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壇經的讀後感

讀後感2.09W

佛教於詞義辨析另有優長,於種種意念處境偏能體察入微.開緣說法言場面:剌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壇經讀後感。佛門清靜,卻喜歡誇耀大場面!釋者解釋說,每部經要具足六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衆成就。我們搞的展覽,辦的講堂,這個熱鬧勁是否也該這麼細緻的向六個方向做明確努力,細節決定成敗,佛教廣於傳承,佛無種而不斷,它的傳播方式值得研究。

壇經的讀後感

疑問品第三我最記得住看得清的`一句叫“隨所住處恆安樂”,原因是俞韞傑前兩年展覽時集這一句作了對聯的,我當日誇讚他集得好,現在看來此語未必不是他外鄉謀生中的一個自我安慰式的表述。

梁武帝選寺度僧,佈施設齋,大做佛事,誰想達摩祖師會不領情,這就是專業和企業的合作,幫忙幫人沒眼識,藝術家這邊有苦說不出,企業主還準備受謝禮,怎麼纔好?!我想最好是給錢不管事,媒成則離位,但那有這樣的偏宜事?“功德”與“福德”,我忽然想到趙之謙、黃士陵集中的《福德長壽》印,世人所求,福德是蹈,皇帝也不免,所以是隻願成仙不願作佛的。祖師也太執著,分那麼清幹嗎?效果也差。後世佛嗣就大多開方便法門,比他強多了。對照第三品,我最慚愧的是做不到對人尊敬謙下,六祖曰:“心即不輕常行善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所以亦無功德。《道德經》教義也有同樣的要求,上下相敬。處於什麼位置,都當態度和善,有很大好處的,所以如果做不到,從內在講是修行不夠,從結果看容易壞事,以後要好好努力。

這一品最高明的一段當是惠能許 “移西方於剎那間”,使衆“目前便見”,衆皆頂禮欲求一見,惠能誘惑衆人顯現慾望,再教訓一頓,衆人連羞帶驚,一時攝服。

案:第四品定慧頗多辯證意味,如定慧,“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如言頓漸,“迷人漸修悟入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解說詞四句頗有味,抄錄如下:

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味。

定慧應該是目的,所以六祖往下的解說是途徑——“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頓教的法門是“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注爲本”。我覺得眼前出現的是高速執行的一個環形,無頭無尾,迅疾而似停滯,這不知道算不算佛的意象。

禪定六品最簡明,儘管常看“禪”的一些文章,沒有這一節簡明“外離相爲禪,內不亂爲定”,行

標籤:讀後感 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