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辛棄疾

初二語文教案辛棄疾詞三首

辛棄疾7.88K

【目標】

初二語文教案辛棄疾詞三首

1.理解典故在表達中的作用。

2.理解詞的含義,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詞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棄疾深沉的愛國激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靂pīlì 贏yíng 驀mò 闌珊lánshān

【積累詞語】八百里 麾下 的盧 霹靂 生前身後名

課文提示】

1.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從小生長在金兵佔領地區。20歲時,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爲首的農民義軍,爲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他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爲北伐做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才幹。因此受到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閒居近20年。晚年,情勢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後含恨辭世。

2.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其詞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爲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爲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朗讀課文】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頗受喜愛的小令。整首詞透過"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時期與"識盡愁滋味"的"而今"對比,抒發了鬱結於胸的深沉憂愁和強烈憤懣。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爲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於是在博山石壁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爲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詞中前後片"愁"的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閒愁,後者指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詞的上片,着重回憶少年時代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爲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爲"愁",爲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下片,着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着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着報國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中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着,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爲呼應。結句,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透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朗讀課文】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課文分析】

譯文:醉夢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我已經成了白髮人!

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陳亮與辛棄疾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排斥、打擊的人物。他倆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計劃全都落空。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這首詞,全是寫軍中生活,是寫中的抗金軍隊的生活。

上片,描寫一個秋天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的夜與曉。首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裏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醉裏挑燈看劍"是現實醉態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閒居,胸中鬱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後也不忘收復大業,於是,撥亮燈光,深情的注視曾經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

從"夢迴吹角連營"到"贏得生前身後名",是描寫夢境。"夢迴"二字點明瞭這一點。"夢迴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下面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這裏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之前,充足的給養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鬥志。雖未開戰,但詞人已表達出胸有成竹、戰無不勝的信心。"沙場秋點兵"預示激戰即將開始。這五個字,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衝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下片,寫投入戰鬥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難,的盧馬載着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這兩句,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鬥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弓""馬"指代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鬥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衝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鬥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鬥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到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字裏行間洋溢着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然而,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髮生!" 這句,寫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願望全部成爲幻想,全部落空。它從感情的高峯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輝煌勝利,千秋功名,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髮生",包含着多少難以訴說的鬱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裏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裏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一腔忠憤,無論醒時還是在醉裏、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一,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夢境-現實"謀篇佈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了"戰前準備、沙場點兵、衝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的特色。其二,結構奇特巧妙。雙調詞一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實,中間八句一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裏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實中壯志難酬,沉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精神。

【朗讀課文】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課文分析】

譯文:東風彷彿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醉人香氣瀰漫着大街。悅耳的音樂聲四處迴盪,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 美人的頭上都戴着亮麗的飾物,她們面容微笑、帶着淡淡的香氣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不經意間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寫出元夕之夜親人意外相逢的喜悅,又表現出對心中美人的追求。作爲一首婉約詞,它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爲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爲鳳簫。玉壺:比喻月亮。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衆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爲"古今成大事業、問者"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啓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

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山市相關成語

【—初一語文總結之山市相關成語】,當空氣溫度在垂直變化的反常,並會導致與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這就會產生海市蜃樓的現象。

歷歷在目: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直接霄漢:直與上天相接。

孤塔聳立: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

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風定天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

一切烏有:全都沒有了。

碧瓦飛甍:碧綠的瓦,屋脊高高翹起。

黯然縹緲:昏暗得看不分明。

總結:下層空氣本來就因氣壓較高,密度較大,現在再加上氣溫又較上層爲低,密度就顯得特別大 初二,因此空氣層下密上稀的差別異常顯著。

說明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初中閱讀理解技巧】技巧分析: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接下來爲大家帶來的是說明文閱讀解題技巧。

說明文閱讀

一.說明方法

二.說明語言

1準確性 2平實和生動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準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爲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rdquo 初中物理;“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常見考點: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

溫馨提示:說明方法包括1.舉例子:具體形象 2.打比方:生動形象 3.作比較:突出強調 4.分類別:條理清晰 5.列數字:具體準確 6.下定義:科學準確 7.引用:更具體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頓號

【—點:頓號】關於語文中頓號的知識內容知識,同學們還熟悉吧,下面我們來學習。

頓號

頓號也用於並列詞語之間,不過這種詞語比用逗號隔開的並列詞語更簡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頓。

例:他引用了傳說、民謠、古詩。使用頓號應注意下列八點。

(一)、並列詞語中如果有連詞“和”“與”“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頓號。“和”類連詞一般用在多項並列詞語的最後兩項之間。

例:我國科學、文化、文藝、衛生、教育和新聞出版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二)、有的並列詞語讀起來並不停頓或者停頓很小,又不會產生歧義,中間就不必用頓號。例:這在母親的心裏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農業”“中外記者”“甲乙丙丁”等都是這樣。

(三)、不是並列詞語之間不應用頓號。

例:我家住北京朝陽區、和平里。(此句頓號前後是領屬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中間沒有停頓,不應該用頓號。

(四)、只有兩項並列詞語的,一般不用頓號,而用“和”“及”等連詞。

例:老劉病了。昨天小張給他送去點心和水果。

(五)並列詞語作謂語、作補語,並列詞語之間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例:一羣年輕人在唱歌,跳舞。

例:這篇文章寫得生動,感人。

(六)如果要把簡短的並列詞語加以強調,這些並列詞語之間就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例:這次採訪,你必須帶三樣世西:鋼筆,錄音機 初三,照相機。

(七)鄰近的兩個數字(一、二、三……九)連用,表示概數時不用頓號。如果是數字省略語,就要用頓號。

例:三、四米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體部分。

(八)如果並列詞語中還有並列詞語,大的並列詞語之間用逗號,小的並列詞語之間用頓號。例(略)

希望上面對頓號的知識內容總結學習之後,同學們對上面的知識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更好吧。

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之語素構造

【—初三語文總結之語素構造】,能夠獨立成詞,也能夠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語的語素叫自由語素。不能單獨爲詞的詞素叫規範詞素。由於漢語是分析語的緣故,這種詞素在漢語並不常見。

附加式:一個表示具體詞彙意義的語素跟一個附加成分組合成詞。例如:

子:刷子 梳子 鉗子 夾子 剪子

兒:畫兒 棍兒 蓋兒 圈兒

頭:饅頭 石頭 後頭 甜頭 苦頭

們:我們 你們 他們 咱們

第:第一 第二 第十

三、重疊式:用重複語素的方法組合成詞。例如:

媽媽 漸漸 常常 剛剛 慢慢 想想

總結:自由語素兩端都可以有停頓,即兩端都是自由的,不與別的語素固定地粘附在一起。如漢語“好”“去”“家”“葡萄”。但自由語素不是永遠自由的,大多數自由語素都能跟別的語素組合成複合詞,此時即不再是自由語素。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之格列佛人物分析

【—之格列佛人物分析】,他勇於幫助小人國抵抗外族入侵,但斷然拒絕爲小人國國王的侵略擴張政策效勞。

【格列佛】

他是18世紀一個普通的英國人,同時他也是一個不尋常的魯濱遜(18世紀英國作家笛福作品《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天生喜歡冒險,不甘寂寞與無聊的人。

他是一個勤勞勇敢、機智善良的人。他記憶力很強,善於學習和觀察,善於思考,有獨特的思維,性情樸實溫和,對人態度友好,舉止善良,容易與人交往,知恩圖報,有君子之風,願意幫助朋友,爲了朋友他甘願冒生命危險,也會隨時準備抗擊一切對朋友不利的人。同時他聰明機智,有膽識,處事圓滑合理,說話巧妙伶俐,做事堅決果斷,能夠見機行事,抓住一切機會追求自由,有着極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他爲人坦率,愛國,也十分顧惜自己的面子,對敵視他的人充滿了仇恨、厭惡與鄙視,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識豐富的學者。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具有質疑精神,酷愛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他在遊歷之中,洞察到社會現實的日趨墮落,得出英國社會並不文明的結論。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體現者。

作者將自己的種種美德賦予筆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對別人關懷備至。格列佛是個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總是坦率地敘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而對自己的優點則隻字不提。

他謙遜好學,努力用新眼光去認識新的現實。他從不自暴自棄,縱使將他當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觀賞,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嚴,以平等的姿態與大人國的國王交談。

總結:格列佛最後航行到一個叫慧?國的地方,那裏的主宰者是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禮節,在那個世界裏,沒有貪婪,沒有欺騙,沒有戰爭,沒有陷害,心都是純淨的,善良的,就像生存在幻境中似的。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天上的街市練習

【—課外閱讀題之天上的街市練習】,《天上的街市》全詩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他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聯想到街燈。

(一)

①遠遠的街燈明瞭,

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

②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閱讀《天上的街市》,完成下面的題目。

1.第一節中,詩人抓住了街燈和明星的什麼共同特點構成比喻?

2.第二節中,詩人描寫的天上的街市有什麼特點?爲什麼要這樣寫?

3.詩人爲什麼要改編牛郎織女的故事?

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

總結: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苦悶,感傷,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