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讀後感1.4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1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透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後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這句話所表現出來的絕望深刻體現了安娜的懦弱無助,她一直都在勸慰自己,認爲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她作爲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愧疚使她深陷矛盾與罪惡之中,她在經過無助的痛苦掙扎於煎熬之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找尋心靈的真諦。我想當它的靈魂脫離身體俯視她的一生時會不會悔恨,她所放棄一切追求的愛情被粉碎,她想以死來抗拒當時的社會,在那個俄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代,關於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她的反抗與對真愛的執着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對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懷疑。

電影場景裏這場愛情悲劇的結尾是安娜身着一襲與沃倫斯基初次見面時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也結束了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煎熬,她獨自一人承擔了這段爲道德和社會所不齒的愛情的後果,在這場吉蒂。卡列寧,沃倫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一人承擔所有的苦果,然而這場以死亡結尾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功塑造了那個時期很多像安娜一樣的婦女的形象,這種背叛家庭,拋棄兒女,卻又擔心兒子會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爲止也會被世人所厭惡與摒棄吧,但是柔軟的安娜仍然沒有妥協,她決定讓死亡來作爲她最後的堅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於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在這紛亂痛苦的世間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不過猜想安娜也從不後悔,儘管從始至終她都是孤獨的,對她來說清醒的孤獨並不可怕,渾濁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慘的宿命,走過了孤獨的命運。

世界的倫理綱常一如既往地堅守着所謂的真理正義與道德,這些與安娜都沒有關係了,愛恨情仇也離她遠去,讓一切畫上句號吧,誰也不要再打擾她的安靜。而我們,我們仍然要努力地在這個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讓悲劇止步於故事裏。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2

書中介紹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位上流社會的貴婦,她討厭所謂的交際的宴會,她只是安於本分的照顧兒子和丈夫。這在遇見渥論斯基後都變了,最後安娜被丈夫卡列寧遺棄,被上流社會鄙視而臥軌自殺。

初讀這本書時,並沒能安娜的性格和追求。開始,她是過上了上流生活,可在情人渥論斯基的追求下,她放棄了自己的家庭,願意和渥論斯基一起離開。但她在要求和丈夫離婚時,她還是去看了看她朝思暮想的兒子。這種愛不亞於她對渥論斯基的愛。從此還可以看出她敢於同資本主義的上流社會做鬥爭,努力追求自己嚮往的愛情。但是列夫托爾斯泰卻將她的命運結束在火車軌上。這樣的結局令人悲哀,同時又將資本主義的上流社會中的名媛/紳士們醜惡的心靈和束縛的思想躍然紙上。

書中一號男主角渥淪斯基是一個英俊瀟灑的貴公子。他不僅虜獲了安娜的心,還讓公爵的女兒吉蒂爲他着迷。但是他在開始時鐘情於安娜的美麗與賢惠。我覺得他對安娜的感情不可說是十分認真也不可否認這份感情。開始,他愛上了安娜,在安娜死後,他又重返上流社會的交際圈,仍然不務正業,很快忘記了安娜。這也許就是他的虛僞之處。不可否認他的癡情也是無可挑剔的。從文中大量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又似乎真的沉醉於甜蜜的愛情之中。他是複雜的。

書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寧是一個冷靜/獨裁的家長,從書中大量側面描寫可以看出他深受上層社會思想的禁錮。他和安娜原本是沒有感情的結合在一起的,面對安娜的背叛,他又給了安娜一次機會,讓她重回家庭。從一方面說他可能慢慢愛上了安娜,從另一方面說他也是在維護他在上流社會的地位和榮譽,最終導致他聽信別人對安娜的。

和卡列寧一樣吉蒂也深受痛苦和煎熬。他誤認爲沃倫斯基是愛她的。直到希望破滅後,他悲痛萬分,憑藉自己的勇氣最終從悲傷中走了出來。她又是幸福的。

我哀痛安娜的結局,更憎恨當時黑暗的社會。列夫托爾斯泰從側面塑造了吉蒂幸福的形象,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讓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沉醉在大師的筆墨間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3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長篇小說,作爲小說,它在文體上有着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其流暢性、內在邏輯縝密性和自然的雙線索交織等方面都是令人無可挑剔的。除此之外,令我着迷的還有它體現出的作者創作過程中現實與理想的交匯。

正如開頭“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自己的不幸”所說,作者對於現實的思考是基於婚姻愛情關係展開的,主要涉及四對婚姻或愛情模式:卡列寧與安娜,安娜與沃隆斯基,列文與吉蒂,奧布朗斯基公爵夫婦。安娜涉及了前兩個不幸的模式,與她相對的是列文的幸福模式,我認爲安娜是作者爲自己設想的另一種生命選擇方式,是一種假想的人生道路;而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是較貼近作者真實的生活狀態。現實與理想交匯之後,宗教色彩濃厚的託翁在寫作的時候很可能會想“可能的選擇有無數種,上帝安排了最好的”,於是他極力要寫出這個現實的一定是最好、最幸福,而那些帶有可能性的選擇雖然看起來光明,但會遭遇不幸和陷阱。

在寫安娜時,多次透過旁人觀察突出地提到安娜身上帶着深藏的激情和攝人的活力,這也正是作者內心深處的力量。在安娜心中的愛情火花被沃隆斯基點燃的時候,作者持矛盾而偏於贊同的態度,安娜在觀看賽馬時流露出對沃隆斯基過分關注後,勇敢地向丈夫攤牌,她想的`是“唉呀,多麼光明啊!這是可怕的,但我愛看他的臉,我愛奇妙的幸福……我的丈夫!啊!是的……哦,謝謝上帝!同他一切都完了。”在猶豫中追求愛情的幸福終於壓倒了道德上的內疚。安娜是托爾斯泰設想的自己,替他完成了拋棄家庭出走的假想行爲。他爲了抑制自己對這種假想的嚮往,便渲染了這種假想生活所面對的阻力——把愛情的困境,社會輿論壓力,還有自己對於拋棄家庭孩子的心理譴責都詳細地呈現出來。

列文是現實作者的影子,有着探索農村改革的激情與思考上帝與人關係的深邃性,他敏感易怒、天真又自卑,不過我們看到他的家庭表面很美滿,他和吉蒂雖歷經坎坷但終成眷屬,雖然被安娜深深吸引但並未出軌,這比安娜所追逐的愛情更符合作者對於現實的要求。《安》成功地塑造出安娜與列文的突出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思索,在現實與假想的交匯中對比,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4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着安娜追求愛情生活的悲劇和萊溫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主要情節線索,透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說從城市到農村,從家庭婚姻、經濟養況、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構織了一張複雜的關係網。

整部作品除了在講起萊溫訂婚的幾章美麗的文字外,所有講起的愛情,已遠沒有《戰爭與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詩意了――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時代美妙的抒情詩相媲美的。反之,這裏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統制這部小說的定命論,不復是如《戰爭與和平》中的一種神,也不復是一個命運的支配者,而是戀愛的瘋狂。當安娜與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覺中互相熱愛的時候,亦是這愛神使安娜臉上發出一種光輝――“不是歡樂的光輝,而是在黑夜中爆發的火災的駭人的光輝。”亦是這愛神使這光明磊落、理性很強的少婦,在血管中,流溢着肉玉的力,而且愛情逗留在她的心頭,直到把這顆心磨鍊到破碎的時候才離開她。接近安娜的人,無不感到這潛伏着的魔鬼般的吸引力與威脅。基季第一個驚恐地發現它。當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時,他的歡樂的感覺中也有神祕的恐懼。萊溫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當小說情節漸漸演化的時候,無可震懾的情慾,把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壘,徹底毀掉了。她所有最優越的品德――她的真誠而勇敢的靈魂瓦解了,墮落了,她已沒有勇氣繼續對世俗進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悅她的愛人之外更無別的目標,她膽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懷孕且熱心養馬事業;她受着嫉妒的煎熬;她的舉動中聲音中眼睛中處處作僞;她墮入那種只要使何種男子都要爲之回首一瞥女人羣中。她用嗎非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墮落卻又清醒自已的墮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於火車輪下――她俯身伏在一張口袋上,把什麼東西隱藏在內,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煩惱以及歡樂……

“我保留着報復之權”上帝說……

這是被愛情所煎熬的靈魂的悲劇,爲托爾斯泰一鼓作氣以及深刻的筆角描寫的一幅畫。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800字5

世上沒有完全幸福得稱心如意,十全十美的婚姻。安娜的不幸是制度造成的,不允許離婚,女人在婚姻權上無權利造成的。更是自身造成的。不論任何社會制度下,遵守社會秩序規範,活在有序社會中。人受限制纔有幸福。幸福不是隨心所欲的,是要不以犧牲別人的幸福自由,而保障自己幸福的自由。自由的幸福是有限制的保障。

安娜離開曾經幸福的婚姻又組建了家庭就幸福了嗎?生活又是先幸福,過着過着就不幸了。任何一個透過婚姻組成的家庭起始幸福,否則不會有婚姻。在長久新鮮變熟悉之後,彼此再熟悉不過。優點缺點盡現。優點也不優,缺點是缺點。

人與人,哪怕夫妻,由陌生到熟,由熟又到陌生。人就像過日子做工作總需有新意,對婚姻也難保也厭倦。但日子是總這樣,白天黑天,規則不可變,改變的是自身過日子方式,使日子有聲有色。任何行業規律也都如此。

婚姻的七年之氧也靠夫妻雙方共同努力,共同面對時間給婚姻帶來的問題。顯然安娜未意識自身是家庭主角的變化,自己該做的事情。她丈夫忙於官場業務也無暇顧及,是他根本未考慮到有變化。安娜的錯誤在於年輕,不成熟,順應了她的心思,而違備社會秩序。背叛家庭,投入新生活。無限制的自由得到的幸福以爲幸福。不滿足生活,慾望強烈。

人是社會一份子,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家庭是社會構成的一部分,幸福在家庭之中,也在社會之中。社會是有序的。脫離社會正常秩序的家庭在社會上便會引起維護有序世界人的反感。

安娜新家庭承受不了衆人的眼光,脫離不了身爲社會一分子的生活。人不可能永遠禁錮家庭之中。家庭是家人的棲息地,但人不全是爲家庭而存在。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的社會性,價值性。人是家庭屬性與社會屬性共存共生的。二者不能絕立存在,一旦分割,必有悲劇。感情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不是幸福的全部來源。

朋友,親情,公共事物,不可或缺,少了一部分,生命不完整。想以感情爲全部幸福寄託的安娜即喪失了對家庭的失望,對幸福的全部希望。她所以爲的一落入現實融化了。她缺乏對人生命角色,社會性,生存,生活,家庭之間的相聯性,之所以幸福的根源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