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韓愈

韓愈《遊太平公主山莊》賞析

韓愈2.98W

韓愈的《遊太平公主山莊》所遊之“太平公主山莊”,當時已爲故址。而詩題不明言“故址”,是很有蘊藉的。

韓愈《遊太平公主山莊》賞析

遊太平公主山莊

公主當年欲佔春,故將臺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賞析】

人物簡介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之女,封建統治階級中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的山莊位於唐時京兆萬年縣南,當年曾修觀池樂遊原,以爲盛集。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她企圖控制政權,謀殺李隆基,事敗後逃入終南山,後被賜死。其“山莊”即由朝廷分賜予寧、申、岐、薛四王。作者所遊之“太平公主山莊”,當時已爲故址。而詩題不明言“故址”,是很有蘊藉的。

全詩釋義

第一句寫公主“當年”事。詩人遊其故地而追懷其故事,是很自然的。此句“欲佔春”三字警闢含深意。當年人間不平事多如牛毛,有錢有勢者可以霸佔田地、房屋,甚至百姓妻女,然而誰也不能霸佔春天。“欲佔春”自然不可思議,然而作者這樣寫卻活生生地刻畫出公主驕橫貪婪、慾壑難填的本性。爲了佔盡春光,她於是大建別墅山莊,其豪華氣派,竟使城闕爲之色減。第二句一個“壓”字將山莊“臺榭”的規模驚人、公主之勢的炙手可熱極意烘托。“故”字則表明其爲所欲爲。足見作者下字準確,推敲得當。山莊別墅,是權貴遊樂之所,多植花木。因之,第三句即以問花作轉折。詩人不問山莊規模,而問“花多少”,從修辭角度看,可取得委婉之功效;而且問得自然,因爲從詩題看,詩人既是在“遊”山莊,他面對的正是山花爛漫的春天;同時“花”與首句“春”字略相映帶。此句承上啓下,又轉而引出末句新意。一路看花花不盡,前面還有無數花:“直到南山不屬人。”“南山”即終南山,在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而樂遊原在縣南八里,於此可見公主山莊之廣袤。偌大地方“不屬人”,透出首句“佔”意。“直到”云云,它表面是驚歎誇耀,無所臧否,骨子裏卻深寓褒貶。“不屬人”與“佔”字同樣寓有貶意,譴意。然而最妙的潛臺詞還不在這裏。別忘了所有的一切均屬“當年”事。山莊猶在,“前面”就是,但它屬於誰,詩人沒有說,不過早不屬於公主了。過去“不屬人”,此時卻對人開放了。山莊尚不能爲公主獨佔,春天當然不可能爲之獨佔,終究是“年年檢點人間事,惟有春風不世情”。這事實就是對“欲佔春”者的極大嘲諷。但詩寫到“不屬人”即止,讓感慨見於言外,使讀者至今可以想見詩人當年面對山花時富有深意的笑影。

拓展閱讀:人物生平

長安十年,未得一官,韓愈在憤懣憂傷的心情中回到河陽,與盧氏相守。鄉居生活誠然清苦,卻給了他思考的時間。這段時間中,他的思想開始真正涉足一些深刻的問題。貞元十一年(796)九月,他去往洛陽官員雲集之處,想要看看是否能在那裏得到一些機遇。從貞元十一年到貞元十八年,韓愈的仕宦生涯不過是兩入軍幕,在官職上沒有什麼大的起色。但他一生學問道德的理論基礎,卻是在此階段打下的。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及《師說》、《答李翊書》等文章,都是他這段時間的成果。

貞元十七年(801),韓愈再入京選官,得到祠部員外郎陸傪的引薦,授四門博士。四門博士是四門學的學官。這一職務,與韓愈“汲汲於富貴,以救世爲事”的理想相去甚遠,但他對工作也極爲竭力盡心。當時,韓愈在京師已經有些名聲,學校學生以外,慕名而來,求學問道者也往往有之。他有問必答,凡登門稱弟子者,他一概不迴避師徒名分,這又大悖於當時士子恥於求師的風氣,因此招致許多非議。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的文名愈盛,由此升遷爲監察御史。但當年即因上書《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被貶連州陽山。

陽山處嶺南窮荒之地,韓愈在當地關心教育,興辦學校,有許多惠民之政,甚至在他離去時,當地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貞元二十一年(805),韓愈得到命令,離開陽山,於郴州等待新的`任令——即江陵府法曹參軍。這一職務實則屬於職掌猥雜的俗吏,因此韓愈對此憤憤不平,極爲不滿。

判司江陵未滿七月,朝中的政局人事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韓愈感到有了迴歸長安的指望。到元和元年(806),他領到朝中“國子博士”的任命,至元和三年(808),正式擔任此職。元和四年,改官都官員外郎,但他在任上因祠部事務與宦官發生激烈的鬥爭,隨後爲息事寧人,被改官爲河南令。

任河南令不足一年,韓愈在繁劇的政務中堅定地與不法軍人鬥爭,興教育,整頓風俗。元和六年(811),韓愈調任職方員外郎。自此時到元和十三年(818),韓愈一直在長安爲官,達到他一生仕宦的頂峯。

元和十四年,唐憲宗預備奉迎法門寺佛骨,這是憲宗朝最隆重的一次禮佛活動。歷來堅持反佛的韓愈感覺無法坐視傾城的崇佛狂潮,於是上表切諫,即後世極爲有名的《論佛骨表》。言語辛辣,充滿輕蔑嘲諷。這篇上書恰恰是在佛骨已迎入長安,長安士庶的佛事活動達到最高潮之際寫的,文中更有東漢奉佛之後,帝王鹹致夭促一類的話,憲宗見書而盛怒,韓愈則因此被貶八千里外的潮州。

被貶時,韓愈已在晚年,且體弱多病,又在荒僻之鄉,境遇極苦。但他在任中勤於王事,終於職守,去害除弊,安定百姓,興辦學校,培育人才。歷代潮州官員中,在職僅半年的韓愈不過是來去匆匆的一個,但他在潮州人文史上的影響卻是最大的,也是最爲潮州百姓愛戴的。

元和十四年(819),韓愈被移袁州,次年十一月,又回到長安任職。長慶四年(824),他因病去世,在長安靖安裏私第離開了人世,這一年,他五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