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通用8篇)

讀後感5.23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資治通鑑讀後感(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鑑讀後感(通用8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1

哈!本人的書多不勝數!其中最經典的是《資治通鑑》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等人根據大量鳴料編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以時間爲序記錄史事,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2年的歷史。

我最喜愛的一段歷史叫“蕭何月下追韓信”,講的是蕭何認爲韓信是做大將軍的人才,將來對國家很有幫助,於是韓信逃跑時,蕭來不及向漢王劉邦報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漢王報告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後來蕭何回來了,劉邦問蕭何爲什麼要逃跑,蕭何說他去追韓信。劉邦又問,蕭何爲什麼要追韓信,逃跑的將軍有十幾個人,爲什麼你偏偏去追韓信?蕭何說:”那些將軍很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國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項羽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人可以一起計謀大事的,現在只看大王怎麼決定了!”漢王想要向東方發展,所以,當即立韓信爲大將。

嗯,從這件事看出,良將需要有伯樂,蕭何有很強的發現能力,能及時發現韓信帶兵打仗的能力,同時,劉邦及時地採納了蕭何的建議,所以劉邦才能成就帝業,成爲皇帝,否則歷史就要重寫啦!

資治通鑑讀後感2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後感3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爲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透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啓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4

我最喜歡《資治通鑑》這本書,裏面內容豐富,記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讚揚了許多風流人物,讀了這本事,讓我受益非淺。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不少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歷史鉅著,歷時19年。宋神宗認爲這部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便命名爲《資治通鑑》,這就是《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生動記載了136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容以政治、軍事爲主,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其中《將相和》令我深有感觸,講了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還給趙國,趙王很器重他,封爲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要找機會給相如一點顏色看看,相如出門辦事,總躲着廉頗,人們問藺相如:“你爲什麼怕一個老頭子?”相如說:“秦王比廉頗厲害,我還怕他,我是爲了國家利益爲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趙國,是因爲文將有我,武將有廉頗。”這句話傳到廉頗那裏,廉頗很感動,揹着荊條到相如那裏請罪。這則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要先爲國家利益,後爲私人用情。

資治通鑑讀後感5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爲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資治通鑑讀後感6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史書——《治資通鑑》。之所以說它令我受益匪淺,是因爲它給我補充了不少“營養”。本書的記載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唐朝的結束。這些知識,填補了不少我對歷史知識的空缺,增長了不少課外知識。此外,這些歷史知識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學習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變遷,說明了前朝的腐敗、無能。而新一代的皇帝,總是會總結前朝腐敗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優點,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改革,取長補短。其實,生活也一樣,當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要及時吸取並加以運用,從而彌補自己的過失。皇帝的身邊總有一些大臣和謀士,他們爲皇帝出謀劃策,明智的皇帝會聽衆謀士的建議,而自以爲是的皇帝往往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結果往往會導致忘國。其實,忠言雖然逆耳,可它利於行,能夠聽從別人的勸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前朝已經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

《資治通鑑》不但給我補充了知識,還給我帶來了生活經驗,,真可謂“一箭雙鵰”啊!

資治通鑑讀後感7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鑑》變成了我的閱讀對象,它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鉅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瞭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爲不瞭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於歷史的瞭解很廣,現在正在讀衆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爲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後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說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說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瞭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鑑讀後感8

品讀史學經典,汲取無窮智慧,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歷史無時不刻不展現在我們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如一面鏡子,讓我們瞭解萬年間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爲鑑,可知興衰。借古以鑑今,歷史是不能被人們遺忘的。

《資治通鑑》所取的形式爲編年體,按照年、時、月、日的順序記載史事,即以時間爲中心,敘述有關史實的發生和發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來事。穩重有言有行,還有分析和評價。

其本身的編寫,也具有很多優點。首先是它取材廣,所記述的歷史故事中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其次它編寫精,組織精密,語言簡練,文字優美,是中國史學上少有的驚世之作,與《史記》並稱爲“史學雙壁”,更是有着“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爲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譽,受歷代統治者與文人的青睞,被視之爲必讀之書。

讀了《資治通鑑》,讓我意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對中華五千年漫漫歷史長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希望大家多瞭解一下中國的歷史,以史明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