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之渙

王之渙《涼州詞》唐詩賞析

王之渙6.1K

王之渙《涼州詞》主要描寫了什麼景色呢?全詩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王之渙《涼州詞》唐詩賞析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爲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賞析一: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爲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爲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爲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爲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爲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賞析二:

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武威。《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如同後來的詞牌,詩的內容不一定都寫涼州。梅鼎祚在《樂苑》中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蒐集並進獻宮調《涼州》,唐玄宗將其交付教坊翻成曲譜,配上新詞演唱,並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爲曲調名,《涼州詞》便由此而來。其後如王之渙、王翰、張籍、薛逢等詩人因喜歡此曲,便仿寫新詞,這些詞的題目都冠以《涼州詞》。有人經考證,認爲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有一個題目《聽玉門關吹笛》,並由此認爲這首《涼州詞》是王之渙在玉門關聽到守邊士兵吹笛時寫的。這首抒發戍邊士兵懷鄉之情的詩篇,寫得意境極其壯闊,悲而不失其壯,怨而不顯其哀,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寬廣胸襟。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構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圖畫:茫茫無際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引頸向遠望去,彷彿是從白雲中飛來。這句詩的着眼點正好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相反。李詩中的黃河洶涌而來,由遠及近,有一瀉千里之勢;王詩中的黃河溯流遠上,由近及遠,有萬夫不當之勇。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顯得格外荒涼。寫孤城選數量詞 “一片”而不用“一座”,也是詩人匠心獨運。“一座”,具有立體感,荒涼程度、孤單程度顯然不足;而“一片”給人的感覺是平面,其荒涼程度、孤單程度都較充分,能更突出地表現主題。“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即八尺。詩的前兩句,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高峻險要,爲後兩句刻畫戍邊士卒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別。北朝樂府的《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雲:“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就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的情景。臨別折柳之風在唐代更爲流行。《折楊柳》之曲,其音悽苦,哀怨婉轉,最易撩撥鄉情和邊愁。“楊柳”作爲送親別友的意象,由來已久。《詩經·采薇》中寫離情別緒,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名句;王昌齡寫怨婦思夫,要選取“忽見陌頭楊柳色”的意境;王維餞別友人,要營造“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氛圍。尤其王維的《渭城曲》,被譜成《陽關三疊》,廣爲傳誦,成了別席離宴上的絕唱。這些詩句中的“楊柳”意象,都有特定的指向,並不是詩人任意擷取,隨便植入詩行。詩人王之渙採用移花接木之術,將《折楊柳》的曲名用“楊柳”取而代之,故意使讀者產生錯覺,變曲子《折楊柳》爲現實中的“楊柳”,化曲爲真,激活意象,並與春風聯繫起來:羌笛何必喚醒並抱怨那已經被人忘卻的楊柳呢?要知道,玉門關外驚沙障眼,蒼涼萬古,怎能有春風柳色!“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未見楊柳,不思離別。聞取折柳,如見柳色。鄉愁縈心,令人痛絕!終日奔波於茫茫瀚海中,忽然聽到羌笛吹奏《折楊柳》,極易觸動別恨離愁。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這兩句詩如果和李白的《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並讀,肯定會加深對詩意的進一步理解。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爲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 “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爲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此詩自從誕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先有詩壇佳話旗亭畫壁爲證。唐人薛用弱在《集異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開元年間,在詩壇齊名的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一起到旗亭(酒樓)暢飲,忽見十幾名樂官和四名漂亮歌女上樓歌舞、奏樂。王昌齡他們私下約定:“我輩都享有詩名,究竟誰好誰差,無法自定,今天聽歌女們唱歌,唱誰的詩多就算誰勝。”過一會兒,一歌女唱“寒雨連江夜入吳”,王昌齡伸手在壁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不久又聽一歌女唱“開篋淚沾臆”,高適伸手在壁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又聽到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開”,王昌齡又伸手畫一道說:“兩首絕句。”王之渙自認久有詩名,就對王昌齡、高適說:“這幾個不過都是失意的樂官罷了。”他指着其中最漂亮的一個歌女說:“這個如果不唱我的詩,我永遠就不再和你們爭高下了。”於是邊說笑邊等着。過一會兒,那個漂亮的女子果然唱起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立即翹起拇指得意地對兩人說:“鄉下人,我沒有胡說吧!”後來,明清戲劇家將此事編成劇本,其中以《旗亭記》爲名的就有多本。

王之渙的《涼州詞》是聯章體,共有兩首,這是其一。他之所以能躋身於中國文學史並雄踞盛唐之巔峯,《涼州詞》委實立過汗馬功勞,爲其掙分不少。這首詩自古被譽爲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歷代點評家都給予高度關注。明代李攀龍、王世貞,清代王夫之還就唐人七絕誰可壓卷這一問題各持己見,其中都涉及這首詩。《唐詩別裁》引王漁洋的話說:“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學者章太炎的高足邵祖平在《七絕詩論》中,將七絕詩列爲十二品,王之渙這首《涼州詞》被列爲第一品神品之首。 2011年,中華書局依據歷代選本入選唐詩、歷代評點唐詩、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四個方面的數據,對唐代近三百年兩千多位詩人現存的五萬餘首詩作進行排隊,王之渙以其歷盡無數劫難而僅存的區區六首絕句,竟然在排行榜的前四位中奪得兩席之地!一首僅有二十八字的《涼州詞》名列全唐第三,居然高出李白、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等天才詩人,可見此詩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