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十三歲的故事》讀後感

讀後感1.07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三歲的故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三歲的故事》讀後感

《十三歲的故事》讀後感1

假期媽媽給我買了本《吹着小哨前進》這本書作者梅子涵。他是著名作家他的故事經典,優秀,講着文學裏的高度,還講着童年,講着長大,很多的人歡喜,落淚,大家稱他是一個詩意的演說家。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片就是《十三歲的故事》因爲我很快也將踏入十三歲。這篇作品以“愛”爲主線,卻沒有大聲喊出,只將“愛”字或藏於點滴之間或藏於心底……我喜歡文中的一些片段

十三歲的故事已經被說得太多了。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就和十二歲的故事一樣多,也和十一歲的故事一樣多。十三歲的時候,我有力氣了,我幫外婆買米扛米,也幫媽媽扛自行車。自行車扛在肩上下樓,走得瀟灑自若,耀武揚威。樓裏的人看見總說,又幫媽媽扛自行車!這是一句聽了讓人很神氣的話。媽媽買了一輛自行車,每天騎着去上班,可是她剛學會,不敢騎,不會上車,不會下車,騎在路上搖搖擺擺。我奔在媽媽的左側,這樣可以擋住別的車,讓媽媽覺得沒有危險。我對媽媽說:“媽媽,別緊張。”“慢一點。”,“媽媽,扶好龍頭。”我揹着書包。書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那時,我看不見自己,只顧着在跑;只顧着保護媽媽;只顧着看媽媽的車有沒有搖晃。只顧着均勻地呼吸,不讓自己上氣不接下氣;只顧着看柏油路面在急速地往後退;只顧着看又跑了一站,又跑了一站……

我扶住了車,媽媽下了車,她推着車進了廠門。然後,她又走出來。她遞了一個饅頭給我。她每天都託門房的師傅幫她買一個饅頭,給我課間的時候吃。我奔了很長的路,她怕我會餓。

我把饅頭放進了書包,又開始往學校跑。我沒有說“媽媽再見”。媽媽也沒有說“謝謝你兒子”。我們不說這些話的。

看了這片文章使我體會到母子之間的愛,我也想對我的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我知道您洗衣做飯爲我和弟弟的一切生活的勞累,我可以幫你收拾房間,收拾飯桌刷碗,幫您捶背。我可以放學自己回家,您不要再接我了,我也可以幫您看着弟弟,媽媽我愛您。您要多注意身體,女兒有做錯事的時候請您別生氣,我會慢慢改掉。

《十三歲的故事》讀後感2

《十三歲的故事》收入的作品都是梅子涵的代表作。這些作品都以熾熱的愛心、細膩的情感和感人的情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既富有童真、童趣,又富有知識性、文學性,且勵志育人、鼓舞讀者揚起理想風帆的生動故事。

我挺喜歡《5月25日》這個小故事。在5月25日的晚上有一場露天電影。大家都很想去看。

“我們其他人也都想參加,可是我們都說要問一問爸爸媽媽,看他們同意不同意,因爲如果他們不同意,我們想參加也沒用,他們經常不同意我們參加我們想參加的活動。”看得出,大家對露天電影充滿了憧憬,就算爸爸媽媽可能會不同意,但是也會對電影充滿了盼望,在大腦中想象當時的畫面,彌補不能去看電影的遺憾。多麼強的求知慾呀!現在,要想看電影只是一張電影票的事情,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不像他們一樣,一年也許就只能看這麼一次。如果可以,那看電影就是開啟手機搜尋的問題。不像他們,有的人家裏也許連一臺破收音機都是一種奢望。比起他們,我們算得上幸福的了。

“我們朝着汪小中吼:‘你看,這上面寫的是5月11日,可是今天已經是5月25日了!’

可是汪小中卻說:‘我怎麼會看見5月11日?我只看見了“星期五”!’

……

馬兒帥說:‘算啦,我們現在來玩吧,我們來抓人。’”多麼的單純的孩子們啊!多麼堅固的友情啊!這我想起了一段歌詞:“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相信,朋友比情人還死心塌地,就算我忙戀愛,把你冷凍結冰,你也不會恨我,只是罵我幾句……”在錯誤的日期來到晚會現場的他們,用僅僅一句“算啦”就把這個誤會變成遊戲的他們,是要對彼此是有多麼的信任,纔會一起誤會,一起嬉戲,一起捱罵。

我多麼希望回到那個單純簡單的時代,看到那樣開心而真實的笑臉,獲得那樣堅定不移的友情…。。

《十三歲的故事》讀後感3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珍貴?最值得珍藏?那就是愛。這就是最近我讀了梅子涵寫的文章—《十三歲的故事》後最深的感受。

《十三歲的故事》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十三歲那年,“我”有力氣了,便主動地幫助媽媽扛車。媽媽去上班,“我”熱心地扶她上車。由於擔心不會騎車的媽媽路上出危險,“我”拼命地跟在她後面奔跑,一路保護她,提醒她。就這樣,一直跟到媽媽學會了騎車爲止。

在這篇文章中,梅子涵也沒有任何虛僞的說教。語言樸實無華。但讀完這篇文章後,我還是被作者深深地感動了。爲了母親,作者每天都跟着母親奔跑,而且一奔就是五站,直到母親學會騎車爲止。那麼長的路,對於一個大人來說尚且困難,更何況是一個剛滿十三歲的孩子?那麼,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堅持跑下去?是愛的力量!作者是多麼愛自己的母親啊!只要後面或者對面有車開過來,他就不顧危險地奔過去,擋住別的車。甚至於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時還只顧着保護母親,只顧着對母親說﹕“媽媽……別緊張。”“慢……一點”“媽媽……扶好……龍頭。”可以說,文中的作者對自己的母親的愛就像空氣是無處不在了。我想﹕愛也許就是這樣平常,一句關心的話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能夠表現出來。它不一定需要豪言壯語,它不一定需要驚天動地,它需要的是付出我們的實際行動,付出我們真摯的感情。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浙江省湖州市雙林鎮十三歲的劉霆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劉霆的媽媽腎功能衰竭,昂貴的治療花光了全家的積蓄。一家人陷入了嚴重的困境,父親不堪重負離家另謀生路。面對母親的病危,家庭的'變故,劉霆挑起了家庭的重擔。20xx年,勤奮學習的他接到了浙江林學院的錄取通知單。母親愁眉不展。體重只有九十斤重的劉霆卻毅然地對病牀上的母親說﹕“媽媽,讓我揹你去上大學!”之後,他就邊讀書邊照料母親。故事中的劉霆用自己真誠的愛感動了社會,他和梅子涵一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人間最美好的真情。

愛是無價之寶,愛是人類最崇高的情感。它能給人帶來溫暖,帶來幸福,帶來快樂。讀了這篇文章,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擁有愛。讓我們的愛像玫瑰花兒一樣散發着迷人的芬芳吧!相信,愛之花綻放的地方,生活一定會更加精彩。

《十三歲的故事》讀後感4

假期裏,我閱讀了好幾本優秀兒童書籍,其中梅子涵叔叔的《吹着小哨前進》讓我很着迷,一個《十三歲的故事》更是讓我彷彿看到了他的童年。

故事講的是作者十三歲的時候,幫助媽媽騎自行車的事。他從家裏的五樓幫媽媽把自行車扛到一樓,家裏到媽媽的工廠有五站路程,他一路奔跑在媽媽的左側,不停地提醒媽媽慢點別怕。再從媽媽工廠跑回自己的學校。放學後,又跑到媽媽的工廠門口等着媽媽,重複早晨的路程……每天如此,直到媽媽騎車子徹底不搖搖擺擺了,這樣的日子才結束了。

讀過之後,我的鼻子酸酸的,好像一股熱流堵在嗓子眼裏。好像很多的童年故事都是寫父母如何帶給孩子幸福的,孩子生長在如何溫暖的家庭裏的。但,《十三歲的故事》很特別,所以我總是把它放在我的枕頭邊。

一天窗外的雨聲很大,噼噼啪啪砸在玻璃上。我捧着這本書,不時地看看窗外。爸爸是開車運輸貨物的,每天早出晚歸,我經常看不到他。爸爸脾氣急,平時很嚴肅。看到我的時候,多是板着臉或者呵斥,所以我不大願意和爸爸說話聊天,哪怕是問候的話語。可是,很奇怪,聽着嘩嘩的大雨聲,我竟然擔心起來他:他的汽車會不會出故障?車上的篷佈會不會漏雨?他一定還沒有吃飯!……突然間,我竟然看不下書了!我從來不知道擔心一個人是這樣一種感覺。我在心裏期盼雨馬上停下來,夜不要這樣黑,爸爸能吃上一碗熱面,哪怕是方便麪!這時候,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我和爸爸之間的愛,它不是豪言壯語,不是掛在嘴邊,而是埋在心底的某個地方!就像梅子涵叔叔寫的這篇十三歲的文章那樣:我們很小很小的時候在父母的懷抱裏,稍微大一點的時候被父母的牽在手心裏。我們長得更大了的時候,我們也要學會愛父母!而我,在這樣一個下雨的夜晚,在《十三歲的故事》感動下,我學會了愛爸爸!我看着窗外的路燈,想着爸爸,心理暖乎乎的……

標籤:讀後感 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