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巨嬰國》讀後感

讀後感6.67K

《巨嬰國》讀後感1

我斷斷續續堅持看了很久,終於看完了。在整個的閱讀過程中,我對這本書、對作者所表達觀點的態度是認可、存疑、否定、贊同的交織和變換,兜兜轉轉、落落起起。

《巨嬰國》讀後感

開始看時,最大的感覺就是:太囉嗦了!同樣的話要翻來覆去、覆去翻來沒完沒了的重複,這可能也是我對心理學作品瞭解較少的緣故。同時也對作者例舉的實例和只憑臆測得出的結論(因爲書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認爲”、“我猜測”、“我感到”這樣的方式得出的結論)不太認同,這也可能與我對於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不瞭解有關。

不過對於作者反覆表達的一些觀點我很認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實的細節積累的結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與之建立連結;每一個人都應有獨立的內心,努力活出真實飽滿的自己;對周遭的人和事發放愛和正能量;接納自己、包括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帶着愛投入正向的努力來完善……。書中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有個女孩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別人聰明,完成什麼事情都要花費別人三倍的時間和氣力,爲此很沮喪,幸好她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那我就什麼事都花三倍氣力去做好了”,這真心勵志!(另外還有作者關於孝道和集體主義的觀點、雖認同但過於敏感就不評價了)。

總之這本書是作者對自己12年心理諮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對自身認識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對自我進行認識的啓蒙(我覺得可以這麼說)。

《巨嬰國》讀後感2

中國的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乃至心理學工作者,多半都有這樣的體會:從學理的角度看,心理學知識說的頭頭是道;從科研角度看,心理學研究好像也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可是,一旦將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就會發現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換言之,心理學知識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有較大的距離。

在大學時讀心理學的書籍,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將心理學理論本土化,這是心理學界的一大難題,任重而道遠。

今天,我開始做《巨嬰國》的讀書筆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國內的一名心理諮詢師。書中的見解頗爲震撼,最起碼不是心理學中的一些老生常談。心理學在植入中國後水土不服,國內一些優秀心理諮詢師可以稍許緩解這一病症。他們一邊學習着心理學中的正宗理論,一邊接觸着國內數以萬計的真實故事。他們口中的心理學術語,會給人一種親切感。

我覺得,武志紅乾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學的理論前面加上“中國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謙虛,明白自己到底在幹什麼。

他說:“作爲一名諮詢師,我沒有治療理論上的野心,並不太想發明什麼新的療法、有中國特色的療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國特色的家庭和中國特色的愛情,是怎麼回事。”

心理諮詢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有三,精神分析學佔據了一席之地,武志紅屬於這一派系。之前我反覆研讀過精神分析學的一些理論書籍,總是鎩羽而歸。這一次,希望能從武志紅的文章中,看到解讀精神分析學的接地氣的詮釋。

《巨嬰國》讀後感3

很早就聽說過武志紅的《巨嬰國》,想買讀,可是因爲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規平臺都找不到了。

但是對武志紅的關注一直未斷,訂閱他在得到上的心理專欄,關注他的微博,訂閱他的微博公衆號,就這樣一直跟隨着他學習心理學,學習認識自我,學習成爲自己。

今年,一個偶然的的機會,發現有個微店在賣這本書,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價購買了這本書。

收到貨後,很驚喜,質感好,不是盜版複印本。

愛不釋手的天天捧着看,擠着時間看,終於花了將近三個星期的時間看完了。

看的過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卻又感覺無話可說。

簡單說一下讀完這本書後的感覺吧:

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讀了一本短篇小說集,各篇獨立成,缺乏整體的邏輯性,書的前半部分讀着很帶感,後半部分感覺有些重複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書的觀點以及視角很值得期待,對於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於我,我覺得讓我能夠更好的覺知自己,構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於幻想中。

這本書分爲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集體停留在嬰兒期:從整體上概括了我們中國人普遍的心理狀態是嬰兒期的狀態;

第二部分,巨嬰心理:共生,則是具體解讀一下我們化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就是嬰兒找媽,尋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國式好人,則是解讀了中國式好人的內在心理及其產生的根,實質是壓抑封閉自己需求討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們都是全能自戀的龍,我們都是全能自戀的龍則透過現實現象具體分析了嬰兒期的全能自戀在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

第五部分,孝就是順,則是分析了中國的孝順化;

第六部分,無迴應即絕境,則對中國人的巨嬰心理根進行了解讀。

第七部分,從龍成爲人,則告訴了我們如何從神魔成爲人。

我個人認爲其中的邏輯性應該是:首先第1部分介紹我們的心理髮展水平;然後第2部分說明在這種心理水平下,我們的生活模式是尋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現實社會的一些熱點事及中國社會的一些普遍行爲方式進行了一些解讀分析。最後第6、7部分則是告訴我們如何讓自己成爲一個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爲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諸多艱難。我們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這個社會生活、立足,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題。或許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對自已的行爲保持覺知,覺知它的根;對當下的生活保持體驗的態度,讓一切的感受流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與它同在;對未知曉它的艱難但仍然充滿期待。如此這般,頭腦清醒、膽大心細的活着。

《巨嬰國》讀後感4

每當悲傷難過的時候,最大的的樂趣之一就是讀書了,聽過了太多關於讀書的意義,有讓心靈飽滿的,有讓自己高貴的,有讓別人感到羨慕的,有爲了讓自己更好的思考的,總之,讀書是沒有錯的。用《巨嬰國》的開場白說,讓日常閱讀成爲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而對我來說,閱讀讓我生活的像個鬥牛士,雖然我只是個癩蛤蟆。每一次的點滴的感悟都會慢慢成爲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燈。

這本書我買來已經足足三個月了,睡覺之前總讀上兩篇。也是有史以爲讀的時間最久的一本書了吧。有很多朋友問這是什麼書,怎麼感覺寫的這麼不一樣。因爲裏面的觀點直擊了國人性,更準確的說,道出了中國國民性的某些真實。武志紅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記得牢牢的,因爲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們的思想是獨到的。讓你讀到,就覺得,啊,原來真的如此。這本書雖然歸入心裏學的範疇,可是寫的卻是樸實無華的,案例和分析相結合,簡單易懂的。都是鮮活的身邊的例子,我們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離譜的新聞背後的原因。

這本書裏,描述的內容很多,關於好人,關於麻煩,關於懂事,關於界限,關於全能自戀,關於依賴,甚至關於中國女人脾氣那麼大,關於嬰兒的呵護期,關於媽寶男,關於缺失的公公,關於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爲有500頁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來一點而已。

1)關於孝順

孝的本義就是順。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順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這個孝字。作爲人來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爲這個孝字,我們將關係的不平等視爲了必然,而這個卻是不平等關係的源頭。書裏是反對孝順的,說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慾。對父母好,本身是沒有錯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現在成羣扎堆的媽寶男,還有很多絕望而自殺的孩子,已經是很多社會現象,你經常會看到一個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鳴,才明白很多現象只是慢慢呈現了出來而已。孩子,花一樣的心靈和世界,從小應該教他有一個獨立的靈魂,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因爲有獨立靈魂的人,纔是活出自我的人,一個活出自己的人,勢必也是有愛的,也是會愛自己的父母的。更會愛身邊的人的。

2)關於婚姻擇偶標準

越來越成熟的我們,做出婚姻選擇的標準,不是情慾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是安全感,女人對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對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結果是,婚姻相對穩定,但缺乏感情。現在社會愛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說和電影沒有愛情故事,那麼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國的愛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陸游唐婉,許仙白娘子....而拆散這些愛情力量的,都是來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對對戀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針的家庭關係,在中國式家庭輪迴中,這個根基並不牢靠。

沒有感情的滋養,女人強勢,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覺得,小時候已經被母親牢牢抓在手心,在這樣的控制下,更想急於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種,工作,愛好,或者其他女人。爲何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當早日的激情過去,平凡的生活,是對兩個人心裏發展水平的極大考驗,可是作爲不成熟的孩子,同時又被父母牽絆太多,婚姻也就越來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終於發現,孩子極大程度上彌補了內心的空洞,於是開始抓孩子,並且最好是個兒子,這樣抓的更緊。在這樣的控制當中長大,可想而知,男孩長大對情慾抗拒的表達,女孩則不知情爲何滋味。然後開始他們的重複輪迴——夫妻缺少愛。公公永遠是這個家可有可無的。除非他的生命寬廣,精彩。否則他在家裏就是一個零存在。不要說,這個太誇張,卻是普遍一樣的。

莫言寫的只是中國的一些真實故事,可是竟然被認爲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可是現實真的讓人很心寒。而我發現身邊很多夫妻關係好的,都是男人積極投入到對孩子的重視當中的,把妻子孩子當成骨頭一樣來疼的。當一個個家庭失去健康的時候,可想這個社會?

每當想到此處,我的心是涼的。改變又從哪裏開始,教育讀書,因爲一個人靈魂伸展開來的時候,即使錯了,也有重新來過的機會。真的希望日光之下,愛情不再是奢飾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進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歡猶太哲學家馬丁*布格說的一句話: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義,那麼對你來說,生存依然是沒有意思的。

3)關於麻煩

書裏說到,沒有麻煩就沒有關係。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他覺得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叫麻煩別人。有這種麻煩哲學的人,難以發出對關係的渴望,所以勢必會退到孤獨之中。

魯米說:伸開雙臂,如果你想被擁抱的話。我是非常作者坐着這個觀點的,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自己就寫過一片文章關係。和武老師的關點是不謀而合的。讀書有時候讓我覺得,原來我不孤單,還有朋友,他們的觀點和我是一樣的。因爲自己本來是一個遲鈍的人,所以經常麻煩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際關係確實很複雜的,飽滿的關係,必然是有愛恨情仇的,關係真正建立起來的時候,愛與恨就產生了。熱情流動之後,你會體驗到,人與人之前的熱情,那種流動的感覺是多麼的美好。誰付出,誰對誰錯,都沒那麼重要了。因爲在有交流的關係中,你的感情是飽滿的。

書裏還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觀點,是值得一看的。雖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呈現出來的,還有那些沒有呈現出來的例子。給自己一個獨到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後的追求。關於教育也給自己提了一個很深的醒,那就是綻放孩子的激情。

《巨嬰國》讀後感5

其實從17年就聽說過這本大名鼎鼎的書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本書從各大電商平臺和書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單位同事有這本書,就好奇借了過來看看。大略讀了讀,有些感悟,以做記錄。

第一章:我們集體停留在嬰兒期

作者的觀點是:巨嬰,指心理髮展水平還停留在1歲前的成年人。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本書第一章的前幾段作者就下了這麼令人“震驚”的結論,這可能也是本書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歲前嬰兒的特點是嬰兒必須和媽媽在一起,並且嬰兒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這也是中國成年人最經典的特徵,透過這樣的類比說明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還停留在1歲前。

我承認這樣的類比很直觀,從嬰兒的生活習慣上反思自己的行爲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還是覺得作者過於牽強。就像我們上學時候做閱讀理解“都”、“全部”、“必須”這類詞語的選項一般是錯誤的。然而至少是這個章節,到處充斥了這樣的詞彙。

作者還引用了精神分析師的觀點,他們認爲所有人的心理年齡停留在5歲前,所有民族都是這樣,全世界人民都是這樣。透過閱讀這段我想用自己的話進行下概括。

第一階段0-6個月:

這個時間段的嬰兒會認爲他就是整個世界,他就像一顆恆星,世界萬物都圍繞他轉動。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爲敵對。

第二階段6個月-3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既要求親密又要求獨立。這期間需要媽媽在身邊,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時間。你必須忠於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爲平時在幼兒園工作,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是出於這個階段。在家吃飯睡覺必須讓媽媽陪,在幼兒園剛進門的時候雖然會和媽媽依依不捨甚至是大哭大鬧,但是到了班級過不了一會兒,就會和老師、孩子們融入在一起,開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暫時忘了媽媽。

作者那句你必須忠於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應該也是大多數戀愛中的人所期望的態度吧?早戀時期的愛情總是卿卿我我、形影不離,指的應該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階段。

標籤:讀後感 巨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