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心理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29篇)

讀後感5.02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心理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2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29篇)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

讀了《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文,雖然文章的內容我不只一次在網上看過,但是每次看關於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心理都會引起不少共鳴,同時也會更加關注自己孩子心理的健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文的結語: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對孩子最大的愛,最好教育,就是給孩子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我們就能感受到道路兩旁有五彩芬芳的花,感受到我們的天空上也有溫馨的陽光。自己也有深深的體會和感悟。下面結合自己這幾年在教育孩子上,有關孩子心理健康方面,自己做的怎麼樣?對照《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哪些地方需要自己做的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自己,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自我感覺做的比較好的方面。我是家裏的不大不小的孩子,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注,我上面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父母就希望我是個男孩,但是我卻不如他們所願是一個女孩。父親氣得不給我取名,半歲的時候,我母親帶我去外婆家,我三外公給我取的名。我雖然是姊妹中學歷最高的,但是我從上學開始一直到大二這段時間,心理一直是很鬱悶的,帶着鬱悶的心情上學,雖然我很努力,但是我的成績上高中以後就一直不好,每天都很壓抑,沒有一點快樂可言。

上大學後,心理更壓抑了,每天心理都會有千百遍的自殺念頭,我也不敢去看心理醫生,心理壓抑的可怕,每天晚上都會失眠,我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鬱症,生活對我而言沒有一點是好的,每天都在不停的否定自己,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大一暑假我沒有回家,而是在學校的圖書館做兼職,我看了不少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自我感覺自己的心理好了一些,大二一年的時間裏,我經常到學校的圖書館裏去看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慢慢的我發覺自己變了,心情好了很多,大二結束放暑假的時候,我的心理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我感覺從未有過的輕鬆,學起東西來是那麼的容易,好像撥開雲霧見到陽光,好像久久在泥沼裏掙扎的我突然走上了平坦的大路,路邊全市五顏六色的鮮花,當時的心情真的沒有詞彙來形容,當時我給我的三姐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是關於自己這些年來的心情以及當時的心情。一段時間前看快樂大本營,張傑寫的歌《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的心情,就是我大二暑假的那種心情。

我的孩子是女孩,雖然令我的父母和公婆很失望,他們有封建思想,我不怪他們。但是對於我而言,我更喜歡女孩。孩子還沒出生前,我就想好了,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我都會同樣的關注孩子的健康康,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我更加關注。從懷孕開始我就沒有上班了,我努力學習胎教知識,做好胎教教育。孩子出生後,孩子半歲的時候,家裏買了房,經濟相當的困難,欠了好多私人的的錢,我也沒有去上班掙錢,一直陪伴孩子成長。07年3月份孩子出生,08年爲了我能在家安心的在家帶孩子,老公爲了還私人的買房借的錢,不得不離開家來到江蘇找一家工資更高的公司來維持生計。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家人在一起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沒有讓孩子成爲留守兒童,老公來江蘇一個月後,我帶着孩子來到江蘇,一家人又團聚了。

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孩子離開我最長的時間就只有一週,我父親去世的時候,2010年3月底,我的父親去世了,我們奔喪回家,我把孩子讓孩子的小姑帶了一週,我不想讓孩子看到悲悲切切的場景,那時孩子只有3週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更喜歡跟孩子共情,記得幾天前的一天晚上,我的孩子樂樂自己畫畫,她畫了一個多小時畫了兩篇,她跟我說:“媽媽,我太累了,我畫不動了”。我對樂樂說:樂樂畫了那麼久了,我想也挺累的了,樂樂休息休息,不畫了。

我注重孩子身體的鍛鍊。鍛鍊身體,可以培養孩子的恆心和耐力,還可以結交朋友,爲孩子進入社會奠定基矗經常帶孩子到戶外運動,運動的時候,樂樂會一邊鍛鍊身體,一邊想起我教她的兒歌,唐詩,謎語之類的東西,特別是樂樂快滿三週歲的時候,她能獨自讀書了,有一些帶着孩子的父母,看到樂樂的表現,心理就急得不得了,回家後就買書來教他們的孩子讀書,孩子不跟他們讀,他們就動武打孩子,人家孩子學幾年的東西恨不得一兩月就學會,弄得孩子哭哭啼啼,他們根本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就只有父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去年夏天的時候,我帶孩子在外面玩,碰到一個年輕的女士帶着一個小我家樂樂半歲的孩子,我們一起玩,到超市玩了,我家孩子那時特別喜歡獨自讀書,於是她也拿了一本書教孩子讀,孩子不願意跟她讀,她就打孩子,孩子一邊哭一邊還得跟着她心不在焉的讀。可想而知她的孩子跟她讀書簡直就是受罪。我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想要讀書,喜歡讀書。

跟孩子用心交流,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把內心的想法告訴你。作爲父母,有時只做一個傾聽者就好了。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要讓孩子的不好情緒有個宣泄的途徑。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和樂樂唱樂樂喜歡的兒歌。唱上幾首兒歌,有時就會有好心情。每天睡覺前讀完故事,我都會在樂樂睡覺擁抱一下她,對她說:“樂樂,我愛你。”樂樂也會對我說一聲:“我的好媽媽,我愛你”。

我和老公做錯說錯了的時候,都會放下身段,放下威嚴,真誠的想孩子道歉。還記得有一次,樂樂用吸管吹牛奶,我就把牛奶倒到馬桶裏去了,由於事先我跟樂樂說過,如果她吹牛奶我就要把牛奶倒到馬桶裏。後來,我覺的自己有些欠妥,處理這件事。事後,我問樂樂:爲什麼喜歡用吸管吹牛奶,樂樂告訴我:她喜歡牛奶冒出的泡泡。我告訴樂樂:那天,媽媽把她喝的牛奶,倒在馬桶裏,是媽媽不對,媽媽向樂樂道歉。以後樂樂想吹牛奶泡泡,先告訴媽媽,以免吹到桌子上,我就用大一點的碗盛牛奶,那樣的話,牛奶就不會撒在桌子上了。孩子難免會犯錯誤,有時我和老公做錯了,都會向孩子道歉,孩子也學着我們一樣誠懇向我們道歉。我經常說:力是相互的,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

我說說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有時自己心情不好時,極度憤怒的時候,對孩子大吼大叫,其結果,可想而知,孩子也很煩躁,也很不好帶。心情越不好,處理孩子的事情越糟糕,孩子越不懂事,惡性循環,我可是領教過的。我現在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偶爾自己還是不冷靜,還是會衝動。兩三個月前,有一個星期的時間,自己心情很不好,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我發現樂樂,越來越煩躁,越來越惹我生氣,這樣持續了一週,第八天,我和氣的跟樂樂說話,突然發現,樂樂是那麼的懂事,那麼的惹人喜愛。後來我就很少對孩子生氣。極度憤怒的時候,我就躺在牀上做深呼吸,讓樂樂自己玩,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情,樂樂會很關心的來到我的身邊,問我:“媽媽,是什麼惹你那麼生氣,難道是我惹你生氣了嗎?媽媽,如果是我惹你生氣,對不起媽媽,請媽媽原諒!”。我的怒氣會頓時煙消雲散。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

《讀懂心靈》是一本以各種小故事構成的心理書籍。書中分有八個小主題,其中最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題一一在失意與缺憾中修復自己,其中的一句話很是令人深思: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過旱地爲未來擔憂,那僅僅是徒勞,不於事無補,還會讓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實實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我們常常會好高騖遠,內心幻想這美好的未來,卻從未努力去靠近它。與其迷茫未來自己該做什麼,不如踏踏實實過好現在,沒有人會一生下來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該是做什麼的,未來都是掌握在現在一點一點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學可能都和我一樣,進入大學,對自己的未來都是無知迷茫的,很多人在這種迷茫中慢慢鬆懈自己,沒有目標的過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學積極的參加着各種組織或者協會,每天都很充實,心裏是羨慕的,比起每天懶在宿舍的自己,雖然會聽到舍友說:“好累,好羨慕你什麼都沒參加啊!”但其實自己心裏是難受的,雖然也有爲自己的未來考慮過許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標,第二天就會被扼殺在了被子中,就如書中說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實實的今天。與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後再對明天設下目標,不如好好充實過好今天,不後悔昨天,不多慮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實的生活和學習中,會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來的目標,並一步步靠近它。

大學生活說久也不久,說短也不短,足夠你思考自己的未來,但希望在畢業之時,別還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點也未付出行動。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3

我閱讀了有關學生心理學的一些著作,其中對我影響最深,而又有很強針對性的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這本書試圖透過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來解決或消除一些學生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促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讓教學始終執行在良性軌道上。該書的第一部分闡述了當前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是該書立論的動因和出發點,也是從事研究的前提。

我透過兩年的從教發現不少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厭學、執拗、自我爲中心、孤寂等幾種。該書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原因。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是該書的核心部分,這是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必須首先剖析的。作者透過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以及做了針對性的社會調查,認爲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有內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觀世界的影響兩個方面。內部主要是由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隨之出現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

外部主要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其中家庭是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溫牀,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都來自家庭,家庭的氛圍和家庭經濟以及家庭成員的素質、態度是其產生的直接原因,學校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學習的壓力。此外社會的冷漠和殘酷促成了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該書的第三部分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是該書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作者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後,根據實際,提出相應的措施。主要從兩方面着手,一方面,學校教學,這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的主渠道。

從現象羅列到揭示本質,最後展現具體措施這是本書的特色。由於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和相應的作方法,因此有很強的教育性和指導性,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援。以前自己對生活和教學中的現象只停留在表面,一般只是就事論事,缺少對隱含在表面之下問題的深入分析。每天與學生相處,可對學生還是不甚瞭解。

每天都在處理一些沒完沒了的瑣碎事情,許多事情的處理都比較的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剪不斷理還亂,花了大量時間,做了大量工作,但卻把握不住中心。此書豐富了我的專業知識,並接觸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發展動向,使自己的教學工作能夠置身於一種新的高度,得益匪淺。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4

世間萬象,一切皆由心起!銷售人員最大的優勢是心理素質好、情商高,銷售工作非同凡響的關鍵就是在掌握客戶心理的基礎上展開攻勢,逐一化解銷售難題,贏得大單!毋庸置疑,銷售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更是一場心理戰!

成功的銷售人員一定是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這也是看這本書的初衷。其實銷售到了最後,就剩下最簡單的一句話:銷售必須要懂得心理學。不要覺得研究客戶心理是浪費時間,其實是要研究客戶的購買流程、動機和原因,這樣就比那些費力不討好的推銷售方法有效得多。《一本書讀懂銷售心理學》就是從心理學角度解讀銷售活動,涉及心理學和營銷學兩個學科的內容,以銷售活動爲主線,配合相關的心理學術語,系統而科學地講述了心理學在銷售活動中的應用。看完這本書,感觸頗深,在此結合我們日常的銷售程序,談以下幾點感受:

一、心理研習術:銷售不是打嘴仗,而是拼心理。要把拒絕當成家常便飯,同時常懷取經心,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二、心理吸引術:拉近距離,營造吸引客戶的引大氣場。所有營銷人員都明白"關係近了好辦事"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多點幽默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多點讚美增加彼此的融合度,同時不卑不亢,多談客戶喜歡的話題。

三、心理認同術:想成交必須先做朋友,後做生意。記得張錦貴教授說過,不能同流,如何交流?不能交流,如何交心?不能交心,如何交易?真誠待人比什麼都重要,它可以讓人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銷售人員經常要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而且要做到利益均沾,這樣才能保持久遠的合作關係。

四、心理傾聽術:會做不如會說,會說不如會聽。溝通從心開始,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傾聽,在銷售中,80%的成交要靠耳朵來完成。"聽"客戶講話,不僅僅聽文字上的話,還要善於"聽音"。有積極的態度真正"聽懂"客戶,瞭解客戶"話裏"和"話外"所隱含的資訊,識破他們的內心機密,同時讓客戶感到你的重視與關懷,就可以爲解決問題、達成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心理讀人術:身體小動作"出賣"客戶內心大機密。研究表明,與人的言語相比,肢體語言通常是下意識的、不易自察的,但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人的內心世界。對於銷售人員而言,只要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客戶一些不經意的身體動作所透露出來的資訊往往讓你的"進攻"更加順利。

六、心理掌控術:瞭解客戶的心,才能更好地把握他們的人。客戶都想被優待,都愛在子,都樂於佔便宜,都怕上當受騙……所在要滿足客戶的需求贏得訂單,就一定要抓住客戶的心。

七、心理說服術:把話說到客戶的心坎裏。說話是一門藝術,對於銷售人員來說,關鍵不在於口才有多好,而在於是否能把話說到客戶的心坎裏。在銷售中,掌握好說話的各種技巧往往能使你的努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心理暗示術:贏單的關鍵是讓客戶不知不覺說"是"。在銷售中,銷售人員要善於透過心理暗示把你的觀點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到客戶的內心,使其在潛意識層面形成一種心理傾向,這也是贏單的關鍵所在。

九、心理迎合術:投其所好,輕鬆搞定你的客戶。客戶的興趣所在,暴露了他大部分的個性、習慣以及價值追求。這些客戶所"好"也往往是銷售人員搞定客戶的最佳突破口。對於銷售人員而言,既要把握客戶的心理,也要懂得"獻寶"的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十、心理博弈術:銷售中慣用的心理學"詭計"。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銷售中可運用的戰術也是變幻無常,但是"心理戰術"運是隱藏在所有戰術背後的最根本力量。

十一、心理降服術:瞄準心理弱點,抓住客戶軟肋。每個人都有其致使的弱點,只要能充分利用其要害之處,掌握主動,攻其不備,則可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十二、心理攻堅術:臨門一腳,在與客戶攻防中成交。銷售是以結果論英雄的遊戲,沒有成交,再好的銷售過程也只能是風花雪夜,所以逼單也得講究技巧,不能亂來。

讀這本書,不僅可以領略閱讀的樂趣,還可以瞭解銷售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銷售技巧。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5

爲了進一步研究課題,從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的教育書籍。其中《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讓我愛不釋手,感覺它太有吸引力了,對我的啓發太大了。這本書從“學生的需求———教育者的責任”,“學生的成長———需要每位教師的呵護”,“每堂課———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等八章組成。裏面記錄了許多鮮活的案例,這些案例似乎都發生在我身邊。它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作爲教師的關注學生心理培養健康人生的重要性。

經常聽說現在的學生因不堪忍受學業負荷而自殺的案件。透過這一系列的現象可以看出目前學生的心理存在很大的問題。其異常心理傾向成爲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學生的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更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呵護。在我們的日常管理和教學中,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是學生的專職輔導教師,都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共同成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促進者。那麼我們在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呢?透過閱讀此書,我好像找到了一個教育法寶。

1、相信自己的學生。正如皮革馬利翁效應。一個人在不被重視甚至充滿否定的環境中,會得到比較低的評價,而在充滿信任和積極肯定的環境中,一個人就容易受到啓發和鼓勵。他就會往更好的方面努力,他的行動也就更積極,成績也就會越來越好。就算是普通的話語,只要是來自老師的筆端,它也一定會對我們的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每一位學生都是有潛力的,抑或是差生,只要我們不拋棄他們,他們就永遠不會失去希望。因此,各位教師不要吝惜自己的筆墨,也不要珍惜你的鼓勵。

2、尊重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就應該給學生足夠的理解和期待,爲學生營造積極,安全,民主的和諧班級。作爲教師應該創造一個溫暖的教室氣氛,讓學生保持充分的自由和民主,以鼓勵、稱讚和接納對學生提供積極的情緒支援,給學生自行設計活動的機會。因此我們每一位授課教師在課堂上應把學生看作課堂的主人,尊重他們的意願。同時,尊重學生更需要我們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尊重學生的隱私不被侵犯。

它還需要我們信守承諾。承諾是否實現不僅僅意味着教師誠信與否,更是學生的人格是否得到教師尊重的體現。可見教師的教育方式影響着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教師自身的健康心態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學會工作壓力的自我管理,有效預防職業倦怠,切實維護自身的健康人格,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6

就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經典案例。正是由於有了不願回想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記那段時間,纔有了一個爲了帶着這些疑問和懸念我閱讀完了整部小說的時候才明白作者畢淑敏的構思之巧妙。更想失掉的東西使勁各種手腕的賀頓。在給別的案主辦理問題的時候賀頓自身的問題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遇到姬老師之後,賀頓那段塵封的記憶才被翻開,要是不是姬老師賀頓還會是誰人靈魂和思想總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嚴當回事的醜女孩子。儘管姬老師的治療方法於道德上不合錯誤,但是就弗洛伊德的剖析來說,用性來剖析她這個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實證明對於賀頓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她終於認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後的路該如何尊嚴的行走下去。在爲小氣和老鬆的案例剖析的時候才能敏銳的抓住談話中出現的線索,從而順利的辦理了兩個人的問題。

心理師賀頓每天都會聽到這些真實的故事和遇見五花八門的案主。無數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對的情感危機,使賀頓接近心理瓦解邊緣,她說她已經三千歲了。在戀人的幫助下,賀頓找到心理權威舉行“督導”。在諸種方法屢試屢敗之後,權威應用合法的暴虐手段,幫助賀頓解開了她半身不停冰冷的癥結,喚起深藏已久的祕密往事。

帶着這些疑問和懸念我閱讀完了整部小說的時候才明白作者畢淑敏的構思之巧妙。

本作品以女心理師賀頓的成長經歷爲主線,在她和丈夫、情人與心理權威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干係中,穿插了若干來訪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當代人的心理狐疑及救贖突圍之路。

賀頓關閉了心理診所,重新開始心理學更深層面的學習。她在課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權威,對他說:你的療法是完全錯誤的,我要控告你……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7

一個人到底有多少面,哪一面纔是真正的自己。這世間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心理罪。

看過一本《心理罪》,講述了一名男子因無法面對自己的未婚妻在自己面前被人謀殺,開始整日的和自己心裏構造的人對話。那是他的未婚妻,一團空氣,可她就那樣安慰自己,沉醉其中。

甚好這名男子只是活在他的世界,別人對他只能用一句“神經病”說他。可是,前不久,新聞報道一名17歲的女孩,一家人在外出時由於自己未系安全帶,緊急剎車時她撞向了正在開車的父親,方向盤意外打動,車毀人亡,只剩下了她。

也許是心裏的內疚與自責,她把所有的原因歸結於是他叔叔要奪家產殺死了她家人,還一直她。然後她開始瘋狂的報復,推小叔下樓,飯菜裏下毒,氣死即將病危的奶奶,整個家庭被她的言行所牽動着。

如果我們戰勝不了內心的惡魔,它將佔據我們的世界,讓我們在黑暗中前行,甚至犯下可怕的心理罪。

也許我們心尖一個小小的邪念,將就是一條生命,它足以摧毀你。

很多事的發生,我們都無法預料,多給自己些陽光,照亮前行的路,不要沉醉在自己的過往之中,無法自拔。只要能戰勝心中那個可怕的惡魔,我們便可向着光明前行。

心理罪很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你無法壓制你內心中那麼多面的自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8

《心理罪》網劇版,方木和亞凡交換了祕密,結果亞凡的母親爲心愛的吳涵背鍋,而跳樓自殺,劇情因此進入高潮,吳涵想殺掉宿舍的所有人,方木因爲知道了祕密,識破了吳涵的計劃,保護了室友。方木是否幸運?網劇和小說,他親情和愛情無法兼得,網劇中,他是孤兒,陳希沒有死掉(小說中,陳希被吳涵殺死,但父母關心照顧着他)。

方木是犯罪心理學畫像的天才,也因爲他經歷常人無法經歷的事情,目睹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死去,多麼虐人,多麼心痛。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爲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也正因爲方木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克服自己的障礙,纔有我們眼中那個有血有肉的破案天才。

(前傳《第七個讀者》第一部《心理罪畫像》第二部《心理罪教化場》第三部《心理罪暗河》第四部《心理罪城市之光》第五部《心理罪智齒》)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9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畢淑敏,高中抑或是大學?記憶已經不是很清晰。只記得從美麗的華師畢業時,我送給了同寢的巍、琳、婭每人一本畢淑敏的散文集,而且在扉頁上留下了我的贈言和墨跡。

說實話,這次讀她的《女心理師》是會有一種晦澀的感覺的。或許是緣於主人公賀頓可以爲了自己的心理師事業如此卑微地用自己的情感甚至身體去交換。我彷彿看到了她背後不爲人知又不得已而爲之的使然,那兩個字叫做命運。

或許每個心理師其實都是命運的歸宿者。如果沒有一顆仁慈之心,沒有一顆悲憫之心,如何去面對人世間的那麼多的苦難的靈魂的伸張?我想心理不強大的人也是不適合做心理師的,因爲她可能在悲情面前選擇逃避,她不敢直麪人世的諸多苦難。

會有感覺這本書跟畢淑敏的其他散文集的風格十分迥異。如果可以其他的散文集比喻爲和煦的春風,那麼她的這部小說就是冬天裏的驚雷和夏日裏的暴雨,帶着一種沉重的近乎沒有一絲雕飾的殘忍。

在序中作者表達了對父親和母親的思念,那種情感之深切令人動容,會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會想起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然而卻會又有很多與現實的諸多矛盾和掙扎。

我希望在我喜愛的作家的心裏會有更多的溫柔的表達,而這些卻都與心理醫師的日常生活相背離。我想選擇了這條道路應該是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你理應如飛蛾撲火。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0

認真讀了《積極心理學》的總序和第一、第二章內容,現將我的階段性的讀書心得小結以下

總序主要講了當代心理學的困境以及心理學的多元化趨勢。主要從現代心理學的困境,困境的歸因,科學觀的轉變,以及多元化的現代心理學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在講到多元化的現代心理學時就談到了積極心理學的產生以及它的影響

第一章主要講了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以及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第二章講了積極心理學的性質,主要從它產生的社會背景,哲學基礎和與傳統心理學的區別與聯繫等來進行闡述。讀了這兩章後我主要收穫了三點

第一、積極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末的美國,它是當代心理學的一股力量。與傳統的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如主觀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極、障礙、病態心理方面的探討。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幸福感、滿足感、幽默、愉悅、歡樂、希望、好奇心、謙虛、審慎等,利用各種現有的方法探討這些積極情感體驗機制和影響;二是積極的人格和人格品質,如自尊、努力、下創造、寬恕、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正直、領導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誠等,探討這些特徵和品質的形成過程;三是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如積極的工作制度怎樣促進和諧的工作環境,積極的家庭關係怎樣促進個人的成長等。

第二、積極心理學中講到的積極它既包括人外顯的積極,也包括人潛在的積極。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整天拍手稱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良好祝願,或是一種光說好話的自我欺騙,它更主要的是尋找並研究社會或社會成員存在的各種積極力量(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社會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

第三、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着力於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

書中在講到積極一詞時,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著名的電子專家陳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贈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當他舉家搬遷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裝時不慎把這套茶具中的一隻茶杯打破了。當時在場的許多人都爲陳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愛的一套茶具,現在破碎了一隻杯子,又沒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樣型號的,這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事。誰知陳教授卻坦然地笑道:“真不錯,我又多了一隻碟子。”面對同樣的事實————破碎了一隻杯子,當你分別用“少了一隻杯子”和“多了一隻碟子”來進行描述時,你的心態顯然就不同,前一種是消極的,而後一種是積極的。聯想到生活中我們若能處處看到“多了一隻碟子”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處處充滿樂觀、開心。幸福感就會增強。作爲老師我們平時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不守紀律的調皮的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隻杯子”的理論來看待問題,我們就會沮喪,就會煩惱。而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以“多了一隻碟子”來看待學生,我們不僅自己會快樂,會高興,而且你的積極情緒也會傳染給學生,學生身上的積極力量也會被挖掘。那麼師生關係就會更和諧。

讀了兩章只能說只得到了一些淺顯的心得體會,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奧妙。還有待我繼續認真學習,深刻體會,反覆研讀。我要把《積極心理學》這本書讀懂,讀透。到那時再談體會我相信會比現在要深刻得多。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1

我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內心波瀾起伏。它使我認識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或許你認爲不經意的一句讚揚的話、一個微笑的眼神,但在學生的眼裏分量是多麼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上學期我所帶的是二年級,由於孩子年齡小,學生習慣差,上課不認真聽講,影響課堂效率。我經常對他們進行大聲批評,嚴厲訓斥。幾個星期下來,結果令我很失望。學期中我上了一節公開課,全校老師都來聽課。上課鈴響了,學生坐得端端正正,我一顆懸着的心放下了。可是過了沒幾分鐘,教室裏就有竊竊私語聲,還有幾個好動的學生開始做小動作了,我心裏有點不滿。“老師,藺俊祥摺紙飛機。”……突然一陣告狀聲打斷了我的思路。面對此情此景,我真是怒從中生,真想訓斥他幾句,但理智告訴我:別發火,發火是教師無能的表現。在片刻的冷靜後,我決定抓住這一契機對“搗蛋者”進行教育。我走到藺俊祥跟前,拿起紙飛機,面帶笑容地說:“同學們看,藺俊祥的紙飛機折的真好,一定是未來的發明家。可是能在語文課堂上折嗎?”同學們齊聲說:“不能。”“那麼同學們,你們願意把勤奮好學、積極舉手發言的一面你想展示給老師們看嗎?”聽了我的話,同學們一下子放鬆了繃緊的神經,很快就有一部分同學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我掃視全班,同學們都爲我一臉的笑容而露出又驚又喜的神色。接下來,我又表揚了幾個上課認真聽講、讀書好、積極發言的同學,樹立了榜樣。這時,不用老師的提醒另外的一部分同學也都坐得筆直筆直的了。隨後,我利用講課的空隙,開始觀察幾位“重點生”的表情,我發現藺俊祥和我目光對視的一瞬間,趕快避開,甚至把頭伏在桌子上,臉上露出羞愧笑容。此時我則微笑着向他點頭,似乎暗示他你已經改正錯誤了,還是一個好孩子,老師原諒你了。另外的幾個調皮學生在與我眼睛對視的一剎那也都有後悔之意,我同樣都報以肯定的微笑。

這時我的腦海瞬間閃現出《班主任工作縱橫》中的論斷“如果班主任能像古希臘‘含笑的哲學家’得謨克利特那樣,以微笑迎人,不用語言訓人,那他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爲此,我始終面帶微笑與他們深情地交談,正面指出了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危害性,不但自己學不到知識,還影響其他同學,更是影響了整個班級的榮譽。希望他們以此次爲戒,不要再有類似情況出現。入情入理的微笑教育,得體適時的表揚鼓勵,收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一個月、兩個月、一個學期過去了,我們班的學生變自覺了,上課認真聽講的多了,積極發言的多了……

此外,微笑和表揚還能增添學生的勇氣和力量。我們經常聽到學生說:“那道題目的答案我本來是記得的,可被老師冷不防的一喊,站起來時就全忘了。”所以,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時,要以“微笑”來期待學生回答問題,這樣學生站起來時心理上就不會太緊張了。如果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微笑着對他說:“別緊張,你一定能回答的。”學生在你的鼓勵下往往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終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老師們,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就會發生,壞學生、後進生都會變成好學生!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2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看完《拖延心理學》,我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千古名言。下面我就從人生規劃和工作計劃兩個方面談談拖延和做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家經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做(幹)什麼?大家還能想起來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嗎?即便記得,實現的又有幾個呢?我想恐怕寥寥無幾。我記得我曾經回答的是當老師,和現在的職業相去甚遠。可能是我意志不堅定吧,但我總覺得那會我的回答是隨性的,不夠成熟。如果我真是個老師,按現在我的思想,我會這麼處理這個事情。第一,我會安排課程給大家介紹360行;第二,我會讓學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麼,這個不需要做很快的決定,也許會給1個月的時間;第三,我會讓每個人寫一篇自己的理想,以作文的形式交給我;第四,我會讓大家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實現我的理想》;第五,我會將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評論,同時會寄語每位同學,希望他們能按照規劃好的人生,努力的實現夢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師。感嘆一下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現狀)

我在考上大學的那刻,我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什麼規劃,一直到大學畢業後的前兩年,我都是一棵無根的浮萍,隨着社會的激流漂動。後來想想,我究竟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後做出決定的時候,我總會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現在我也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還沒有對自己未來做規劃的,抓緊吧,當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規劃實現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時,你會小有一種成就感。

再來說說工作吧。也許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經歷過工作多的連夜加班的時候,也有一月沒事做的時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質的原因。但現在,我感覺我的工作是充實而適量的。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計劃。其實做基建工作挺複雜的,工作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我不敢說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計劃一步步的落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做月報、週報、日報,其實這就是計劃,如果計劃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條。曾經我在工作中往往是應付差事多,計劃工作少,有時是計劃了,卻沒有跟進,因此到第二天,日報的內容沒實現;到週末,週報的內容沒實現;到月末,月報的內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現在我養成了幾個習慣。第一,每天晚上睡覺時,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沒,明天還有哪些事。第二,每週三看週報,如果沒完成的任務,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緊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報,如果有沒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這樣我基本上就把計劃的事情都照顧到了。

當然,好像說了這麼多,和拖延沒多大關係,其實按計劃進行,就是改掉拖延的習慣,克服拖延的心裏。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多機會,而往往是拖延的心裏,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說吧,過了這段時間再說吧,完成這個事情再看吧等等,讓機會轉瞬即逝,時間過了,也許想法和機會都過了……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3

《拖延心理學》是由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所著,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從1979年開始就爲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她們一直致力於爲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衆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斯坦福大學、伯克利的講壇。

通常一本書的可讀性往往取決於作者的閱歷,寫書的人往往被認爲對他們的寫作傾向有着非常深入的瞭解。確實,作者對拖延心理的瞭解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簡·博克曾經說:“我們兩個都知道對方的那些醜事,我們都經歷過許多通宵開夜車的日子,也曾爲寫博士論文而掙扎了多年,經常要繳納稅收滯納金,並常常爲自己的拖延而編造種種故事情節(最爲極端的例子是說自己家裏死了人)。”除了作者兩個人對此的個人親身經驗之外,作者也有多年與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職業經歷。當作者還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諮詢中心成員的時候,作者從1979年開始就爲學生拖延者創設了據作者所知的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團體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傾向一再地呈現出來。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舉個例子來說,作者原計劃在週一上午九點開始作者一週的團體治療課程,結果作者發現這根本不現實——在十點之前沒有一個人出現在現場!當作者向公衆開設拖延工作坊的時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這個拖延怪獸。作者差點提前一週取消作者的第一個工作坊,因爲在預訂的時間內沒有幾個人報名。結果,幾乎2/3的人是在截止時間的最後一分鐘報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個更大的房間裏才能容納下這麼多的人。

作者不僅僅在文學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且在她從醫方面的成績也不容否認。30年來,作者在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診所內也處理了很多個案,很多人因爲常年拖延而積重難返,這讓作者有機會在更深的層次上探索這個問題。作者感到幸運的是,患者們都勇於向作者敞開心扉,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從中受益良多。所有這些經驗都再次堅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自尊上的問題。

在書中,作者描述了從學生到科學家,從祕書到總裁,從家庭主婦到銷售員,拖延的問題幾乎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於他們倍受好評和極具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衆多心理諮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

論和經驗,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爲幽默的探索。透過鑑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後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爲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衝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採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紮實的基礎工作,併爲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援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她們提供的方案極爲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書中作者還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諸如注意力缺失紊亂症、執行功能障礙症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在書中作者甚至還爲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羣提供了不少實用性建議。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拖延就是懶惰的一種表現,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拖延並不只是懶惰,他跟很多因素有關,透過書中的描述,我也發現自己拖延的毛病,瞭解到了拖延對事情發展的影響。我深深地認識到拖延讓我失去了太多的機遇和成功的機會,拖延不是單純的懶惰,它的危害更甚於懶惰,我也意識到拖延必須改正。

一旦意識到拖延的危害,我們該馬上制定相應的更正計劃。

降低期望,設定具體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計劃。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內學會德語,而是我要在兩個小時內記住十個德語詞彙。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現狀,接受這個世界上沒什麼東西是完美的這個事實。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擅長點,更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4

閒來無事,捧一本書,煮一杯茶,這算是生活中最愜意的活動之一。最近我在京東書城瀏覽到一本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積極心理學》,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自己對積極心理學的一些感受。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之中,積極樂觀的心態似乎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積極,說起來簡單,就是一種主動性強的、主觀努力奮發的心理狀態和行爲方式,它往往朝着正向發揮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認定爲文化建設與個性培養的重要內容。

生活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工作也可能歷盡波折,積極樂觀的心態纔是讓人們在各種情形下保持奮鬥精神和前進動力的必要元素。不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呢?這或許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調節來談。在《積極心理學》中談到了要透過愉悅和酣暢的情緒體驗來調節積極的心態,這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追求愉悅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爲,在其本質上都是追求一種愉快的體驗。放到實際工作中來,我們如果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能夠樂在其中,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心態。也許有人會說,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這是事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缺陷和不足,嘗試改進和提升,讓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和成績,那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嗎?在咱們青銀收費站的厚德文化體系中將“厚德載道止於至善”作爲核心價值觀,這所提倡的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

厚德載道,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技能和經驗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在道德水準上達到新的高度,將道德理念、道德行爲灌注到收費站管理和服務行爲中。作爲收費班長來說,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務,讓班組成員盡心盡力工作,讓廣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務。

止於至善,這更是對積極心態的直接要求。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爲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爲終點。這表明我們目前所達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進和完善,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而是要再求創新、再上新高。如果讓我以止於至善的價值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認爲還應當在班組凝聚力、班組工作效率、班組服務能力、班組成員的道德水準和業務素養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終極目標。

積極心理學不是個體情緒心理的指南,而是團體學習和氛圍構建的導向。我深知應該透徹領悟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和主張,將積極心態作爲一種工作氛圍來營造,從而在全班組、全收費站、全行業內掀起一場積極心態學習熱潮。在今後的班組工作中,我將逐步落實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以求得團隊工作有質的飛躍。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5

近期,我在圖書館借來了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積極心理學》。在讀這本《積極心理學》之前,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往往會聯想到心理疾病、障礙等問題!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包括還包括許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對人生、社會的態度以及對人對己是很有道理!

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纔是現代社會的芸芸衆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爲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衆稱心如意”。

在學習了積極心理學之後,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積極或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要積極地面對!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的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這才能體現活動時既愉快又有意義。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爲問題,來改變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做事方面。人們往往希望在越來越短的時間裏完成越來越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多活動而犧牲掉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於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因而,學習、研究“積極心理學”,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處的。有健康的心靈,纔會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是我們每個人必需做的事。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6

我自愛我的選擇—成爲一名小學教師,但是勝任這份工作,對於我,卻是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在和工作和孩子們磨合的階段中,也發現了自己很多方面與工作的不適應,比如語言方面,書寫習慣方面,是他們逼着我去成長,學習也勢在必行。實話說,學習的心無時不有,但是卻一直沒有行動,總覺得找不到時間,其實我知道這是一種藉口。前一段時間楊主任來來給我指導了一節課,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建議我學一學中師類的教材。這個是很有必要,之前雖然也看了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針對性不強,面對工作,很多時候還是無從下手。從讀什麼開始呢?想來想去,最後選定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邊玉芳編著的《兒童心理學》。

因爲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經歷,隨着閱讀的深入,越來越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意識到,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麼重要。工作過程中對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積極性一直很苦惱,便重點學習了《兒童注意與記憶的發展》這一部分。

在課堂上,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很難掌握的。所以我先了解小學生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每次注意能穩定的時間比較短。具體來說就是: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三、注意穩定的時間長短和年齡有關,一般5-7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爲15分鐘,7-10歲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爲20分鐘,10-12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爲25分鐘,12歲以後的人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爲30分鐘。

讀完之後,我逐漸明白了也理解了爲什麼孩子在後半課就非常慵懶,積極性沒有那麼高了。其實我們不能怪他們,規律使他們“不得不動”。那麼作爲教師的我們此時應該怎麼辦呢?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如實物、實物圖片、形象的詞,語言的直觀,少用抽象的概括性較高的詞;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2、把有意注意發展爲“有意後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透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鬆的環節,這以後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爲學生的興趣,爲課堂的熱鬧,爲活動而活動,爲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麼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麼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掩卷沉思,小孩兒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其實早就發現,但是直到學習完《兒童心理學》這一節之後,才真正的恍然大悟。凡事貴在堅持,我相信學習也一樣,每天提高一點點,看到的世界便會不一樣。學習的——進步的階梯。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7

“我想,每一個寫作者都應當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在你寫下文字的同時,要對那些可能會受你的文字影響的人們負責。所以,恐怖也好,懸疑也好,永遠只能是外衣。

我們要用作品表達出對人性善良一面的追求與讚美,扶助羸弱者,警示驕橫者,給苦苦徜徉於塵世間的飲食男女們些許安慰。”這是心理罪的作者雷米寫的一句話。在所有的書中唯有《心理罪》讓我欲罷不能,而《心理罪》的所有系列中我最喜歡的是《城市之光》,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連環殺手自喻爲城市之光,講網絡上所謂的壞人綁起來,讓城市中所有的人透過網絡投票的方式來決定他們的生死。

每個人都有討厭的人,也會有自己的缺點。當有一天別人的缺點被放大。你會不會是其中一個憤怒的批判別人中的一個,當你的一個小小的惡念亦或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決定了別人的生死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害怕。在如今的網絡世界,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的做了鍵盤殺手,盲目跟風,誰又能知道你的小小一句話會不會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草。

不要成爲背後的兇手,人性的冷暖,惡魔或天使總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永遠不要覺得自己的一句隨意的話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自己對自己的選擇一定要慎重。不要隨波逐流,對別人保留善意。不要因爲可以對自己的話不負責任就隨意批判,不要不瞭解事實真相,就自己想象,不要覺得自己的舉動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設身處地的爲別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微笑是最溫暖的舉動。一句沒關係,謝謝是最動聽的話。

不要吝嗇,善於給予。願這個世界美好,願你我生而爲人請務必善良。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8

終於在忙碌中讀完了這兩本書,畢淑敏關於心理學的小說,昨夜11點讀完了最後一頁,直到作者的後續語!心中不免有幾許感慨,想一吐爲快!昨晚半夜醒來還在回味書中的人物,從上冊的多個來訪者故事情節以及作者經歷的穿插同步敘述,讓讀者不得不時刻保持大腦的清醒和敏銳,到下冊一個人故事情節的深度延伸,宛若揭開一層層赤裸裸的面紗,最後一個人鮮活有極強生命力的各色人物依次鮮明的血一般冷酷地嚴肅的堅定的出現在讀者的腦海,給人一種直白而又嚴酷的現實!寫得真好,語言犀利中透露着一絲柔和和堅定,無論是場景的描寫還是人物服飾刻畫無不準確到位,最出彩的莫過於大師的人物心裏刻畫和剖析,簡直到了極致!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語言的嚴謹造就了這部作品中人物的鮮明特點!令讀者心服口服!我喜歡!讀完了書,竟然想立刻直接的問問作者,腦子裏有好多個不解的問題,就像書中人物賀頓一樣不尋求到答案寢食難安!

突然想到自己,平日裏總有朋友向自己訴說着心裏的悲傷,情感上的,生活上的,自己總是會耐心的安慰和幫助,可自己內心的那塊傷痛卻從來沒有一個人問及,每天的忙碌和偶爾的開心似乎可以掩蓋這十幾年來自己的心酸,但總有些時候會突然心痛,但總是在時刻的自我調整,不知道自己能否自我療傷,也該看看心理醫生!或許每個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只是沒有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所以大家纔不覺得!讀完這本書,怎麼突然覺得書中從主人公到小人物,所有的女人都是讓人同情憐憫!也包括自己,活得如此辛苦而卑微!常常總是對那些自由女人投以羨慕的眼光,羨慕她們的自由,羨慕她們的勇敢,羨慕她們獨立而堅定的靈魂!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19

作爲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幼兒心理學》是進修的必讀科目,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瞭解幼兒心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淺談本人讀了《幼兒心理學》後的啓示。

幼兒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髮生髮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這本書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幼兒一些心理行爲偏差,也讓我結合班裏個別孩子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和教育。

本書的語言很嚴謹,而且舉了豐富的例子來說明解釋,讓人容易理解,而且增加了趣味性,把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結合專業分析,使我們新教師學會靈活的處理一些教學上的問題。例如在解釋幼兒的想像力發展時,舉了一個例子:一名6歲的幼兒畫的未來的交通工具,就是對汽車和直升飛機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出的新形象,例子後還配有插圖,讓人一看便明白了幼兒想像的過程是怎樣的。在書中有很多讓人記憶深刻的句子,例如恩格斯說的:心理現象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這句話告訴我們心理現象豐富多彩、複雜有趣,吸引着人們去探究、摸索,聞一聞它的香味。在書中還談到形象、生動、活潑、有趣的遊戲對於幼兒幼兒身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透過遊戲活動,幼兒的知識水平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遊戲也可以促進幼兒感知、觀察力的發展,例如在玩娃娃家的時候,幼兒透過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觀察生活中爸爸媽媽所承擔的工作,理解了爸爸媽媽養育自己的不容易,從而激起幼兒愛父母的情感。現在大多數的幼兒來自於獨生子女家庭,平時在家中是個寶,他們雖然有寬容、溫和、正直等優點,但也難免有撒嬌、自私、固執等缺點,而且社會交往能力方面很欠缺,爲幼兒提供輕鬆愉快的遊戲環境,透過遊戲也可以疏導這些不良的消極情感。

從這本書上的確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其實以前在學校也學過有關孩子心理方面的課程。但現在面對這麼多的孩子,又做不到一對一的接觸,要在短時間內瞭解和把握每個孩子的性情和心理特點並不是那麼容易。而透過讀了《幼兒心理學》這本書,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幼兒一些心理行爲偏差, 對幼兒孩子的性情和心理特點和成長過程中的身體心理變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讓我結合班裏個別孩子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和教育。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0

我在假期讀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書深有感觸,特別是怎樣真正的讓學生接受好心理健康的教育至關重要。

隨着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爲學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已取得了大家的共識。但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更新教育觀念,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學校開展的重要性,讓我感觸頗深。必須透過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讓它源於實踐,用於實踐。

1、聆聽他人故事,因勢利導

心理健康教育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獲得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程度。學生總是非常關注他人在同一問題上的表現,喜歡聆聽他人的“故事”。

(1)心靈感悟: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同學們同齡人的“故事”。試圖讓學生明白這些問題別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並相信這些問題可以解決,進而學習和掌握方法。其實學生在聆聽的同時,也在審視自己。

(2)角色扮演:心理劇的創設,其初衷是讓角色扮演者體會其中的情境衝突,在衝突中宣泄自己、發現自己、改變自己。這大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主體參與性,使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及時地運用課堂所學去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成長。

2、堅持核心原則,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點在於活動中的體驗,絕不能爲了活動而活動,活動應該有主題,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應該堅持一個核心,並圍繞這個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學習和體驗到對自己的終生髮展有價值的核心觀念

3、 抓住學生心理,以趣促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樣的內容,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樂意和主動。面對從未真正接觸過心理方面知識的學生,我在第一堂課裏以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爲內容。從夢到星座,從“肢體語言”到“從衆”,引起了學生對心理世界的好奇,進而講述提高心理素質的好處: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調節情緒;形成良好性格;學會與人交往等,同時說明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後要涉及的內容。這堂課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興趣和重視,闡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和目的,並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也爲以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矗

今後,我要繼續加強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制定科學可行的實施辦法,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發展。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1

在暑假期間我閱讀了《學前心理學》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是陳幗眉老師主編,全書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東師範大學教授程學超編寫,第十一十二,有遼寧師範大學副教授鄒曉燕編寫,其餘各章,有北京師範大學陳幗眉編寫。我從這本學前心理學的學習上汲取了許多東西。在未接觸心理學之前,我對她敬畏和景仰有加。雖然,現在的我也只是爲了考試,但是,我它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收穫,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還是對教育幼兒方面讓我學到了很多。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心裏發生發展有關規律的科學,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可以提高自己瞭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別是他們的心理髮展特點和學習活動規律。才能使自己“快速”瞭解 “幼兒”的內心世界呢?學前心理學這一學科,本書將幫助我們瞭解學前兒童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如,它闡述學前兒童發展過程;;圍繞“學前兒童心裏發展的年齡特徵”、學前兒童注意到發展”、“學前兒童的記憶發展”等,簡述學前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學前兒童注意發展,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特別是小班的小朋友我們平常也會說我們班某某幼兒的注意真是差,總是在抱怨怎麼會這樣那樣的,我學了這章後我知道了3—6歲的幼兒兒童的注意發展的特徵仍然主要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初步發展。有意注意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水平底,穩定性差而且依賴成人的組織與引導,注意的選擇有賴於知識經驗好認真水平。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我受益非淺,掌握了許多學前教育的理論知識,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利用空餘時間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2

今天我們在學校的多功能廳看了關於心理健康的教育片,這個教育片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這個教育片主要講了小黃帽拿了家裏的五元錢,可誰知,媽媽以爲小黃帽拿了五十元錢,小黃帽的媽媽說他不誠實,說小黃帽是壞孩子。小黃帽心情不好,也不和學校的同學玩了,天天無精打采、心事重重的,小黃帽認爲同學們也以爲認爲他是壞孩子。但是這一切都逃不過老師的眼睛,放學時,老師主動找小黃帽談心,小黃帽這才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小黃帽問老師他該怎麼辦?老師告訴他,一定要把這件事的事實告訴媽媽。果然,小黃帽的心結解開了,又回到以前那個天真快樂的小黃帽了。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千萬不要把事情藏在心裏,可以向父母、老師、朋友說出來,我們就不會總是心事重重的了。我們都希望老師、父母、朋友理解我們,關心我們,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解開自己心中的心結。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3

我幾乎是在一天之內看完《心理罪》的,我必須承認,它的確強於《十宗罪》。心理罪可以說是方木的成長史,方木確實是在一個個圈套和陷阱中逐步成熟起來的。很殘忍,成熟的代價是見證着一條條鮮活生命的消失,而自己卻無法制止。第七個讀者案、孫普案、城市之光,這三個案子中的兇手都是衝着方木而來,於他們,那些公衆眼中殘忍至極的謀殺都只是出給方木的考題,看看這心理界的天才到底有多大能耐,是否能預判出自己的下一步動作。他們的最終目標從來不是那些被害者,只有方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部分被害者都是因方木而死。但這又怪不了方木,他何嘗不痛苦,明明知道,卻又無能無力。

第七個讀者案是全部事件的開端。如果孫梅沒有和吳涵發生不正當關係,或者她沒有把那封信放進吳涵的書包,一切的一切是否就不會發生了呢?事實上,並沒有人看到那封信,而周軍卻爲自己的口無遮攔付出了最爲沉痛的代價,成了第一個死者。但是,依照吳涵的出身和性格來講,即便沒有人知道他和孫梅的關係,他也遲早會幹出出格的事。自卑,是他的自卑導致了這一切。因爲自卑,所以渴望以特別的方式爲他人所關注。殺人,確實可以吸引目光。我們無從得知吳涵究竟是否有慾望殺到祝老四和王健,還是方木所提出的“死亡借書卡”的設想推動了他。於是他將殺人進行到底,順便可以看看方木是否有他想象的那麼聰明。整個校園因爲自己而終日惶恐,心理學天才爲此寢食難安,不可否認,站在兇手的角度,這簡直再完美不過。終於一切都了結,方木未曾來得及的告白只能永遠爛在肚子裏,陳希永遠不會再醒來,師大男生二舍再也沒有352。那些封存在歲月裏的傷痛,就都交由方木來回憶。

在孫普案之前有一起強J案,當方木檢視位於建築頂層的犯罪現場時,他察覺了罪犯的意圖。全篇下來,唯此句印象深刻。

關於孫普案,這篇大概算是方木和邰偉的主場,兩個人在最後和孫普的鬥爭中成爲生死之交。這個案子是不同於第七個讀者的,吳涵是中途決定考驗方木的。而孫普,則是精心策劃,他的作案,完全是對方木進行的一場測驗。孫普是模仿作案,很可惜,模仿是沒有靈魂的。主觀地說,我特別不待見孫普,既不像江亞一樣有悲慘的童年,也不似其他兇手生活在社會底層。所以,這他媽就是個敗類。魏巍對這種敗類癡心不改九年之後仍爲其復仇也真是叫人難以捉摸。

教化場一案在此不作提及。只是那個用自己昂貴的書包交換別人廉價的奧特曼書包的小楊展,騙別人自己叫做賀京的小楊展,在家裏大口大口喝着聽裝可樂只因爲廖亞凡說易拉罐能賣錢的小楊展,,不應該死。他說了,要帶廖亞凡走。很多時候,我們不該嘗試去理解這個世界。因爲我們永遠永遠無法理解。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4

《教育心理學》是在師大里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之後,再次拿起這本書,細細品讀,別是一般感覺。

一談起“教育心理學”,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讓他們細說,又說不清楚。專業的規定: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幾個難得的和風煦煦的午後,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讀完了整本書,第一感覺是這一次的閱讀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書裏,我最感興趣的是“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節。

前人對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謂是執着與艱辛,因爲他們要把我們平常司空見慣的心理活動外化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且這種高度還要具備科學性,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裏,對“學習”的定義就有兩個。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的過程中,有經驗產生的行爲或行爲潛能相對持久的變化;狹義的學習即指人類的學習。緊接着,對於學習是怎麼產生的,不同的專家經過他們的研究得出了幾種不同的結論,也就是現在的幾種關於學習的理論。桑代克的試誤學習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論和加涅的資訊加工學習論被歸納爲聯結學習理論,苛勒的頓悟學習、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和奧蘇伯爾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被歸納爲認知學習理論,還有在當代產生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縱觀近現代,關於學習的理論可謂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當然在這些理論的背後都有着許多鮮爲人知的心酸故事。他們的理論研究來源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而且大多數都是在動物身上的實驗。桑代克爲了其學說的成立,整天與兔子爲伴;苛勒則爲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學說,孤獨地與大猩猩共處……面對着這麼多的故事,看着這麼多人的付出與堅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就爲了一己學說得到世人的認可,就爲了能爲教育心理學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就爲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規律並更好地爲教育實踐服務。看完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時不時地抱怨這抱怨那,與這些大師們的奉獻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每一個學習的個體只能經歷一次心理成長髮展的過程,教師對其的影響是一生的。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教育影響未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我想這也許就是每個老師的心聲。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5

在學習《學前兒童想象的發展》。想象頭腦中已有的形象進行加工,重組合成爲新形象的過程。記憶和想象過程都是運用表象的過程。記憶是頭腦中已有形象的重新出現,即表象恢復活動的過程。想象是以記憶表象爲基本材料,對已有表象加以改造的過程。想象活動與表徵活動密切聯繫,兒童想象最初出現的年齡和表徵的發生年齡相同。所以說,想象在幼兒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幼兒經常把實際生活變成想象活動。比如,吃着餅乾,忽然想象它是小船,洗着手,想象“下雨了”。

幼兒聽故事時,想象隨着故事的進程而開展。一幕幕的表象如同電影似的在頭腦中活躍起來。正是想象活動,使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沉迷與故事情節。每一篇的故事不一定都要講完,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填充,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也有一些故事本身就沒有很明顯寫出結局的,如《狼和小羊》,故事中最後只寫到狼向小羊撲去,根本就沒有明顯的把結果寫出來,故意留下給孩子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合理地去想象狼撲向小羊,結果會怎樣,這樣充分地讓幼兒去想象,自己去填充完故事的結果,這樣能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還可以充分利用外界豐富的條件,加深想象。

1、讓兒童邊聽故事邊看書,或邊聽音樂,瞭解快樂和悲傷的心情。要知道,瞭解人的情感比獲得知識更重要,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經驗。因爲兒童的腦細胞十分嬌嫩,對感知的對象十分敏銳,只有當感知和思考對象是可以看得見、聽得着或摸得着的形象時,才能正常工作。

2、當講到的故事中的情景現實生活中有的,應該帶小孩到你所講的情景中去,讓他自己感覺其實的感覺,加深想象力。

不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時間不邂地努力.我們要敢於去嘗試給幼兒留下想象的空間,幫助他們異想天開,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理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不要認爲他們是在胡思亂想,或是想得太多了,而去阻止讓幼兒繼續想下去,這樣只能阻礙幼兒想象力的培養。

從那麼多看來,童話故事對幼兒想象力的培養也是很有影響的,有相關聯的,不要再去認爲不就是一個故事什麼的。在你說這話的時候,要想到這是可以影響到幼兒想象力的培養的,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這也是有注意事項的。一般來說,幼兒都十分喜愛童話故事。因爲在聽故事時,其中的人物、情景、情節均能很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幼稚的心靈,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同情心,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激發智慧的火花。尤其是3-6歲的幼兒,隨着語言能力的發展,已經能根據故事中的角色,情節線索進行有意識地想象。在聽故事活動中,幼兒的思維被激活了,想象被催發了,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讓幼兒多看多聽,使幼兒獲得一些能進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而聽故事想象就是一種符合幼兒想象特點的、能有效促進幼兒想象發展的形式。選擇適宜孩子想象的童話故事,運用多種方法,讓孩子在優美的童話故事中體會生活的美好,多而大膽想象。要讓孩子在聽故事中張開想象的翅膀,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有時採取對故事結尾作進一步的推理想象,有時對故事情節變化做出新的編排,有時還可以對故事中的角色關係作不同的設想等,使孩子在故事提供的海洋中遨遊,從而成爲一個愛想象,富有創意的人。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6

在近三十年心理學的學科建設中,學校心理學是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在發達國家裏,作爲心理學的一門應用學科,學校心理學十分熱門,是最有生機、極爲活躍的一個新興領域。

《學校心理學》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普通心理學專業和應用心理學專業必修課程,也是從事學校心理輔導和諮詢的教育人員學習本專業的必考課程。

《學校心理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學校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國內外發展沿革、動態和最新展望;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的職業性質和專業化途徑;學校心理輔導與諮詢的理論和技術;家庭教育和心理諮詢的理論和技術;教師的心理健康和職業成長等。

讀了《學校心理學》這本書,使我對學校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心理輔導與諮詢的技術有一個基礎的瞭解,透過對課程上述主要內容的學習,能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學校教育工作中去,爲進一步學習心理學專業課程打好基礎。

學以致用是現代科學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標。

目前人類處於世紀的轉折點,置身在這光怪陸離、瞬息萬變而又注重實效的資訊化社會,學以致用這一論題更是受到全社會的矚目。心理學近百年曆史的經驗教訓,大家意識到:中國心理學發展的生長點在於應用,而應用心理學繁榮的立足點則使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大衆。

近年來,有關中小學教師辱罵、體罰學生的報道,有關教師教學質量差的報道,屢見於報端。當社會各界紛紛譴責這些有損教師形象的行爲時,那些從事教育研究的專家們,更傾向把這些問題歸之於“專業素質不夠”。因爲大部分教師並不是故意與自己的學生爲敵,他們缺乏的,往往是正確有效的方法以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21世紀的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專業素質?現代教育理念認爲,一個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但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倡導的觀念和教師自身內在的觀念,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師專業能力的不足或不適應,是當前教師的普遍困惑。

本書對引導教師營造一個寬鬆、健康的學校氛圍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值得大家閱讀。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7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爲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徵。但有一點和我們平時理解不大一樣,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從出生到17、18歲左右。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爲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

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已逐步分化出各個以專門年齡階段爲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它主要包括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

本書主要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地位不斷的強化用心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說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發展從描述性階段向說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爲此提供說明性的控制論模型。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發展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讀者更加清晰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爲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說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的話,纔會成爲一個好老師。

在這本書中,我對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印象頗深。皮亞傑把兒童看成是一個初露頭角的科學家 ,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構建新的認知結構,而資訊加工理論把兒童(和成人)比喻爲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接受問題資訊,貯存資訊,加工資訊,然後作出回答。而兒童的認知也可比喻爲從環境中接受資訊,貯存資訊、按需要提取和加工資訊,然後作出反應 。資訊加工是心理學研究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把認知過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覺、知覺、注意和記憶)與理性部分(思維)結合起來成爲一個從輸入到加工到輸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統。資訊加工論者運用了資訊論、控制論和計算機模擬,在感性認識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記憶研究方面最有成效。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發展正如以上提到的這一整個系統的運轉是緊密的,完整的,透過瞭解兒童學習的規律,在以後的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懂。

教育是一門關於人性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人性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關係與牽動都將充盈着和諧與愉悅。這本書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紀二零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職位地方不斷的強化埋頭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闡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生長從描述性階段向闡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生長心理學可以或許爲此提供闡明性的控制論模型。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8

本書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紀二零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職位地方不斷的強化埋頭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闡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生長從描述性階段向闡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生長心理學可以或許爲此提供闡明性的控制論模型。

教育是一門關於獸*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獸*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干係與牽動都將豐裕着調和與愉悅。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門對生長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闡發,使讀者更加清楚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實體會到作爲一個教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仔細和耐煩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語言,把本身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索,去體會。這樣的話,纔會成爲一個好教師。

心理書籍讀後感 篇29

連續幾周時間終於把心理罪這個系列全都看完了,不能說不精彩,只是對於我這種看見bug就渾身不舒服的人來說真的不是一次特別舒心的閱讀。

總體來說,也許本系列是想表現出心理對犯罪的重要性,而很多地方刻意削弱減少了科學技術在破案中所佔的比例,看法證先鋒裏說的話有一句很認同:一個人做錯事,犯了罪,就必定留下蛛絲馬跡,被人發現是遲早的事。而縱觀整個心理罪,這樣的情況基本是沒有,法證法醫基本就是判定個死亡時間,犯人不但是狡猾狡猾滴,而且現場永遠什麼都沒有無法指控,最後都必須是男主角單槍匹馬闖進去用非法律的手段解決犯人才行。一個普通大學的法學院學生就會知道這麼多犯罪心理的知識嗎,男主角也就罷了,他的同學、老師爲什麼也都是一副這麼精通的樣子,學院裏會教這些?是欺負讀者裏沒有法學院的大學生嗎?

也許是我受TVB同類型劇的影響太深了,總覺得無論是方木或者是作者對於事件的解決並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用英雄主義來解決。比如城市之光中,對於這種自以爲是正義化身的殺人犯,作者即使到最後也沒有給出可信的論據讓讀者覺得他是惡的,還是舉法證先鋒裏一個例子:有人按照法醫古sir裏惡有惡報的方式去殺人,做死亡判官,古sir很迷惑自己是不是應該還要寫下去,汀汀是這麼告訴他的:“可是我覺得你應該繼續寫,還要把你的經歷寫成小說,你要更深入告訴讀者,什麼是錯誤,什麼是正確,這樣纔是一個負責任的作家。”而我覺得心理罪裏面恰恰缺的就是這個(特別是城市之光),難道中國的法律真的只能讓方木用自己的死才能終止這種惡嗎,以暴制暴,以惡制惡才行嗎?當然,作爲一個成年人,我們無需用小說來指引我們做人,也不會因此就覺得黑暗的社會無救,只是希望如果作者的本意是揭示黑暗的話,請徹底併合理,即使無法給出真是正確的路,也不是用暴力來抑制暴力。

再借用法證先鋒裏的一句話給書裏那些自以爲是替天行道的兇手:你不是替天行道,你是濫殺無辜,你可曾想過,這些死者的家屬,其實就是當年的你!你也是因爲你的家人錯誤處理感情問題纔會造成悲劇,這些死者跟他們的家屬他們全是無辜的,希望你下半生在監獄裏好好地懺悔。

最後還有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在第七個讀者裏面,兇手說殺了第二個人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信在自己的牀底下,接着殺人只是因爲方木發現了借書單。可我明明記得借書單是在第三個死者死後才發現的啊,那兇手爲什麼啥第三個兇手還用了那麼費力的方法,爲什麼啊爲什麼啊爲什麼啊什麼啊麼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