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荊棘鳥》的讀後感1200字

讀後感2.1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荊棘鳥》的讀後感12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荊棘鳥》的讀後感1200字

《荊棘鳥》的讀後感1200字1

《荊棘鳥》的魅力首先來自他的主題: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里裏家族傳奇式的家事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蒂·克利裏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道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德演員朱斯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裏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史梅吉於拉而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

有人認爲考琳·麥考洛試圖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如小說的結尾: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者,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聽過荊棘鳥的 故事嗎?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願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雲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着。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後的敬意,因爲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才能換取。

誰會是誰的荊棘鳥,誰又會是誰的荊棘樹呢?然而,對於這種未知的難以抗拒的感情,人們或許期待,或許畏懼。

梅吉的歌聲總是帶着傷痛的。家庭的貧苦,修女的呵斥,疼痛充斥着她的生命。但拉爾夫的出現拯救了她。貧困可以克服,感情可以培養,但他是一個教士,她又能如何呢?這是命運的 捉弄。除此之外,對於多數人來說,女人渴望一份真摯的愛情,男人渴望建立功業。本質不同,怎能要求一方爲另一方改變?拉爾夫無疑渴望成爲主教。拉爾夫與她的相遇,相知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相戀,只能感嘆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或如倉央嘉措所說“不見,不知,不戀”。

荊棘鳥的啼血的歌聲是否美妙,不爲我們所知,但它疼痛而又快樂的樣子讓我明白,人的一生不就是在不停地選擇與捨棄,有人說:“只要世上還有一雙忠實的眼睛爲我哭泣,便值得我爲生命受苦。”我們爲了我們所愛、所想、所思,在疼痛的放棄,也在喜悅的獲得。就像枯葉蝶,只有丟了光彩的外衣,纔有可能獲得一絲生的機會。魚與熊掌不一定不能兼得,但拉爾夫不能,所以他要忍受痛苦。

《荊棘鳥》的讀後感1200字2

“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把荊棘刺扎進胸膛。”

  ——題記

與《飄》一樣,《荊棘鳥》是我最愛的一本書,被譽爲“澳大利亞的《飄》”。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家世小說。全書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感情糾葛爲線索,從梅吉四歲生日起筆,描寫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這樣的時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拉爾夫,嚮往着神聖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裏家的少女梅吉,爲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隻引人注目的荊棘鳥,拉爾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長的荊棘。此後的幾十年中,梅吉也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變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鳥兒胸前帶着荊棘,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麼做。我們依然把荊棘刺扎進胸膛。”

這是文章的最後一段話,似乎在嘲笑梅吉一往情深的可笑,又似乎是在講述書中數十人可悲的命運。然而,“人都是複雜的”也同樣在書中得到了證實。

我們常用黑白來分明一切事物,簡單地給生活隨意標價,卻不經意間違背了事實與命理。有時黑與白難以分辨,漸漸模糊,混合,複雜,也成爲了一種不能爲世界所看清的顏色,但人性一樣複雜,以至於從來沒有人探究與反駁,只當視而不見。或是一種更深的譴責,逃避。比如拉爾夫·德·布里薩卡特,他想追逐更高的權力,更大的舞臺,得到肯定認同,但在那時,梅吉從他的生活中出現了,也正是因爲她,拉夫爾找到了寄託精神與愛的中心,那痛苦也在不久後來臨。拉夫爾必須面臨選擇。看到這許多人指責他的無情與自私,認爲他爲了野心,放棄了愛情,負了梅吉的青春。但他似乎已沒有退路,只好做着這種鬥爭,以致自己傷痕累累,但又是爲什麼呢?當拉夫爾不能兩全其美時,他已經擁有了金錢,權利,地位,卻無時無刻不遺憾和渴求着梅吉的愛,無法遏制,也無法停止。

梅吉,毫無疑問,她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女性角色裏最爲鮮明的。她的一生,其實非常簡單:家人,拉爾夫。但漸漸地,她將重心移到了拉爾夫身上,把他當作自己的初升的太陽。同時,這也可笑,這太陽並不能送走她生活中的所有晦澀與陰暗。是不是像《白夜行》中所說:“憑藉着這份光,我便能將黑夜當成白天”?她等得有些癡狂,有些盲目,但這一切又像是順理成章,毫不猶豫,於是,懷着這種心思,她一等就是幾十年。最終以自己“失敗”告終,然後妥協。梅吉深知命運無法重新輪迴,好在她滿意着拉爾夫給她的人生。她不去迴避,而是,坦然又焦慮地過着平靜的生活。

所以,在倆人最後一次相遇,又最後一次分別之後,梅吉也又一次坐在院子裏,看着春意盎然,放下女兒的電報,把那捧了一生的“荊棘”放入心中,踏過最後一次的選擇,她又該去向何方?考琳·麥卡洛,用他們的愛情與信仰演繹着生命,只因一段不完整的愛無法詮釋命運對人生的戲弄。而樹上那隻荊棘鳥,在灰飛煙滅的最後一秒,毅然將荊棘刺入胸膛,只因荊棘絕唱,卻無人旁聽。

標籤:讀後感 荊棘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