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勃

關於滕王閣序讀後感

王勃2.1W

人生失意後,重要的不是別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於滕王閣序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滕王閣序讀後感

滕王閣序讀後感一

滕王閣,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而如果沒有王勃的這篇千古流傳的《膝王閣序》,滕王閣的盛名自然會削減不少。王勃乃“初唐四傑”之一,少年時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這風華絕代的《膝王閣序》裏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用詞華美瑰麗,用典琳琅滿目,行文氣勢磅礴、收放白如,既歌詠了滕王閣的雄偉壯觀、賓主的才華橫溢以及滕王閣周圍的絕妙勝景,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憤慈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屈湘。《滕王閣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這樣一位滿腹珠磯的才子,卻得不到重用,鬱鬱寡歡,心情煩悶兩個月後,王勃渡海去探望父親時,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劇並不是很個別的現象,自古以來文人就常常成爲統治者的工具,甚至僅僅是擺設。即如李白,已經達到了詩歌創作的頂峯,亦不過在皇帝的賞識下進官當一個御用文人,一個招之即來、抨之即去的“寵物”李白很不滿,但又有什麼辦法呢?除了寫下類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詩句來一抒豪情,他並沒有什麼辦法擺脫這種屈辱的地位。

但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悲劇命運僅僅在於統治者嗎?顯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確,在知識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層面上俯視芸芸衆生的。但這種精神上的距離,在實際生活中也使知識分子與人民大衆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樣寫詩要讓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實屬風毛麟角。脫離羣衆的後果是什麼呢?上不能爲統治者所用,下不屑與勞苦大衆爲伍。多少文人就這樣落得個孤家寡人,潦倒而終。

還有,文人往往受”學而優則仕“的影響,把做官作爲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場險惡,風雲莫測。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坤有一段經典臺詞:”……紀先生您在文海遨遊,而我卻在宦海打滾兒。文海偶而有點小風小浪,宦海卻永遠是血雨腥風。“看,文壇與官場就有這樣的差別!有些文人學會了政治權謀,搖身一變成爲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幾根硬骨頭和一肚皮學問外,別無長處,於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淵明。可悲的是,文人對統治者,在野則口誅筆伐,對官場黑暗也深惡痛絕,但朝廷一開始吸納文人,絕大多數文人又趨之若鶩。明末張獻忠舉兵人蜀,長刀一揮,血流成河。可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一宣佈”開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從四面八方趕到成都試圖謀取功名,孰料全變成了張軍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嘆―中國文人的命運!

滕王閣序讀後感二

重讀十多年前就已學過的《滕王閣序》數遍,漸漸對王勃的才情欽佩得五體投地。記得那是在高中時代,一生中極其牛逼的'歲月,玩得轉排列組合,算得出球體面積,弄得懂並聯串聯,寫得出化學分子式,熟讀唐詩三百首,記得住上下五千年,悟得出唯物辯證法,也想象得出夏天站在北極圈太陽一天的執行軌跡。當然,那個時候,也能完整背下這篇《滕王閣序》,一字不落,一次不差。只是,那個時候對這篇文章更多是煩,到今天卻成了驚羨和感嘆。看看這不到千字的駢體文,名詞佳句,數不勝數,文采斐然,令人震撼。襯得作者才華滿滿。

王勃,初唐四傑之首。此文寫於作者從山西老家前往交趾(今海南島)看望父親的途中。途經江西時,適逢江南名人雅士集會,乃作此文。之後繼續南行,據歷史記載,在渡海前往海南島途中,因遇水患驚悸而死。千古奇才,就此殞命,年僅27歲,讓人唏噓不已。

回看作者一生,這一切似乎都是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該文不僅在成文當日技驚四座,也讓作者名留千古。也許真是上天於心不忍,才借這滕王閣,讓作者在臨死之前留下這曠世名篇。詞文洋洋灑灑,浩浩蕩蕩,如同東方啓明的曙光,照耀着即將彪炳千古,豔羨青史的中華盛唐。這個響徹歷史的名字,註定是中國文學上的一盞明燈。也許只有這樣,纔算不負他雖然短暫卻華麗絢爛的一生,這也算是對薄命天才的一種告慰吧。

只是,每當讀起此文,還是會慨然扼腕。不是因爲這滿篇亮晶晶華麗麗的文采,而是作者文中透出的那股欲成大業卻志不得伸的慷慨淒涼。文章寫成的那一刻,情懷釋放的那一瞬間,竟與不久之後猝然殞命的結局如此吻合,如同縱情綻放的牡丹在一瞬間墜落一般,讓他整個生命顯得如此悲壯。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看看這無數句文風清冽、意境高遠的詞句,承載着詩人多少複雜交織的情感?不甘命運、躊躇滿志,報國無門、年華空負,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興盡悲來,凌雲自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君子已矣,詩文永存。還是借用原文一句詩作結吧: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