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勃

少年王勃評課稿

王勃2.96W

少年王勃評課稿1

《少年王勃》是蘇教版第六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則人物故事,講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閣赴宴時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滕王閣序》,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才思敏捷的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評課稿

今天聽着貢老師執教《少年王勃》,我想:今天的課就體現了低成本,高質量。下面我就結合具體點評一下

一、課堂設計:樸實之中見匠心

對照我們的新課標,第二學段閱讀的要求中有這樣一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來說,如何來初步把握,李老師恰如其分的把握好了這個“度”,給一點,扶一把,所有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接下來。老師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也是清晰明朗:理解“霞鶩起飛、秋水一色”,背誦第三節,這是文章的重點,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學生鑑賞了名句,欣賞了美景,老師可謂是信手拈來,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是胸有成竹。而體會王勃的“奇”,是文章的難點。特別是其他人和王勃的對比,學生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出來的,是難點中的難點,而老師一句“參加宴會的就王勃一個人嗎?那麼其他人在幹什麼呢?”就把問題又拋給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深深體會了王勃的“奇”,也初步感知了對比的寫法。

二、朗讀訓練:紮實之中見思維

這篇文章的語言優美,適合我們來朗讀、積累。而整個一堂課上,我們耳畔迴盪的也是琅琅書聲,真正做到“以人爲本,以讀爲主”。課堂上,朗讀、默讀,個人讀、分組讀……總之,老師是變着發的'讓學生讀書。僅僅一句“落霞與孤騖起飛,秋水工長天一色”,從讀流利、讀出節奏,到讀出意思,讀出畫面,讀出感情,老師真正是用足了功夫,也讓朗讀變得順理成章,避免了純技術性的指導。在這樣的耳濡目染,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學生肯定會有所獲得。而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積累,讀思結合,讀說結合,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讓讀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而教師好的的評價語言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課堂中,教師關注了學生,評價語言生動貼切。

少年王勃評課稿2

昨天,我鎮舉行了語文教研活動,聽取了塔耳堡小學範曉惠老師的一節語文課,是我受益匪淺。

本課教學,“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個奇才?”是教學的重點,教師緊緊抓住這個問題,從“文中的詞語詩句、王勃的表現、別人的表現”這三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到王勃很有才華。課中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探究、發現、思考中感悟文章所表達的中心。

課中教師採用了圖文結合、巧妙的處理“讀”與“講”的關係,如:本課第3、4自然段,描寫的秋景“遠處,天連着水,水連着天,水天一色。一隻野鴨正披着落日的餘暉緩緩地飛翔,燦爛的雲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這些文字是本課的重點段落,透過圖片、詩句與敘述文字的結合,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領會詩句、領會美麗的秋景。教師能夠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體會。像“筆走如飛”、“拍案叫絕”、詞語讓學生採用動作表演等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詞義講解,使學生興趣盎然。

我覺得本課的教學中,“王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奇才呢?”更要讓學生明白。課文中有這麼兩句:“這時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迴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說:“讓我來試試吧!”,這兩句也許並不是課文的重點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課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爲什麼能夠很快地寫出千古傳誦的文章,是因爲,王勃善於觀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觀察,靜靜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這其實是寫出好文章的前提,學生寫作文也應該這樣。所以,抓住“凝望”這個重點詞,讓學生體會“凝望”的意思,讓學生知道王勃之所以成爲奇才,是因爲他善於觀察,勤于思考,這也是他寫文章能夠文思如泉,筆走如飛的原因啊。我覺得,這段文字應該讓學生記在心裏,學會模仿王勃寫作的這一形式,因爲習作離不開這樣的觀察與寫前思考。當然這也告訴我們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要只顧自己講,應該給學生靜靜思考的時間,給學生靜靜思考的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

少年王勃評課稿3

今天聽了鄧小燕老師執教的隨堂課《少年王勃》,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學能做到圖文結合。課堂上教師能透過指導學生看圖,創造具體、形象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優化學生的認知活動。

2、教師親和力強。課堂上教師始終面帶微笑,以鼓勵、期待的眼神面對學生,讓孩子們充滿信心,自信地回答問題。

提出幾點值得探討的問題:

1、讀書不夠充分。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指導全班學生都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連貫,讀通順的基礎上再進行講課。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教師僅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後就進入課文的講解,不太符合教學實際及規律。

2、教師包辦代替較嚴重。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讀書、去思考、去感悟,而是牽着學生去完成自己所欲設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發展。

標籤:王勃 評課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