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人生的智慧》有感(精選5篇)

讀後感2.84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人生的智慧》有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人生的智慧》有感1

《人生的智慧》據說是叔本華所有著作中最通俗易懂的一本,因爲這書本來就是他晚年從自己的《補遺與附錄》中選取要點,寫給普羅大衆讀的,今天看來倒是有幾分“科普”的意味。可與我以往閱讀過的書籍相比,這本書的語言還是相對晦澀,需要你一個字一個字的理解,去領會他想闡述的道理。

叔本華在探討人生之前,先精練了亞里士多德關於人的劃分的條目,作爲決定人的幸福感的三大因素,即: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他人眼中的樣子。

在叔本華看來,它們反映了一種社交聚會的價值,也同時宣告了思想的破產。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某種意義上,我覺得也算在短期內拉近了人與人間的距離罷了。可惜的是,當牌局的結束,瓜子吃完,或者麻將打到深夜至各自的妻子前來催促時,這些能夠交換思想的物品也就消失了,之前還樂在其中的人,慢慢意識到要回到原有的生活,他還是他,你還是你,不變的是各自的生活。

叔本華認爲,人的自身對一個人是否幸福起到了決定性、根本性的影響,這部分屬於人的個性,若具有良好的素質,則是大自然的恩饋,包括高尚的品格、健康的體魄、愉快的性情、持續的興趣等。

而我們世俗中衡量人成功的標準,大部分都是財富的積累。叔本華對此也有論述,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後的財富盈餘,對人的幸福影響不大。人總是會不斷提高對財產的滿足要求,期待與實際的差距越來越大,也就會越陷入對財富的貪婪中。

除了財富外,身外之物還包括家人、朋友等等,將自己的生活重心寄託於身外之物,不是長久之計,除了自己的本性,一切都是會變的,最終重心會在身外之物中不停地轉換,期間產生的空虛會時不時地侵襲我們的身心。

在現在和未來計劃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是智者避免過多憂慮的一種方式。關注現在,不要糾結過去和操勞未來,才能最真實的感覺到我們自身的存在。

讀《人生的智慧》有感2

也許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都不得不承認幸福是每個人一生的追求,每個人都在爲自己將來的幸福你努力着,即使現在迷茫、困惑但從未停止自己的腳步,爲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爲了使自己的人生幸福,不斷地努力爭取着。但幸福是並不是爭取便可得到的,幸福是相對的。

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讀了他的這本書我感悟很深,人生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但誰也不能評價對與錯,因爲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把秤,在稱量屬於自己的幸福。但《人生的智慧》告訴我更多的是自己快樂的方法或者說是避免悲傷的途徑吧,因爲只有經歷過悲傷之後纔會理解到幸福,纔會更加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幸福。

書中最讓我感觸的是書中“我們不應該對別人期望過多,或是一般的不對外在的世界寄予太多的厚望。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助益是有限的,到最後每個人都需要獨立自持,重要的是能獨立生存”。幸福是由自己掌握的是由自己爭取來的,每個人只有經歷過播種的辛勞之後纔會更加體會到收穫時的喜悅。世界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即使有他一定會落到你的頭上嗎?幸福是長了翅膀的他會飛到不同的人生身上,即使你夠幸運他恰好停在你身上,但她還是會飛走的,只有自己努力爭取到道德幸福纔是真正屬於自己,纔會永遠的,外界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就像童話與現實的相撞,外界的幸福是那麼的蒼白無力。在追逐幸福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會獨立,獨立的做每一件事因爲最後每個人都要獨立自持,重要的是獨立生存。

叔本華告訴我人生的幸福最主要的是人的自身,比如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對於追逐自己的幸福,第一件事我認爲就是應該不斷的發展自己,不斷塑造自己更高的情操。每個人都在朝自己期望的目標發展着,因爲我們都認爲那樣的自己會更加的幸福。幸福簡單而又複雜關鍵是看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相信只要堅持都會贏得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

這本書有些枯燥因爲它屬於哲學的範疇但是一本很值的看的書,書中寫了很多經典的道理,其中我認爲較有用的“一、要成爲社會有用的一份子,人們就得做到兩件事:第一,每個人不管在何處都該做的事;第二,每個人出於自己之特殊爲之而該去做的事。不管青春如何欺騙我們,最高尚,最有變化,最能持久的快樂得自心靈的快樂。跟人相處要想取得優勢,唯一的方法是讓對方看到我們不依賴他,等等很多的道理。

人生就是在苦與樂之間的交替,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生活的更加快樂,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定義,堅持自己的幸福,就像但丁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自己的幸福就在自己的手中是靠自己爭取的。

讀《人生的智慧》有感3

我很慶幸能夠在徘徊在痛苦與無聊時讀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這給我這段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慰藉,叔本華認爲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但人們總在它們之間搖來擺去——脫離了痛苦,便開始無聊;不無聊時,多半痛苦着,程度輕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極少數的特例外,我們的選擇實際上只有兩個,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與別人交流是無聊的,特別是這個人與你的差別很大的時候,開口不是衆所周知的真確就是無窮無盡的日常。這點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顯,越多人蔘與的團體,它的內部就越無趣,越枯燥。但一個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動機在不斷的抓撓你的內心,所處環境的對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獨的痛苦。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終都只能在學習和讀書,當時間和注意力被這些極度耗費精力的行動中消磨殆盡,才能得到最後的放鬆。於是,某種程度上說理想的幸福是伴隨着孤獨的。

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羣中去,學會在人羣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他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於別人的看法,他應鍛煉出一副淡漠、無動於衷的態度,因爲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孤獨並不是一種被主流聲音肯定的行爲,我們更倡導與他人交流,於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獨中徘徊。這樣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華所說的在人羣中保持一定的孤獨,很遺憾,時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這個恰當的度。我認爲我更多的時候會感到孤獨而不是無聊,在沒有足夠動機的時候,我寧可在孤獨中度過。而這份孤獨纔是促使我不斷去尋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動機。我纔有機會接觸這些心理學,哲學的論述。

叔本華的論述給了我足夠的代入感,讓我沉迷其中,但隨着讀書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愈發凸顯。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獨呢?

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動機理論認爲交流的動機是人生來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實現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獨是我們所排斥的,不是因爲我們都是沒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們生而如此。在人本主義的觀點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滿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孤獨的地位,也許我們可以從外表認爲部分自我實現者在某些時候是孤獨的,但他本人卻不可能是這樣想的。一個人感到孤獨的最好解決方式,還是找個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儘管我很感謝這本書給我無趣的生活帶來了幾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暫時告別這本書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讀《人生的智慧》有感4

哲學書我一直看的很少,因爲覺得全是大白話,道理翻來覆去的說。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覺得貌似什麼也沒說,因爲哲學在邏輯上的論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釋的,最後的選擇還是需要自己做判斷。

最近馬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我對叔本華並不瞭解,是看到了有推薦這本書的,正好想看書了,就決定看一看。

這本書內容很少,但是精煉,有深意。對於人生的智慧,叔本華到沒有直接去說,只是圍繞着“人”來講一些道理,講到了人,幸福、不同層次的需要、別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階段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議。對“人”從裏到外,從以前到現在,從內窺自身到外審整體,從財產、技術到精神、幸福都談論到了。基於目前的閱歷,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兩處內容,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幸福的原因在於我們自身之內,而非自身之外。”

這句話,咋一看其實就是一句白話,更像是一晚陳年雞湯。我們或許會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你沒有那麼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們或許會說,你總拿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相比,又怎麼會感到幸福呢。這些話我也拿來去安慰過朋友,寬慰過自己,但始終沒有說服自己,因爲一段時間後,我又會陷入不自覺的比較、難過、不幸福的感覺中。

叔本華的想法是說服了我,他說“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麼感官麻痹後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他會對這個領域的內容感到非常興奮,那麼他對於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現的不感興趣甚至是漠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終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層面的東西。我並不覺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質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內心深處了想法,纔會明白怎樣滿足自己,怎樣提高幸福指數。

“如果一個人缺少符合他年齡的神韻,那麼他就會擁有他那個年齡特有的各種不幸,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時此刻。”

以前的我,總是希望事情盡善盡美,多聽一些意見,多做一些考慮,多做一些及計劃,多儘量避開一些“坑”,甚至想過,我要記錄下來,以後告訴我的孩子,怎樣去避免掉這些。但同時,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萬一我的孩子不願意聽我的,執意爲之,我是要堅持,還是要放下。現在,我想我會放手,我會給孩子建議,讓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體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題而是多選題,但是最終判斷在他,最終選擇在他。我並不是懼怕不幸所以這樣。

不幸是主觀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樣的。我能想到的一個情形,就是早戀。青春期的時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們被教導的是壓抑,並不是有效的疏導。長大了呢,不止一個人對我說,回想過往,最遺憾的是校園期間沒有一段值得回憶的懵懂情感。他們不幸嗎,有人覺得,有人不覺得,但是他們的確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來的一部分,經歷或者認知。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讀一遍,或許到時候會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書值得多讀。

讀《人生的智慧》有感5

帶着敬畏的心真正意義的讀完了第一本所謂的人生哲學書。叔本華的名字在上一本哲學的慰藉中被提到了,在那本書中提及叔本華是因爲他對愛情的解讀,而這本書提到了一個人一生的一切所需要經歷的事情。

快樂,幸福,痛苦,無聊,愛情,慾望,回憶,委屈,憤怒,正義,勇敢……各種各樣寶貴的人生經歷,無需誇大也不應掩飾,樂觀正面的分析後,再經歷或者面對,人就變得更加坦然而無所畏懼了。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所在

當然叔本華也指出了什麼是對的,追求精神和健康層面的滿足要遠高於滿足自身原始需要,同時對於身外之物名譽,聲望,財富也做出了註解。這些也是屬於低一級別的慾望滿足。

當然作者最後在談論青年與老年的區別時也提到了當老年喪屍體力後,也就失去了賺錢的能力,這個時候面臨貧困則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時作者對老年的生活也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因爲慾望的消失,人們可以在年老的時候變得更加深刻,透徹有智慧並且更快樂,這重新載入了我所理解的對老年生活的認識。

最後,用簡介中的一句話作爲結尾:“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務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對情和愛沒有過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希望每一位看過本書的人都能夠得到精神層面的自由,這也是最最寶貴的。

標籤:精選 有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