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談美》讀後感(通用10篇)

讀後感1.9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美》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美》讀後感(通用10篇)

《談美》讀後感1

什麼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著作《談美》。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於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一書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美——是一種人生態度。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瞭美和美感的規律、美範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爲更重要的在於,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麼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麼看我的,瞭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爲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爲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13封信,行雲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讀後感2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心有感觸。對於先生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爲欣賞。期中最能領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帶帶流傳供人享用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以作者對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進行闡述。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鬆在不同人眼裏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爲而爲”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鬆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麼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着光,指引人們的靈魂、淨化人們的思想。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爲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祕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瞭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爲有距離,有神祕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嚮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談美》讀後感3

近日讀朱先生的《談美》,頗爲喜愛,感覺收穫頗多。對於《談美》其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爲欣賞。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便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託,有一些理想與情趣,此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逾越利害干係的作用,在無所爲而爲中污染心靈,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談美讀後感

鄙諺講:距離孕育發生美。賣火柴小女孩讀後感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於生存又高於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劃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談美讀後感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誇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存。

人們對於熟習的事物總是容易紕漏它的美,因爲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祕感,容易從現實生存中的利害干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識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孕育發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爲有距離,有神祕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嚮往。如此所謂:政府者迷,觀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師讀後感

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過了一個故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透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這便是朱光潛老師在八十三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讀後感4

作爲一個美學家,作爲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爲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於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裏來,究竟什麼是美感,明白了什麼是美感之後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麼”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於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係,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於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淨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着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爲生活高唱的讚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爲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爲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談美》讀後感5

開場白中寫道“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這不僅於當時那個“危機存亡的年頭”十分必要,於經濟高速瘋長、心靈霧迷津渡的現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無所爲而爲”纔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朱光潛也正是用此情懷才成就了這樣一本雖薄、卻厚重,娓娓道來、耐人尋味的美文。

《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於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度。唯美感的態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纔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迴流而已”。之後,文章又說明了美感與快感、與聯想,與考證、批評與欣賞,與自然的聯繫與差別;說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對美的差別與一致;說明了藝術與遊戲,創造與情感,格律、模仿對於藝術的意義;說明了天才與靈感、汗水與努力對於藝術的作用。

最後,朱光潛強調,儘管處於正名析理期間,開篇便區別了三種對事物的態度,但其實“完美的人生見於這(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每一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讓我們知道,藝術人生其實也可以很近、很親切,與你我息息相關。

他警醒我們,“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僞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僞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

“情趣逾豐富,生活也逾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是否能欣賞。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借用阿爾卑斯山谷間路上的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勸告遊人莫錯過眼前美景,朱光潛提醒“贏得了職場,卻輸了人生”的我們,不要成爲“這豐富華麗世界中一個了無生趣的囚徒”。我以爲,美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其次纔是一種原理和方法。

《談美》讀後感6

這其實才是我20xx第一本看完的書,《大設計》是第二本,顯而易見《大設計》更吸引我,所以執拗地要第一後感寫《大設計》。

對於朱光潛的《談美》,最直觀的感觸是怎麼能夠離開說教的形式去表達。儘管感覺朱光潛本人也是很討厭那種形式的,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卻都是此般的影子(個人感受),每個我們都好像有點此番傾向似的,由此我想我該如何避免呢?還是說難以避免。

專業書籍就得專業對待。

面對事物的三種態度:實用、科學和美感。一爲實用。(舉例中他說到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類意義之外,便尋不出其他意義。P12)(對於持有這種想法的男人,我只能說這種男人除了是生小孩一類的意義之外,也很難尋出其他意義了)【沒錯,耿耿於懷】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實用的態度以善爲最高目的,科學以真爲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爲最高目的(很像p話)。真善美三者俱全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那可能不存在完全的人吧?)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怎麼就不高尚了呢?)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哦)只有藝術作品是真正不朽的(沒有什麼是不朽的)

美要和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不及,容易回到現實世界;遠了,使人難以欣賞。藝術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藝術是主觀的,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藝術經過的情感是透過反省的。

移情作用,移情不一定是美感經驗,但美感經驗常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帶有無意的模仿:(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返照(2)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不知不覺模仿物的形象。

(一)美感要素:(1)目前意象和實際人生有適當距離(2)觀賞時這種意象時,要聚精會神以至於物我兩忘的境界,於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於物,以物的姿態移注於我。

(二)美感與快感的區別: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美感態度不帶意志不帶佔有慾。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而不是反省的。

美感與聯想。聯想是知覺和想象的基礎,藝術不能離開知覺和想象,就不能離開聯想。

快感不是美感,聯想不是美感。考證和批評也不是欣賞。批評者分爲:1導師地位的2法官地位的3舌人地位的4印象主義批評的。總結: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不是欣賞,但欣賞不能沒有考據和批評。

(一)什麼是美?他說的:康德—美感判斷主觀,卻普遍,人心構造相同。黑格爾—美是個別事物上見出概括或理想。托爾斯泰—美的事物含有宗教和道德教訓。他認爲: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內心,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這個字真難打)(二)我與物的關係:(1)最簡單的形象的直覺都帶有創造性(2)心靈把混沌的事物綜合成整體的傾向有一個限制,事物也要本來就有可綜合的整體的可能性。(三)美與自然的關係:是美就不自然,是自然就不美。(他想說的就是一定會帶有你的主觀色彩,而你的主觀感受的美就是已經經過你的藝術化了)

美是常態,醜是變態。(一)自然美可以化爲藝術(二)自然醜也可以化爲藝術

欣賞中有創造,創造中有欣賞。藝術起源遊戲說。

十、十一、十二

藝術活動心理過程:(一)使用想象(二)有情感(三)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裏面的

十三

技巧:(一)方法(二)媒介知識【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

十四

天才是遺傳、環境、個人努力和靈感。靈感的特徵:(一)突如其來(二)不由自主(三)突如其去

十五

要嚴肅和豁達同時客觀而言,除去朱光潛的男權思想不談,他的《談美》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特別是後半部分,個人覺得還是頗有裨益。最大的優點是引用了許多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且古詩詞等都引用的恰到好處。【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是我想達到的一種狀態。

精則專,泛則濫。總體而言是這樣的,也是我個人需要警惕的。說到美本身,總覺得我們在追求真正的美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美》讀後感7

最近又重讀了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談美》一書,跟上次讀起來感覺又有很大不同,收穫良多。這或許正是經典書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厭,還能讓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談美》開篇舉例了三種人對一顆古鬆的不同態度。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學家,一位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顆古鬆。三人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古鬆,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木材商難掩商人習性,只用木材價值來審視古鬆;植物學家知覺的只是一棵葉爲針狀,果爲球狀,四季常春的顯花植物;畫家卻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

同樣的一棵古鬆,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形象都是個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觀照。古鬆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爲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極客觀存在的美,也要透過審美(主觀)的眼睛才能見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懷才不遇的老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再優秀的設計作品也得同樣有眼光的業主才能欣賞和認可呀(笑)。

說回上面的三種觀點,作者認爲分別代表了實用性、科學性和美感性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先說實用的態度,做人首先要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境。“環境”對於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關痛癢。於是我們對於他們就有了愛惡的情感。這就是實用的態度。實用的態度起於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於經驗。

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爲而爲”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學的態度源於公式、數據和理論。

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所以美感的態度,是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也就是偏重直覺的心理活動。

我突然聯想到,書中所說的三種態度這不就是設計裝修中的三方參與者的心理活動嘛。我們不妨將這三種態度代入裝修工作中來看。

實用性——業主方。

什麼是實用性呢,具體來說,比如衛生間地磚是否防滑(安全第一)、廚房牆地磚好不好打理(衛生第二)、開關位置合不合理(再也不用石頭剪刀布老虎棒子雞決定誰關燈)、不同位置燈光明暗設定得好不好(起夜開燈晃瞎眼)、門窗開扇方向合不合適、櫥櫃高度會不會影響操作(不下廚理由±1)等等。

綜合整個裝修週期來講,絕大部分的業主最爲關心的還是裝修實不實用,畢竟他們纔是房屋的最終的使用者,實用與否決定了他們對裝修工作的蓋棺定論。

科學性——項目經理。

天馬行空的設計方案如何實現(還能這樣做?!不要錢的嗎),裝修成本和裝修質量該怎麼權衡(缺錢or缺德),施工工藝的選擇與改進等等等等,事無鉅細都需要科學、嚴謹的態度才能做出最爲合理的決策。

美感性——設計師。

優秀的設計師往往都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他們專注於建築物本身的形象,往往會先大膽構思一種或幾種最能展現建築美的方案,自我欣賞不能自拔(大霧),再結合業主的要求,從實用性和科學性出發,在滿足實用功能和可行性的基礎上追求整體居家環境的美觀性,從而將家居生活感化,達到功能性、科學性和美感性的和諧統一。(畢竟連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更何況裝修設計呢)

我們常說藝術(或者美)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可見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和高度,才能產生美感,而在美感方面保持洞察力正是設計師的基本素養。

所以,在滿足功能和成本要求的情況下,希望業主朋友能夠更多地採納設計師的意見,向光潛先生所說的“不令人俗”的境界再靠近一些。

《談美》讀後感8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個看似糊塗不識廬山的詩人,卻就在這種糊塗之中見出了廬山真正的美。蘇軾不似你,你遠望廬山,望廬山之高峻,只說它的路途艱險,難以行走。你遠望廬山,望廬山之富饒,只說它的資源豐富,你更望了廬山之雲的如夢如幻,卻只淺談談你望不見山頂而苦惱。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鬆,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獲取利益便是它的歸宿。在科學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瞭解它的種類便是它繼續存活的理由和價值。然而終是有像蘇軾這樣的藝術家們,他們靜靜望着這棵樹,不去想它的價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賞着它的每片葉兒,每段枝條,看它們的美與獨特。他們僅僅是欣賞着這棵樹的美,無所爲而爲似的看着它,漸漸沉浸在美的世界裏,與樹竟如同合二爲一,看着樹的他們,彷彿正在被樹望着。

而社會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遊,就會被生活推着走,於是你自然的將事物的實用性和它對你的意義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談着這個社會是多麼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錢是多麼可貴,於是,你心如磐石,從外面打不開,從裏面又是無法掙脫束縛,終究是打不開心扉,怎麼能裝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實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爲而爲的去做每件事,最終卻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你認了,認了困難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動。然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你淡然了,你忘了這座山本應擁有的美麗,而是以仇視的目光望着它,只認爲它擋了你的去路,卻忽略了困難背後對你的幫助,你並未用欣賞的眼光去細細品味這座山,自然意識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難的源頭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對成功極度的渴望,最終錯過了登上山頂,一覽山頂美景,獲得成功的機會,豈不見笑於世人!

對於成功過分的渴望,對於一件事物給你有所爲而爲的想法終究會矇蔽你的雙眼,讓你心生浮躁,你敢於嘗試的初衷終被扭曲。於是在看似困難而不困難的境遇之下,你怕了,於是你問路在何方,同時你卻早已被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於是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亂,最終你敗了。也許就缺少那麼一點的心靜,就成功了。在你急問路在何方時,你是否還想起過一路美在何方?也許它早已被你拋在腦後了。

困難似山卻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點美的眼光,多一點角度的變換,它會化作輕煙。而美似山上的樹,山下的你遠望着山上的樹,是否在那不經意之間,山上的樹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談美》讀後感9

本以爲《談美》會是一本結構鬆散的散文集,卻沒想到朱光潛先生可以把這麼抽象的概念用以類似一篇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論文形式呈現出來,且語言通俗易懂,對初涉美學的讀者來說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卻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後作者深厚的美學、文學、歷史和哲學功底。

朱先生先是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對古鬆的態度引出了美感的特點,接着指出想要發現美,就必須要和實際的人生保持一定距離,畢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難產生美的。之後又對美感與快感進行了區分: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接下來還對其他關於美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但其實全書最打動我的就是一句話,而這句話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個問題——人類爲什麼需要藝術?朱先生的答案是:“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藝術呢?”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或許就是對不完美的遺憾和對完美的嚮往,讓人類有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總是會對美麗的事物發出讚歎。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畫、一幅好字、一本好書卻可能流傳千百年。人類喜歡音樂書畫、熱愛創作,或許都是爲了撫慰不安的靈魂,能在藝術中找到一份平靜,來以此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的方法。“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所以,儘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無生趣的牢籠,不要去過度追求快感,慢點走,可能反而會更快活出屬於自己的藝術人生。

《談美》讀後感10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裏,在後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援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於藝術?無論是斑斕勝於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爲着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爲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爲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緻的形態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嚮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嚮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爲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閒適,“明朝散發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爲而爲”的心態,才能將臃冗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說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爲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託付於一切美;於深夜中創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爲而爲”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