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辛棄疾

《辛棄疾詞兩首》優秀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棄疾2.03W

學習目標:

《辛棄疾詞兩首》優秀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1、瞭解作者的有關常識及其詞作的寫作背景,瞭解辛棄疾詞的藝術風格。

2、品味重點語句,理解作者所抒發的英雄失意、功業未成的悲憤之情,激勵自己的愛國鬥志。

3、理解詞中典故運用所取得的藝術效果。

一、知識連結

把欄杆拍遍(節選)

樑衡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爲業,成爲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聖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裏,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

辛詞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棄疾南歸後爲什麼這樣不爲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爲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閒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

我常想,要是爲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爲官,卻爲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裏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柺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爲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

詩,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麼,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二、走近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爲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侂冑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爲“蘇辛”。《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三、課文閱讀

1、注音:

玉簪()螺髻()鱸魚堪膾()搵英雄淚()孫仲謀()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倉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燾()張浚()王玄謨()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在詞中的意思:

風流

尋常

草草:

北顧:

可堪:

探究案

一、閱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回答問題。

1、“遙岑”三句是寫山,採用了什麼手法?“愁”“恨”緣何而發?

2、“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幾句採用了什麼抒情方式?應如何理解?

3、“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幾句,說明作者對張翰辭歸持何種態度?

4、“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幾句,是作者對哪類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

二、閱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回答問題。

(背景介紹)

《永遇樂》寫於開禧元年(1205),時年66歲這之前,辛棄疾因政敵的彈劾而被罷官先後被閒置達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師,並派他出任鎮江知府,這首詞便是在鎮江任上所作這時宰相韓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來籠絡時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擴大自己的權勢辛棄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鎮江任職的他本以爲到這裏能有所作爲,可以積極備戰練兵,積蓄軍事實力,準備北伐但很快他便發覺了韓侘胄是爲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則毫無北伐復國之意於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氣憤!他登上了北固亭時,聯想起歷史上這裏的人和事,再回憶自己的經歷,並對照自己的現實處境,更加感到悲憤不平!便以懷古爲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盡情地在這首詞中發泄了出來

1、作者登臨懷古,爲何在衆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孫權和劉裕二人呢?

2、下闋一開始,作者筆鋒一轉提到宋文帝劉義隆,這有何用意?

3、結尾提到廉頗有何用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有何具體含義?

課後拓展案

劉孟節,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噓獨語,或以手拍闌干,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闌干拍。’”

——《澠水燕談錄》

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牀上,叫他睡下牀。後來許汜把這事告訴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地下,豈知相差上下牀呢?”

——《三國志陳登傳》

《世說新語言語》載,桓溫北伐,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經長到幾圍粗,便感慨地說:“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說樹已經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呢?

辛棄疾其他詞欣賞:

摸魚兒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①,準擬佳期又誤,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④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①長門事,漢武帝時,陳皇后遭嫉妒失寵,幽居長門宮。

②蛾眉,指美女。語出屈原《離騷》:“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善淫。”

③千金,陳皇后曾用百金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獻給漢武帝以求重新得寵。

④玉環,指楊玉環。安史之亂時,爲平軍心,被迫在馬嵬坡自縊。飛燕,漢成帝寵妃趙飛燕,曾得寵一時,後被廢爲庶民,自殺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終。這裏暗指得勢的.投降派。

採桑子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①壁

[宋]辛棄疾

鬱孤臺②下清江③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④,可憐⑤無數山⑥。

青山遮不住,畢竟⑦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⑧,山深聞鷓鴣⑨(zhègū)

註釋

⑤可憐:可惜。

⑥無數山:這裏指投降派(也可理解爲北方淪陷國土)。

⑦畢竟東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擋。

⑧愁餘:使我感到憂愁。(“餘”也有寫作“予”)

⑨鷓鴣(zhè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啼聲異常悽苦。

行人:指流離失所的人民。

《辛棄疾詞兩首》導學案答案

2、風流:英雄業績。尋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顧:北望。可堪:不忍。

3、1)“遙岑”即遠山。放眼望去,那層層疊疊的羣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的螺旋形的髮髻,這些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作者採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愁恨”從何而來?詞義間留下的空白給了讀者想象的餘地。北望之際,中原收復無日,南望之時,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種種是詞人恨之深、愁之大者。(注意賞析“愁”“恨”,可結合姜夔《揚州慢》中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更便於學生理解。)

2)採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第一個動作是“看”,看似平淡,卻平中見奇。擦拭得鋒利鋥亮的武器,卻閒置身旁,而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身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無用武之地之嘆。第二個動作是“拍”,作者用肢體語言表達了某種情感,“欄杆拍遍”是錶殼胸中難以言說的抑鬱苦悶,只能借拍打欄杆來發泄。這樣,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顯現在讀者面前。兩個動作描寫內涵豐富,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卻沒人是他的知音。(這幾句是全文的重點,應引導學生重點把握“看”“拍”幾個動詞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傳達出的詞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3)季鷹即晉人張翰,因嚮往家鄉的蓴菜鱸魚,貪圖安逸舒適而棄官歸鄉。從“休說”看,作者反對張翰迴歸。張翰因見齊王將失敗而辭歸,辛棄疾卻並不因南宋面臨着危機而隱退。又是一年西風緊,張翰即使有家也難歸,實際這裏的張翰應是作者自指,家鄉淪陷,有家難歸,流露出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

4)是對許汜這類人提出批判,許汜當天下大亂之時,並無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問舍,貪圖個人享樂,陳登瞧不起他,劉備對他更是嗤之以鼻。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是說,我如果也像許汜那樣只顧買房置地,爲個人打算,那就羞見劉備那樣胸懷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5)流年,即時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用典,據《世說新語言語》載,東晉大將軍桓溫率軍北伐,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呢?這三句是全詞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辜負了平生的雄心壯志。

41)一:兩人都是遺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權,照應標題“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作者以兩人自比。作者雖力主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務的職務,並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難以實現其抗金報國的志向。

三:借古諷今,對孫、劉的讚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

2)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聽信王玄謨的話,北伐後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樣的業績,結果慘遭失敗。而眼下韓侂冑急於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軍事上的冒險不可取。作者想告誡韓侂冑,應以劉義隆爲鑑誡,汲取教訓,慎重行事。“草草”指時間倉促,行動輕率。“贏得”,換得,落得。“倉皇”,手忙腳亂。“北顧”,回頭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敵人追來。極寫慘敗之情狀。

3)這是全詞的主旨句,是詞人以廉頗自況。這一年詞人已經64歲了,但他仍然希望爲國效力,可惜韓侂冑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處境相似的廉頗。廉頗老年趙王尚且派人過問他,而自己呢?“憑誰問”,有誰來問,也就等於無人來過問,境況竟然不及廉頗,這不能不讓人惋惜、憂慮、氣憤。用反問句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