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甫

杜甫成都的生活經歷

杜甫2.86W

杜甫,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四處漂泊,去過且待過很多地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成都的生活經歷。歡迎閱讀借鑑。

杜甫成都的生活經歷

杜甫成都的生活經歷

詩聖杜甫,他不太長的一生(杜甫享年59),跟不少地方發生過關係:出生地河南鞏縣(今鞏義市),童年基本上在那裏度過,三十餘歲時又曾在那裏建築土室(窯洞),度過新婚歲月;少年青年時期寄居洛陽姑媽家,以青年才俊身份成爲上流社會沙龍宴集的常客;青年時期先後漫遊吳越、齊趙、樑宋,其中在吳越、齊趙逗留的時間,都長達四五年以上;中年到長安,求官、陷賊、爲官,前後十四五年;因爲替布衣之交房琯說情被貶官華州司功參軍,在華州(今陝西華縣)一年;棄官之後,到過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漂泊西南期間,定居成都,在浣花溪畔築草堂,其間到過梓州(今四川)、閬州等地,前後近五年;離開成都之後,曾在夔州(今重慶奉節)居住年餘;出川之後,徘徊於潭州(今湖南長沙)、衡州(今湖南衡陽)之間;最後,死於潭州開往岳陽的船上,權葬耒陽。

杜甫遇到成都,是杜甫的幸運,也是成都的幸運。

“杜甫來到蜀地時,正是肅宗上元元年一個白雪皚皚的黃昏。”——杜甫挈家到達四川成都,時間是冬季十二月不假,但是沒有任何詩文可以證明當時杜甫面前出現過“白雪皚皚”的景象。現存杜甫詩歌中,進入劍門,也就是入蜀之後,《成都府》應是最早的作品。詩中不但沒有寫到雪景,反而有如下描述眼前景物的詩句:“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曾(層)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顯然,杜甫眼前,是一派綠意盎然、繁華喧鬧的景象。在成都平原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那裏冬天很少下雪,即使下雪,也不大可能在平地上出現白雪皚皚的景象。西嶺雪山常年有積雪,但不能因此用“白雪皚皚的黃昏”描寫杜甫達到成都時的情景。杜甫詩中,皚皚白雪,出現在入蜀之前,在同谷(今甘肅成縣),“黃獨無苗山雪盛”(《同谷七歌》)。

“在長安生活了十年的杜甫,四處碰壁的清貧生活,早也減少了他年少時的躊躇滿志。”——杜甫在長安,時爲天寶五載至十五載(公元746—755),一個人的35歲至45歲期間,還能用“年少時”加以指稱嗎?

“長安被陷後,他帶着家人,顛沛流離,餐風露宿,終於進入蜀地。”——長安淪陷於安史叛軍鐵蹄之下,是天寶十五載(756)的事情。當年杜甫時隻身一人困於長安城中,妻子兒女均寄居在奉先縣,當時奉先縣的縣令可能是杜甫妻子家族的親戚,比如舅舅。杜甫本人逃出長安後,也並非立即去跟妻子兒女會合,開始逃難。而是歷盡艱辛,跑到李唐新帝肅宗所在的`鳳翔(在甘肅)。在鳳翔,杜甫官拜左拾遺。一年多以後,因爲疏救好友房琯,被貶出朝廷,到華州(今陝西華縣)任職,時間爲整一年。杜甫一家“顛沛流離,餐風露宿,終於進入蜀地”,是在華州任職一年之後的事情。因爲戰亂,可能還有天災,關中發生大饑荒,爲官薪俸不足以養家餬口,加上當時杜甫的政治理想已經幻滅,於是棄官,攜家去了秦州(在今甘肅天水)。

“在蜀地一家簡陋的客棧歇息後,第二天一早,杜甫去找到了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杜甫一家初到成都,一般認爲是暫寓浣花溪寺(又叫草堂寺),杜甫有詩句雲“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酬高使君相贈》)。詩文中,並無杜甫一家在客棧歇息的說法。初到成都,給予杜甫照顧的有老友高適(當時任彭州刺史)、一位姓王的表弟(做着司馬的官)、徐卿(有可能是後來叛亂的徐知道),以及蕭實、何邕、韋班等一般州縣官員,也有說是時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裴冕的。沒有文獻表明杜甫是一到成都即會見嚴武的。杜甫跟嚴武雖然是世交,早在長安時期就相互熟悉了,但在成都期間的交往,主要是在杜甫抵達成都的第三年,代宗寶應元年(762)。

“作爲蜀中第一軍閥、工部侍郎嚴挺之子的嚴武,年少時候就和杜甫交好。”——“作爲嚴挺之子”,我估計很多不明就裏的人會理解爲“作爲嚴挺的兒子”。不知道這位作者是否也是這麼想的。倘若是這樣,則大謬不然。其實應該是“嚴挺之之子”,嚴武的父親叫“嚴挺之”,不叫“嚴挺”。嚴挺之做過宰相,按照官銜稱大不稱小的行文規矩,稱其“工部侍郎”也不合適。

“在嚴武的推薦下,杜甫被任命爲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一個月後,看透官場黑暗與虛假的杜甫,毅然辭退了官職,當嚴武問他在蜀中有何需求時,杜甫直言相告——願將軍爲我在浣花溪旁,蓋一草堂。”——杜甫被嚴武推薦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職銜,並非杜甫初到成都之事,而是廣德二年(763)。那是杜甫到成都的第五個年頭。杜甫辭去參謀職務,也不必說成是“看透官場黑暗與虛假”。杜甫辭職,主要是年齡問題,52歲了,杜甫對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經絕望,喜歡過自由輕鬆的生活。另外,杜甫嚴武之間的關係,可能也出現了問題。老朋友未必適合做上下級,更何況杜甫年長於嚴武,性格又耿直。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即公元760年春天,就已經在浣花溪旁蓋起了草堂,有《堂成》詩爲證。嚴武被朝廷任命爲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時間是乾元二年(761)。此前,嚴武做過綿州刺史、東川節度使,並未在成都任職。可見,杜甫在浣花溪旁修建草堂,基本上跟嚴武沒有什麼關係。《杜甫之‘蜀酒濃無敵’》的作者,很快又說了“杜甫草堂落成,是杜甫入蜀第二年的春天”的話。可以肯定,其嚴武在成都任職、跟杜甫的交往,時間概念是混亂的。“辭退官職”,不合語法,是“辭去官職”之誤。

“在草堂裏,杜甫邊執教嚴武長子,邊吟詩作詞……”——我研究杜甫多年,既沒有聽說杜甫曾經做過嚴武長子的教師,也不知道杜甫竟然還作過詞。

“儘管外界爭奪四起,但杜甫的草堂卻巋然不動,成爲杜甫肉體與精神的最安全歸宿。”——“巋然不動”,天哪!杜甫在成都修建的哪是草堂啊,簡直是城堡。杜甫草堂之所以能在外界爭奪(比如徐知道之亂)中沒有遭到太大破壞,不過是因爲,它只是一所普通民宅,微不足道。實際上,草堂也決非杜甫安全的歸宿。徐知道叛亂時,杜甫不但自己在梓州躲避,很快又將家小接到梓州暫避。

“杜甫曾寫下反應當時莊園奢華生活與饑民飢寒交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這一揭露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著名詩句,出自《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我所見過的杜詩編年集子、有關研究論著,都是將其編於杜甫早年困守長安時期的,沒有說是作於晚年四川成都時期的。鴻文作者,有此說法,簡直是石破天驚!

杜甫的文學成就有哪些

文學作品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爲18卷,題爲《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爲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詩歌地位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爲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朝廷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爲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詩歌體制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創作經歷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後世稱爲“詩聖”,詩歌被稱爲“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有一首《戲爲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爲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爲四個時期:

讀書和漫遊時期

(三十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此期間的代表作有《望嶽》、《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

困居長安時期

(三十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爲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纔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爲著名,標誌着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藉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並未得重用。

爲官時期

(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爲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爲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爲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爲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爲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西南漂泊時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着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爲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爲著名的詩句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