《培根隨筆》一共收入了隨筆58篇,每一篇文章都不長,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講了一些至理名言,而且至理名言俯拾即是,而且大都不再開頭,就在結尾。這種語言放在開頭,具有兇器有力、引人入勝的作用;放在結尾,則有概括全文、餘味無窮的效應。培根的隨筆沒有西方很多散文隨筆作家的那種散漫和隨意,而是具有詩的凝練圓滿,小說的佈局嚴謹。培根的58篇隨筆,篇篇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的隨筆不是文人的閒適小品和遊戲筆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會、富國利民爲目的的進行說教的。58篇隨筆涉及國家、人生的各個方面,但每篇的核心都離不開人和國家的利害關係。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這些短小精悍的說教文章。

《培根隨筆》的作者就是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這種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衆,培根就被伊麗莎白稱爲“朕的小掌璽大臣”。他12歲時就上了劍橋大學。23歲就當上了議員。培根這麼年輕就取得了議員的職務,可見培根的才華。

《培根隨筆》是一本有很多至理名言的好書,這本是就像是一筆寶藏。書中講的道理也是需要我們記住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仔細地把這本書閱讀完,把書中講的至理名言和道理都記下來。

《培根隨筆》讀後感_讀後感15

《培根隨筆》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結晶。在這本書中,培根幾乎談遍了人類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他見解獨到,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我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接觸這本書的,當初是因爲朋友的極力推薦,其實我當時很不以爲然。但之後某一天因爲實在無聊,才讓它重見天日。不知不覺中,我竟然迷上了這本書。每個章節我都要看許多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死亡》中的一句:“復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愛戀之心足以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會獻身死亡,悲痛之心會奔赴死亡,恐懼之心會預期死亡。”

對此,我深有感悟:一個人在仇恨的驅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爲了報仇,就連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當兩個人相愛,並且愛得很深的時候,死亡便在他們心中變的微不足道;人爲了獲得讚賞,爲了讓自己名留青史,爲了讓別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時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可以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死亡;一個人在極度悲痛、傷心之時,可能會因爲承受不住而自殺什麼的;人在因爲什麼東西而擔驚受怕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來,爲自己的命運而擔憂……雖然我可能永遠不會因爲這些東西而投向死亡輕柔的懷抱,因爲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說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這並不妨礙我追求轟轟烈烈的人生,甘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庸。

雖然我現在並不大,但也並不小,已經能明白死亡的含義了,死亡意味着離別、痛苦,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家人,如果爭氣一點的話,可能還會有更多人,但我覺得能爲別人作出貢獻的死亡纔是有意義的,像普通人一樣,碌碌無爲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我不想在生命的盡頭,當走馬燈放映時,像看一場爛片一樣索然無味,甚至心生厭惡。“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每當我吟誦李清照的這句詩時,就會心潮澎湃。有人可能覺得我好高騖遠,都還沒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覺得這是對人生的一種不滿,是一種拒絕平庸的表現。

培根的每句話都蘊藏着做人的道理,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三觀非常正直的人。《培根隨筆》中,他的每一句話都更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印象中的培根是個語言正中紅心,但同時令人遐思的牙尖嘴利的英倫紳士的形象。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很享受與它相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