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2.9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

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1

我們每個人就像我們踩着的這塊黑土地,坦露着胸膛,召喚着屬於自己的歸宿和使命。一個人生下來不易,活着更不容易,活得好卻是難上加難;有些時候經歷過苦難後倖存了下來,別人認爲你只是倖存者,但對我們自己來說其實這才叫生活。

小說裏的故事與現實與和現實中的現實總有不一樣,而現實總是令人費解和矛盾的,我們活着不應該只是發泄、控訴或者揭露,適當的高尚纔會給人希望和未來,人畢竟只活那麼些年,在時間的世界裏,我們都只是一羣路人,有些時候卑微而自大。一顆安定的心是我們需要的,有些事只有在經歷理解之後纔會蛻變超然,看待善惡一視同仁,用一顆慈悲的心和同情的目光環顧世界。

人的體驗和慾望以及想象和理解,會屏蔽所有不同的界限,讓人從他人的經歷中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就像在不同的鏡子裏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而《活着》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財富,講述了絕望,講述了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讀完福貴的一生,一路喜憂參半。

他走過的這大半輩子異常艱難,在開始時會爲他的不爭氣而生氣,年輕時把家中的一百多畝田輸光了;後來他改過自新,命運卻對他不公,讓人對他的悲慘境遇唏噓不已,妻離子散,到頭來只餘孤身一人在這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老婆的嘮叨和寬容,沒有子女的歡聲笑語,只是白髮送了黑髮人。

當一個人經歷命運的考驗時,選擇各不相同,結局也不同。福貴雖然歷經磨難,但他是幸運的,他在生活面前失敗了,敗得一塌糊塗,但在精神世界裏,他是一個勇敢的強者,任何磨難都不足以擊垮他。所以說,我不敢妄加評論他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也許時間會把他的身體摧垮,但會讓他的意志更加堅定,活得更瀟灑更自在。可能時間會改變一切,且不會事先通知你,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經歷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會變得更醇香、更簡單,那是洗盡鉛華之後的浴火重生,我相信時間會讓我們越來越有魅力,無懼所有,即使生死在前,也只淡然笑之。

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2

用週末的空餘時間,我看完了餘華的《活着》。心想,這本書究竟寫了什麼,是我內心如此感觸,我合上書,呼之欲出的答案流淌在筆尖。

這本擁有黑色封面的薄書更具有不凡的重量,餘華在書中說道:“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富貴則就經歷了一生的苦難與失去,成爲餘華筆下的那個人。從他的身上,折射出中國幾十年來的動盪局面。從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輩與老一代的隱忍和堅強,從他身上更能折射出了中國人的樸實與勤奮。

富貴是一個英雄嗎?是的。他是一個英雄。而困苦卻伴隨了它一生,他從一個闊少爺走到一個下田耕作。爲生計而發愁的莊稼人。恍惚回首,這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磨難。而人究竟需要多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酷負擔。再看到現實中,在這個科技與事業飛速發展的現代城市中,壓力無疑是存在的。挫折在每個人的道路上都會遇到。但是否每個人都會勇敢的去面對它呢?“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兒?”我接着在書中尋找答案。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如此說道。但我並不這麼贊同。人活着應該是去追求夢想。爲了那一絲希望而活着。爲了達到那個目標。完成自己最初的夢想而活着。書中說:“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要一遇到挫折就放棄,時間還久,路還長,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看到結果。

從莫種意義上講,榮華富貴並不值得羨慕。艱難困苦並不需要規避,活着就是生命的體驗,我們活在這個時間上,就應該勇敢執着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自己的“活着”變得更加有意義,每個人都應該用不通的方式活着,每個人的目的也是不同的,但本質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想要獲得精彩,獲得幸福。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富貴守着時光如常般活着,然後無懼的老去。

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3

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人們不斷討論生的意義,而作家餘華直接以《活着》爲題,以中國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來展示他心中的話。

與書名《活着》的深沉不同,書一開始描寫一箇舊社會的地主家的兒子福貴,他嗜賭成性,遊手好閒,“這樣的人死了也罷了吧,他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我心中暗想。不出所料,他很快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在父親臨終的話下,他開始重新做人,而悲劇從此在他的生活裏漸次上演。

他進城爲母親買藥被抓了壯丁,在戰場上失去了難得的朋友。幾經輾轉回到家,母親已死,妻子含辛茹苦養大孩子,可女兒卻是啞巴。接着妻子病倒,女兒含淚送人,唯一指望的兒子因給人輸血失血而死,女兒在生孩子時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喪生,最後的親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撐死……如果說世上真有因果報應的話,那麼福貴一定是最好的體現。

面對無數次的“天崩地裂”,福貴的反應卻令人驚歎。他並非擁有處變不驚的能力,而是有着超脫凡人的韌性。傾家蕩產,他還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壯丁,他心裏堅定着回家的念頭;妻兒死去他還有啞女兒和孝順女婿;他倆死了還有未諳人事的孫子等他撫養;最後連孫子都離開了他,他就放十塊錢在枕頭下讓人替他收屍,終日以黃牛爲伴!從令人憎恨的紈絝子弟,到讓人淚流的悲慘農民再到受讀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筆下的福貴的一生展示了人的生命的韌勁究竟多大。

我認爲他是面對苦難時我們的好榜樣,可以稱其爲生命的不倒翁。任憑殘酷生活的拳打腳踢,他總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讓自己擺回最合適的位置,就算命運殘酷的像一把鐵錘,將他最後一點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將它小心埋好,讓自己死後的骨灰能與之相伴。

餘華以《活着》爲題,卻專注描寫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壯麗生命詩篇,卻以琵琶輕輕彈唱,激起的是深沉的生命鼓點,卻像哄孩子一樣溫柔拍打。正是這樣以平淡的口吻訴說着一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給人以最樸實、最厚重的生命力量。

活着,在苦難中靜靜綻放。

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4

夏日午後,一位老人,一頭老黃牛,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活着就好。

從驕奢淫逸的紈絝子弟到白髮蒼蒼種田爲生的老人,從家庭圓滿到身邊只有老牛相伴,這幾十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只有福貴知道。

當人們期待着的一件好東西到來的時候,它往往來的既遲緩又艱難,而且它還附帶着一切人們在幻想裏沒有顧及到的現實的灰塵。“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又變成牛,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在福貴的眼裏未來的日子總是美好充滿希望的,可是現實呢,母親妻子因病而死,兒子爲了救女校長抽血抽死了,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了,二喜被兩排水泥板夾死了,孫子因爲吃了過多的豆子活活撐死……悲劇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幻想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的破滅,最終只剩下一頭老牛與福貴相依爲命。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沒有抱怨,只有希望。

如果福貴在年輕的時候能夠珍惜他原有的生活,他的一生又會怎樣,福貴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張愛玲曾經說過:“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的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經歷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殘酷其實是我們宿命的一部分,但殘酷和希望從來就是孿生兄弟,生離死別的殘酷現實沒有將福貴擊垮,在大風大浪之後他依舊頑強的活着,爲了心中永遠不滅的希望。我願意相信,有一天,福貴會過上好日子。

《活着》本身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有的只是樸實平淡的自述,一個平凡人物的一生卻蘊含着無窮無盡的力量。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感動:始終相信“人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的母親、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勤勞的鳳霞、善良的二喜……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曾經有過他們的陪伴,福貴是幸運的。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不易,活着就好。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着身體。笑着,唱着。這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

初三以活着爲題的讀後感600字5

剛看完餘華的活着,掩卷之間又是一聲嘆息。很早以前就聽說了這本書,卻一直沒有機會看,翻開的時候發現自己挺幸運,因爲多年前就看過了電視劇版的《福貴》,情節有改動,電視中的鳳霞還發過瘋,苦根好像也沒死。或許是現在的生活過於安逸,我無法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拋到那樣的環境中,體會活着的不易,但人的情感卻是任何時候都會產生共鳴的,青年的福貴不知天高地厚,揮霍無度,敗光家產,淪落爲貧農。貧窮的生活消磨着他們的生命,母親或許在對兒子的思念和對兒子“又去賭錢”的擔心中離去。此後,悲慘的陰影就一直揮散不去。全書我覺得最引發淚點的就是有慶的死,從出生開始就沒過過好日子,倔強,卻有擔當,有責任感,本應對他的未來充滿希冀,他或許是扭轉這一切的關鍵,卻被無良的醫生活活抽完了血(讀此段時我是憤慨又心酸的不能自已),無法想象一個承載希望的活生生孩子,可以在一瞬間化身孤魂,無法想象一個父親不僅要忍着喪子的悲傷還要瞞着無法承受打擊的母親,無法想象白髮人送黑髮人,卻無法將這悲痛安放在逝者靈柩中長埋地下,只能刨個坑,裹着件單衣就入土。或許是我想法太幼稚了吧,總覺的作者過於殘忍了一點,應該幸福的活着的人卻以最悲傷的方式死去,就好像我們總希望明天可以更好,須不知最好的時光就是今朝,人生不是我們所能預測,一切卻都已冥冥之中早有註定。

那頭叫福貴的牛是福貴從死亡的邊境拉回來的,別人說這頭牛年齡比他爹都大,頂多活個兩三年,福貴淡然回到自己的時間也差不多了,兩三年夠活了。結局苦根的死也是出乎意料的,不會說話的鳳霞生了一個滿嘴跑話的兒子,算是對人心理的安慰吧。這一切雖說不全是福貴年輕的過錯,但他自己當年犯下的種種,最後都被他親手埋葬。活着,對福貴而言是一份責任,儘管沒有實現從雞到鴨再到牛的重振家門的抱負,但是陪家人走過,相守家人的一生,不正是活着的意義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