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甫

《新安吏》杜甫唐詩鑑賞

杜甫2.37W

新安吏

《新安吏》杜甫唐詩鑑賞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貼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

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

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

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僕射如父兄。”

杜甫詩鑑賞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接着,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可喜。但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加上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於是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爲了補充兵力,大舉征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作組詩“三吏”、“三別”。

《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稱。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製:男女十六爲中,二十一爲丁。至天寶三年(744),又改以十八爲中男,二十二爲丁。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轉而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府貼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吏很狡黠,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貼,要依次抽中男出征。“中男又矮又小,怎麼能守衛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杜甫又一問,卻沒有答話。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羣。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爲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顯然父親早已被徵調。“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杜甫對着這一羣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

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也彷彿帶着哭聲。這裏用一個“猶”字以顯示恍惚。人走以後,哭聲仍然在耳,彷彿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

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令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吏的`對話和後面對徵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着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徵人的開頭幾句話。

“使眼枯”、“淚縱橫”本來似乎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眼睛發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然後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後一筆煞住,彷彿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裏。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天地終無情”, 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後,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一方面詩人忠君之心猶存,一方面不免有諷意於其中。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爲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雖然可以說正義之師,但哪裏又能談得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呢?此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維護,杜甫這樣說,實際上,人民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也是社會現實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巨大。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着,但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是一致的。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徵者加以勸慰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