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精選5篇)

讀後感5.81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精選5篇)

《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1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假期的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的字型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動了我:四歲喪父,跟隨痛哭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打架……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漸漸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歡樂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爭吵之類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裏,被甜水泡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以後,爲了將來,爲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2

俄國文學巨匠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我整整看了半個月,合上書的那一刻,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浮想聯翩。阿廖沙悲慘的童年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生動的講述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普通老百姓的苦難生活。

阿廖沙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了,他和媽媽被外祖母帶到了外祖父家去生活。他的外祖父是一個性格暴躁、極度自私的小染坊主,即將面臨破產。一旦心裏有了不痛快,他就常常毒打阿廖沙、外祖母和其他孩子。阿廖沙還有兩個舅舅,也是那樣的自私、粗暴,爲了爭奪家產大打出手,惡言相向,甚至連他們的.孩子也繼承了這個不良的風氣。阿廖沙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生長,備受欺凌,甚至有一次被外祖父打昏過去失去了知覺,得了一場大病。

阿廖沙處在這樣一個惡劣的環境當中,我很擔心他會受不了生活的壓迫。但是,這個社會也不是全都是醜陋的、險惡的,在他的身邊也有善良正義的人陪伴他,他們猶如冬日的暖陽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光明,並且相信黑暗是暫時的,未來是美好的。外祖母是阿廖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是那麼和藹可親,那麼聰明能幹,那麼熱愛生活,對任何人都很忍讓,就像一位女神,煥發出一種神聖的光芒,特別是在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時候,外祖母總是護着他,替他擋住如雨點般的毒打,讓他少受皮肉之苦。外祖母用自己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慢慢地,種子發芽、長大,長成了一顆參天的大樹,可以自己阻擋風雨,迎接生活的挑戰。在外祖母家還有一位被收養的小長工——小茨岡,他雖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但是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在外祖父的染坊裏,小茨岡肯花力氣,下苦工,學到一手染色的絕活,我想阿廖沙一定是從小茨岡那裏學到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在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替阿廖沙擋皮鞭。書中還有很多幫助、鼓勵過阿廖沙的人:善良正直的老工人格里瓦利;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位進步人士——房客“好事情”。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都有其兩面性。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童年是那麼的令人歡欣難忘,它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永不磨滅的寶貴財富。雖然對於阿廖沙來說,他的童年是痛苦的,但是恰恰是苦難,讓他早早地明白了生活的艱辛,人性的險惡;同時深信世界也有溫存,有好人,從而造就了他堅毅頑強、猶如松樹一般的品格。無論前面的道路有多難走,在他的心中,永遠有這樣一個信念:在寒冷的冬天也有暖陽。那麼,對於我們呢,是不是更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拼搏的勇氣來面對這生活的困難?

《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3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着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欺凌: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爲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嫺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爲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爲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4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援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鼻子不禁一酸,爲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而傷痛。我依然含着淚水,終於把這個催人下淚的故事看完了……

想着想着,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不還是有貧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嗎?當我們走在街上,隨處可見一些衣衫襤褸的乞丐,楚楚可憐的小孩子和孤苦無依的老人。這見證了現時社會官員的無能、貪污成矩的不良風氣。試問社會怎能會有進步呢?怎能會繁榮昌盛呢?怎能會邁向新的旅程呢?從那個時候起,我心裏就暗暗萌生了一個念頭:長大以後,要當一個萬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萬萬個像乞丐那樣可憐、無家可歸的窮人從惡霸的威脅和利用下,一個個地拯救出來……慢慢地,慢慢地,這顆種子不知何時從我心裏緩緩地萌發了,而且那樣的堅固、結實……

這時,我的腦子裏也隨着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理想,我必定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能把幻想變成現實,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長大成人,當上了我市市長,我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領導各階層人民,把我市建設成爲第一的城市。要我市捨棄以前的舊面目,不再希望有高爾基那童年般的生活。當我一上任,會執行任務:第一: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抓好社會治安管理。因爲只有這樣做,社會纔會進步,纔不再有“貪污”的現象,人們纔不再過上被壓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業。要多設一些專門學校,讓失學兒童讀上書,使學生能茁壯地成長成爲國之棟樑。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無依的兒童,還可以爲國家培育人才。其次,還要多設兒童場所,發展兒童的.智力,鍛鍊兒童的身體,做到勞逸結合。第三:設老人福利院。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退休職工、幹部,都可以搬進去休養,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並且特意派出專門人員爲老人服務。這樣便能夠減少孤苦無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設施都實行後,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變少,由少變無,那時侯的我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榮。

雖然這只是一個孩子的願望,但我相信憑着自己的努力,這個理想一定會實現的。爲了能早日實現這個理想,我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了出發前的準備!

《童年》的讀後感1000字5

阿廖沙從小喪父,整個人處在抑鬱之中。可是苦難並沒有因爲他是一個孩子就停歇。到了外公家,充滿了敵意和戰爭的家更加令人窒息。外公急躁的脾氣容不得小孩犯一點錯誤,或者說容不得別人觸犯他。阿廖沙成爲了外公鞭子下的犧牲品。相比之下,阿廖沙最喜歡的是他的外婆。她給了他美好的童話世界,她常常給阿廖沙講故事,這成爲了阿廖沙唯一的精神樂園。

小茨岡是一個聰明的小夥子,他是外公的得力助手。他很有藝術天分,能歌善舞。這樣一個歡樂的人卻慘死在一個互相爭鬥的家族中,悄無聲息,甚至沒有葬禮。從此阿廖沙又少了一個爲他保駕護航的人。

外婆是勇敢的,家裏的命根子—作坊起了火,外婆奮不顧身地衝向火海運出了硫酸鹽,這才讓整個家抓住了剩下的一根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樣一個高大勇敢的人,竟然允許矮她半個個頭的外公打她。外婆的寬容、仁慈與博愛,讓阿廖沙感覺上帝與他同在。娜塔莉亞舅媽沒有外婆這樣堅強,他受不了生活的折磨離開了人世。

家到底還是分了,兩個舅舅分別到不同的地方去住。阿廖沙隨外公、外婆搬出來住。在阿廖沙的眼中,外公是難以捉摸的,他平靜的時候,可以給阿廖沙講過往的故事,教他讀書識字;可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外公就像是一個暴君,外婆常常因爲一件小事就受盡苦頭,阿廖沙爲外婆鳴不平,先是心裏不滿,後來就開始從行動上支援外婆。爲了蠅頭小利,兩個舅舅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想盡辦法要外公把剩下的財產分給他們。外公教訓了屢次惡意生事的米伊哈爾舅舅。外公和外婆都信奉上帝,然而他們對上帝的理解卻不盡相同。在外婆眼中衆生平等,面對曾經罵過她的人,她不以爲然;面對接頭的乞丐,她的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外公則是一雙判官似的嚴肅的眼睛去俯瞰大地,他要是認爲誰錯了,他便實施懲戒和處罰。在無情的皮鞭下,阿廖沙心中有一種無法排遣的鬱悶。他彷彿掉進了萬丈深淵,那裏伸手不見五指。他彷彿失去了聽覺、視覺和知覺,只能渾渾噩噩地生活。

阿廖沙再次和外公外婆一起搬了家,他結實了一個朋友名叫“好事情”。好事情常常傾聽阿廖沙講話,可是他卻不受其他人的歡迎。最後“好事情”搬走了,阿廖沙爲失去了這樣的一位朋友而感到難過。小小的阿廖沙目睹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與人的不平等,目睹並體驗了被侮辱、被欺壓、被折磨。彼得大叔就是這樣離開他的。

離開了家的母親回來了,她教阿廖沙讀書寫字。外公還是沒有改掉他的臭脾氣。母親在這個家裏呆得很不愉快,外公希望她能夠聽他的話,可是阿廖沙的母親可不像她外婆一樣任外公擺佈。外婆給阿廖沙講了關於她父母這對苦命鴛鴦的故事。阿廖沙的母親爲他找了一個繼父,她把阿廖沙接了過去。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甚至不如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阿廖沙的生活感覺不到一點陽光,她的母親的脾氣越來越壞,最終抑鬱而死。阿廖沙再次回到了外公家。吝嗇的外公在粗暴之中也有一絲溫情,阿廖沙開始和他的小夥伴尋找生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