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論語》感受

讀後感2.61W

讀《論語》感受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我們,使我們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詮釋了《論語》的真諦!

讀《論語》感受

她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他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爲善、修身養性。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對於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小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不必計較那麼多。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看于丹《論語》心得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爲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啓迪!

讀《論語》感受2

這學期以來,學校轟轟烈烈地舉辦了讀《論語》的大型讀書活動。每週星期二早讀課上校園裏到處都能聽到讀《論語》的琅琅書聲。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受益匪淺,從中領悟到了許多學習、做人上的道理……

在學習方面,有許多名言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意思是說既能認真學習又能按時溫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複習的重要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而不能滿足,教導別人要不知疲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這句話中,我讀懂了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長處,我們應該學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我聯想到自己以前的學習態度:學習了新知識卻不知溫習,取得了一點成績便驕傲自滿,自以爲是,我爲以前的行爲深感慚愧。我們應該向孔老夫子所說的那樣,做到“學而不厭”,這樣才能取得不斷進步!

在做人方面,也讓我懂得了不少道理。“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說話要誠實守信用,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我們要不斷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修養,向古代的“君子”看齊。“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讓我們明白了:要注重忠實誠信,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聯繫到生活實際,我不禁聯想到社會上存在的許多欺詐行爲:假冒僞劣產品不斷涌現,以次充好,欺騙顧客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些行爲實在可恥。同時我們也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不同不相爲謀”等名句,時刻告誡自己:要向榜樣學習、看齊,從他們身上汲取進步的力量。

《論語》這部著作是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它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每讀一遍都會讓你有不同的體會,令你百讀不厭。

讀《論語》感受3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爲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爲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衆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爲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爲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感受4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爲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爲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峻、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一愛一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一愛一護衆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一精一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一團一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爲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一精一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玖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爲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感受5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遺憾,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現《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迪。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於《論語》的博大精深,終於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讀《論語》感受6

兩千五百年前,聖人孔子與弟子們一起開啓了中華文化的強大之夢。他歷經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美德的固守。

讀《論語》,於己受益匪淺。孔子思想以立身爲出發點,希望我們具備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禮束己。誠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啊!再如當今社會有太多人抱怨無人賞識不得重用,那麼如果讀到《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會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爲值得別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讓我們重讀《論語》,以禮束己,爭做君子。

讀《論語》,於國將和諧安定。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而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爲貴。和諧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必然前提。縱觀古今,戰亂頻發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強大的,法律制度混亂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富強的。和諧是人民安居樂業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擁有穩定的國家。“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共者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則孔子像弟子解釋了“禮”的本質——儉。放在現今,可以理解爲“廉”。對官員來說,“廉”是執法鐵律;對百姓來說,“廉”是公正標杆;對國家來說,“廉”是立國之本。因爲自古以來,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擺脫“勤由節儉敗由奢”的定律。只有堅定公心,不貪圖名利,人民的生活纔會幸福,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論語》的思想早已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僅影響着我們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更傳承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走進《論語》,去見證孔子那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概。

讀《論語》感受7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DD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DD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爲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纔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後後悔,那麼現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着,雨淋溼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爲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讀《論語》感受8

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裏圍繞着于丹的論語心得播出後,于丹《論語》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點,已成爲許多的一面鏡子,我也有幸捧起這本書一讀,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論語》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爲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想想地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有成績出色的有成績平庸的,還有成績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餘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聖人的缺憾,面對之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論語》心得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層的人都解領略一下其中之道,讓我們一起各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于丹心語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各的尊重,這樣尊重即使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

讀《論語》感受9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爲“四書”。

新的學期,我們學習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透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當我再次讀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想起了以前寫作業時的場景:放假了,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一開始還認真的在寫,過了十幾分鍾,我就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當我拿起課外書要看時,還在心裏對自己說:就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還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吧!反正作業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寫完。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放下手中的書。直到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擡頭看看牆上的鐘表,才發覺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才埋頭奮筆疾書,但作業還是沒有在一天之內寫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書桌前,下定決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業寫完,可是我寫着寫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飯時看的電影,裏面的搞笑情節讓我不禁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才認真地埋頭寫作業,當我寫完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本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爲我寫作業時的不專心,這個計劃才“泡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學了《論語》中的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時間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我們“浪費”掉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回來的。想想我看課外書,想電影裏的情節時,那些時間用來寫作業該多好啊!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會有,都是因爲我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做着這件事,想着別的事,時間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流逝。

《論語》,這部書中的一則就可以給我們這麼大的啓示,別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是多麼大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吧!

讀《論語》感受10

《論語》讀後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爲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

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透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

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大家別以爲,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爲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讀《論語》感受11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就處於中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並延續了數千年,這是什麼原因呢,或許《論語》能告訴我們答案。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雖說只是記載言行,但字裏行間包含了許多爲人處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很值得我們慢慢品味。孔子提倡“仁、禮”,這是他思想的核心,仔細想想這與我們今天所努力構建的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如果我們用心去讀《論語》,就會從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成爲指引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人生的路。《論語》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雖然短小卻蘊含爲人處世的大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該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做每件事之前想一想這句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會更加融洽,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宏圖。一定有很多人會經常問自己,這麼辛苦地學習爲了什麼,我想這句話就告訴大家答案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孔子認爲,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誠信在當今社會尤爲重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爲,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論語》中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名言,我從中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是用心品讀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很多。我在讀《論語》時,好像穿越時空來到孔子身邊,與他面對面交談。我從《論語》的字裏行間體會到了那份難得的寧靜,那份屬於我的安寧,就好像涓涓細流流入我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對於生活,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面對、去享受,纔是讀懂真正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很期待和諧社會,它是那麼的美好,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夠讀懂《論語》,哪怕只是皮毛,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記住,要快樂地生活。

讀《論語》感受12

今天,我懷着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心裏猶如點亮了一盞明燈。《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爲,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爲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爲就能算是孝了。”百善孝爲先,這一句是在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爲。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他是更不可能爲社會、爲國家盡責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承諾才能兌現。恭敬要合乎於禮,就能免遭恥辱。所依靠的,應該是親近自己的人。纔是可靠的住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今後可以兌現,不是空頭支票。恭敬別人的時候,要顧忌到別人的身份,纔不會遭受恥辱,招人煩感,這樣纔是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和道理,又能時常加以溫習演變成自己的技能,這不是很愉悅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夥伴從遠方慕名而來,這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覺得憤怒或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爲嗎?”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說明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正如古語說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要先正心,不要把學習當做一項任務,而是一種快樂,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樂。不斷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傳播,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最後一句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越是有知識、有格調、有涵養的人,也越是寬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應該先講孝道,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讀《論語》感受13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彷彿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字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爲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爲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聖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爲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啓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執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願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願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啓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感受14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爲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片酬,後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爲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爲,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爲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歎於我們,因爲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誇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何懼。人以羣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讓我明白志向重要。

讀《論語》感受15

論語,一個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論語讀後感500字。他講述了“仁”.“禮”.“德”……的教育,讓我們懂得了真心待人,與人爲善彬彬有禮,敬賢禮士,冰清玉潔,嚴於律己 ……

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爲,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仁”,我們要先讓自己學會去愛,在引領他人學會去愛,讓世間充滿愛,大愛滿人間!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作,也是人類歷史與世界各國共同的寶貴財富。

讀《論語》,讓我懂得了君子之道,明白了爲人處世的道理。學論語,學寬容。學論語,學正義。學論語,學義氣。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即使別人對不起我了,我也應該原諒她。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學會了寬容別人,也就快樂了自己。我們何樂而不爲?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正直和善良,我們用真心對待他人,用心底那顆最忠誠,最熱情,最樸素,最真誠的心對待別人。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所以對待朋友要有義氣,纔夠朋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論語給予我們的是無窮的真理與智慧,未來的日子我將透過論語不斷地進行自我增值,不求做一個腰纏萬貫的有錢人,只求做一個心明如鏡的快樂人!

標籤: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