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韋應物

《藍嶺精舍》韋應物唐詩原文及鑑賞

韋應物1.6W

藍嶺精舍

《藍嶺精舍》韋應物唐詩原文及鑑賞

韋應物

石壁精舍高,

排雲聊直上。

佳遊愜始願,

忘險得前賞。

崖傾景方晦,

谷轉川如掌。

綠林含蕭條,

飛閣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

深夜還獨往。

日落羣山陰,

天秋百泉響。

所嗟累已成,

安得長偃仰。

韋應物詩鑑賞

本詩生動地描繪了藍嶺寺觀獨特的景物和環境,表達了詩人濃厚的遊覽快感,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閒靜生活的嚮往之情。

首四句是寫藍嶺精舍特殊的山勢位置和登臨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雲聊直上。”這兩句特寫石壁高聳入雲。寺觀構築於天設神造的千丈絕壁之上,因而就愈顯得高峻,“排雲直上”寫出了寺觀高入青雲白雲的壯觀景象。接下去,“佳遊愜始願,忘險得前賞。”

“佳遊”和“忘險”,寫出遊特別險要的寺觀時獨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願”和“前賞”,都是指在未遊藍嶺精舍之前的構想;精舍兀立於千丈絕壁,聳入雲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畫雕塑自然也會美奐美倫,再加上關於佛道神奇傳說,使得登遊如臨仙境,所以說“佳遊愜意”,滿足了早已有之的“始願”、“前賞”,使精神獲得極大的滿足。

次四句是寫登寺觀俯視山下和遊賞寺景的情形。

由於立壁千丈的寺觀向前傾斜,大有遮天蔽日之勢,所以從寺觀俯瞰山下,頗有“崖傾景方晦”之感。

“晦”即昏暗”;由於山崖又高又斜,山下景物受其遮擋而或明或暗,一個“晦”字,寫出了這一獨特現象。沿崖而遊,峯迴路轉,終於看到了山下的平川。

但因山勢極高,使得山下的平川顯得極小極小,所以說“谷轉川如掌。”再看到寺觀中的樹木,有的是近年新栽,鬱鬱蔥蔥,繁茂喜人;有的是千年古木,枝老葉蒼,如盤龍蛇,所以說“綠林含蕭條”。“蕭條”

二字,含有蒼老、靜寞之意,而非一般意義上的蕭條冷落。再看那些飛閣,樓臺,卻又那麼開闊壯觀,所以說“飛閣起宏敞”。一個“含”字,透出林木新古相雜之趣;一個“起”之,頗見天設神造、巍峨壯觀之境。

最後六句,是寫借宿在藍田精舍的所聞所感:“道人上方至,深夜還獨往”十字,字面是寫山中的親善往還,實則表現了山上有山,寺外有寺,觀外有觀。

頗見山路逶迤、雲徑無窮之妙。而“日落羣山陰,天秋百泉響”二句,上句的“陰”字,指天黑時已陰雲密佈,羣山隱沒于山雨前的.陰霾之中;下句中的“百泉響”,則寫出一陣山雨過後,處處山水迴響的情形。

可以想見,一場夜雨後,明天定是晴秋佳景,故而詩人發出“所嗟累已成,安得長偃仰”的感慨。這裏的“累”字,主要是指身陷名利官場之累,自然也包括家有妻兒老小之累;這裏的“偃”字,指偃臥於秋山精舍之閒適;這裏的“仰”字,指仰望佳景而隨時登遊。意指身陷官場名利之地,又有妻室家小之累,怎能優哉遊哉,隨時暢遊名山勝水呢?

這首遊紀詩的主要特點是:隨遊而紀實景,隨感而發真情;紀實景記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讀之如臨其境;發真情而無半分造作,能使人讀之深信其真。所以,前人評說:“人謂左司(韋曾爲左司郎中)學陶(淵明),而風格時近小謝(靈運)。”(沈德潛《唐詩別裁》批註)就山水詩來說,詩人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融合了陶謝詩中的一些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