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3.09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

我們的生活過得太躁。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個主題,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我看來卻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顯示着這位美學大師的學識淵博,相比之下,我們太過渺小。渺小的我們可能一生本就達不到那種高度,卻仍不肯踏實下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先生在開端便推薦的那些書目,坦白講,看過的聊聊無幾。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有時連午休的時間都被佔用。志願者活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大賽、學生會工作,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沒時間上課、沒時間做作業、更沒時間看書。每天熄燈後,靜靜躺在牀上,好累,卻想不出來我們都做了些什麼,對被消費的時間又充滿愧疚,無能爲力的進入夢鄉。一個月後,又發現我們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成。我們真的很忙嗎?答案,不忙,浮躁且急於求成。

每天抽出點時間讀點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們都在忙,不過應該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看看書,並不一定要獲得黃金屋,至少可以修身養性,增加修養。俞敏洪大學四年讀了800本書,現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書,這還是要算上放假的時間。我們四年下來,能看上80本書的人,應該都算不少了吧。我們缺少的不是看書的時間,而是一顆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罷了。

十二封信如碗聖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着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着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鬥的經歷述說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是啊,我們多麼渴望成功,能夠有一番作爲,太着急了。一顆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個踏實前進的自己。劉同像哥哥一樣勸誡着衆多的弟弟妹妹“現在大學生很多說話會經常傷害到他人,用詞不準確,需要多讀書。”

誠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的我們,是時候需要靜一靜了。“終南捷徑”隱居是入仕的捷徑,同樣靜心是我們成功最大的捷徑。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奔波於各個講座,希望能從中獲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們卻錯過了最簡便的一種。

十二碗聖水喝下,明一詞:靜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2

全書是朱光潛先生以朋友名義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話題寬泛隨意,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一、談讀書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養成讀書的習慣,才能永生受用。因爲讀書“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用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個好處,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指向,可以在興趣這條路上或跋涉或飛奔,慨然向前。

二、談動

“煩惱究竟是一種暮氣,是一種病態,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就這樣頹唐沮喪,我實在替你擔憂。”“我只覺得憂來無方,不擔人莫之知,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裏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

當然,愁源多種多樣,像現在許多同齡人那種沒愁楞喊愁,事事都稱愁的態度,純屬扯淡了。像屈原那種愁,雖不能說是應該鼓勵的,卻只叫人憐憫,繼而產生愛國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談靜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樣,用一雙無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人、物和事,也會生出無窮樂趣,縱然這種樂趣在成年人嚴重極其無聊,然而獨慰己心不已足夠了嗎!昨晚,一同學誤把閃盤認作打火機,另一同學說:“你把閃盤插到電腦上,盤後面就會冒火,成打火機了。”我就說:“然後,電腦就轟地飛到天上了,‘神七’就發射了。”後來,想到一首歌《星星點燈》,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掛着一個噴火的電腦,成所謂的“星星點燈”了。自己想,自己笑,心裏覺得很有趣。

“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世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四、談十字街頭

在這個社會,你是一個20來歲的青年,你的同學有30來歲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兩歲的比較年輕的同學,然而現實卻是這樣:“圍着你的全是膚淺頑劣虛僞酷毒,你只有兩種應付辦法:你只有和它衝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時這種狀況之下,衝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果都是悲劇。”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煩惱的事的煩惱的人最終都能衝突出煩惱,而那些無愁生非的卑賤小人都絕跡就好!

五、談升學與選課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

學習到底是傾向於興趣還是囿於現在的專業,死死摳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東西?

六、談情與理

對於自殺,朱先生說:“前幾天聽見一位國學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們談,大家都覺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間有許多事項得有幾分傻氣的人才能去做。純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計算,有許多不利於己的事他絕不肯去做的。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蹟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我是贊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並存,但是情感會深入人心,使人終爲真正的人,使生活終爲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談擺脫

“舞臺上的悲劇生於衝突之得解決,而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得解決。”文章之術在知遺漏,生活也要知所遺漏。正如“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勝,汝纔有偏向,姑發展其所長,不必廣心搏騖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相容幷包,在泛的基礎上鑽研專業成爲小專家。像我,在雜看文學書的基礎上,着重看中國近代作家沈從文的作品,成爲廣博塔的塔尖——沈從文研究專家,我的遠大理想。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3

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纔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裏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現在終於知道我爲什麼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着網絡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變爲自己的饒有興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佔滿了,那麼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來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那麼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迴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並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於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後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麼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於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裏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羣裏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4

十二月的陽光依舊燦爛,難得抽時間沐浴其中,我輕輕地攤開一本書,滿書芳香隨之沁入心間。《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拉我追憶往事流年,又給了踽踽獨行的我們以安寧、啓迪和力量。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貼近生活,也更加觸動人心,使我受益頗深。它不僅僅適合青年人讀,中年人也應該拿來讀一讀,用以勉勵、反思自己。你我皆風華正茂,年輕不只是年齡,而是一種心理狀態,願每個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結合書中智慧指南,筆者藉以致職場青年如下成長箴言。

第一、堅持讀書,終身學習。

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讀書,在人生的黃金年代,透過閱讀學習,充實內在、正德修身,更讓生活多一種可能。在寶貴的青春年華學習提升,成爲了當代青年人的榜樣。所以,我們職場青年更要堅持讀書,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學成文、武、藝,以實力成就自己、報效國家。

第二、珍惜當下,不留遺憾。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訴我們青年人應該做的,就是在寶貴的時間做正確、有意義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絕不辜負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彌足珍貴,只有努力抓住當下,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慢慢追尋想要的結果,願你我此生不留遺憾。就如我們高速公路工作人員,在青銀高速的優秀組織裏,要把握好集體給創造的良好環境、學習資源與成長平臺,以不斷提升自我。

第三、規劃人生,成就未來。

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規劃就恰似是基本航線,只有具備正確的航線,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離目標,才能更加順利、高速地駛向成功。所以我們必須規劃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裏有所成就。首先要正確樹立人生夢想,併爲之付諸努力,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同時,要做好每個抉擇,學會思考,善於分析,理性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第四、勞逸結合,享受生活。

我們這個階段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日復一日的不斷奔走,年復一年的機械工作,還包括閒暇、充電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種享受的心態,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開啟自己的心胸,樂趣自在其中。職場青年不意味總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奮鬥,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學會經營自己的人生。

我想,還有很多青年人,同你我一樣,也曾在黑夜裏彷徨,但希望現在即便是獨行荊棘之路,也能步履堅定而從容。願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5

初聞美學,我以爲它代表着無比高深的玄學,亦或僅僅是創造美術作品的技藝。讀完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我發現美學是一門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學問,趣味盎然,又耐人尋味。

讀朱光潛這部書,不妨先看最後一封信:《談人生與我》。其中,作者談了兩種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或把自己擺在後臺,袖手看旁人在那裝腔作勢。在前臺,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樣,並且和鳥獸蟲魚諸物也一樣,因爲作者認爲當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則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準確目的,而是把生活當作生活的目的。這樣活着,活得灑脫,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愛在後臺,欣賞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劇,就像是看圖畫,看小說,可以體味生活的趣味。也許朱光潛正是用後一種視角,寫出其餘十一封信,透過現象看本質,讓美學“活”起來。

在《談多元宇宙》中,作者對美術(美學)闡釋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標準價值,而美術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爲美術而言美術”爲信條,美術不能用道德來衡量。定義中,美學如此的空虛,好似擺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祕文物,朱光潛就此在《談十字街頭》中進行議論:從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與世絕緣,但難免空疏虛僞,於是近代哲學與文藝力求與現實接觸,將它們流佈人間,以便雅俗共賞,這是走向十字街頭的含義,有極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爾斯泰、愛迪生都有藝術民衆化等類似見解。但今人常忘記十字街頭流爲俗化的一面:易學經過流俗化後,結果乃爲街頭擺攤賣卜的江湖客。同樣類比於美學,作者因而提出建議: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

在講完美學的定義及學習美學的注意事項後,作者開始具體寫施助於人們心靈的美學。在《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中,朱先生根據當時“讀書講道德無用,一切青年必須加入戰線去革命”與“整頓學風,學生不應參加運動鬧事”兩派意見,分析出中國人過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導“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凡事應記住“君子求諸己”,而這兩句金玉良言何嘗不是種處事之美!在《談作文》中,透過寫福樓拜三個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爾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覆增刪,多次把謄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瘡百孔,朱先生告訴我們要讓文章上升爲美,天資和人力都不可廢,需要不計成敗,艱苦卓絕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擁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麗心靈。《談升學與選課》一文,離我們學生很近。當時社會上和現在類似,有留學熱,有文憑方面“資格迷”,更有學業方面只談專門、談專業研究的人。作者鄙視那些徒有虛名的冒牌大學,更不願意和開口閉口只談專門的書呆子交談。作者認爲學問要能博大而後能精深,“博學守約”更是至理名言。對於文憑熱,我認爲不妨讀作者《談擺脫》與《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學會擺脫無用的累贅,學會取捨,方便爲理想奮鬥;過程中人們不應一味追求“超效率”,更應靜下心,有像古人“匠氣”那樣可貴的執着,有“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般的付出。我相信這種精神也在美學範疇中。

朱先生曾強調“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而藝術中就有美學的影子。讀過朱先生《給青年十二封信》,我發現要讓人心靈變得充實與高貴,只需將“美”融進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爲我們精神活動的風格。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

最近拜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獲益匪淺。先生在信中所說多爲青年們應該關心的問題,如讀書、修身、社會運動、哲理,凡此種種,自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猶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又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

關於讀書

雖說先生在談讀書時是多以中學生爲對象的,但是裏面有很多內容對我們成年人也依然適用。比如:“每天抽出半點鐘來讀書”,先生認爲讀書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這恐怕會讓很多人感到很慚愧。如今的社會充斥着太多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許多人爭先恐後,唯利是圖,這也就導致了當今人們普通存在的一個問題:人文思想不足,文學涵養缺乏。

先生還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並且還將讀書的習慣與抵制社會惡習的引誘聯繫起來,說明了養成讀書習慣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對那些貪官污吏咬牙切齒,殊不知,這些官吏或許年輕時也是一個滿懷正義的“憤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的人,能夠用豐富的人文知識、科學思想來武裝自己、豐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習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對於讀書的方法,先生也給出了兩條建議:“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的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這兩條建議無疑是非常適用的。

關於動與靜

先生談“動”的時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喜歡談玄”,也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和深度來說,更非以長者的口吻說教一些“應該不應該”的大道理。他認爲人生有煩惱是與生俱來的,而且認爲“愁生於鬱,解愁的辦法在於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辦法在於動”,“儘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這幾句話說得太對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豈能事事順心?每當不開心或是煩惱的時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散散步、澆澆花,不順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還提出了兩種排遣煩惱的方法:“把自己看得偉大的人,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總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其實生活中也沒有那麼多的困境,只是有時遇上我們不好的心境,就將它擴大了而已,而且許多時候人們都是在自尋煩惱,所謂“庸人自擾”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給自己一個微笑,那麼你的這一天都將變得無限美好!

世上有動便有靜,而且人生的樂趣一半是來自於活動,還有一半是來自於感受即靜的。所以先生在談完“動”之後,又談了對“靜”的看法。先生認爲:“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的我的感官和心靈。”如“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每個人的人生閱歷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僅如此,人們往往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好比看見一顆古樹,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屬種類;畫家看到的是它的虯枝密葉;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風骨。先生還提到“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且認爲“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靜是指心界的空靈”。隨後,又從中國古典詩歌中舉例說明“靜趣”,既有“採菊東籬下”,也有“目送飄鴻,手揮五絃”。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快節奏社會,我們多的是動,缺乏的是靜。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輕浮、煩躁,這時我們就需要多在動中領略些靜趣,在忙裏偶然偷閒,來提高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僅需要有積極參與社會的“動”,也要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靜”,真正達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將深奧的道理蘊於簡單明白的敘事之中,讓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很輕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觀點並能真切的體悟到它的正確性,感覺就像是和朋友談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